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传统都无法持久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困境及建议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困境及建议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困境1.教育体制不完善:现代教育系统注重理论知识和应试能力,传统文化教育较为薄弱,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匮乏,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2.社会价值观念转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降低,传统文化传承遇到了巨大困难。
3.媒体影响力的削弱:现代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得年轻人更多关注流行文化和时尚潮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4.城乡差异化:传统文化在城市和农村的传承发展存在差异,城市化进程导致传统文化在城市中逐渐失去土壤,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更大的困境。
5.商业化倾向:部分传统文化被商业化利用,以商业目的进行传播,使得原本纯粹的传统文化变得商业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被淡化,传承受到威胁。
6.人才流失: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和传统手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在传承者的培养和传承方面存在困难。
7.文化多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相互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竞争和冲击,传承发展困难。
8.法制保护不完善:传统文化在法律保护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使得传统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上受到阻碍。
9.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困难:传统文化资源分散且存在散失现象,整合和利用困难,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0.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老龄化: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传承者多为年长者,他们的离世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断和困境。
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体系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2.加强社会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加强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保护。
中国封建王朝为何越不过300年的坎儿?

中国封建王朝为何越不过300年的坎儿?中国历代王朝,自秦统一天下,分分合合,历经数代强盛而统一的大帝国,中华文明绵延至今那么,大盛世为什么不能持久呢?重点关注以下两点:1、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因为经济发展是波动的、弹性的,靠一时丈量土地、审查户籍所建立起来的刚性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不符合现状,从而失去效率2、土地兼并带来严重后果根据封建经济规律,土地产权会逐渐向少数人手中转移,即土地兼并问题土地产权发生了变化,则意味着人身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越来越多人失去了土地,成为了依附于一方地主的佃农每当一个自耕农成了佃农,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了一分朝廷无法从他身上收到一毛税,也无法直接征调他扩充国家的兵力和劳力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则有足够的利益动机,瞒报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这里还要尤其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人口激增的问题),在其自身势力扩充的同时,削弱了中央的势力,成为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离心力而缺少了税收和人力的中央政权,在抵御外部侵略和赈灾等问题上,会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新的动乱因素那么,若中央以强硬态度,重新丈量和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夺回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权,是否可行呢?王莽会哭着告诉你万万不可行乱世之末,大多数人口失去了土地和产业,沦为饥饿的流民,新王朝均田安民是众望所归但是政局稳定之后,再设法破坏既有的产权关系,阻挠土地和农奴的贩卖,势必损害地主集团,甚至一部分自耕农的利益,从而遭致激烈的抵制所以大家只能坐等一场毁灭一切的乱世,重新洗牌历朝历代,土地兼并史自秦开始至近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强集团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过程,是小农经济vs庄园经济的过程,如天平般左右摇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封建小农经济从繁荣到凋敝的周期而300年,基本就是这一周期的最大值1、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里,没有一个统治时间超过了300年的两汉虽然号称有四百余年光景,但实际上中间是有过中断和灭亡的而唐朝即便是把武则天称帝建周的时间算进去,也才只有289年;至于其他的隋、元、明、清等王朝则更短,其中作为统一王朝的隋朝只有37年在奴隶制王朝中,夏、商、周倒是国运长远,例如周朝号称800年江山不过里面的水份非常大,因为夏和商都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国家,而周又陷于诸侯国并立,它们的疆域都不大,而且还都是分裂状态,无法与后世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汉晋隋唐元明清相比周朝结束后、从秦朝开始,中国才真正统一,并正式进入封建王朝时代然而秦与秦之后的统一王朝,没有一个超过了300年,至于那些割据的短命政权更不用说“兴衰和更替”就像是魔咒一般笼罩着所有的封建王朝,以至于有人说封建王朝的规律就是兴起、鼎盛、衰落、灭亡、再兴起、再鼎盛、再衰落、再灭亡,周而复始。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滞长的原因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而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自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屈辱史,而与此同时,西欧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对于中国的停滞原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经济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这时期基本生产结构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在社会内部,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缺乏,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缓。
2、政治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皇权,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西欧资本主义从孕育、发展直至取代封建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资本主义因素互相结合壮大阶段;取代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结构阶段。
西欧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萌芽是从城市和市民阶级中出现的。
公元十世纪左右,西欧的城市作为农村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开始兴起,商人和从领主庄园中逃亡出来的农奴,成为城镇的市民。
政治结构中的新组织的萌芽,最早在十一世纪的英国产生。
到十三世纪末,由贵族、教士、市民组成的议会,已发展成为管理英格兰国家事务的政权组织形式了。
意识形态结构中的萌芽是人文主义。
它的曙光于十四世纪出现在意大利上空,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
较之于西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并不是因为它内部没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传承不易、衰退和遗失等。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出发,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传承不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医药、书法、绘画、古典音乐、古典舞蹈等,这些传统文化对后代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年轻人甚至不了解或者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2.衰退和遗失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如传统手工艺、民间习俗、传统节日等,由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衰退和遗失。
一些老手艺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导致传统手工艺的衰落。
此外,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魅力。
二、问题原因1.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对于古老的传统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2.教育缺失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理工科和应试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和不足。
3.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人们的精力和时间都主要集中在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容易被忽视和边缘化。
三、解决方案1.加强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
应该通过改进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不仅要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还要通过文化活动、讲座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2.推动政策政府应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扶持。
例如对于传统手工艺人员给予补贴和奖励,对传统文化项目给予支持和资助等。
浅谈中国文化为什么经久不息

浅谈中国文化为什么经久不息?一、引言任何科学理论,文化知识都在遵循一个原则向前发展着:用则宝,弃则废。
纵观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不外乎古、今,有、无属性四象。
我们可以称其为:无古无今,有古有今,有古无今,无古有今。
其实说中国是有古有今的文化传承之邦,只是相对于古巴比伦的远古文明的消失,古埃及,古印度远古文明的传承中断而言的。
中外历史学家们,对于这古今文化的变迁与远古文明的失传原因大多归结于外族入侵与国家灭亡。
但是,它并不是远古文明失传的根本原因。
因为中国也曾经受过外族侵略,如元朝,清朝,同样是汉族受到外族侵略后而亡国。
宋亡而元出,明亡而清出。
但是,国亡文化犹在,文明传承不仅仅没有中断,反而越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原因(一)天然地理因素一种文化所占据的地理体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决定着这种文化的能量。
中华文化体量足够庞大。
与它同时存在的其他古文明,体量就小得多了。
即便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文化发祥地的面积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
如果把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的文化领地都标上,那就比其他文化领地面积总和大了几十倍。
中华文化不仅地域辽阔,且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多差异。
永远的山重水复,又永远的柳暗花明。
一旦踏入不同领地,就像来到另一个世界。
相比之下,其他文明领地,在生态类别上都比较单调。
在古代,文化的地理体量由边界来定。
中华文化的巨大的体量四周,还拥有让人惊惧的围墙和隔离带。
一边是地球上最密集、最险峻的高峰与高原,一边是难以穿越的沙漠与针叶林,一边是古代航海无法战胜的大海,这就构筑成内向的宏伟。
这种内向的宏伟,让各种互补的生态翻腾、流转、冲撞、互融。
这边有了灾荒,那边却是丰年。
一地有了战乱,可以多方迁徏。
这种生生不息的运动状态,潜藏着可观的集体能量。
由地域的体量转化为集体的能量,集体的能量是无与伦比的。
正是这一层层的地域体量和人体能量,最终积蓄成为巨大的文化能量,把长寿的希望许给了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的瑰宝,更是影响和塑造了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在现今社会中,由于物质文化的消费和现代化的影响,很多人的精神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失去传承的威胁。
具体表现在:1.很多传统文化载体,如传统戏曲、乐器等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不再有人继承。
2.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缺少了兴趣和理解。
解决方案:1.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通过音乐、电影等文化载体来具体呈现传统文化。
2.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维护的力度,将文化遗产保护好,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和现代社会的一些规则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冲突。
例如传统文化强调家长权威、长辈的权威和尊重等观念,而现代社会则强调平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
这种冲突往往会导致两种文化之间的难以调和甚至撕裂。
解决方案:1.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认识和理解。
2.制定相关法律,完善法律体系,增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障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合法性和存在价值。
3.加强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梳理,通过新的文化载体来传播传统文化,并增加与现代社会的沟通和交流。
三、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融合关系融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文化也应该在融合进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然而,在与其他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1.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需与外来文化进行融合,但融合中可能导致其部分特征的消失。
2.文化交流中,部分不符合传统文化的观念可能会出现,导致文化自身矛盾。
中华文明为什么绵延不绝?

中华文明为什么绵延不绝?(一)、何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国古代的疆域很像一个“回”字。
长江黄河区域以内人口稠密,主要是农耕生活方式,相当于里面的小“口”;长江黄河区域以外,人烟稀少,其中西北面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
再往外,东、南靠大海,其他方向是西伯利亚或者大山脉做天然屏障,这构成了外面的大“口”。
经过历朝历代大“口”之内各民族的物理碰撞与思想交锋,伴随着物质资源的全局优化配置,同时亦是出于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需要,大“口”之内的各民族之间越来越趋于融合,居住在大“口”之内的人们,统称中华民族。
历史上所以有逐鹿中原一说,就在于中华民族的疆域有一个重心所在,这个小“口”就是重心,她不仅是财富与人口的重心,也是思想与文化的重心。
(二)华夏文化的核心李际均语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和归属的标志。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缺乏主体价值观,就会造成国家和民族前进方向的迷失。
”而华夏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根。
华夏文化的高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特点是:虽然百家争鸣,却大都符合以民为本。
提倡百家争鸣是落实以民为本的重要条件。
以民为本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和根本。
举例说明:《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儒家《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商君书·修权》:“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
”道家《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诸子百家的共性是“以民为本”,儒家尚仁义,墨家推兼爱,连法家都承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不容否认的是,自罢黜百家之后,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特点的“百家争鸣”开始消弱。
尽管如此,历朝历代,包括新中国,zhengfu内部都有儒法两家的代表人物。
历代zhengzhi家,宣传的口号大多符合“民本主义”。
如杨么的“等贵贱,均贫富”、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孙zhongshan的“三民主义”、毛runzhi的“为人民服务”、直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原因

中华文明连绵不绝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外,还有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
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都曾盛极一时,然而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
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被赫梯灭亡;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遭到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
中华民族以其惊人的延续力,绵延五千年,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中华文明巨大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多次受到外族入侵,蒙古,满族,更是入主中原,建立了政权。
然而由于这些民族多落后于汉族太多,而且汉族在数量上也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他们多数同化于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外来文化在与中华文明的碰撞中与中华文明溶为一体。
中华民族没有排外的宗教意识,因而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且吸收过程中对外来文化进行修改,使之符合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同时也只有这些文化才能在中国得以生存。
惊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历久弥坚的重要原因。
其次,大一统的政治传统。
“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
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国历代有作为的帝王都追求大一统。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大都有比较强盛的国力,能够有效地抵御外地侵略,为百姓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因而得到百姓支持,大一统的文化,沉淀于中国人民的心理之中 ,经二千余年的发展 ,最终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
在中国,分裂国家从来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第三,中国古代极富弹性的封建科举制度。
与西方刚性的封建制度不同,中国古代制度富于弹性。
在封建社会,强调儒家思想的科举制度是非凡的考试制度:不仅为国家选拔人才,普及教育,而且极大的调和了社会矛盾,为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上升通道,更利于国家的统治。
中国科举制度产生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翰林相当于西方的专科、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中国的传统都无法持久?
腾讯文化王姝蕲 2015-06-29 07:27
[摘要]中国有时候希望对外形成一种形象,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一些定式的期待,所以中国要满足国外对中国的期待。
腾讯文化王姝蕲发自北京
6月27日,由墨卡托基金会、lens、腾讯文化联合主办的墨卡托沙龙在北京举办了以《传统与创新》为题的第三场讨论,主持人阿克曼向中方嘉宾萧开愚、欧方嘉宾艾伊娜提出了如下问题: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在欧洲与中国分别如何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和中国是怎样的?创新本身是否是一种价值观,创新是否必然意味着与传统割裂?
中国从来没有持久的传统
何为传统?中、欧嘉宾都认为很难定义。
诗人、河南大学教授萧开愚在对谈一开始便提出:‚中国没有一个单一的传统。
从殷、商、周、秦、元、清以来,每一个阶段中国人都不得不接受另外一个传统对我们过去生活传统的全面覆盖。
长此以往,我们形成了一种生物钟,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自发地期待新的刺激。
我们以为自己有一个单
纯、持久、稳定的传统。
但事实上这个传统本身是混合了不同的新因素的。
‛
艾伊娜博士
来自德国的艾伊娜博士也有同样的看法:‚在德国也是这样子,很难对传统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很多不同的因素。
‛
然而传统与创新孰重孰轻,中、欧双方存在不小的差异。
中方嘉宾萧开愚认为,在工作实践中,传统最好占有70%到75%的比例,这样使创新部分比较稳定,可得到较明确的解释。
如果这个比例被打破了,就有可能造成某一种崇拜。
比如低于高于75%时产生对传统的崇拜,或者低于70%时,产生对新事物的崇拜。
而欧洲嘉宾艾伊娜则说,‚在欧洲传统仅占30%,‘传统’很多时候像一个骂人的话,似乎包括了各种邪恶的东西,会抑制自我的自由演变和生长,这个是欧洲人对于传统的一种看法。
现在欧洲开始有
传统的复兴,一些学生开始学习传统的学科,比如艺术。
但是中国的这种传统复兴可能更加强烈。
这样的趋势是否跟现代化生活的创新构成一种矛盾?一般看来,创新会取代老版本的传统,但是我认为,创新其实也不一定是破坏传统,而是可以让传统实现延续,尽管这种传统可能会经过一些微调。
‛
‚科学万能‛只是黄粱一梦
萧开愚
萧开愚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创新和传统的对立统一。
他曾经是一名中医,当时非常崇拜西医,因为他们有听诊器、温度计、化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有颜色的试剂,有X光等很庞大的机器照出来片子,这些片子要用灯光来看。
在西医面前,中医萧开愚感到自卑:‚我觉得我自己从事的职业是跟算命的老太婆或者卖耗子药的人差不多,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好像我干的是一个反动的事情,连我非常崇拜的鲁
迅,也是主张取消中医的人。
在中医学校学习,要非常强大的理智才让自己从这个情况里面冷静下来,想清楚自己干的是另外一个知识系统里面的工作。
‛
中国人这种对科学的崇拜、对机器的崇拜,曾经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当中有非常妨碍公共利益产生的观念,比如‚孝‛就是一种妨碍公共利益的伦理观。
他又说,但是比起欧洲人的爱国主义,孝还是要好得多,温和得多。
因为爱国主义会导致军国主义,导致战争,导致消灭另外一个民族的冲动。
然而罗素的这番言论中国人并不爱听,直到梁启超于1918年底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回到中国以后梁启超发表了非常著名的文章《欧游心影录》,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他写到:‚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指日出现。
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反而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
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
‛在梁启超之后,张君劢、梁漱溟等人对此做了更加细致、更加有学术性的批评。
中国为迎合西方而生造‚传统‛
关于破坏和建立,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在中国具有复杂性,沙龙主持人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阿克曼举了一个例子:‚山西大同是一个老城市,受了现代化的破坏性创新,所以前几年大同市政府决定恢复传统,把大同的中心地区全部拆掉,建立一个辽代的大同。
他们建了一个八公里的城墙,在城墙之内把所有代表现代创新的房子,甚至最新的购物中心拆掉,开始盖辽代式的房子。
‛
艾伊娜因此联想到圆明园的问题:‚圆明园有300多公顷的面积,在考虑重建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在圆明园东部的地方重建一个楼,这个楼跟原来中国的传统没有一点关系,他们如果重建这个楼的话,要怎么重新注入传统呢?中国有时候希望对外形成一种形象,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一些定式的期待,所以中国要满足国外对中国的期待。
我们有时考虑在社会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样的想法也会成为一种推动力。
刚刚提到圆明园和大同市这两个例子,就是使用符号来重新
建造传统,这也是相当有意思的问题,我认为推动因素是中国要在国内外创造形象。
‛
活动介绍
‚墨卡托沙龙‛旨在促进中欧民众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思想和理念的交流,自2012年起,已举办了以‚文化大都市——大都市文化‛、‚得与失‛、‚知识分子以及科学在中国与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未来‛、‚故乡‛、‚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十余场沙龙,所有内容均可在腾讯网文化频道腾讯书院栏目中查阅。
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