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

合集下载

第2章-板块构造学-地震的起因

第2章-板块构造学-地震的起因
13
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
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 以变成陆地。
•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
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
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17
•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
部的知识,大部分是间接通过地球物理手段得到,其中主要
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
等兴起和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 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8
大陆在漂移 海底扩张说
23
24
25
地球的早期演化

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 : 大约在46亿前,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近于球体的地球, 温度很低,构成地球的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层。由于原始地 球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逐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物质具有可 塑性,局部出现熔融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其中地核—地幔— 地壳组成固体地球。水圈和大气圈对固体地球的形成和改造也有着重要 影响。
Pc
P
P
51
2.1.2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2.1.2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第一个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 莫霍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1909年发现的。 在地下33千米处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6~7千米/秒突变到
8千米/秒,说明组成物质明显不同。
1906年:外核的发现(Oldham)
55
尔地 德核 姆的 发 现 ~者 年奥

大地构造学讲解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读书报告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2016年 6 月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地球的岩石圈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岩石圈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岩石圈与板块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层次组成。

其中,岩石圈和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岩石圈和板块构造,并探讨它们对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影响。

一、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

它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主要位于陆地上,由厚度较大的花岗岩和变质岩等组成;而海洋岩石圈主要位于海洋底部,由较薄的玄武岩等构成。

岩石圈的下部是流动的软流圈,称为“上地幔”。

岩石圈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变化,一般为30-100公里。

同时,岩石圈的边界也很重要,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和板块构造。

二、板块构造的发现和理论板块构造是对地球上岩石圈不连续性的一种概念性描述。

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提出,他在20世纪初指出,地球的岩石圈由许多大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浮动并相互作用。

根据板块构造的理论,地球的岩石圈被分成了多个板块,它们之间以接近地球表面的层面上发生相对运动,包括“边界”,“断层”等地质现象。

这些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地幔对岩石圈的牵引和地壳破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1. 地壳运动和构造地貌: 板块构造是导致地球表面地壳运动和构造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是板块边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里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2. 地震和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的发现和理论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

当两个板块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摩擦和冲撞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和能量的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而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则是由于板块俯冲或板块分离造成的。

3. 褶皱山脉和断层带: 板块构造也是造成褶皱山脉和断层带形成的原因。

当板块相对运动时,其中一个板块向上推压另一个板块,使中间的岩石形成褶皱。

而板块之间断裂的地方则形成断层,这些地方通常比较容易发生地震。

地球的岩石圈与板块边界

地球的岩石圈与板块边界

地球的岩石圈与板块边界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由多个不同层次组成的结构构成。

其中,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而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内不同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它们承载着地球表面的动态运动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岩石圈构造以及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以增加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一、地球的岩石圈构造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外壳,它由连续的固体岩石组成。

岩石圈的厚度约为0-100公里,不同地区的厚度特点有所不同。

岩石圈的主要构成物质是硅酸盐岩石,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岩石圈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

大陆岩石圈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陆地上,它的平均厚度约为30-50公里,比海洋岩石圈要厚。

海洋岩石圈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海洋底部,它的平均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球的岩石圈是动态的,不断经历着变化。

它被分为数十个大型和小型的岩石板块,这些板块通过板块边界相互分隔。

二、板块边界的分类板块边界是岩石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它们是地球上地质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

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构造边界、构造-地震带和板块内部。

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地质边界。

这类边界主要分为三种:边界推进、边界碰撞和边界扩张。

- 边界推进是指两个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但没有发生碰撞或扩张。

这种情况下,板块之间形成了断裂带,岩石通过相对滑动来适应地壳运动。

- 边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相对运动,并发生了碰撞。

碰撞可能导致地壳的增厚和隆起,形成山脉和火山。

- 边界扩张是指两个板块相对运动,并发生了扩张。

在扩张地区,岩石圈下沉,熔岩从地下冒出,形成新的岩石。

2. 构造-地震带构造-地震带是板块边界周围的地震活动区域。

这些地震带形成于板块运动中的断裂和滑动过程中,地震活动非常频繁。

- 压缩构造-地震带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发生压缩,形成了一系列地震带。

这些地震带通常与山脉和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 伸展构造-地震带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发生伸展,形成了一系列地震带。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或⼤地构造运动。

对于古代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沉积场所的特征、构造变形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遗迹来进⾏推断。

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

⼀般认为是由地幔对流引起的岩⽯圈板块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地壳或岩⽯圈物质的机械运动,表现为岩⽯层褶皱和断裂,导致岩⽯发⽣变位⽅式的⽔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即所谓的造⼭运动和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既有缓慢进⾏的,也有剧烈进⾏的;既有⽔平运动,也有升降运动。

研究地壳运动的成因,往往依不同参照物来提出相关理论。

⽐如Ⅰ.以银道⾯为参照物研究地壳运动,认为地壳运动是由银⼼捕获太阳绕其旋转⽽造成的,地壳的位置变化主要是全球性海陆变迁。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

地球上有地⽅隆起,就得有地⽅凹陷,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积⾼低变化,⽽是全球性的海⽔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凸出,⽽南半球向内凹。

北极⾼出球⾯19⽶,南极低于球⾯26⽶,南北极相差45⽶。

从⾚道⽅向看,地球近似⼀个“梨”的形状。

⾼出球⾯的北极是海⽔覆盖的北冰洋,⽽低于球⾯的南极却是陆地。

南极洲的最⾼峰是⽂森峰,海拔4897⽶。

这表明北极海平⾯⾼于南极近5000⽶。

在地史中发⽣过⼏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产⽣灰岩,有海⽣动物化⽯;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动植物化⽯。

这种海进海退的地壳运动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中⼼转动⽽出现的。

由于地球⾃转并受太阳、⽉球引⼒作⽤⽽形成潮汐,地球表⾯的⽔在引⼒⽅向呈⾼凸出。

地球北极的⽔⽐南极凸出的⾼,说明在地球北极⽅向存在引⼒要⼤。

不过,地球既在地⽉系⼜在太阳系中⾃转和公转,应该出现北极的⽔凸变化,但实际上是依旧不变的,视乎说明地球北极⽅向的引⼒与地⽉系和太阳系⽆关。

由于地轴倾斜于黄道⾯(夹⾓66°34′),地球⾚道⾯与黄道⾯的夹⾓为23°26′。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活动结课总结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活动结课总结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活动通过学习,对地震的形成、危害、预防等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合搜集整理的资料,更加系统的认识了地球地质及板块构造学说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知识,总结出以下结课报告。

1、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

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岩石圈动力学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探讨了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及其与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地震活动是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地球上的地震活动是岩石圈内部构造变动的结果,通过分析和研究地震波传播的速度、方向以及地震震级等参数,科学家能够揭示地震活动与岩石圈运动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精度地震仪器的应用和观测网络的建设,地震学家能够更加准确地记录和分析地震活动,为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其次,地震活动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震和减轻地震灾害。

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科学家能够预测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为地震监测、预警和灾害应对提供重要依据。

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在地震灾害预防、救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还涉及火山活动的研究。

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与岩石圈内部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了解火山喷发的机制对于预测和防范火山灾害至关重要。

科学家通过对火山地震、地表变形以及气体排放等参数的观测和分析,能够揭示火山活动的规律和演化过程。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为火山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还关注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地幔对于地震、火山喷发以及板块运动等地质现象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地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态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等参数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能够推断出地幔不同深度处的物质状态和成分,为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最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的成果为地球科学领域其他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和地质现象的理解,还促进了地球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和研究工作的发展。

例如,在石油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探中,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勘探策略和确定资源分布规律,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与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与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与圈层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洋葱”,从外到内被分成了好几个不同的圈层。

这些圈层不仅各自有着独特的性质,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像是地球的“保护罩”,为我们阻挡了来自宇宙的各种有害射线和流星体。

水圈则是生命之源,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等。

而生物圈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接下来,就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了。

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也是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地球表面。

它的厚度在大陆地区和海洋地区有所不同,大陆地区的地壳相对较厚,而海洋地区的地壳则比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体积最大的圈层。

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比较复杂,它的上部和地壳一起被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就像拼图一样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并不断地运动着。

地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主要来源。

那么,地震与地球的圈层结构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地震的发生与地壳和地幔的运动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地球的岩石圈板块一直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或者拉伸时,积累的能量就会突然释放出来,从而引发地震。

比如说,在板块的碰撞边界,一个板块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

在俯冲带附近,由于板块的强烈挤压,地壳会发生变形和破裂,从而容易引发强烈的地震。

而在板块的拉伸边界,地壳会被拉伸变薄,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这里也会发生一些相对较小的地震。

此外,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纵波和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8卷第11期2015年11月地 球 物 理 学 报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Vol.58,No.11Nov.,2015王椿镛,杨文采,吴建平等.2015.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8(11):3867-3901,doi:10.6038/cjg20151101.Wang C Y,Yang W C,Wu J P,et al.2015.Study on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earthquakes in North-South TectonicBelt.Chinese J.Geophys.(in Chinese),58(11):3867-3901,doi:10.6038/cjg20151101.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王椿镛1,杨文采2,吴建平1,丁志峰11“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2“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摘要 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东西部大地构造的主要分界,也是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在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流动地震观测,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一批研究成果,包括岩石圈结构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成像,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各向异性和壳幔变形,与近期发生的强烈地震相关研究,以及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研究等.自2000年以来,我国建成了具有1000多个地震台站的国家和区域地震台网.它们在实时为地震监测服务的同时,其产出的海量数据还提供用于地球科学研究.一批作者在国内外发表了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对南北构造带的认识.我们虽然取得许多共识性的重要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发现不同作者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现有台网的数据成像分辨率和精度仍不足以识别在地壳深处的细节,例如在孕震尺度概念下的地震危险区.加强流动地震观测,提高台站分布的密度,取得高可信度的目标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观测”计划在南北构造带上实施的大型流动台阵观测,结合固定地震台网的资料,加上高分辨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以获得高可信度的地壳上地幔三维精细结构及物性成像,是提高地震科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岩石圈结构;地震各向异性;地震台阵;大陆动力学doi:10.6038/cjg20151101中图分类号 P315收稿日期2015-11-13,2015-11-17收修定稿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合作项目2013-1,地震行业专项(2013080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70,41474073和41474088)资助.作者简介 王椿镛,男,1945年生,研究员,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研究.E-mail:wangcy@cea-igp.ac.cnStudy on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earthquakes in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WANG Chun-Yong1,YANG Wen-Cai 2,WU Jian-Ping1,DING Zhi-Feng11 Key Lab of Seismic Observation and Geophysical Imagin,Institute of Geophysics,Beijing100081,China2 State Key Lab of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Institute of Geology,CAGS,Beijing100037,ChinaAbstract The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 is the main boundar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parts ofChinese continent,and is also one of the major region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alinterior.After the 2008Wenchuan MS8.0earthquake,a large number of projects(such as thefield investigation,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mobile seismic observation)were carried outin the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The results of lithospheric structureand tectonics,and the deep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dynamic process of strong earthquakes wereobtained.This paper reviews a number of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The specialsymposium includes the 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imaging of the lithosphere structure,seismic tomography,seismic anisotropy and crust-mantle deformation,reseaches on recently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eophys.)58卷 occurrened strong earthquakes and the continental dynamics.Since 2000,China has built thenational and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containning more than 1000seismic stations,which servethe seismic monitoring in real time,and provide mass seismic data for the earth sciences.Anumber of authors have published their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understanding of the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However,although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common sense have been made,there are also some issues,which are contradictory.One of thereasons may be that the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of existing network data imaging is still notenough to recognition the details in deep crust,such as the earthquake risk region with theconcept of seismogenic scale.An important aspect is to strengthen the temporary seismicobservation,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ion,and obtain the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targetmodel.In recent years,the large-scale temporary seismic array observation,which is implemented in theNorth-South tectonic belt made by the project“China′s Seismic Array Observation”,combinedwith the data from permanent seismic networks and high-resolution deep geophysical exploration,is an effective way to raise the research level on the earthquke sciences and the continental dynamics.Keywords North-South seismic belt;Lithospheric structure;Seismic anisotropy;Seismic array;Continental dynamics1 引言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也不是随机的.地震多的地区震中常呈带状分布,通称地震带.全球性的地震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地震带(即欧亚地震带)和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长时期以来,地震学家们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中部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强烈地震的密集带(图1).20世纪50年代李善邦先生主持编制中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区域图时已经注意到这一条地震密集带,并对其两侧地质构造差异作对比(李善邦,1957).地震学家王振声在1976年对南北地震带的范围,分段及其强震活动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此带基本上沿104°E从北向南延伸,以33°N为界分为南北两段(王振声等,1976).1978年傅承义先生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讲授“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中,对“南北地震带”作了明晰的解释:按照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构造特征,可将我国划分为23个强震活动带,其中,“南北地震带”由滇南的元江,往北经过西昌、松潘、海原、银川直到内蒙古的嶝口,…(傅承义等,1985).据已有地震记载,我国大陆的7级以上强震有五分之二是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近300多年内,该带集中了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如1654年天水8级地震,1739年平罗8级地震,1833年嵩明8级地震,1879年武都8级地震,1920年海原8.5级地震,1927年古浪8.0级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MS8.0地震.南北地震带的活动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联(汪一鹏等,2007).有些学者进一步推测中国南北地震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与俄罗斯的贝加尔裂谷相连;向南可到延伸至缅甸.因此,南北地震带是东亚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在大地构造图上,中国大陆中部东经102°—106°之间突显一条纵贯南北的构造带,从滇西南,经四川和甘肃,直至贺兰山.20世纪50年代张文佑先生(1959)在《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中论述了南北构造带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划分意义,并指出以此为界,中国东部的盆山构造体系以NNE和NNW向断裂控制;而西部以NEE和NWW向断裂控制.马杏垣先生(1989)在《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的新构造图中明确标示了北起内蒙阿拉善地块东界,南至云南红河断裂,呈“之”字形展布的大型构造带.在不同动力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地块、松潘—甘孜地块,扬子克拉通,和川滇菱形块体等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形响应,总体上形成了一条由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断裂和褶皱构成近南北向的复杂构造带,统称为南北构造带.地质学家将南北构造带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位于阿拉善地块与贺兰山—六盘山之间,中段为北东向的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段为近南北向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该构造带的中南段位于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的过渡带,具有强烈的构造变形特征.8683 11期王椿镛等: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图1 南北构造带地震震中分布图(1970—2014,>M3.0)(图1—7底图的断裂分布引自邓起东等(2002))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s in the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1970—2014,>M3.0) GPS测量得到的相对于稳定欧亚板块的中国大陆地区速度场(Wang et al.,2001;牛之俊等,2005)揭示了现今中国大陆的地壳变形特征.中国大陆的东部和西部速度场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的水平运动速率为1~3cm·a-1,而东部则<1cm·a-1,西部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东部.南北构造带位于西部和东部之间的过渡区,其速度场具有复杂的变化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工作者对南北构造带进行了持续的研究,特别是在深部构造,地球动力学与大陆强震孕震环境方面,取得了一批观测和研究成果(滕吉文,1994).他们用深地震测深方法构建地壳速度结构(如,张少泉等,1985;阚荣举和林中洋,1986;胡鸿翔等,1986;Kan et al.,1986;熊绍柏等,1986;崔作舟等,1987,1996;陈学波等,1988;尹周勋和熊绍柏,1992;林中洋等,1993;李清河等,1991;王有学和钱辉,2000;李松林等,2001,2002;王椿镛等,2003a,b;白志明等,2003,2004;王有学等,2005;Wang et al.,2004,2007;张忠杰等,2005a,b;高锐等,2006a,b;张先康等,2007,2008),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研究深部电性结构(如,孔祥儒等,1987;李立和金国元,1987;孙洁等,1989,2003;吴刚和余钦范,1990;赵国泽等,2004,2008;汤吉等,2005;王绪本等,2009),用布格重力异常分析地壳密度结构(殷秀华等,1998;楼海和王椿镛,1999,2005;楼海等,2002;李勇等,2005).与此同时,利用天然地震资料进行地震波层析成像、接收函数以及噪声成像等方法构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如,刘建华等,1989,2000;孙若昧等,1991;宋仲和等,1991;陈立华等,1992;王椿镛等,1994,2002a,2008;丁志峰等,1999;刘福田等,2000;苏伟等,2002;Huang et al.,2002;Wang et al.,2003;吴建平等,9683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eophys.)58卷 2004,2006,2009;郭飚等,2004;陈九辉等,2005;周民都等,2006;刘启元等,2009),进行横波分裂和地球介质各向异性研究(阮爱国,2002;常利军等,2006,2008a,b;王椿镛等,2006,2007;Wang et al.,2008).这些研究获得了南北构造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变化,主要断裂带的深部性状、以及强烈地震的深部孕育环境等重要的基础资料.2000年前后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大陆强震机理及其预测”将南北地震带作为开展地震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的野外科学考察和流动地震观测.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的进展.2014年9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召开学术研讨会并建议出此专集.本专集汇集了汶川MS8.0地震之后,特别是近年来的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作为我国主要的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展开对南北地震带的深部结构与变形的研究对揭示我国强震活动特性及深部孕震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2 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发生在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上的2008年汶川MS8.0地震,是继1976年唐山MS7.8地震以来中国大陆人口伤亡最为惨重,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地震.汶川MS8.0地震后,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对南北构造带及周边地区的地球科学研究项目急剧增加.通过布设大型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辅以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以及重磁探测等手段,综合地球物理观测与解释,获取地壳与上地幔精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三维分布特征、深部应力及变形的分布,以期揭示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以及强震发生的动力学过程.2.1 深地震测深和地壳P波速度结构(1)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是利用人工地震方法探测岩石圈结构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揭示速度和界面同时具有横向变化特征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试验计划在南北地震带完成了大约35条地震剖面.这些剖面构成了对该地震带的良好覆盖(图2).早期的探测剖面炮点间距和观测点间距都比较大,导致二维速度结构的横向分辨相对比较低.但是当时的记录由于野外的背景噪音水平低,获得的地震信号信噪比高,因此对壳内震相识别的可靠性高.在川西藏东深地震测深野外观测的基础上,Wang等(2007)提出了横穿龙门山断裂带的EW向竹巴龙—资中剖面和NE-SW向穿过松潘—甘孜地块的奔子栏—唐克剖面的二维P波速度结构,其中显示了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是两个地壳结构截然不同的构造单元,龙门山断裂带为区域地壳结构的分界.川西高原的地壳平均厚度、地壳平均速度和Pn速度分别为62km、6.27km·s-1和7.60~7.80km·s-1,四川盆地的则为43km、6.45km·s-1和8.10~8.20km·s-1.川西高原马尔康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上地壳底部存在厚度~8km的低速层,且其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特征.四川盆地具有地壳平均速度高和地幔顶部的Pn速度高的特点.2010年完成的遂宁—茂县—阿坝剖面始于四川盆地中部、与龙门山近垂直地朝西北方向穿越2008年汶川MS8.0地震极震区,全长500km.嘉世旭等(2014)对反映不同构造单元的震相记录、特别是强震区复杂震相信息的详细分析和模拟追踪计算,得到龙门山中段褶皱造山带及两侧的横向不均匀地壳速度结构.解释结果揭示了稳定的四川盆地地壳结构与被改造增厚的川西北高原地壳结构性质差异;探测到高原壳内介质由上向下的岩性变化,特别是下地壳介质速度大幅降低、岩性强烈弱化的塑性流变性质;发现了四川盆地与川西北高原之间褶皱造山带下地壳存在由西向东、下缓上陡的巨型铲式上升流;上升流沿褶皱带东部边缘在龙门山中段上中地壳以陡倾角度向上逆冲,造成龙门山上地壳中央断裂带附近强烈上隆并使结晶基底突出地表大幅抬升.西昌及其附近地区强震频繁发生,历史记载有1536年西昌北7.5级和1850年西昌7.5级地震.盐源—西昌—马湖剖面以研究川西盐源—马边地震带的活动断裂和深部结构为目的.王夫运等(2008)分析了该剖面上地壳的变形特征.盐源盆地、后龙山地区的上地壳为表层低速和深部均匀高速的双层结构特征.盐源推覆构造由表层低速推覆体,向西缓倾的构造拆离面和深部高速基底构成的薄皮构造变化,金河—箐河断裂是其推覆前缘;磨盘山断裂为一西倾的低速带,延伸至基底顶面;安宁河断裂和则木0783 11期王椿镛等: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图2 南北构造带深地震探测剖面位置示意图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和深反射剖面分别用黑色粗线和虚线(及数字)表示.1,门源—渭南剖面(张少泉等,1985);2,阿拉善—文登剖面(王帅军等,2014);3,西吉—中卫剖面(李松林等,2001);4,银川地堑深反射剖面(方盛明等,2009);5,临潭—灵台和成县—西吉剖面(李清河等,1991);6,六盘山深反射剖面(李洪强等,2013);7,海原深反射剖面(H.Wang et al.,2014);8,玛沁—靖边剖面(李松林等,2004;Liu et al.,2006);9,通渭—黄陵剖面(李英康等.2014);10,康县—十堰剖面(李英康等,2015);11,马尔康—曲禄—古浪剖面(张先康等,2008);12,唐克—合作剖面和合作—临夏剖面(王海燕等,2014);13,花石峡—简阳剖面(崔作舟等,1996);14,唐克—蒲江—阆中三角剖面(陈学波等,1988);15,大巴山深反射剖面(董树文等,2014);16,合作—景泰剖面(Zhang et al.,2013);17,竹巴龙—资中剖面(王椿镛等,2003a);18,奔子栏—唐克剖面(王椿镛等,2003b),19,丽江—者海剖面(熊绍柏等,1986);20,丽江—新市镇剖面(崔作舟等,1987);21,拉鲊—长河坝剖面(崔作舟等,1987);22,中甸—思茅剖面(林中洋等,1993);23,遮放—宾川剖面(胡鸿翔等,1986);24,洱源—江川剖面(胡鸿翔等,1986);25,思茅—马龙剖面(Yan et al.,1985);26,若尔盖—龙门山—四川盆地深反射剖面(Guo et al.,2013);27,遂宁—茂县—阿坝剖面(嘉世旭等,2014);28,金川—芦山—乐山剖面(王帅军等,2015);29,丽江—攀枝花—清镇剖面(徐涛等,2014);30,盐源—西昌—马湖剖面(王夫运等,2008);31,楚雄—罗平剖面(Wangetal.,2009b);32,玉溪—临沧剖面(王夫运等,2014);33,镇康—泸西剖面(潘素珍等,2015*);34,普洱—泸西剖面(张恩会等,2013);35,腾冲自治—中山剖面(王椿镛等,2002b)Fig.2 A sketch map of the location of the deep seismic exploration profiles in the North-South Tectonic BeltDeep seismic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DSS)profiles and deep reflection profiles are representedby black thick lines and dotted lines(and numbers).1783地球物理学报(Chinese J.Geophys.)58卷 河断裂为东倾的舌状低速带,延伸到基底内;在深处,大凉山断裂分为两支,表现为狭窄条带内速度结构的强烈变化,西支西倾,东支东倾,两支断裂均延伸至基底内;西昌中生代盆地东缘断裂为强速度梯度带,倾向南西,延伸至基底顶面.该区的强震活动主要受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断裂控制.2010年和2011年底先后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实施了长度近300km的玉溪—临沧剖面和长度600km的镇康—泸西剖面.王夫运等(2014)对玉溪—临沧剖面解释获得的结果显示:沿测线地壳结构呈西薄东厚的特征,以红河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壳较薄,约34km,以东地壳加厚至44km;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西侧速度较低,东侧速度明显偏高.潘素珍等(2015)对镇康—泸西剖面各炮初至波资料解释获得了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解释结果显示:沿线基底界面形态起伏变化剧烈,深度在1.0~7.0km范围内变化,且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在测线西端地表速度约4.6km·s-1,基底深度较浅;地表速度在三江褶皱系下降至4.3km·s-1,而基底埋深达7.0km左右.在扬子地台基底埋深缓慢变浅,基底深度约5.0km,地表速度约4.5km·s-1.测线在东端进入华南块体,基底深度迅速变浅,地表速度增至4.6km·s-1.速度变化剧烈地区与断裂带有对应关系,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等值线及界面形态变化剧烈.对普洱—泸西剖面的二维速度结构,张恩会等(2013)提出,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长度410km的金川—芦山—乐山剖面穿过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中区,王帅军等(2015)构建了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松潘—甘孜块体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的高0.2km·s-1,在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块体的过渡带附近,界面起伏变化明显.过渡带以北在深度大约20km处存在速度5.80km·s-1、厚度为8.0km的低速层,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为6.0~6.1km·s-1;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过渡带两侧的Moho界面深度由扬子块体的42km增加至松潘—甘孜块体的62km.芦山MS7.0地震震源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丽江—攀枝花—清镇剖面距离云南鲁甸MS6.5地震主震区不超过50km.徐涛等(2014)利用该地震测深剖面的初至波震相走时数据,通过有限差分反演揭示该地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剖面结晶基底厚度平均为2km左右;小江断裂带内部速度较低,其东西两侧的速度较高;推测小江断裂带区域地壳强度比较低,加上断裂两侧的应变速率很高,因此小江断裂带和鲁甸—昭通断裂带存在未来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该深地震测深剖面还分别跨越了峨眉山玄武岩区的内、中、外带.探测结果(徐涛等,2015)显示:(1)沿剖面结晶基底的平均深度在2km左右;(2)中地壳平均速度结构为6.2~6.6km·s-1,内带局部呈现大约幅值为0.1~0.2km·s-1的高速异常,下地壳速度结构,在内带为6.9~7.2km·s-1;中带和外带偏低,为6.7~7.0km·s-1,在内带和中带交界附近,受小江断裂带的影响,上、中、下地壳均呈现相对低速异常特征;(3)小江断裂两侧,尤其东侧地壳平均速度较低,且固结地壳的平均速度也较低,初步认为小江断裂至少向地下延伸至40km以深,可能切穿整个地壳;(4)沿剖面Moho面深度表现为,内带范围内深约47~53km,中间呈上隆的特征;中带深约42~50km,外带深约38~42km,中带至外带,Moho面逐渐变浅.内带Moho面局部隆起、固结地壳呈现高速异常特征,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的结果,为古地幔柱的活动遗迹.(2)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是在地球物理勘探的反射地震技术基础上作一定的探测技术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深部探测方法.在揭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细结构方面,深地震反射剖面具有比其他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更多的优点.在大地构造关键地区开展的深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通常把深地震反射剖面作为主要的探测手段.SinoProbe-02深地震反射探测计划实施了长300km、横贯东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南缘的深反射剖面.Wang H等(2014)对剖面北段的资料作了处理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东祁连山上地壳的特点是断层弯曲褶皱和复式系统,它涉及到可能导致从早古生代碰撞构造与新生代陆内变形的显生宙地层.局部存在包含白垩纪地层的半地堑结构.该地区的活动构造主要是标志青藏高原北缘的左行滑移的海原和天景山断层系.走滑构造结构具有变倾角和倾向,并单一进入深度40~45km上的共同滑脱面.因为2783 11期王椿镛等:南北构造带岩石圈结构与地震的研究两个断层并不切穿和断错其下方的莫霍面,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活动地壳和地幔变形必须解耦.作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Wang H等(2014)认为海原断裂可能是一条先存的,在古生代产生的软弱带,并在新生代复活.在近期,海原断裂以具有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为主.无论是海原断裂还是天景山断裂带均显示倾角随深度而显著变化的特征.在近地表,它们显示为近乎直立的结构,而走向深处后,在中-下地壳分裂成两个分支,并变得平缓.穿过银川地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方盛明等,2009)长~70km,通过数据处理获得的叠加剖面显示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银川地堑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s(深度约20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下地壳(8~13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km、18~19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缘实施了从若尔盖、穿过龙门山到四川盆地、东南走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Guo等(2013)将深反射图像与地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球化学证据相结合,强烈表明,扬子地壳延伸到该区域的下方.地震剖面图像显示在松潘甘孜地体有巨厚的三叠系沉积覆盖.在不同的地壳块体这些三叠纪沉积物厚度变化很大.此外,无论是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部的龙日坝断裂带还是龙门山断裂带均显示强烈的壳内反射,它终止于与地壳-幔边界(莫霍面)相一致的深度上.为此,Guo等(2013)提出了一个新的构造模式:地壳变形被认为参与了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的斜向挤出和隆起.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地震反射剖面成像的岩石圈结构将推进关于青藏高原东部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构造响应的理解.芦山MS7.0地震震中区完成的一条长近40km深地震反射剖面,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双石—大川断裂、芦山向斜、莲花山背斜、名山向斜和大邑断裂等构造.叠加剖面图表明(王夫运等,2015)浅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在上地壳存在6条逆冲断裂,而下地壳则存在一条明显的变形转换带.在深度16km左右存在一个滑脱层,浅部的6条断裂最终都归并到该滑脱层上.参考主余震精定位结果,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位于双石—大川断裂和大邑断裂之间的隐伏断裂,其两侧的断裂受控于发震断裂而活动,形成剖面上“Y”字型余震分布.隐伏断裂属山前断裂,不是前山断裂.作者认为芦山地震可能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王海燕等(2014)利用2004年和2008年完成的唐克—合作剖面和合作—临夏剖面资料,进行两条剖面的联线处理后,获得总长达4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叠加剖面清晰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盖层的精细结构.从浅到深显示,6.0~7.0s和16.5~18.0s两个强反射界面将0~20s剖面划分为上地壳、下地壳和上地幔三套反射层系.剖面显示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向若尔盖逆冲推覆的深部构造特征.西秦岭下地壳北倾的强反射及其北侧南倾的强反射特征揭示出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在西秦岭造山带下的汇聚行为.16.5~18.0s范围内Moho界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暗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经历了高原隆升后强烈的伸展减薄作用.高锐等(2006a,b)认为该剖面显示的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是若尔盖盆地下地壳整体向西秦岭构造带俯冲.如此造成的上地壳加厚能很好地解释西秦岭构造带的低波速比分布.2.2 大地电磁测深和电性结构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是重要的深部地球物理参数,其信息主要来源于大地电磁测深.LMS-L3和DBS-L1两条大地电磁剖面分别位于西秦岭与南北构造带交汇区106°E东、西两侧.这两条剖面分别跨过了龙门山构造带东北部的青川段和宁强段.詹艳等(2014)二维电性结构揭示,在106°E西侧LMS-L3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自北向南,西秦岭北缘、成县盆地北缘、康县(即勉略构造带)和平武—青川断裂带都表现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深部延伸可达几十公里;西秦岭造山带、碧口地块与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3个构造单元整体表现为高电阻体、呈现往南叠合且角度逐渐变陡的趋势.在106°E西侧西秦岭造山带区域的深部存在壳内低阻层,而东侧区域表现为高电阻体,深部电性结构在106°E东、西两侧的差异与该区深部速度结构特征一致.LMS-L3和DBS-L1两条剖面南段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出37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