闺怨诗导学案(学生版)
高中语文_闺怨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把握闺怨诗的人物形象。
2.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
3.总结闺怨诗的常用手法。
课堂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导入:从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卷珠帘》导入,营造闺怨诗哀怨的意境。
环节二温故知新:回顾学过的一首经典闺怨诗——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背诵、解读,启发学生思考闺怨诗。
环节三品读鉴赏:这一环节,学案上提供了10首闺怨诗,通过品读鉴赏、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带领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并完成如下问题:找出和分析主人公形象相关的具体词语;总结归纳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我所教授的学生为高三学生,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在学生眼里都是一个难点。
尽管高三学生头脑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答题模板,但是在面对诗歌题目时,依旧是毫无头绪,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根本读不懂诗歌。
在一些涉及到闺怨诗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
考试过后学生总是叫苦不迭,埋怨自己怎么就看不出诗歌塑造的是一位思妇形象呢。
因为在学生的逻辑思维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诗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这一堂闺怨诗的复习专题,第一个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寻找和女子相关的依据,把握闺怨诗的主人公形象,然后在此基础知识,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效果分析:音乐《卷珠帘》的导入,营造了学习闺怨诗应有的哀怨缠绵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闺怨诗的境界;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整个课堂贯穿了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负责处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调控课堂;整个课堂学练结合,教授知识,小试牛刀,通过习题检测课堂效果。
教材分析:闺怨诗作为诗歌里面一个特殊的类别,主要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其中包括特殊的分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爱情闺怨诗教案

爱情闺怨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情闺怨诗的特点和常见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闺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爱情闺怨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爱情闺怨诗中常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爱情闺怨诗的艺术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在闺怨诗中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2)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类以女性的视角来抒发爱情的愁苦和哀怨,这就是爱情闺怨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情闺怨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韵味。
(二)知识讲解1、爱情闺怨诗的定义爱情闺怨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2、常见意象(1)月:常与相思、团圆相关,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梦:在梦中与爱人相见,或因梦而感慨,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雁:常寄托相思之情,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楼:高楼独倚,望断天涯,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5)落花:感叹青春易逝,容颜衰老,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情感类型(1)孤独寂寞:表现女子独处深闺的寂寞和孤独。
(2)思念牵挂: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牵挂。
(3)怨恨愁苦:埋怨爱人不归,或抒发生活的愁苦。
(4)渴望团圆:期待与爱人相聚团圆。
(三)诗歌赏析1、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发生转折。
通过“杨柳色”这一意象,引发了少妇对青春易逝和夫妻分离的感慨。
2、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闺怨诗教案

闺怨诗教案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之一,以女性的情感抒发为主题,描写了女子因受到家庭压迫、官宦之子傲慢等种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困惑和痛苦。
如今,我们即将开展一堂关于闺怨诗的教学活动,以下是我为此次教学活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闺怨诗的特点和流派,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女性的内心世界;2. 分析和鉴赏闺怨诗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并向学生解释闺怨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导入活动(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闺怨诗的音频或视频,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听到或看到了什么?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几首经典的闺怨诗作品,让学生小组合作读诗,并根据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哪些具体手法和形象来表达诗歌的主题?- 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和心理状态对你有何感触?4. 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选择一首较长的闺怨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韵律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
5. 学生创作(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闺怨诗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闺怨诗。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和写作风格,但必须符合闺怨诗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6. 分享与反馈(10分钟)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创作的闺怨诗,并互相欣赏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评价:1. 记述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独特性。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主题的新颖性和深度、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等方面。
3. 问答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的回答和问题提出进行评价,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等方面。
闺怨诗的教案

闺怨诗的教案教案标题:闺怨诗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闺怨诗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背景;2. 分析和理解闺怨诗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闺怨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创作符合闺怨诗特点的作品。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闺怨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闺怨诗的基本定义。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闺怨诗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步骤二:讲解闺怨诗的特点和发展背景(15分钟)1. 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解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 分析闺怨诗的主题,如爱情、离别、思乡等,以及常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引导学生了解闺怨诗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哀怨、忧愁、思念等;4. 对比闺怨诗与其他诗体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其独特之处。
步骤三:欣赏和鉴赏闺怨诗(20分钟)1. 选择一些经典的闺怨诗,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其意义;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评论和欣赏,让他们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4. 提供一些鉴赏闺怨诗的指导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闺怨诗的写作素材,如爱情、离别、思念等主题;2. 引导学生运用闺怨诗的特点和技巧,写一首符合闺怨诗风格的作品;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注意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闺怨诗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2. 总结闺怨诗的特点和学习收获;3. 强调闺怨诗对于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闺怨诗的经典作品,如《声声慢》、《如梦令》等;2. 闺怨诗的相关资料和解读文章;3. 闺怨诗的写作素材和范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闺怨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进行;2. 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对他们的闺怨诗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爱情 闺怨诗学案

“在天愿作比翼鸟”爱情、闺怨诗导学案编制:三组审核:马晓英a 鹊踏枝(冯延巳)a破阵子(晏殊)a天仙子(张先)a 临江仙(晏几道)a 鹧鸪天(晏几道)a菩萨蛮(温庭筠)浣溪沙(李璟)乌夜啼(李煜)蝶恋花(欧阳修)清平乐(黄庭坚)踏莎行(秦观)踏莎行(欧阳修)1、踏莎行(欧阳修)横塘路(贺铸)2、虚实结合、想象等手法的运用,形象分析,情感把握踏莎行欧阳修学习目标:1、分析重点语句,把握词的感情。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朝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号,又号,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谥号文忠。
有《》。
欧阳修的词作虽然也主要是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新变的成分要多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因而不时在词中流露出“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的人生感叹。
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别恨,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还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
二、初读全词,整体把握整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上片、下片分别是从谁的角度来写的?三、再读全词,品味鉴赏1.上片所写春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作者是如何来写离愁的?3、古人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倍加推崇,称其“语淡而有情”,百读不厌。
闺怨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闺怨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闺怨诗的产生背景和特点;2. 学会阅读并理解闺怨诗的文本;3. 探索闺怨诗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收集与闺怨诗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准备适当的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 阅读相关材料并做好课前准备。
三、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名句或者诗句开篇,引起学生的兴趣。
示范:1. 教师播放一段与闺怨诗相关的短视频或者音频,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闺怨诗的背景与特点。
2.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闺怨诗文本,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探究:1. 分发闺怨诗文本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闺怨诗是如何表达女性的内心痛苦和哀怨的?”、“闺怨诗对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和婚姻制度有哪些影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做适当的补充和解答。
拓展:1. 教师提供一些与闺怨诗相关的经典小说或者电影的片段,让学生跨领域拓展对于闺怨诗的理解和思考。
2. 设计一些关于闺怨诗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闺怨诗。
总结: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并向全班汇报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对于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继续阅读更多的闺怨诗,并在下堂课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2.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女性诗歌创作,与闺怨诗进行比较和对话。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进行评价;2. 学生可以通过书面作业或者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学生自行撰写一篇对于闺怨诗的读后感,并交给教师;2. 学生自由拓展,讲述一个与闺怨诗相关的故事,可以用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形式。
闺怨诗学案

诗歌鉴赏系列之闺怨诗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闺怨诗中女性形象;2、理解闺怨诗的思想内容,体会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一、闺怨诗简介:闺怨诗以女性为描写对象,主要抒写宫女失宠后的怨情、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等。
闺怨诗就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这与诗的主角是女性有关。
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使得闺怨诗充满了深婉悠长、含蓄无尽的韵味,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朵摇曳多姿的奇葩。
二、闺怨诗的主要类型及艺术手法:1、主要类型:(1)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妃嫔的怨情。
如:《行宫》(元稹)《宫词》(朱庆馀)(2)闺怨诗: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如:《望江南》(温庭筠)(3)征妇怨诗:征妇可以说是历朝历代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着格外沉重的感情折磨,更有对战争的无尽厌恶和怨恨。
如:《子夜吴歌》(李白) 《春怨》(金昌绪)《陇西行》(陈陶)(4)商妇怨诗:写商妇的闺怨诗,其抒情主人公忧怨的焦点则在于丈夫的重利轻别、约而无信上。
她们除了对自己形同遭弃的命运躬自悲悼以外,又往往多生一段悔恨。
如:《贾妇怨》(刘得仁)2、艺术手法:(1)细腻的心理描写。
此类诗多用第一人称(即抒情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叙写女性怨情。
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
除了心理独白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
(2)恰切的比兴、衬托、对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爱情的兴衰.“家寄征河岸,征人几岁游。
古代诗歌爱情闺怨导学案8(学生版)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爱情闺怨)导学案一——红妆对镜苦翠楼,喃燕双飞月如钩主编人:张杰审核:高三语文组领导签字: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 _ 考号:______一、学习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自主预习(一)考纲要求: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B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3、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命题分析:通过考情分析可知,近几年古代诗歌阅读有以下命题规律:1、考察形式:前两年多以两道主观题的形式考查,2017年设置了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
响应了2017年《考试说明》诗歌阅读题型示例的调整。
2、选材方面:从体裁来看,主要选取唐诗中名家的作品5 ,以律诗为主,且选取的诗歌作者不会重复。
从题材来看。
考查的重点为写景诗、抒怀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从主题来看,所选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突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增强考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考生的语文素养。
从核心素养来看,综合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考点方面:2015年——2016年多考查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写景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理解、鉴赏与评价。
第一题多考查诗歌的景象、诗句的理解与分析、意境等浅层次的知识,第二题多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较深层次的知识。
2017年有所调整,第一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第二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情感和语言鉴赏评价。
4、命题方面:形式越来越灵活、开放。
前两年侧重从诗歌的某一联出发命题,或者选取诗歌中的某种特色,包括典故、手法等方面命题。
2017年形式有所创新,全国1卷直接从诗题切入命题,全国3卷选取诗歌中经典句子来命题,命题的形式多样,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符合高考诗歌阅读的命题趋势。
综合性越来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闺怨诗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了解闺怨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闺怨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3.熟悉闺怨诗常考题型和答题规范。
第一课时【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熟读成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2、诗句解释。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3、走近诗人。
(1)关于温庭筠:温庭筠(yún),唐代诗人、词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
(2)关于李璟: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3)关于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本诗的写作背景: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探究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阅读《滕王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的登临地在何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参照以前学的《滕王阁序》全文所蕴含的思想,体会并说说诗人所表达的情怀。
(3)本诗有哪些关键词句值得赏析,为什么?(二)阅读《与诸子登岘山》,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的登临地在何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结合诗人的遭际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首联有何联系?(4)结合首联和颔联,体会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5)有人认为“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请试分析。
(三)阅读《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的登临地在何处,看到了什么,请详细描述一下所见之景,诗人想到了什么?(2)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从诗句当中去找。
(3)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练习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熟读成诵:《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长安晚秋》2、诗句解释。
《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长安晚秋》3、走近诗人。
(1)关于杜牧: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一次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的作品。
和他一同登山的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
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排抑,未能见用。
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
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
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和同病相怜。
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
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
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
坐西向东。
因其地质基础为石灰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
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2)关于李商隐:其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子。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华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
首创无题诗。
一个在自卑与自负中不断扭曲的文人、一个酷爱政治却屡屡遭政治戏弄的文人、一个苦苦挣扎稍不小心就要落魄的没社会地位的文人。
其诗:感觉李商隐昨夜的星辰又被昨夜的风吹落(昨夜星辰昨夜风)无边的追忆依旧是当初的惘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丹山路上雏凤清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夜雨秋池相思难寄(巴山夜雨涨秋池)你的落寞化作无数无数的无题吐丝成茧烛泪成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云鬓暗改夜吟觉寒(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留一叶枯荷任雨欺凌(留得枯荷听雨声)你怕人懂你又怕人不懂你青天碧海的心事(碧海青天夜夜心)空有灵犀却无飞翼(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调一曲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叹一回夕阳黄昏已暗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3)关于赵嘏: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长安晚秋》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
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
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探究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阅读《九日齐山登高》,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的登临地在何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有人说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试分析作具体分析。
诗人的旷达:诗人的抑郁:(3)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4)结合尾联的典故,概括诗人的抑郁之思的具体内涵。
(二)阅读《安定城楼》,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的登临地在何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本诗与前面几首有一共同之处,就是运用典故,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是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身世和遭遇,具体分析本诗运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贾生和王粲:范蠡的典故:“腐鼠”和“鹓雏”:★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
(3)王安石最喜欢“永忆江湖悲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两句,试分析其原因。
(三)阅读《长安晚秋》,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诗人的登临地在何处,看到了什么,请详细描述一下所见之景,诗人想到了什么?(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
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层次角度——以景传情——(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杜牧极为赞赏“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一句,人们也称赵嘏为“赵倚楼”,说说这一句有怎样的情味?(5)具体分析本诗中两个典故的作用。
“鲈鱼正美”:“南冠楚囚”:(6)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比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么同和异?《长安晚秋》《与诸子登岘山》(7)将本诗与《九日齐山登高》比较景与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