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9浮力与升力章末小结与提升新版粤教沪版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浮力与升力全章整合与提升习题课件新版粤教沪版

全章整合与提升
【点拨】用称重法求出石块浸没在盐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即 排开盐水的重力,F浮=G排=G-F拉=2.5 N-1.5 N=1 N, 故B符合题意;石块浸没在盐水中,V石=V排,根据阿基米 德原理F浮=ρ盐水gV排可知,题目中要想求石块的体积需知 道盐水的密度,但是题中不知道盐水的密度,所以不能求 出石块的体积,故AD不符合题意;虽然知道石块的重力能 求出石块的质量,但是不知道石块的体积,所以同样不能 求出石块的密度,故C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点拨】物块的体积大小等于排开水的体积,V=100 mL=100 cm3,物块的重力为2 N,则物块的质量为 m=Gg =102NN/kg=0.2 kg=200 g,物块的密度为 ρ=mV=102000cmg 3=2 g/cm3=2×103 kg/m3。
全章整合与提升
14.【中考•江苏】如图,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示数 为2.5 N,再将石块浸没在盐水中,示数变为1.5 N。利 用以上信息能求解的物理量是( ) A.石块的体积 B.排开盐水的重力 C.石块的密度 D.盐水的密度
全章整合与提升
(2)比较图乙和图丙量筒的示数可知:物块排开的水重为 ____1____N。
【点拨】比较图乙和图丙量筒的示数可知,排开水的体 积为100 mL,则排开水的重力为G排=m排g=ρ水V排g= 1×103 kg/m3×100×10-6 m3×10 N/kg=1 N,故排开水 的重力为1 N。
答案呈现
全章整合与提升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施力物体 是( D ) A.地球 B.物体本身 C.盛液体的容器 D.液体
全章整合与提升
2.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浮力都是由水产生的 B.在不同液体中浮力的方向会不同 C.只有固体才能受到浮力的作用 D.物体沉浮条件及应用实例,下列分析合 理的是( ) A.同一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浮力大小相同 B.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吃水深度变大 C.橡皮泥捏成小船后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通过改变自 身重力实现的 D.潜水艇靠改变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浮力,从而实现上 浮和下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全章大归纳背记手册新版粤教沪版

全章大归纳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①________,我们把这个力叫做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②________。
浮力是由于流体对物体向③________和向④________的压力⑤________产生的。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⑥________,跟液体的密度也⑦________;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则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⑧________。
通过实验可知: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⑨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⑩________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对⑪________同样适用。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⑫________物重G,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⑬________物重G,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⑭________物重G,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它是通过改变⑮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浮沉的;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⑯____________和⑰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浮沉。
如图所示,由于吹气,两张纸之间气体的流动速度比两张纸外侧的空气流动速度⑱________, 纸的互相靠近说明两纸外侧受到的压强⑲________内侧的压强。
分析实验现象可知:流速大的地方,压强⑳________;流速小的地方,压强○21________。
由于飞机机翼的特殊形状,气流经过机翼模型上方的流速比下方的流速○22________,机翼模型上方的空气压强比下方的空气压强○23________,于是就产生了使机翼模型上升的力。
全章大归纳知识梳理①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 ②竖直向上 ③液体 ④气体 ⑤上 ⑥下 ⑦差 ⑧G 排 ⑨ρ液gV 排 ⑩> ○11> ○12= ○13= ○14= ○15< ○16< ○17挖空 ○18浮力 ○19自身重力 ○20体积 ○21浮力 ○22G -F ○23G 排 ○24ρ液gV 排 ○25G○26F 向上-F 向下 ○27小 ○28大 ○29压力图说物理①托力 ②差值 ③上 ④下 ⑤差 ⑥有关 ⑦有关 ⑧无关 ⑨向上 ⑩等于 ○11气体 ○12大于 ○13小于○14等于 ○15自身重力 ○16液体的密度 ○17自身体积 ○18大 ○19大于○20小 ○21大 ○22大 ○23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9浮力与升力章末小结与提升

浮力与升力章末小结与提升一、物体的浮沉条件状态运动静止上浮下沉漂浮悬浮沉底示意图F浮与G关系F浮>G F浮<G F浮=G F浮=GF浮=G-F支ρ物与ρ液关系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典例1 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76 g水溢出,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64 g酒精溢出,酒精的密度是0.8×103 kg/m3,则物块的密度是( )A.1.2×103 kg/m3B.0.95×103 kg/m3C.0.90×103 kg/m3D.0.84×103 kg/m3【解析】由题中条件及V排=可求出物块在水中和酒精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分别为76cm3、80 cm3,因为76 cm3小于80 cm3,所以物块在水中一定是漂浮的,由漂浮条件可知物体所受重力G物=F浮(水)=m排(水)g=0.76 N,在酒精中所受浮力F浮(酒精)=m排(酒精)g=0.64 N,由浮沉条件可知物块在酒精中是沉底的,即被浸没,所以V物=V排=80 cm3。
由上述分析可知G物=0.76N,所以m物==0.076 kg,由密度公式ρ=可求出物块密度为0.95×103 kg/m3,B项正确。
【答案】 B二、计算浮力的常用方法压力差法浮力等于液体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称重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示数G物和物体浸入液体后的示数F示,两者之差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F=G物-F示公式法F浮=G排=ρ液gV排,此公式既适用于液体,又适用于气体平衡法F浮=G物,只适用于漂浮或悬浮,需要注意的是物体漂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物体的体积,而悬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典例2 蓝莓被誉作“水果皇后”。
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鞣花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明目、抗癌、预防动脉硬化等作用。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4神奇的升力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1.计算题:一个质量为200克的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为1.5牛顿,求该物体排开的空气质量。
答案:物体排开的空气质量为:1.5牛顿÷ 9.8米/秒² = 0.153千克
2.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和方向。
答案:实验设计: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放入流体中,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观察浮力的方向。
(1)讲授法:在讲解浮力与升力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浮力与升力的原理。
这节课讲的是“神奇的升力”,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升力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都很高,尤其是在进行实验和小组讨论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教学策略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升力的原理和实验过程。
7.安全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在进行实验时,注意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流体动力学原理:了解流体动力学原理,正确理解和应用浮力与升力的知识。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与升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升力的产生、翼型与升力的关系等知识点。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观察和分析了浮力与升力的关系,并了解了实际应用,如飞机升力和船舶浮力。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实验安全与注意事项,掌握了流体动力学原理。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1认识浮力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浮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浮力的基本原理。比如,我们将放入不同重量的物体到水中,观察它们所受到的浮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文章:《浮力的奥秘》、《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科学原理。
(2)实验视频:搜索“浮力实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等,观看实验操作和现象展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图片素材:收集不同浮力现象的图片,如轮船、密度计、游泳等,方便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1)学生反馈:教师将定期收集学生对浮力教学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2)问题解决: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将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3)教学改进: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八、内容逻辑关系
1.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重点知识点:浮力定义、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公式
6. 社会责任: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工程、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重力、压力等,并对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此外,学生还掌握了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如流动性、粘性、密度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6. 浮力与重力的区别: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而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的流体体积和流体密度,而重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7. 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物体漂浮;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物体悬浮;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物体下沉。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浮力定义、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础知识点时,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8.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漂浮;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9. 浮力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速度、方向、温度、表面性质、压力、其他力、阻力、冲力的关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速度、方向、温度、表面性质、压力、其他力、阻力、冲力无关,浮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
1.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浮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4神奇的升力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动画、视频等展示浮力与升力的原理、实验现象和应用案例,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软件: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如模拟实验软件,让学生动态探究浮力与升力的产生和变化,提高理解力。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神奇的升力”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浮力与升力的基本概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4神奇的升力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授Biblioteka 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神奇的升力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物理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浮力与升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4)网络资源:《浮力与升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文章,介绍浮力与升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拓展要求:
(1)阅读材料:阅读《浮力与升力》科普读物,了解浮力与升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视频资源:观看《飞机飞行原理》视频,理解飞机如何利用升力飞行。
(3)实验操作:根据《自制纸飞机》实验步骤,制作和测试纸飞机,体验升力的产生。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9.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等基本概念时,运用讲授法进行详细解析,确保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深入理解。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物体的浮沉条件:根据浮力与物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物体的浮沉条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将上浮。
-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将悬浮。
-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将下沉。
5.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的增加或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增加都会导致浮力的增大。
6.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船舶、救生圈、游泳圈等都是利用浮力来实现的。
7.浮力实验:浮力实验是研究浮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浮力现象,并验证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8.浮力与密度计:密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来确定液体的密度。
3.浮力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浮力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浮力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浮力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浮力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浮沉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浮力与升力章末小结与提升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状态
运动 静止
上浮 下沉 漂浮 悬浮 沉底
示意图
F浮与 G关系 F浮>G F浮
支
ρ物与ρ液
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2
典例1 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76 g水溢出,将其轻轻放入
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64 g酒精溢出,酒精的密度是0.8×103 kg/m3,则物块的密
度是 ( )
A.1.2×103 kg/m3 B.0.95×103 kg/m3
C.0.90×103 kg/m3 D.0.84×103 kg/m3
【解析】由题中条件及V排=可求出物块在水中和酒精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分别为76
cm3、80 cm3,因为76 cm3小于80 cm3,所以物块在水中一定是漂浮的,由漂浮条件可知物体
所受重力G物=F浮(水)=m排(水)g=0.76 N,在酒精中所受浮力F浮(酒精)=m排(酒精)g=0.64 N,由浮沉条
件可知物块在酒精中是沉底的,即被浸没,所以V物=V排=80 cm3。由上述分析可知G物=0.76
N,所以m物==0.076 kg,由密度公式ρ=可求出物块密度为0.95×103 kg/m3,B项正确。
【答案】 B
二、计算浮力的常用方法
压力
差法
浮力等于液体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
称重法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示数G物和物体浸入液体后的示数F示,两者之
差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F=G物-F示
公式
法
F浮=G排=ρ液gV
排
,此公式既适用于液体,又适用于气体
平衡法 F浮=G物,只适用于漂浮或悬浮,需要注意的是物体漂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小
于物体的体积,而悬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典例2 蓝莓被誉作“水果皇后”。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鞣花酸及多种
微量元素,具有明目、抗癌、预防动脉硬化等作用。小明同学将几颗蓝莓放到水中,发现每
颗蓝莓有的体积露出水面,则蓝莓的密度是 kg/m3。
3
【解析】设蓝莓的体积为V,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ρ水gV排,蓝莓漂浮在液面上,则
G物=F
浮,因为G物=ρ物gV,所以ρ物gV=ρ水gV排,又因为蓝莓排开水的体积V排
=V=V
,所以
蓝莓的密度ρ物==0.9×103 kg/m3。
【答案】 0.9×103
实验一: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大烧杯、水、盐水。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步骤
(1)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变化;
(2)把同一铁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同一深度处,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
4.实验结论: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浮力大小与物
体浸没水中后的深度无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典例1 如图所示为“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1)分析实验B、C可知,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 ;
(2)图中F3= N,盐水的密度ρ液= kg/m3;
(3)实验所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解析】(1)由图B、C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排开液体的体
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2)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所以F3=F2=7 N;由图A、C可知,
4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F浮=10 N-7 N=3 N,由图A、E可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浮
力F浮'=10 N-6.4 N=3.6 N,由F浮=ρ水gV排得物体的体积
V=V
排
==3×10-4 m3,盐水的密度ρ液=
=1.2×103
kg/m3;(3)该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 (1)越大 (2)7 1.2×103 (3)控制变量法
实验二:探究浮力的大小
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小桶、溢水杯。
2.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3.实验过程
(1)先测出小物块的重力G物(如图A所示),同时测出一个空烧杯的重力G杯(如图B所示);
(2)用弹簧测力计挂住物块将其缓慢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空烧杯接住被物块排开的水,
同时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如图C所示);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烧杯和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如图D所示)。
4.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物-F',而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G排=G'-G杯,通过对实
验数据的比较可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
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典例2 如图1所示,图A、B、C、D、E是“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
的关系”实验的五个步骤。
5
(1) 两步骤可计算出圆柱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 N;
两步骤可得出物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G排,比较F浮与G排可以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块排开
的水所受重力的关系;
(2)如图2所示是圆柱体物块从水面缓慢浸入水中时,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弹簧测力计示
数F随物块浸入水中深度h变化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得,当物块没有浸没之前,h增大时,
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h=4 cm 时,物块所受的
浮力为 N;浸没后,h继续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N;该圆柱体物块的高
度是 cm。
【解析】(1)由图B可知,物块的重力G=4.2 N,由图D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
示数F=3 N,则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G-F=4.2 N-3 N=1.2 N,所以B、D两步骤
可计算出圆柱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1.2 N;物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G排等于
桶和排开水的总重减去空桶的重,所以A、E两步骤可得出物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G排;(2)
由图2可知,物块没有浸没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当h=4 cm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3.4 N,物体受到浮力F'浮=G-F'=4.2 N-3.4 N=0.8 N;物块的深度在6 cm~10 cm时,即物块
浸没后,随深度的增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在3 N不变;当圆柱体浸入水中的深度为6
cm 时,圆柱体刚好浸没在水中,所以圆柱体的高度为6 cm。
【答案】 (1)B、D 1.2 A、E (2)变小 0.8 3
6
【针对训练】
在“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实验中,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所
受的重力,然后将物块逐渐浸入水中。
6
(1)在图乙位置时,物块受到的浮力是 0.6 N;
(2)将物块逐渐浸入水中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随其排
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 增大 ;
(3)继续将物块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后保持不变,最后突然变为0,
示数为0时物块处于 C 。
A.漂浮状态 B.悬浮状态 C.沉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