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同步复习训练:《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5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课后达标检测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时间: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 5 5 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4.(2014·某某四校联考)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性生殖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6.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7.(2014·苏、锡、常、镇四市联考)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二、双项选择题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的菌体9.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将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三、非选择题10.(2012·高考某某卷)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2015高中生物 专训二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

S 型曲线迟 最大值约
有利于鱼群的快速恢复;防治鼠害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
进行防治;种群数 在 图/工 时迟增长速率最大迟
中 b 点迟 境阻力的存
国 型增长曲线迟b 点后该曲线偏离 国 型曲线较多迟其 境阻力明显增 迟 后开始的 了有效地降 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迟常采用在 间施 人 合 的性
境阻力明显增大是 迁入 左 9.(工口古4· 云港高二检测)农业
国 型增长
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迟因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迟可知在 致B 段其种群数 呈 口迟因 再呈 国 型增长迟致 项错误;水葫芦的入侵会影响该湖泊其他 于种内斗争 剧迟C 项
国 型增长迟但 BC 段增长率降
植物的 常生长迟甚 导 其灭绝迟B 项错误;BC 段种群数 增 速率 慢迟 要是 确;因 C 点之后死亡率开始大于出生率迟所以 图 值应出 在 C 点迟D 项错误
题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 性 古口口迟一 新生个体数
致 项中迟种群 初个体数 增长率
工口迟出生率
工口变迟死亡个体数
古口变迟故错误;B 项中迟婚配制 一雌一雄的动物迟当雌雄比 接近该比例迟出生率 高迟故 确;C 项中迟调
古∶古 时迟 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迟 境条件迟使动物性 熟 迟动物的繁
时的出生率最高迟 殖时期 错误 迟会导
6.(工口古左·浙 高考) 列 于出生率的 述迟 确的是 致.若某一种群 初时的个体数 出生率 古口变 古口口迟 时
古古口迟其中新生个体数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 一雌一雄迟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 C.若通过调 境条件迟使某动物的性 熟
接近 古∶古迟则出生率 高
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 种 龄
类型的种群迟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提能专训10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提能专训(十) 种群与群落本测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试题调研押题)褐色雏蝗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
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该地区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同一年中数量波动较大,呈现单峰型,高峰在卵期,低谷在成虫期,但是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
2.(2014·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联考)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若此表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答案:C解析:由图表可知,此自然种群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00。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若此表格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5时期大量积累。
3.在野外实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与迁出无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同等初始密度条件下的曲线,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衰退,其原因也有可能为种群密度过大时某些个体迁出;开放条件下,不排除迁入因素造成种群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峰值;开放条件下达到K值后种群密度的下降可能是由迁出造成,而种群不一定衰退;封闭条件下,空间和营养物质有限,种内斗争在种群衰退初期不减弱。
2015届高考二轮专题高考真题 第10讲 种群与群落

回访真题 领悟高考统计考题细观其变[理解能力题组]1.(2014·课标卷Ⅱ)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 项正确。
2.(2014·浙江卷)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与种群环境容纳量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故A错;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调节的目的是维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故B对;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故C错;植食动物在冬天由于食物减少,所以环境容纳量不会达到最大,故D错。
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B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再变化,C项错误;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
【VIP专享】2015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突破练习 专题六 第1讲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B)。
[构建网络]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错混诊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5B)( √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C)( × )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013·浙江,4D)(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2013·福建,3A)( √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2012·海南,21D)( √ )题组一 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双基落实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概念 种群应具备“三同”“一全部”即:同一时间、同一地区、
相同物种、全部个体;同一物种的生物常因地理隔离划分为不同种 群;不同物种间则存在生殖隔离。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 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 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1440000=100 只/hm2;群落的物 种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 等级越高,所含能量就越少。
答案:C
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__生__产__者____固定 的能量。
变式即练 (必修 3 P63 思考与讨论改编)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 图示 a、b、c 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可生 育一对孩子,这是防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度严重的重要决策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 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a 图所示类型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解析: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 群都具有的特征,A 错误;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决定,B 错误;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C 正确; 年龄结构稳定并不等同于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所以年龄结构稳定的 人群不一定保持零增长,D 错误。
最新高考二轮总复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

分析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种群特征,探讨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为公共卫生事业提供支持。
前沿科技动态关注
1 2
种群基因组学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种群的基因组结构和 变异,揭示种群进化历史和适应机制。
宏基因组学
通过分析环境中微生物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功能, 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最新高考二轮总复习《种群的特征 和种群数量变化》
汇报人:XX
目 录
• 种群概念及特征 • 种群数量变化类型及原因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剖析 • 预测方法及应用实例分析 • 应对策略与治理措施探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种群概念及特征
种群定义与特点
种群定义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 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
物种多样性
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 度。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 一个客观指标。
保护意义
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具有 重要意义。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 衡,防止某些物种的过度繁殖或灭绝,从而保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物种多样性也是地 球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物种多样性是保护地球生 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利益的必要措施之一。
成效评估与调整
定期对拯救计划进行成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计划内容 和实施策略。
公众参与和教育普及
环保知识宣传与教育
01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途径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
2015年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解析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B.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C.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D.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解析】田鼠种群的数量=第一次标记数量×再次捕捉数量,因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再次捕捉的个重捕的标记个体数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所以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高;池塘的不同水层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可能不同,故取样时各水层均应取样调查;对土壤小动物的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A2.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在遭受火灾后的森林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解析】在演替的过程中,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答案】B3.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施药前图中生物构成群落B.施药后群落的丰富度不变C.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D.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该森林中所有的生物种群构成,A选项错误;施药后乙昆虫灭绝,物种丰富度下降,B选项错误;如果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则乙昆虫不会灭绝,D选项错误【答案】C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C.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D.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由图可知四大家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数量的变化配套练习一、选择题1.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答案: D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答案: B3.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FH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F到H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数量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最终相对稳定答案: B4.下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f点,ac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解析:图甲中c点种群增长最快,对应图乙中的f点,但ac段有环境阻力,不能看作“J”型增长,A错误;图乙中g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B正确;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可以保证持续高产,C正确;“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D正确。
答案: A5.右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只是c点后,阻力逐渐增大。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淘汰的个体数量。
答案: A6.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K 表示种群的最大值,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为200解析:由图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量最大时为50,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
故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3点之后。
答案: A7.下图是某种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B.图中d点表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C.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a点D.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解析:图中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b点,此种曲线为“S”型曲线,有K值。
答案: C8.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在连续10年内得到右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解析:鸟类不能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A错误。
0~2年内λ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B错误。
第4年开始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直到第8年种群数量下降到最小值,故C正确、D错误。
答案: C9.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下图)。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c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D .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 1解析: 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体内失水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 错误。
c 点时罗非鱼种群增长速率为0,B 错误。
b 点后种群增长速率显著降低,最可能是大型肉食性鱼进入水库的时间,C 正确。
最终,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 2,D 错误。
答案: C10.右图是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A .t 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 .t 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 .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呈“J”型增长D .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 2时该种鱼数量的两倍解析: 由图示可推知,该种群的增长属于“S”型增长。
t 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变小,但仍然是正值,种群数量位于K 2和K 之间,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 错误;t 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B 、C 错误;t 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 2,D 正确。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Ⅰ.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请分析回答:(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n 1,n 2,n 3,n 4,n 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株/m 2。
(2)下图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 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
分析可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数量________。
Ⅱ.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左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1)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
(2)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1)考查的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的问题,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首先坚持的原则是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时,应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关键是要理解λ的含义,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在1~1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在10~20年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Ⅱ.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及种群增长速率的问题,“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在资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增长最终呈现“S”型曲线增长,K/2值处为黄金开采点,在此处捕获,既可获得较大捕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Ⅰ.(1)随机取样(n1+n2+n3+n4+n5)/5(2)20 保持稳定Ⅱ.(1)B(2)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3)增长(4)N/2 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12.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型增长。
(2)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型增长。
(3)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110亿,则种群数量即人口数量在K/2值是最为合适的。
(4)当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变为0。
(5)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应在e点之后捕捞,捕捞后维持在e点,因为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6)要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则应降低环境的K值。
答案:(1)Ⅰ(2)Ⅱ(3)Ⅱ55亿(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6)增大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13.甲、乙、丙三位同学均对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究。
甲、乙两同学先配制了含有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调节到酵母菌生长的最适pH,各取1 mL于试管中,接种等量的酵母菌菌种,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进行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