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融合化与创意旅游综合体
文旅综合体 案例

文旅综合体案例一、文旅综合体概念解析文旅综合体是指以文化为核心,融合旅游、商业、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它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出一个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体。
二、文旅综合体案例分析1.案例一:杭州宋城杭州宋城是一座以南宋历史为背景的文化旅游景区,通过重现南宋建筑、文化、民俗等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宋城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表演,如《宋城千古情》演出,还开发了各类休闲娱乐项目,如主题酒店、水上游乐设施等。
2.案例二:上海迪士尼上海迪士尼乐园是我国首个国际顶级主题公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元素,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
迪士尼不仅拥有经典的童话故事表演,如《狮子王》,还设有多个主题区域,如米奇小镇、宝藏湾等,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游客的需求。
3.案例三:成都宽窄巷子成都宽窄巷子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集合了传统川西建筑、民俗、餐饮等特色。
宽窄巷子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四川特色文化,如品尝火锅、串串香等美食,购买蜀绣、糖画等手工艺品。
三、文旅综合体成功要素1.突出文化特色:文旅综合体需挖掘当地独特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2.创新业态组合:合理搭配旅游、商业、居住等功能,实现多元化经营。
3.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保障文旅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4.营销推广:利用新媒体、节庆活动等手段,扩大文旅综合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我国文旅综合体发展趋势1.深度融合:未来文旅综合体将更加注重与文化、旅游、产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显著。
2.科技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文旅综合体的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水平。
3.绿色环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文旅综合体。
五、总结与建议文旅综合体作为新时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形态,既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又要紧跟时代潮流。
在我国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旅综合体,为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什么是旅游综合体?

什么是旅游综合体?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21 20160426农合⼩帮来⾃农合论坛⽂字部分:昨天有位朋友问我,旅游综合体是怎么回事,⼩帮总结了下,现在分享给⼤家。
⾸先先跟⼤家聊聊什么是旅游综合体?旅游综合体是指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对某个区域进⾏综合开发⽽形成的旅游经济综合体,主要包括⽂化旅游综合体、休闲农业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城镇综合体、养⾝养⽼综合体、温泉旅游综合体、宗教旅游综合体……等类型,它既是⼀个“旅游综合消费区”,⼜是⼀个“泛旅游产业园区”,还是⼀个“新型旅居城镇区”。
那么它都有哪些功能结构呢?其实绝⼤多数旅游综合开发项⽬,⼀般都包括五个核⼼部分:1是旅游景区——它是观光吸引的载体,主要包括⾃然景区、⽂化景区、⼈⼯景区和特⾊景区等。
2是休闲街区或休闲⼩镇——它是休闲消费的载体,主要包括改造类和新建类两种,融合了餐饮、购物、⽂化、休闲、娱乐、养⽣、住宿、演艺等各种休闲业态。
3是酒店与度假村及度假社区——它是旅居度假的载体,以郊野性、养⽣性、养⽼性、时尚性、度假性为核⼼特⾊。
4是特⾊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它是产业⽀撑的载体,主要包括⽂化创意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园区、医疗产业园区、婚庆产业基地等。
5是综合配套系统——它是综合运营的载体,主要包括“基本⽣活配套、管理运营配套、旅游服务配套、城镇公共配套”,这些配套指的就是我们园区的⽔、电、⽹络通讯等。
最后跟⼤家介绍⼀下它的其中五个策略:第⼀、我们要保持合理性的预期——我们要有从养猪仔(快周转)到养姑娘(细养育)的观念的转变,让长短相济成为科学运营的选择。
第⼆、要遵循选地双原则——既是准城区,⼜是郊野地;前者保障刚需市场(就是确保会有⼈来且⼤家花的时间不会很长),后者实现度假特⾊,创新开发度假式第⼀居所产品。
第三、要把握⼤休闲需求——要把握市场的消费需求趋势,从单⼀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养⽣、养⽼、商务、研学、情感等综合休闲转变。
文旅综合体运营管理方案

文旅综合体运营管理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旅综合体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集文化艺术、旅游体验、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场所。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旅综合体的建设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二、运营管理方案1. 市场调研和定位在开发文旅综合体之前,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前市场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同时,还需要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找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
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明确文旅综合体的定位和特色,确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2. 设施规划和建设在文旅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各种设施和功能区域,包括文化展示区、旅游体验区、商业街区、餐饮娱乐区等。
在设施建设时,需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场所。
同时,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采取绿色建筑和节能措施,确保文旅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3. 资源整合和合作共赢为了提升文旅综合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文化艺术资源、旅游景点资源、商业品牌资源等。
可以与当地的文化机构、旅游景点、商业企业等进行合作,共同打造文旅综合体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内容。
同时,还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获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确保文旅综合体项目的顺利进行。
4. 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建成文旅综合体之后,需要加强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
可以采取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展览、旅游主题活动、商业促销活动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客户。
在服务质量方面,可以加强员工培训和团队建设,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确保客户满意度和口碑效应。
5. 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升文旅综合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
文旅产业融合的3大模式与7种类型

⽂旅产业融合的3⼤模式与7种类型⽂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升级和结构转型具有重⼤意义,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范区,产业融合⽔平进⼀步提升,新型⽂化和旅游消费业态不断丰富。
相关概念及特征国家⽂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范区(以下简称⽂旅产业融合⽰范区),是指在推动⽂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范、⽀撑、带动作⽤的区域。
1、⽂旅产业融合⽰范区⼀般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化和旅游产业基础;⽂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良好;⽂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了⼀定的模式和特⾊。
2、⽂旅产业融合⽰范区创建意义:加快资源整合,催⽣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旅游服务等⽅⾯的新业态、新模式,共同推动⽂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质量发展;以资源要素整合、产品服务创新为着⼒点,推动⽂化旅游⼯作各领域、多⽅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因地制宜,⾛特⾊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形式多样、各具特⾊的⽂旅产业融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的经验等。
⽂旅产业融合的3⼤模式从产业价值链⾓度看,⽂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互动延伸型融合模式、重组型融合模式、渗透型融合模式。
⼀)利益驱动下的产业价值链互动延伸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和⽂化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和功能互补性。
在利益的驱使下,功能互补的旅游产业和⽂化产业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的互动延伸⽽实现产业融合的模式,称之为互动延伸型融合模式,该模式是⽂旅产业融合的低层次融合。
延伸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市场竞争⼒。
如⽂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化产业⽰范基地、⽂创/⽂化产业园、演艺、影视、古城/村/街⽂化、名⼈故居等向旅游功能的延伸,拓宽了⽂化产业市场范围,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满⾜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需求导向下的产业价值链重组融合模式。
所谓的重组融合模式,是指具有密切联系的⽂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满⾜游客愉悦性深层次需求,各⾃独⽴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融合模式。
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是指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以互动发展的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区、旅游地产社区为核心功能构架,相关配套设施与延伸产业为支撑保障,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
作为聚集综合旅游功能的特定空间,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并有可能成为一个旅游休闲目的地,它包括“休闲综合体”、“度假综合体”、“休闲商业综合体”、“创意文化综合体”、“温泉养生综合体”、“康疗运动综合体”、“休闲农业综合体”、“旅游小镇(非建制)”等各种类型。
“旅游综合体”是“旅游消费模式升级(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景区发展模式升级(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地产开发模式升级(从传统住宅地产到旅游综合地产)”三大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综合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二是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三是以综合开发为手段四是以旅游地产产品为核心五是以较高品质服务为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的构架下,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架构,实际上是由五个部分构成:旅游吸引核·休闲聚集区·居住发展带·社区配套网·产业延伸环。
旅游吸引核,是面向市场需求,创新整合开发核心资源,目的是创造一个或多个独特的核心吸引物,这是创造核心吸引力的基石所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核心旅游休闲项目——观光景区、主题公园(乐园)、赛车场、影视城、特色街区、温泉养生中心、生态小镇、主题博物馆。
休闲聚集区,是为满足由核心吸引物带来客源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实际上是在旅游产业构架下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
主要包括主题酒店群、特色商街、主题演艺、水上游乐项目、温泉SPA等。
居住发展带,是旅游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
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居住、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等六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从而形成了依托产业的城镇人口以及为此建设的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文旅局长中心组研讨发言:推动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文旅局长中心组研讨发言:推动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这为新时代的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鼓舞着文化和旅游业界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进行深度融合。
一、深挖文化“富矿”,打造文旅标签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旅游过程本质是一种精神文化体验,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尤其是当下,历经3年疫情,人们迫切需要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放松。
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弥补纯自然风景旅游的不足,还可以陶冶游客情操,并能给目的地城市和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精品是助推文旅深度融合的优质媒介,各具特色的文化“富矿”足以带火一个地区、带旺一方旅游。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首歌、一部剧,就能让人爱上一座城。
十多年前的电影《非诚勿扰》,让西溪湿地瞬间传遍全国;一首《早安隆回》,让一个湖南小县城集聚巨大的人气流量;一部《山海情》,让“宁夏闽宁镇”“贺兰山东麓”名号更加响亮。
春节期间,横店影视城策划推出春节大庙会系列主题活动,在清明上河图等影视景区打造的沉浸式“横店灯会”成为爆款,单日吸引游客高达4.2万人次。
可见,文化的创新创造,正给旅游的“出圈”“破圈”提供无限可能。
不断以文化精品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
文化“爆款”时常催生文旅“爆点”,文旅标签时常能给景区带来“爆表”人气。
像宋城演艺集团的一台《宋城千古情》,从1997年上演至今,观演群众超过1亿多人次;历经十年打造的乌镇戏剧节,年年一票难求,成了乌镇的一张“金名片”;还有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给杭州岳王庙和安阳岳飞庙都带来了大流量,杭州小吃“葱包桧”随之走红,一家小店一天就卖出800多份;一曲《碇步桥》,带火了泰顺的碇步桥旅游,游客人数飙升至去年同期的8倍多;在电视剧《狂飙》爆红后,剧中“京海市”的取景地一一广东江门也热度飙升,乘着文化作品的“东风”,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折射出了一种文旅融合发展新时尚。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新业态

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新热点,是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之一。
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农家乐200万家,乡村旅游重点村有10.6万个,全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近12亿人次,乡村旅游每人次平均消费266元,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3300万农民直接受惠。
一、新时代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总趋势是: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个性化休闲时代到来,乡村旅游产品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
乡村旅游出现了以下特点:(1)乡村旅游的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许多地方往往共同规划、协调发展,以全村、全镇、全县范围来做乡村旅游。
在推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取得差异化优势,各个村镇实行诸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深挖潜力,精心设计,打造精品,使乡村旅游呈现出特色化、精品化的特点。
(2)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四川成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行者,“五朵金花”是其代表。
现在乡村旅游很快,走在前列的有诸如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等。
江苏省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山东省扶持力度很大,每一个县都做乡村旅游规划,省政府给予每县乡村旅游规划资金支持,另外,市县级政府还要追加支持经费。
浙江省面对较多的境内外高消费客源,发展出了像裸心谷这样的高端乡村旅游产品。
北京市郊区,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也很快,出现了很多新业态,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3)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的新理念一部分游客到乡村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被乡村的环境所吸引,在当地较长时间地生活和居住,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等大都市,也出现在包括如河南这样的省份。
部分退休的年长人士,不愿意长期住在城市,一年中往往有数月栖居于乡间。
他们认为乡村的生态环境好,能更好地亲近自然和享受有机生态食品。
河南有的农场已针对这种需求进行规划。
从乡村旅游发展到乡村生活,国外典型的国家之一是日本。
日本的退休人士和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士,他们一年中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阶段,开始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
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来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40%的游客会进入文博场所。
一些地方建设融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艺术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文化旅游生活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旅游”创造更多新体验。
“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热点。
体验文化、增长见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
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可靠保障,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但旅游市场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旅游产品不是寻求创新融合,而只是打着文化的旗号。
我国目前不缺购买力,缺的是让人入眼入心的产品。
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
“文化+旅游”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交会上公布的100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涉及雕刻塑造、金属加工、器具制作、纺染织绣、剪纸刻绘、编织扎制、陶瓷烧造等13类。
其实,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丰富的市场资源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发展良好的旅游生态。
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是推进“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编自马方波《文旅融合,“新”在哪儿?》) 材料二: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