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类药物的药理学及血药浓度监测进展-李朋梅共49页文档

合集下载

抗真菌类药物的药理学及血药浓度监测进展-李朋梅

抗真菌类药物的药理学及血药浓度监测进展-李朋梅

血药浓度监测案例


时间
男,2岁,诊断:中枢曲霉菌感染
体重12~10.5kg
剂量 浓度 时间 剂量 浓度
3月2日
150mg qd
血 0.7
血 0.8 脑脊液 0.4 血 1.2 脑脊液 0.7
5月26日
90mg q12h
血 1.1
血 1.2 脑脊液 0.6
4月 7日
90mg q12h
6月12日
85mg q12h
East Asian Allele Frequency
South/Central Oceanian Americas Allele Asian Allele Allele Frequency Frequency Frequency
*1
33.10
57.00
62.10
64.80
57.60
48.50
67.00
28.60
*2
14.20
18.30
14.60
13.10
29.30
33.10
13.10
54.90
*3
0.80
0.30
0.60
2.60
8.60
1.60
0.30
13.90
*17
15.10
20.10
21.30
19.50
1.60
16.90
16.30
2.50
伏立康唑的相互作用


代谢酶:2C19(主要),2C9(次主要),3A4(次要)
三唑类药动学特点
哪些药物需要TDM
药物治疗窗窄 相同剂量下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
特殊人群
剂量和浓度呈非线性药动学特点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4h 3h ; 0 和 5 t 与两 性霉 素 B对照 研究证 实 , 两 药的有效率相等 。 当曲霉病急性发作时 , 但 还需 先用 两性霉 素 B 然后改用伊曲康唑维持 治疗 , , 非急性曲霉病 可开始 即用伊 曲康唑。它为不危 及生命 的组织 胞浆 菌病 和芽生 菌病等 的首选 药, 对轻、 中度 的组织胞浆菌病可作为长期 支持 疗法的辅助 治疗 。对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曲霉 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 , 可用于艾滋病 患者 隐球 菌病的初治 和长期维持治疗 。伊曲康唑不 良反 应明显较酮 康唑低 , 易耐受 , 良反应 为厌 患者 不 食、 恶心 、 痛 、 腹 便秘 等消化道反 应和头 痛 、 头 晕、 瘙痒等 。长 期治疗 的患者 中有 7 %发生 血 0 清转酶升高 , 停药后 多能恢复 。 但 2 . 2伏立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其作 用机理是通过 抑制真菌细胞 色素 P 5 4 0介导 的 1a固醇去 甲基 作用 ,阻断麦角 固醇 生物合 成 4 这一关键步骤发挥药效 。其抗菌 活性 1 0~50 0 倍 于氟康唑 , 所有 曲霉 、 对 隐球 菌、 念珠菌属包 括对 氟康唑 耐药的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 菌均 有杀菌活l 。对皮炎 芽生菌 、 眭 粗球孢子菌、 巴西 副球孢子菌及 荚膜组织胞浆菌亦 具抗菌活性 。 体外 试验还 观察到对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包括 顶孢霉 、 链格孢 菌属 、 双极 霉属 、 荚膜组织胞 浆 菌 ,其 中大 部 分 菌 株 在 伏立 康 唑 血 浓 度 为 05 2 g 1 0 ~ ¨ / 时即可被抑制。它对 耐氟康 唑的 m 念珠 菌感染 和艾滋病 患者和急性曲霉感染的免 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均有很好 的疗效 。口服后伏 立康 唑吸收 良好迅速 ,约 1 h血药浓度 达到 —2 高峰 , 伏立康唑表现 为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 。 应 用 伏立 康 唑 负 荷剂 量 (mg g ibd或 口服 6 / v i k , 40 gQ 2 0 m 1 h初试 2次)在用药后 d 就达 到接 l 近稳态血药浓度 。伏立康唑在组织中的浓度高 于血浓度 , 高于所有敏感菌 的 MI(0 O gm ) C 1O n /1 。 主要 在肝内代谢后 被清除 ,从尿 中排 除 < %。 2 临床治疗适应 于治疗 曲霉感染 、对氟康唑耐药 的严 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包括克柔念珠菌感 染 ;治疗足分支霉属 和链孢霉属导致的严重真 菌感染 ;亦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有严重致命

抗真菌药临床应用

抗真菌药临床应用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潞河医院临床药学室 刘宪军
真菌分类
酵母菌 念珠菌 毛孢子菌 隐球菌
真菌
双相真菌 球孢子菌 芽生菌 孢子丝菌 霉菌 镰刀菌 结合菌 曲菌 皮肤癣菌 表皮癣菌 小孢子菌 发癣菌
组织胞浆 菌
-(1,6)葡聚糖
真菌 细胞壁 真菌细胞膜
-(1,3)-D -葡聚糖
磷脂双分子层
-(1,3)-D -葡聚糖合成酶
菌无效。
氟康唑(fluconazole)
–毒性低,对肝脏的毒性不大。 –可穿透血脑屏障。 –半衰期长达30h 左右,每日用药一次。 –80% 尿中排出。 –口服、静脉用药,效价一样。
氟康唑目前作为治疗念珠菌、 尤其是白色念珠菌血症的首选药物
氟康唑(fluconazole)
长期用药或有肾功能不全者用药。
肝肾功能不良剂量调整问题
两性霉素B各种剂型都具有肾毒性,对肾功能减 退患者为了降低其毒性,会调整用药剂量。 抗真菌药物中氟康唑和氟胞嘧啶在病人肌酐清除 率下降时需要调整剂量。 由于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静脉注射液的环糊精成 分可在肾脏蓄积,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注射液分别慎 用于肌酐清除率<50 mL/min和<30 mL/min的病人。 唑类药物中伏立康唑在轻到中度肝硬化病人应减少给 药剂量。 棘白菌素类中卡泊芬净在严重肝脏疾病时推荐调 整剂量。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
多烯类,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改变细 胞膜通透性,细胞内溶物漏出—真菌死亡。 推测两性霉素B对人类细胞和真菌细胞的损伤 是通过同一机制。 抗菌谱广,几乎对所有的真菌都有较强的抗菌 作用。适用于各种深部真菌感染。
对曲霉菌、毛霉菌疗效较差。
葡萄芽念珠菌无效,皮肤癣菌所至的浅部真菌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52Fucitosine (52FC)是一类于 1957年开发的具抗真菌活 性的合成药物 ,本品被单独用于成色素细胞真菌病 、非复杂 性下呼吸道念珠菌病和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也与两性霉素 B 联用治疗其他全身性真菌病 [16 ] 。最近进行的一项关于 5
- FC单独用于患侵入性曲霉病的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小鼠 模型的试验表明 ,剂量为 50~800mg / ( kg·d)的 52FC在给 药间隔时间分别为 6, 12 和 24h时的小鼠存活率为 40% ~
314 - 315. [ 4 ] BellmannR, EggerP, GritschW , etal. Amphoteriein B lip id formula2
tions in critically illpatients on continuous veno - venous haemofi tration [ J ]. Jantim icrobChemother, 2003, 51 ( 5) : 671 - 681. [ 5 ] Krcmery V , Barnes AJ. Non - albicans Candida spp. causing fun2 gaem ia: pathogenicity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 [ J ]. J Hosp In2 fect, 2002, 50 ( 4) : 243 - 260. [ 6 ] 熊建琼 ,邓朝霞 ,张雷. 伊曲康唑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 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 [ 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 2006, 28 ( 11) : 1260 - 1261. [ 7 ] Sabo JA , Abdel - Rahman SM. Voriconazole : A new triazole an2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 2.作用于鞘脂 真菌鞘脂的合成中,某些 酶是特有的,如鲁司米星等能抑制肌醇磷 酰神经酰胺(IPC)合成酶,造成神经酰胺 积累,导致质膜和微管结构破坏。
• (三)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 • 1.粪壳菌素类 稳定真菌的非核糖体蛋白
延长因子-核糖体复合物,阻断移位,抑制 蛋白质合成。
• 2.Cispentacin类 通过主动转运,在真菌 细胞内积累,干扰氨基酸转运和代谢;同 时还是异亮氨酸-tRNA合成酶抑制剂,干扰 蛋白质合成。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最常见发热、输液反应、头痛、恶心、静脉炎、肝脏转氨酶升高和组胺类反应。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 渗透酶失活使进人细胞的5-FC减少,或负责将5-FC转化为FUMP的酶失活,是导致对5-FC耐药的原因。
(2)三唑类: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作全身用药。 细胞壁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抑制其组分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 该类药物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损坏真菌细胞壁,对于念珠菌属以及曲霉菌属均有效,临床上显示了广谱、低毒、 高效的特性,主要缺点是分子质量大,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对新型隐球菌活性低。
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优选)药理学抗真菌药物研 究进展
2. 全身真菌感染: 由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 织,可危及生命,治疗药物主要为两性 霉素B、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3. 局部真菌感染: 由念珠菌引起,主要侵犯 口腔、肠道或阴道,如鹅口疮、真菌性 肠炎及阴道炎等。治疗药物主要为咪唑 类药物。
类固有耐药。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可能是: • ① 穿过细胞壁到达细胞膜的屏障改变; • ② 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减少,降低了与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伊曲康唑的7FDM已应用于条件性真菌感染的 高危患者,如血液恶性肿瘤或者骨髓移植等患者的 预防用药研究中。这些研究也证明了预防真菌感染 中伊曲康唑血药浓度和疗效的关系。虽然在抗真菌 的预防和治疗中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似的,但是治疗 所需的血药浓度要比预防用药高2---4倍。例如,在 两个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预防用药的非随机研究 中,采用HPLC法测定伊曲康唑谷浓度,结果发现 伊曲康唑血药谷浓度<0.25 ttg/ml。的患者中,有 50%发展为条件性真菌感染,高于这个浓度的患者 中只有30%受到感染口]。由于人体对伊曲康唑的 吸收不规则,同时患者自身的疾病状态(如中性粒细 胞减少症、艾滋病或器官移植等)使伊曲康唑吸收的 个体差异更大[6]。其次,伊曲康唑的剂量一浓度的相 关性不大,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还会不断发生变 化;它有许多重要的药物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主 要与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剂合用引起。无论在条 件性真菌感染的预防还是治疗中,口服伊曲康唑都 有必要进行TDM来指导临床用药剂量。 2.2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足一种新研发的三唑类 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曲霉菌也有很 强的作用。该药既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给药,口服 几乎完全吸收。研究证实该药需要进行TDM。健 康志愿者药动学研究表明,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口 服给药,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与伊曲康 唑不同,引起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差异的原因不只是 吸收,而主要是P450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导致 了伏立康唑代谢的差异。CYP2C19强代谢型患者 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比弱代谢型患者低50%以上。 虽然基因多态性在任何人群中都会发生,但在特定 的人群中这种差异更为明显。美国的白人中只有 5%是弱代谢型,而75%是强代谢型。相比之下,亚 洲裔则有20%左右是弱代谢型,只有35%是强代谢 型【8 J。群体药动学研究表明,在特定患者群里可能 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最近在一项骨髓移植患者接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的 哇类 物, 三 药 其浓度 9 L 抑菌 达9 。 夕户/ 时的 率 5 在 m %
一项针 对侵人性真菌感染的双盲 多中 预防 、 心 性临床试 验中 60 接受造血 ,0名已 干细胞移植(sT且患 HC ) 有移植 物抗宿主病的患者接受泊沙 康哇预防 性治痣 对照 药物 为氟康哇. 试验结果表明, 康哇( m ,s对曲 泊沙 2 g q ) 霉 o h 病的预防作 用明显优于氟康哇( m /。 外进行的2 4 g )另 0 d 项标签公 、 开 非随机、 心临床试验评估了 沙 多中 泊 康哇口 服混悬 剂用于侵人性真菌 感染的补救性治疗的 疗效, 并 证明泊沙康哇对接合菌具有体内外活性。 该试验采用的 给药剂量为 0 m (d 0m ( d 所得总存活率为 20 g i或40 g i , q) b ) 9( 9 7%1 似 在中 2 / 枢神经 C s 霉病小鼠 系统( ) N 曲 模型中 进 行的 试验表明, 52或1 m / 的泊 康哇口 体内 给予 , 5 0 g g k 沙 服混悬 剂能有效地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一项临床试验 评价了 泊沙康唾对遭受浸入 性真菌感染并患有难治性疾 病或对传统治疗方案不能耐受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受 试者连续1 年接受泊沙 康哇口 服混悬剂8 m / 0 g 治泉 对 d 隐球菌 膜炎和由 性脑 其他真菌引 起的C S N 感染的治 疗成 功率 为 % 0% 而且患者 分别 4 和5 , 8 对本品的 耐受性良 好, 故建议 将泊沙康 服剂用于经传统抗真菌药 哇口 物治疗失
・ 6 4 2
M r N 记 o 六 t i. ,加7v i 8N . 自 i o 5 n 』由o “ 2 , 2, O6 d t o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黄金竹 编译 母连军 审校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王 瑞,王金萍 ( 天津中医药大学键词】抗真菌药物; 临床应用; 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79(2014)02-0153-04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免疫抑制剂、抗 功能下降,腹膜透析、血透、插管技术等治疗方法的开展,导 癌药物和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BCD) 感染引起的免疫 致的真菌病,尤其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感染有明显上
[20] 杨云生. 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机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20-322.
[21] 陈文科, 邹益友, 李富军, 等. 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 素、肠黏膜肥大细胞及5- 羟色胺的变化[J]. 世界华人消 化杂志,2007,15(1):46-50.
[18] 林艺娟,王承党. 沿脑- 肠轴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 制[J]. 医学综述,2008,14(20):3138-3141.
[19] Kennedy PJ,Clarke G,Quigley EM,et al.Gut memories: towards a cognitive neurob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Neurosci Biobehav Rev,2012,36(1):310-340.
[22] 沈骏, 诸琦, 袁耀宇,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部痛觉功能 区域的变化[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2):167171.
[23] 王小云, 丁努, 高峰,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外症状评 价[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2):85-88.
[24] 王亚瑞, 陈丹丽.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因素的调查分析 [J]. 河北医学,2010,16(1):70-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