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特征与地层划分
扬子地区构造演化

1 晋宁(雪峰)期(Pt2—Pt3)晋宁(雪峰)期,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形成中一晚元古代”两弧夹一盆”的模式。
扬子古板块的基底由康滇一川中一鄂西岛弧和江南岛弧,中间夹上元古界板溪群组成的黔桂湘弧间盆地组成。
中国南方中一晚元古代板块构造以沟一弧一盆演化构成的扬子古板块硬性基底,成为中国南方稳定的核心,也成为地壳向东增生的基地。
2 早加里东期(Z1—O)早加里东期扬子古板块发育成克拉通台地和南华小洋盆的开启。
扬子古板块西缘因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隆升的影响,整个板块显示西高东低台地相的沉积态势,江南隆起处于扬子古板块与南华小洋盆的过渡区。
南华小洋盆当时,有浊积岩充填,到早加里东期闭合,形成了宽约350km的褶皱区。
向东由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地块组成的元古宙岛弧,成为赣中和赣南震旦系一寒武系浊积岩的物源区;早加里东期卷入郁南运动,形成华南褶皱区的东缘。
这个时期华南板块向东增生扩大,由南华小洋盆、华夏一武夷一云开岛弧、丽水一海丰海沟或断裂组成了又一个沟一弧一盆体系。
3 晚加里东期(S)晚加里东期,南华小洋盆关闭,扬子古板块大隆大坳构造背景形成。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洋壳沿丽水一海丰海沟发生俯冲,使南华小洋盆关闭,下古生界地层褶皱变质和火成岩体侵入,仅在钦州一防城坳陷保留残余海槽。
晚加里东运动时期作用力向西传递,使扬子古板块变形,形成许多大隆大坳的构造背景,如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和湘鄂西坳陷等。
4 海西期(D-P)海西期,扬子古板块及其周边处于拉张构造背景中。
经过强烈的加里东褶皱运动后,华南板块地壳处于应力调整状态,从中泥盆世开始发生大范围的拉张运动,扬子古板块北缘出现阿尼玛卿一勉略一大别山小洋盆,西缘出现康定、木里等三联点,南缘出现南盘江裂陷槽。
扬子古板块内部出现攀西裂谷带,并以此为中心有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它代表了地壳演化的一次特殊构造事件,二十年前我们曾命名为”峨眉地裂运动”。
这次运动在中、下扬子区也有反映。
这时的华南褶皱区也发生拉张运动,如在广西、湖南等地出现的许多裂陷槽图。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2002Ο10Ο29收到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冯晓杰 蔡东升 王春修 高 乐(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河北高碑店 074010)摘 要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
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代 新生代 地层序列 构造属性 演化模式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对东海陆架盆地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盆地,周志武等、Okada 等、俞何兴等提出了单剪模式[1~3];王国纯[4]、黄旭灿等[5]提出了弧后盆地模式;邓述予[6]提出了两期大陆边缘张裂模式;孙习之等[7]提出了伸展构造和地幔柱模式。
鉴于对该区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演化的研究[2,8,9]较少,现今已有的模式都不能完整概括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
本文根据对前人成果,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期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阐释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地层序列及构造属性,总结了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
图1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构造区划图1 中生代盆地地层序列及构造属性 按照新生代盆地结构,东海陆架盆地可划分为西部坳陷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坳陷带。
西部坳陷带包括丽水凹陷、椒江凹陷、钱塘凹陷和昆山凹陷;中部隆起带包括观音—渔山—海礁—虎皮礁隆起、福州凹陷、闽江凹陷和彭佳屿坳陷;东部坳陷带包括钓北凹陷、西湖凹陷和福江凹陷(图1)。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加里东运动

1、寒武纪(1)扬子板块扬子板块主体部分,为稳定类型的沉积;相当于被动大陆边缘类型的江南区和复杂岛海活动的东南区寒武纪时扬子区海侵广泛。
扬子地区寒武纪时整体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
康滇古陆始终高出海面,并不断扩大。
早寒武世上部高水位体系在空间上大体以105°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部为清澈温暖、含氧充足的陆表海。
扬子区中上统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地貌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
西部中寒武世康滇古陆略有扩大,东部与广海相通,多为浅水高能环境。
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海水略有加深,海侵逐渐扩大。
康滇古陆的扩大是局部地区性构造形成的地壳上升而与全球性海平面上升、海侵无关。
扬子地区寒武系岩相稳定,古地理环境为向东缓缓倾斜的陆表海,属稳定类型沉积。
江南区应属于陆棚边缘斜坡的深水还原和非补偿环境。
扬子板块西北大陆边缘秦岭洋。
(2)华北板块华北地区寒武纪早中期是北高南低的陆表海,中寒武世海侵延伸到吕梁山。
西部贺兰山一带海水向东扩大到鄂尔多斯中部。
张夏期海侵扩大,古陆仅剩陕北和呼和浩特西南地区,其余均为稳定浅海碳酸盐沉积。
晚期淮南、豫西和晋南地区相对上升,北部燕辽地区相对下降。
寒武纪晚期此时形成的南高北底的地形和早中寒武世成翘板状变化。
华北板块与柴达木古陆之间祁连山地区,早寒武世升出海面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下陷成为海槽。
2、奥陶纪奥陶纪早期的古地理轮廓与寒武纪类似,但是晚期地壳运动加强,冈瓦纳冰川发育,导致大规模海退。
(1)扬子板块扬子板块西部由于中寒武以后抬升,康滇古陆范围扩大。
早奥陶世发生新的海侵,康滇古陆和松潘古陆面积减小。
中奥陶世,滇东、黔西南一带隆起与康滇古陆南部相连形成滇黔古陆,康滇古陆向北扩展与松潘古陆融为一体。
晚奥陶世川滇古陆急剧东扩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反应了冈瓦纳冰川的作用。
(2)华北板块早奥陶世至中奥陶世,岩相稳定,海侵仍比较广泛。
晚奥陶世地壳上升,发生大规模海退,使华北板块成为持久的古陆剥蚀面,仅在西南缘仍有海侵。
中上扬子克拉通加里东期_寒武_志留纪_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_黄福喜

中上扬子克拉通加里东期(寒武-志留纪)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黄福喜1,2陈洪德1,3**侯明才1,3钟怡江1,3李洁1,3,4,5HUANG FuXi1,2,CHEN HongDe1,3**,HOU MingCai1,3,ZHONG YiJiang1,3and LI Jie1,3,4,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3.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4.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页岩气研究中心,重庆4000425.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40004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DUT,Chengdu610059,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100083,China3.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CDUT,Chengdu610059,China4.Chongqing Shalegas Research Cente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ongqing400042,China5.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Exogenic Mineralization and Mine Environment,Chong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hongqing400042,China2011-02-03收稿,2011-06-22改回.Huang FX,Chen HD,Hou MC,Zhong YJ and Li J.2011.Filling process and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Middle-Upper Yangtze craton in Caledonian(Cambrian-Siluria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8):2299-2317Abstract Guided by the idea of“tectonic-controlled basin,basin-controlled sedimentary facies,sedimentary facies-controlled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and the principle of“process-response”,namely that the basin is formed by crust-mantle coupling,plate activation and tectonic movement,and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the facies zone association is formed by the sedimentary and filling processes of basin,while the configuration of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different orders,the superimposed pattern of system tract and the space-time association of facies zon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 of basin.On the basis of many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result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cratonic basin made by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it is thought that further study o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equence configuration and the filling process of sedimentary and so on,are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ed area.Therefore,relied on the sedimentary response records of the profile configuration of sedimentary sequence,the superimposed pattern of system tract and facies zone association,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 of basin can be effectively revealed by analyz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law of these records.Specific technical route is that the tectonic-sequence(second-order sequence)that indicat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basin is considered as the basis,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third-order sequence)that indicates the filling framework of basin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unit.Meanwhile,the sequence configuration,superimposed modes(above fourth-order sequence)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acies belts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Based on the division of the type and evolutionary phase of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cratonic basin in Caledonian Period,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 of typical basin,discussed the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its difference and establishe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in stages.It is found by the study that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craton in Caledonian Period is composed of two sedimentary system tracts including intracraton and craton-margin and the basin undergoes two 1000-0569/2011/027(08)-2299-17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9901)和四川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建设基金项目(SZD0408)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黄福喜,男,1975年生,博士,沉积学专业,E-mail:fuxihuang@163.com通讯作者:陈洪德,男,195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chd@cdut.edu.cnevolutionary phases that change from extension mechanism to compression mechanism,which are composed of three stages of sedimentary filling processes including rift valley type basin,chasmic basin and depression basin.Generally,the Caledonian cratonic basin under different evolutionary phases or the basin of different types under the same evolutionary phase has different sedimentary responses including sedimentary formation type,sequence configuration and superimposed pattern of system tract,which indicates the distinguishable sedimentary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obviously different controlling factors.In a word,the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filling process of tectonic-sequence ar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which are composed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ement,tectonic movement,discordogenic fault,paleohigh,the change of relative sea level,climate change,provenance supply and so on,while the mutual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are the key to form the special sequence configuration and superimposed pattern for the specific basin in specific period.Besides,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each phase has inheritance and di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in some aspects such as filling background,formation type,distribution law of facies zone,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Especially,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craton in Caledonia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ramework of uplift and depression,in which the platform edge banks,introplatform dolomite beaches and the salt and gypsumi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serv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Key words Middle-Upper Yangtze region;Craton;Caledonian;Sedimentary sequence;Filling process;Sedimentary model摘要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及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
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第33卷 第1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3No.1 2006年2月J OURNAL OF CHEN GDU UNIV ERSITY OF TECHNOLO G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Feb.2006 [文章编号]167129727(2006)0120001208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收稿日期]2004211218[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建设基金资助项目(SZD0408)[作者简介]陈洪德(195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沉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 2mail :chd @ )陈洪德1 侯明才1 许效松2 田景春1(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610082)[摘要]加里东期,华南处于板块活动阶段。
盆地演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盆地性质的转化是通过奥陶/寒武纪之间的郁南运动,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推进;志留纪末发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华夏和扬子两大陆块沿江山-绍兴断裂带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南华褶皱带。
据此,将华南加里东阶段划分为一个Ⅰ级层序和7个Ⅱ级层序。
Ⅱ级层序SS1代表了被动陆缘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Ⅱ级层序SS2~SS5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Ⅱ级层序SS6是华南由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演化的过渡时期,Ⅱ级层序SS7是华南前陆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
[关键词]加里东;盆地演化;层序格架;华南[分类号]TE121.11;TE1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所指的华南,在地理分区上为秦岭-大别山以南、金沙江以东的中国南方地区。
其基底由西北的扬子陆块和东南的华夏陆块组成(王鸿祯等,1981,1982,1986;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等,1980,1989)。
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充填特征

参考文献
[1] 黄福喜,陈洪德,王茂显,等.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叠系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J],2008,28(2):46-52.(CSCD,科技核心)。
[2] 丘东洲,谢渊,李晓清,黄福喜.亚洲特提斯域岩相古地理与油气聚集地质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09,14(2):41-51.(CSCD,科技核心)。
2.2 海西期构造-层序古地理演化特征与规律
加里东运动后,中上扬子陆块以相对稳定的整体进入海西-印支构造阶段,成为东特提斯洋中的一部分。海西期古地理特征及其规律主要体现在:①从泥盆纪到晚石炭世,中上扬子整体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即南北边缘扩展裂陷和断陷、中部隆起的格局,其中上扬子地为继承性隆起陆块,并成为向西供给的稳定物源区,早二叠世,海水才将本区的大部分地区完全覆盖。②地层分布特征,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沉积性质、类型和相变特色,并随着时间的演化具有阶段性的变化特征。③纵向沉积模式的演化特点:早期(D1)以滨岸-浅海陆棚碎屑岩沉积和灰、砂泥混积陆棚沉积,以及潮坪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中期(D2-C2)以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孤立台地碳酸盐岩沉积和潮坪-陆棚-深水盆地沉积为特征;晚期(P1-P2)以灰岩、泥灰岩、硅质页岩等为特征的台盆相间、陆棚-次深海盆地的沉积格局。④海西期的整体古地理面貌为,克拉通主体隆升、边缘裂陷沉积,即中部高边缘低,海水由边缘向克拉通内部渐进侵入,沉积体系受深大断裂、海平面变化与古地貌等因素控制。
1.3 海西-印支时期(D-T2)
为板内活动发展阶段,包括汇聚-拉张与汇聚造山-拉张两个大地构造阶段,其中汇聚-拉张阶段,发生大陆裂谷作用,形成南盘江盆地、湘桂赣裂盆地、勉略小洋盆等,晚期钦防海槽封闭;而汇聚造山-拉张阶段,早期大陆裂谷进一步发展,晚期陆内汇聚开始,全区由海变陆。海西-印支期,在广西运动形成的构造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的构造运动有紫云运动、云南运动(川鄂运动)、黔桂运动、东吴运动和印支运动等。其中,①广西运动(志留纪末)对整个中上扬子区后期的发展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主体隆升相对稳定、边缘裂陷相对活动的构造格局一直持续到早二叠世晚期;②早海西期(D-C),扬子地台大部持续隆升为陆,台缘(龙门山前地区)急剧裂陷,接受巨厚的稳定型—过渡型沉积。发生
扬子地区早志留世古环境、古气候综述

235志留纪早期全球气候变化显著的一个时期,发生了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火山活动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气候事件,其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上扬子地区早志留世龙马溪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众多学者对扬子地区这一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如何促进有机质富集展开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大量龙马溪组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极大的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
目前存在多种衡量古气候、古环境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古生物学、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四类。
古生物往往生长于特定的环境中,利用古生物可以还原同期的环境,吉中地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广泛发育名为Retziella的暖水动物群,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早二叠世开始发育凉水动物群,古生物群落的转变明显是受卡鲁冰期的控制作用[1]。
上扬子黔北和渝南一带的珊瑚礁反映了当时温暖的气候[2]。
根据风暴沉积特征,扬子地区当时处于赤道附近,温度的上升导致温差变大,促进风暴的形成并留下沉积记录[3-4]。
在矿物学方面,石英和黏土矿物相对含量真实的反映了风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助于风化作用[5]。
研究最为详尽的当属地球化学指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精度的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地质研究中,多种指标的运用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严格精确的体系,基于地球化学的指标可以恢复古温度、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条件、干湿条件等多个维度的气候与环境信息。
扬子地区早志留世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考虑到可对比性和资料的丰富程度,本文收集了研究区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地球化学数据,旨在综合对比早志留世的气候环境记录,重建扬子地区早志留古气候、古环境,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演化过程。
1 地质概况扬子地区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包括四川盆地、秭归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及其周缘地区。
志留纪时期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碰撞,扬子地区普遍抬升,沉积环境改变,造成了上志留统地层的大面积缺失[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上扬子中奥陶—中志留统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SO2 同样不发育低位体系域,它的底界为!型 层序界面。庙坡组或十字铺组构成海侵体系域,宝
布的沉积物,厚仅 1—3m 至十余米,厚度变化不大。 凝缩层由观音桥组组成,厚度薄,以含钙质、泥灰岩、
塔组与临湘组则构成了高位体系域。庙坡组或十字 泥晶灰岩和腕足类、三叶虫生物组合为特色。苏文
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特征与地层划分!
尹 福 光1)2) 许 效 松2) 万 方2) 陈 明2)
( 1)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2)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82)
摘 要: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气候、物源供给等方面,在不同性质的盆地内它们所
二、沉积相特征及层序地层划分 结合盆地性质及演化阶段,主要以前陆隆起开
始露出水面、提供物源方向和沉积环境的改变,将上 扬子地区从中奥陶统至中志留统划分为 2 个二级层 序、4 个三级层序(图 2)。 # 第一个二级层序组成及特征
第一个二级层序(OS-1)由大湾期至宝塔期的沉 积层组成,其顶底都为!型层序界面。红花园组的 顶部发育有多个从砂屑灰岩到藻纹层白云岩序列, 藻白云岩中鸟眼、帐篷构造常见,是一碳酸盐台地! 型暴露界面,也为第一个二级层序的底界。在临湘 组或同时代的涧草沟组顶部广泛存在一个起伏不平 的古风化剥蚀面和残积物,记录了其间一次较大的 海退(孙 云 铸,1942;卢 衍 豪,1959;盛 莘 夫,1974;李 耀西,1975;朱 兆 玲,1986;冯 洪 真,1993;成 汉 钧, 1993)。在鄂东南崇阳(刘永耀,1984)、湘中桃江(徐 熊飞,1981)、四川广元等地临湘组白云质灰岩之上, 沉积了一套石英砂岩,代表了一次海退沉积,构成了 第一、二 两个二级层序之间的!型界面。此二级层 序(OS-1)由两个三级层序组成。大湾组至牯牛潭组 的沉积物 代 表 第 一 个 三 级 层 序( SO1),十 字 铺 组 至 临湘组代表第二个三级层序(SO2)。SO1 高位体系 与 SO2 组成了第一个二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
图 1 上扬子前陆盆地演化示意图
自中奥陶世开始,随着前陆推覆体的逆冲,早期 (晚震旦世—早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挠曲沉降,
碳酸盐台地底板开始变成缓倾斜的碎屑岩陆架,海 平面相对上升,在扬子陆块及边缘沉积了湄潭组、大 湾组的灰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代表前 陆盆地形成初期地壳在前陆载荷的作用下,快速挠 曲沉积过程中的充填特征。向上在细碎屑岩中夹有 具缓坡性质钙屑浊积岩,多为透镜体。前渊盆地内 为复理石性质的浊积岩。
起为向克拉通盆地方向推进,且前陆隆起逐渐露出 水面(尹福光,2001)。
在松驰期,前陆隆起继续抬升,泥岩层遭改造, 提供更多的物源,盆地内以新滩组的碎屑岩沉积为 主,为向上变浅和海退式的沉积组合。 " 第三挠曲沉降—松驰抬升期
在挠曲沉降阶段,隆后盆地内又表现为一海平 面相对上升过程,以石牛栏组的泥岩夹泥灰岩、含生 屑瘤灰岩为代表,这些灰岩是追赶型的灰泥丘。在 松驰期,为韩家店组、纱帽组的一套杂色的陆源碎屑 岩。晚志留世末—早泥盆世初,前陆盆地回返,海水 退出扬子大陆,表现出南方大陆上的海平面下降完 全与造山构造回返同步。
的中奥陶统至中志留统划分为 2 个二级层序,奥陶系—志留系界线放在第二个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之顶,也就
是观音桥组的顶,此结果与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相一致。以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的转变进一步划分成 4 个三级
层序,又根据三级层序的体系域的演化相应地划分出岩性组。因此将临湘组与宝塔组归并成宝塔组,体现了海水
中图法分类号:P 534 .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5(9 2002)04-0315-05
孙云铸(1931)根据谢家荣、刘季辰从湖北五峰 渔洋 关 所 采 回 的 笔 石 标 本 鉴 定 有 英 国 晚 奥 陶 世 AshgiIIian 的 Dicellograptus anceps 带 的 分 子,于 是 创 建了“五 峰 页 岩 ”,并 将 其 归 属 于 早 志 留 世“ 龙 马 页 岩”最下部层位,于是它便成为我国南方奥陶系—志 留系地层 界 线 划 分 争 论 的 焦 点。 张 鸣 韶( 1958)命 名“观音桥层”之后,奥陶系-志留系地层界线争论更 大。自层序 地 层 学 引 入 之 后,我 国 不 少 学 者( 汪 啸 风,1989;苏 文 博,1999)从 层 序 地 层 学 观 点,结 合 气 候变化、古生物灭绝事件等,认为奥陶系-志留系界 线应位于国际地层委员会所定的笔石 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 带之下的 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 带之 底,与"型层序界面的初始海侵面相吻合。
由于前陆推覆体的作用,地壳再一次挠曲沉降, 早期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可容空间加大。晚奥 陶世末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在隆后盆地沉 积厚数十米—数米的黑色碳质页岩,含有丰富的笔 石。前陆挠曲盆地内前渊盆地(湘西一带)和推覆体 上的外前 渊 盆 地( 广 西 钦 防 一 带 )为 千 余 米 的 浊 积 岩。从“黔中隆起”周边的沉积体展布看,晚奥陶世 —早志留世的沉积范围小于早期沉积,表明前陆隆
铺组为一套黑色钙质泥岩和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状或 博(1999)把观音桥组看成“浅海凝缩作用”的典型产
透镜体灰岩,在上扬子区底部为灰、灰红色厚层灰 物,是奥陶纪末期冰川事件所导致的一对典型的冰
岩,其间夹 0 . 6m 和含铁鲕粒灰岩。宝塔组以中厚 层、厚层紫红、灰绿色“龟裂纹”含生屑灰岩为主,夹 薄层泥质灰岩,它是在成岩压实过程中,在超压下发 生隐爆作用,或类似于泥火山作用,形成特征的龟裂 纹,为一套半局限环境的潮下沉积。临湘组或涧草 沟组为一套灰、灰绿色中薄层泥云质灰岩与钙质泥 岩互层,比例 3 1 1,成岩过程中,往往变成瘤状灰岩, 为潮间至潮上沉积。从宝塔组至涧草沟组为一向上 变浅的过程,直至暴露,构成"型层序界面。 ! 第二个二级层序组成及特征
!国土资源部 项 目“中 国 西 部 大 型 盆 地 分 析 及 油 气 资 源 评 价 ” (项目编号:2000113000071)。
文稿接收日期:2002-04-10;修改稿收到日期:2002-07-12。 第一作者简介:1965 年 2 月生,男,四川岳池人,研究员,主要从 事沉积、构造地质学研究
因素。因而包括 VaiI 在内的多数学者认为层序地 层的发育应以盆地的可容空间相对变化作为主要的 衡量标准,特别是前陆盆地中构造沉降表现得最为 突出,且由前陆逆冲载荷的推进速率和幕次所决定。
本文发挥层序地层学的优势———实用性和可操 作性,结合盆地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奥陶系—志 留系层序特征与地层划分。
挤压的松驰期,前陆隆起逐渐上隆,在隆起带形 成碳酸盐缓坡,为十字铺组和与之相当的牯牛潭组、 庙坡组及其上的宝塔组的瘤状灰岩、泥质灰岩和龟 裂纹灰岩,其沉积构造和特征表明是海平面相对稳 定,加积而成的碳酸盐缓坡相沉积。在大陆边缘带, 分布的是稳定的薄层黑色硅质岩,厚度仅数十米。 ! 第二挠曲沉降—松驰抬升期
SO1 不发育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相当于大 湾组或湄潭组沉积。湄潭组为灰绿色、紫红色等薄 层状粉砂质泥岩,偶夹风暴成因的透镜状含生屑的 泥灰岩。大湾组为灰绿色、灰色钙质粉砂质泥页岩, 夹具有浊 流 性 质 薄 层 状、透 镜 状 的 砂 屑 灰 岩、泥 灰 岩。在最大海泛面之后,沉积了牯牛潭组的浅滩相 中厚层生屑、砂屑灰岩,构成了该三级层序的高位体 系域。
前陆逆冲体的推进具幕式性,挤压中地壳挠曲 沉降,在应力松驰时前陆隆起上隆。华南前陆盆地 演化主要经历了这样的三次挤压、挠曲沉降至松驰、 抬升过 程。 一 是 中 奥 陶 世 湄 潭 期—晚 奥 陶 世 临 湘 期,二是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三是 早志留世石牛栏期至中志留世(图 1)。 ! 第一挠曲沉降—松驰抬升期
为了解决这些争论,我国不少学者借用层序地 层学来加以研究和完善,但在对层序地层学理解和 应用中仍然存在分歧,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最大问 题是 对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主 控 因 素 的 理 解。 VaiI 等 (1987)最早认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全球海 平面相对变化。在其后研究中,发现在前陆盆地、湖 泊等地构造沉降、气候、物源供给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组成。五峰组黑色碳质页岩为厚度稳定、大区域分
SO3 的低位体系域由五峰组下部组成,如前所 述,为石英砂岩、粉砂岩。海侵体系域由五峰组上部
成型全球海平面变化及其低水位阶段产物,为陆棚 边缘体系域。事实上,观音桥组与上覆龙马溪组常 呈整合关系,以致许多学者因此而将观音桥组及其 同时 沉 积 物 归 入 志 留 系( 戎 嘉 余,1979;穆 恩 之, 1983)。观音桥 组 分 布 局 限,多 分 布 在 盆 地 沉 降 中 心,且其中所含腕足类个体完整、壳薄,并与笔石、三 叶虫等浮游生物共生,为低速沉积时的产物,理应把 其划归为凝缩段沉积。早期高位体系域由龙马溪组 组成,为一 套 富 含 笔 石 的 页 岩、碳 质 页 岩 组 成 的 地 层,但粉砂质含量高于五峰组,特别是向上有增多的 趋势。晚期高位体系域为新滩组黄绿色页岩、砂质 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波痕发育,含 笔石化石。
SO4 的海侵体系域由石 牛 栏 组 或 罗 惹 坪 组 组 成。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状生物屑及介屑灰岩为主, 有时具角 砾 状、瘤 状 构 造,偶 夹 泥 质 灰 岩 及 钙 质 泥 岩,富含珊瑚、腕足类及三叶虫。高位体系域由韩家 店组或纱 帽 组 组 成,下 部 为 黄 绿 色 页 岩、泥 质 粉 砂 岩、粉砂岩夹砂或紫红色细砂岩;上部为灰绿夹紫红 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夹中至薄层状粉细砂岩、 砂质页岩。
第二个二级层序(OS-2)由晚奥陶世五峰期至中 志留世纱帽期的沉积组成,顶部分别与泥盆系、石炭 系、二叠系呈假整合接触,界面为一典型的"型层序 界面。此二级层序包含了 2 个三级层序,五峰组、观 音桥组、龙 马 溪 组 与 新 滩 组 构 成 第 三 个 三 级 层 序 (SO3),而 石 牛 栏 组 与 韩 家 店 组 为 第 四 个 三 级 层 序 (SO4)。第 二 个 二 级 层 序 的 低 位 体 系 域、海 侵 体 系 域与 SO3 相当,SO3 的高位体系域与 SO4 组成第二 个二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