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翻转课堂课题研究方案

翻转课堂课题研究方案1. 背景介绍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将传统教学模式颠覆的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传授,然后课后进行作业练习。
而翻转课堂则是将教学内容的学习放在课堂外进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讨论和深入学习。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
3. 研究内容3.1 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特点研究将首先对翻转课堂进行定义和特点的介绍。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学习准备和知识掌握。
3.2 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法研究将探讨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法。
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法可以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例如使用在线教学平台、视频录制和学习笔记等辅助教学工具。
3.3 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估研究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生参与度等。
3.4 翻转课堂的优缺点分析研究将对翻转课堂的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
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但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和师生互动减少。
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
研究对象为一所中学的学生群体,选取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班级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数据分析,对翻转课堂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
5. 研究进度安排阶段完成时间内容第一阶段2021年6月-7月翻转课堂文献综述第二阶段2021年8月-9月翻转课堂实施方法研究第三阶段2021年10月-11月教学效果评估分析第四阶段2021年12月-2022年1月研究结果撰写第五阶段2022年2月-3月论文修改和定稿6. 参考文献1.Bergmann, J., & Sams, A. (2012).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Education.2.Bishop, J. L., & Verleger, M. A. (2013). The Flipped Classroom: ASurvey of the Research. In ASEE 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tlanta, GA.3.Strayer, J. F. (2012). How learning in an inverted classroom influencescooperation, innovation and task orient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15(2), 171-193.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研究方案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一、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训课程中的理论依据1.1 实训课程的特点实训课程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训课程通常包括实验课、实习课和设计课等,它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但是在传统的实训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问题,导致实训效果并不理想。
1.2 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翻转课堂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乔纳森·伯格曼和艾伦·格拉德提出的,它主要是基于构建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预先通过视频、网络课件等形式获取教学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能力。
1.3 实训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关系实训课程和翻转课堂模式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实训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学习,而翻转课堂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翻转课堂模式还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实训内容,为实际操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好地完成实训任务。
二、实证研究设计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学生实际能力提升的影响。
2.2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的某实训课程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20名学生。
2.3 实验设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方法,将实训课程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在实验组进行课前自学,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课后进行总结和思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训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4 研究指标研究将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2024年“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范文

《“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篇一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慕课(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慕课以其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而翻转课堂则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
本研究旨在探讨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为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在线教育的兴起,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
而翻转课堂则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某高校的一门课程为例,对比分析采用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1. 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本研究中,慕课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给学生。
同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活动和讨论环节,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还设置了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环节,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访谈则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和建议;数据分析则通过统计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时间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结果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采用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班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班的学习效果,发现采用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班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

180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研究鲜馥(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摘要:近年来,翻转课堂被大量引入高校教学过程中。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等均有所提高。
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研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传统课堂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科学系统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培养观,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目标是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机制,使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更加多元化,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化。
到2035年,我国基本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特征、彰显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翻转课堂概述翻转课堂英文为The Flipped Classroom,又译为颠倒课堂,即将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顺序颠倒、翻转。
传统课堂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解和传授知识,学生再基于教师的讲解做题或课后记忆等方式吸收内化知识。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内化吸收过程往往产生许多问题,因为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再课后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知识的吸收只能停留在表面。
为解决该问题,翻转课堂提倡学生在课前利用特定平台观看视频等学习资源并完成课前练习,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颠倒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吸收的顺序。
总之,翻转课堂是一种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吸收固化,课后总结评价的全新教学模式。
图1-1 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二、大学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对比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效果,直接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过程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都需用教学效果衡量。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3篇)

第1篇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一、翻转课堂概述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是指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环节移至课前,而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阅读教材等途径,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进行问题解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
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分析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提高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 促进师生互动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辅导。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相互促进。
这种互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提高教学质量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环节提前至课前,使得课堂时间更加充裕。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个性化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翻转课堂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5.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意识。
同时,课堂上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6.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翻转课堂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
基于SPOC的思政课“翻转课堂” 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基于SPOC的思政课“翻转课堂” 教学效果实证分析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探索。
翻转课堂模式的引入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目前对于基于SPOC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匮乏。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索基于SPOC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为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二、相关理论研究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乔纳森·伯格曼和阿伦·萨姆斯于2007年提出的。
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传统的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供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预习;而在课堂内,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实验或案例分析等互动性的学习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指导者。
2. 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一种结合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和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
它在MOOC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针对特定课程和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和教学活动。
SPOC以小班形式进行教学,能够更加亲密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思政课教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灌输式”教学的代表,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为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
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方式预习思政课内容,而在课堂内则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SPOC教学模式对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机遇,并且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以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SPOC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值得探究和研究的。
三、研究方法在研究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教学观察的方法。
《2024年“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范文

《“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篇一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
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成效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迭代。
慕课(MOOC)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等优势,成为了在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以其学生主导的、积极参与的特性,深受教师与学生喜爱。
本文以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等手段,对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研究。
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其优劣。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参与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情况。
3. 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过程1. 实验设计:选取相同课程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同一批学生进行教学实验。
2.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在线测试、作业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
3. 数据分析:运用SPSS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结果1. 教学效果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习态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2. 学生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认为该模式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3. 学习效果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参与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知识掌握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翻转课堂教学的游戏化设计和实证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的游戏化设计和实证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学校得到广泛应用。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决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然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研究。
游戏化设计是一种将游戏元素和机制应用于非游戏环境中的方法。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游戏化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和吸引人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任务、设立游戏目标和奖励机制,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一项实证研究对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游戏化设计进行了评估。
研究采用了一个小学数学课堂作为实验场景,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课堂中使用了游戏化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而对照组继续使用传统的翻转课堂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数学成绩和学习兴趣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学习动力更高。
游戏化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将学习过程转化为游戏任务和挑战,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他们通过解决问题和参与讨论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游戏化设计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游戏化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教学设计能力,才能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游戏化的学习活动。
其次,学生对于游戏化学习活动的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可能对于游戏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不感兴趣或不适应。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
总之,翻转课堂教学的游戏化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通过将学习过程转化为游戏任务和挑战,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
然而,游戏化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实证研究作者:夏庆利罗一清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7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翻转课堂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经验和不足,结合“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行为、效果及其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取决于线上、线下两个讨论的设计和组织。
大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微课建设;基础是“题库”建设;慕课平台是重要条件;课程考核设计是“牛鼻子”;知识系统性是短板;关注学习困难群体是难点。
关键词:大学;财务学;翻转课堂;实证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047-10当今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后”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深刻地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手机控”、“低头族”成为大学课堂的最大挑战。
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风潮,有人认为它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次教育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是改革大学课堂的利器。
当然,质疑声音也有,毕竟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新生事物。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实践,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并提出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馬祖尔(Eric Mazur)将“翻转学习”概念与其创立的“同伴教学法”进行了整合,即:学生在课前看视频、阅读文章或运用自己原有知识来思考问题,然后回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课堂学习材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2004年,可汗学院开发数学等各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每一个单元及其基本概念加以细分化与结构化,教师的角色开始了从“讲师”到“教练”的转型。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学教师伯格曼和萨姆斯把自己的讲解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课中则用于理解度的检测与个别辅导。
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的本质特征是对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翻转”安排,即“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知识内化,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
2013年,乔治梅森大学的诺拉博士(Noora Hamdan)、皮尔森教育发展中心帕特里克博士(Patrick McKnight)等,提出翻转课堂的四大支柱,即:灵活的学习环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学习文化的转变(Learning Culture)、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专业化的教师(Professional Educator)。
在国内,尽管翻转课堂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学校流行,但在2011年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翻转课堂。
2012年仅有16篇文章对“翻转课堂”进行相关研究,2013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已多达125篇,增长速度惊人。
黄雪娇等(2015)基于数据分析认为,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倾向于以下方面:一是从“理论”范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范式转变;二是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共同体”;三是形成教育、技术一体化;四是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1]。
郝林晓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课程与教学地位的翻转、教与学流程的翻转、“做学”与“听学”方式的翻转[2]。
秦炜炜(2013)认为,翻转学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等特征,学习过程包括经验融入、概念探究、意义建构和探讨运用等四个环节[3]。
陈明选,陈舒(2014)提出了基于理解的“五翻转”策略,即翻转课堂组织结构,创设多维互动环境;翻转教学设计流程,促进理解目标的实现;翻转资源提供的时机,诱发先前认知的实现;翻转学与做的顺序,激发学生内在理解动机;翻转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在探究中理解[4]。
黄阳等(2014)认为,“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组织活动、监督指导、反馈评价”[5]。
杨宁等(2015)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6]。
吕晓娟(2015)探讨了以学习力理念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调适的矛盾和防止的误区[7]。
潘国清(2015)提出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螺旋模型,将支架学习策略应用于微型学习资源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8]。
苏仰娜,黄映玲(2015)设计开发出以“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翻转课堂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技能知识的内化、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与效率[9]。
关于翻转课堂的疑虑也不少。
刘永琪,胡凡刚(2015)认为,有关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还缺乏长期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的教学伦理规范[10]。
于洋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存在本土化的困境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11]。
陈洋等(2016)认为,翻转课堂引发了宏课与微课、技术与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与接收等一系列的矛盾关系[12]。
尹达(2014)发现,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翻转课堂”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实践中,有些学校误读“翻转课堂”,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严重加大了教师的负担;测试学生课前“已有水平”信度和效度值得怀疑;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对学生的精准反馈都存在很大困难[13]。
尹华东(2016)研究显示,翻转课堂在增进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增强学习动机作用有限,能否显著提升学习成绩还需进一步论证[14]。
张学新(2014)认为,中国学生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会影响翻转课堂效果[15]。
田爱丽(2015)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课前准备时间过长,视频制作困难,教学负担加重,课堂难以驾驭,教学观念和角色有待转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欠缺;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需进一步改革;数字化设备和资源还有待改善等[16]。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讨论式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我国教育传统文化的惯性和现阶段教育评价模式,导致翻转教学异化或者效果不佳。
有的翻转课堂演变成了“题海战术”的翻版;有的课堂无问题可讨论;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经验不足,知识零碎,效率低下;还有的课堂只有少数同学主导,影响了整体效果。
显然,现有的研究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性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是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还比较少,包括翻转课堂效果的观测指标、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等都没有系统的研究。
二、《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堂翻转效果实证研究(一)变量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课程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表示;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堂讨论(Disc)、观看视频(View)、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
其中“观看视频”(View)以分钟为单位,“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以次为单位,课堂讨论(Disc)、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以成绩分数为单位。
(二)模型选择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三)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超星泛雅平台2014年秋季学期到2016年春季学期289名学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线上学习学情统计数据,和四个学期“课堂讨论”、“期末课程综合考试”成绩记载。
由于处于翻转教学探索阶段,四个学期在不断调整课程考核权重,且2014秋季学期时主要采用的是慕课辅助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实行翻转教学。
所以实证分析采用分学期逐步回归的办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观察翻转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
(四)统计分析及检验1. 2014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2014秋季学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采用“慕课”(MOOCs)辅助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试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答,其它时间仍然依据传统模式教学。
课程考核按照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
其中线上成绩包括:知识点测验(Test)55%、观看视频(View)35%、线上讨论(Edis)5%、访问数(Visit)5%,没有设计章节作业。
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线上学习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
从线上学习行为看,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基本与视频实际时长相符,这说明基本完成了视频观看任务;观看视频的离差率为21.56%,即觀看时长也比较接近。
“知识点测验”平均成绩44.22分(总分55分),离差率11.22%,这说明完成测验任务也比较一致。
访问次数离差率为53.93%,这说明访问网站次数差别较大。
参与讨论的次数差别也比较大,“线上讨论”离差率高达78.13%,次数最少的为0,即没有参加讨论,这说明线上讨论主要是部分“积极分子”在参与,平均每人参与讨论32次,可见总体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不深。
为了检验各种学习行为与效果的相互作用,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2。
从相关分析上看,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最相关,与“访问数”较相关,与“线上讨论”的关系次之,而与“观看视频”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知识点测验”相关性更小。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观看视频和知识点测验有可能存在“舞弊”现象,即学生中可能存在“空转”、“代看”、“抄袭”、“代做”等行为。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课堂讨论比较客观真实,经常访问和积极参与线上讨论才是比较深入的学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访问数”和“线上讨论”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并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估计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如表3。
可见,“访问数”和“线上讨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状况,即增加一次访问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32分,每参加一次讨论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96分。
如果统一量纲,即对两个观测值进行标准化,“访问数”更能够体现学习的态度和效果。
2. 2015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2015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将一个教学大班(68人)分成两个小班,其中教学一班32人,教学二班36人。
每个班按照4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平时每个人各自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线上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并通过线上讨论相互交流,完成线上学习任务。
线下各学习小组将每个成员线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汇总,进行线下再讨论,自行解决部分问题,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梳理出问题的本质,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提出来,交由全班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