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 地球的公转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地质时期海洋生物景观示意图,有关图示正确的叙述是( )A.图示为中生代生物景观B.图示生物在今天的海洋中多数仍大量繁生C.环境变迁曾导致图示地质年代的生物在后期大量灭绝D.与图示海洋生物同一地质时代的代表性陆生植物是裸子植物解析图中有三叶虫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可判定为古生代早期海洋生物景观。

这些生物在古生代后期多数灭绝。

裸子植物是中生代代表植物。

答案 C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解析按由老到新的顺序,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正确的,三叶虫→鱼类→恐龙是正确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是符合生物演化过程的。

答案 B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解析环境变迁既会导致生物灭绝,也会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

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不只一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大灭绝。

答案 B4.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

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解析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各要素都发生变化的结果。

答案 D5.下列有关古生代末期生物灭绝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三叶虫灭绝B.原始鱼类灭绝C.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全部灭绝D.古老两栖类灭绝解析古生代末期,三叶虫、原始鱼类和古老两栖类灭绝,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并未全部灭绝。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双基限时练【4】(含答案解析)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双基限时练【4】(含答案解析)

双基限时练(四)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解析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答案 C2.初婚年龄的大小不能影响 ( )A.出生率B.人口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D.亲子年龄差距解析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C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 )A.早出晚归B.安土重迁C.季节性迁移D.逐水而迁解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人口流动量很少,故其特征为安土重迁。

答案 B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到1995年流动人口达8 000多万。

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4~5.解析从材料可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多为打工和经商,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引起的。

答案 4.C 5.B6.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结婚年龄结构(各年龄段百分比)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②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③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④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与婚龄是密切相关的。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解析.doc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检测湘教版必修1解析.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50分)2013年2月15日约9时20分,一道亮光划过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留下粗大的白色尾迹。

俄罗斯航天局当天下午确认,一颗陨星以每秒大约30千米的速度坠落。

据此回答1~2题。

1.该陨星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解析该流星体成为陨星时,已进入地球大气层,因此其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答案 A2.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被称为流星现象。

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进入大气层的方向。

在流星体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地球上观看流星现象更为明显的情况最可能是( )A.a B.bC.c D.d解析流星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大气层时,摩擦一般更强烈,如果处于夜晚特别是黎明时分,流星现象会更明显,故a情况最符合题意。

答案 A我国2013年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实现了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读太阳系局部图,M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分析完成3~5题。

3.图中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解析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2个层次。

答案 B4.“嫦娥三号”卫星考察的天体是( )A.M B.NC.P D.Q解析N、P、Q、M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月球。

答案 A5.与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和③的条件N、P、Q行星都具备,只有②④的条件是地球独有的。

答案 B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回答6~8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B.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解析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5°,其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2014-2015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2(含答案解析)

2014-2015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2(含答案解析)

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运动1.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

但从地球北极上空向下俯视,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从地球南极上空向下俯视,地球沿顺时针方向绕日公转。

如下图所示:4.公转速度随着距离太阳远近而变化。

距离太阳近,公转速度快;反之,距离太阳远,则公转速度慢。

地球在近日点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快,在远日点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慢。

6月22日至12月22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12月22日至6月22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5.公转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它是以一颗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测定的,是地球公转360°所需的时间。

【例1】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B.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正值北半球的夏至日C.北半球的夏半年比冬半年的时间短,而这则与公转速度的变化有关系D.地球离太阳最远时为7月初[解析]地球公转轨道为一近似正圆的椭圆;地球在公转轨道近日点时是1月初,为北半球的冬季。

北半球夏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慢,而北半球冬半年时地球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应比冬半年的时间长一些。

因此正确答案是D。

[答案] D知识点二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示意图黄赤交角是指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为23.5°。

正是由于有黄赤交角的存在,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才会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也可以这样说,没有黄赤交角也就没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1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1

双基限时练(一)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性别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读图,回答1~3题。

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1~3.解析第1题,对比分析1980—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0—15岁少年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C、D说法错误;20—45岁(年轻人口)比重2000年至2025年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劳动力会逐渐短缺;60—80岁老年人口比重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老龄化趋势显著,故B对。

第2题,老龄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一种体现。

分析2000年和2025年结构图可看出,60—80岁女性比重线段长于男性比重线段,说明该年龄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对比各选项可知A 项正确。

第3题,从2000年和2025年人口金字塔图看出,各年龄段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几乎相等,这是发达国家“三低”模式的突出特点。

各选项中只有B项日本为发达国家,故B对。

答案 1.B 2.A 3.B下图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读图,回答4~5题。

4.其中可能是欧洲国家的是()A.①B.②C.③D.④5.其中③④两国的共同特点是()A.人口平均寿命高B.人口增长缓慢C.就业压力大D.人口老龄化严重4~5.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综合能力的题目。

首先应该读懂图,根据图分析,横坐标代表人口死亡率,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由图可知:①国的人口出生率为40‰,死亡率为18‰;②国的人口出生率为20‰,死亡率为8‰;③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10‰;④国的人口出生率为44‰,死亡率为37‰。

名师一号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双基限时练1 地球在宇宙中

名师一号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双基限时练1 地球在宇宙中

双基限时练(一)地球在宇宙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间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天体的有()①太阳、月球、北斗七星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③火车、轮船、巨大岩石④待发射火箭、待发射宇宙飞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图中若S表示太阳,则该图所示的天体系统有()A.四级B.三级C.二级D.一级1~2.解析第1题,火车、轮船、巨大岩石、待发射火箭、待发射宇宙飞船等属于地球的附属物。

第2题,由图中可见,有太阳系和行星系二级天体系统。

答案 1.A 2.C读图,回答3~5题。

3.M行星是()A.金星B.火星C.土星D.天王星4.科学家认为M行星上极可能存在生物,原因是()①距日远近适中②质量和体积适当③有卫星绕转④不停绕日公转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M与N组成一天体系统,与该系统级别相同的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3~5. 解析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地球和木星之间的是火星;火星上极可能存在生物,原因是距日远近适中,质量和体积适当;M 与N组成一天体系统,与该系统级别相同的是地月系。

答案 3.B 4.A 5.A最近的金星凌日发生在2012年6月6日。

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

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

据此完成6~7题。

6.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此现象的是()7.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A.金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金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水星和火星C.金星属于类地行星D.金星属于巨行星6~7. 解析第6题,由题目中“凌日”的含义,结合金星凌日实例,可推知若出现金星凌日现象,必然是太阳、地球、金星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金星在太阳的同一侧,金星在内。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10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10

双基限时练(十)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单项选择题温度距平是指该年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差距。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各时段中,全球气温均高于平均值的是()A.1880—1900年B.1900—1940年C.1940—1980年D.1980—2000年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增加D.高纬地区降水少更加干旱1~2.解析读图可知,1980—2000年的温度距平高于平均值,第1题选D项。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气候更加干旱,地球上的淡水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使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答案 1.D 2.B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据此回答3~4题。

3.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4.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3~4.解析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99%的紫外线。

目前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较为严重。

答案 3.B 4.C读“世界荒漠分布图”(阴影部分),回答5~7题。

5.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包括()①热带荒漠②亚热带荒漠③温带荒漠④寒带荒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图中A荒漠的成因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寒流影响C.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D.位于山地背风坡7.图中荒漠面积正不断扩大,其人为原因主要有()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水浪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7.解析世界荒漠主要有两种: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

图中A 地位于中亚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到达少,而形成荒漠。

荒漠面积的扩大,主要是人们在荒漠边缘的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造成的。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基础练习【4】地球的公转(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基础练习【4】地球的公转(含答案)

双基限时练(四) 地球的公转一、选择题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B.公转轨道是偏心率很大的椭圆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D.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解析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不大,是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其余都正确。

答案 B2.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期,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A.a B.bC.c D.d解析从图中判断a、b、c、d依次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国庆为10月1日,应位于b处附近。

答案 B3.从五一劳动节到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A.持续变快B.逐渐变慢C.先变慢再变快D.先变快再变慢解析从5月1日到9月10日,经过了远日点,所以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答案 C读下表,完成4~5题。

A.103 B.111C.113 D.117解析在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之和相等,故108+93=X+98,得X=103天。

答案 A5.由表可知,纬度相同的地方,北半球的极昼期比南半球的极昼期长,其原因是( )A.黄赤交角的存在B.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C.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地球是不规则球体解析北半球出现极昼时,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而南半球出现极昼时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

答案 B6.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在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公转方向为顺时针。

且要注意在近日点时,地轴倾斜方向背离太阳光线,在远日点时,地轴倾向太阳光线。

答案 B7.6月22日,以下四城市中,白天最长的是( )A.新加坡B.雅加达C.悉尼D.伦敦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南半球各地昼长,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雅加达、悉尼是南半球城市,首先排除。

新加坡为1°N,伦敦为50°N多度,故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公转一、选择题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1~3题。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B.公转轨道是偏心率很大的椭圆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D.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解析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不大,是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其余都正确。

答案B2.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期,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A.a B.bC.c D.d解析从图中判断a、b、c、d依次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国庆为10月1日,应位于b处附近。

答案B3.从五一劳动节到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A.持续变快B.逐渐变慢C.先变慢再变快D.先变快再变慢解析从5月1日到9月10日,经过了远日点,所以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答案C读下表,完成4~5题。

纬度北半球南半球极昼期极夜期极夜期极昼期70°72天53天69天56天75°108天93天X天98天4.表中X的天数是()A.103B.111C.113D.117解析在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之和相等,故108+93=X +98,得X=103天。

答案A5.由表可知,纬度相同的地方,北半球的极昼期比南半球的极昼期长,其原因是() A.黄赤交角的存在B.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C.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地球是不规则球体解析北半球出现极昼时,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而南半球出现极昼时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

答案B6.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解析在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公转方向为顺时针。

且要注意在近日点时,地轴倾斜方向背离太阳光线,在远日点时,地轴倾向太阳光线。

答案B7.6月22日,以下四城市中,白天最长的是()A.新加坡B.雅加达C.悉尼D.伦敦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南半球各地昼长,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雅加达、悉尼是南半球城市,首先排除。

新加坡为1°N,伦敦为50°N多度,故选D。

答案D8.下列四组城市,按6月22日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的是()A.汕头海口北京伦敦B.海口汕头北京伦敦C.伦敦北京汕头海口D.汕头海口伦敦北京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6月22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汕头(23.5°N)、海口(20°N)、北京(40°N)、伦敦(50°N 多),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应为汕头、海口、北京、伦敦。

答案A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9~10题。

9.代表黄赤交角的是()A.①B.②C.③D.④10.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的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应该()A.缩小B.扩大C.随意D.不变9~10.解析第9题,黄赤交角是图中的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即①。

第10题,黄赤交角若扩大,则南北回归线的数值扩大。

我国北方楼房的楼间距应考虑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即南楼影长最长时,南楼不遮挡北楼。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2月22日),因此时南回归线的数值较原来大,所以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比原来小,影长比原来长,所以楼间距应扩大。

答案9.A10.B11.下图中表示北半球冬至日的是()解析A为北半球夏至日;B为北半球冬至日;C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D为北半球夏至日。

答案B某中学一地理学习兴趣小组,用天文望远望、指北针、半圆量角器、重力锤、无弹力绳,对本校农业生产实习基地进行地理位置测量。

某日,该组成员用指北针观测到实习基地旗杆影子指向正北时,国际标准时间为7时40分,天文观测结果如下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小组测量时的日期最有可能是()A.3月21日B.5月1日C.6月22日D.10月1日13.该中学农业生产实习基地的位置在()A.135°E,45°N B.65°E,45°NC.65°W,45°S D.65°E,45°S12~13.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该地测量的北极星的仰角为45°,即该地的地理纬度为45°N,此时旗杆影子指向正北,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可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故A项正确。

第13题,根据当地正午时,国际标准时间(0时区区时)为7时40分,计算可知当地为65°E,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项正确。

答案12.A13.B读夏至日四地日出时刻与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②①③④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则①地位于23°26′N;②地6时日出,应位于赤道;③地日出时刻为0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应位于66°34′N;④地位于南半球;④地日出时刻与6时的差小于③地日出时刻与6时的差,其纬度位置低于③地。

纬度位置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

答案B15.下图所示的地点,最有可能对应上图中的哪个地点()A.①B.②C.③D.④解析图中旗杆影子在二至日时分别朝向正北和正南,推知该地位于回归线之间,②地符合题意。

答案B二、综合题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__。

(2)此时北极圈内出现______,南极圈内出现______。

(3)图中A点和B点的角速度为____________,线速度________点大于________点。

(4)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________点附近,公转速度较________(快、慢)。

答案(1)23.5°N60°E(2)极昼极夜(3)每小时15°B A(4)远日慢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

(2)此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晨、昏)线,此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4)图中E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F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地方时________时日落。

(5)这一天,发生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

(6)ABCDEF中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季节变化明显的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1)题,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说明为夏至日。

第(2)题,根据(1)判断得出太阳直射纬度为23.5°N,直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就是0°经线。

第(3)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晨昏线应该为昏线;要根据公式,先求出北京与直射点纬度差为16.5°,然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第(4)题,E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故昼长为12小时;F点所在纬线,从图中可看出其昼弧占30°×2=60°,因此白昼应为60°÷15/小时=4小时,日落地方时应为12+4/2=14时。

第(5)题,此日发生极夜现象的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也就是66.5°S—90°S;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

第(6)题,热带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图中DE符合;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C在北温带,F在南温带。

答案(1)夏至(2)(23.5°N,0°)(3)昏73.5°(4)12414(5)66.5°S—90°S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6)DE CF18.如图是某房地产公司在聊城市(约36°N)开发的一梯两户式多层商品房平面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幢商品房阳台朝向________(南或北)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

(2)若在该楼的南面再建一幢新楼,并要求新楼全年不能遮挡北楼底层的阳光,那么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3)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___,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

(4)当地球从A公转到C位置时,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从C公转到D时,聊城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聊城市位于36°N,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阳台应朝向南。

第(2)题,若新楼全年不能遮挡北楼底层的阳光,只需冬至日这一天太阳光照到北楼底部,因此需考虑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两楼的间距。

第(3)题,A位置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第(4)题,地球公转从A到C为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阳光斜射使屋内光照面积增大。

从C到D为从冬至日至春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但仍直射南半球,聊城应是昼短夜长。

答案(1)南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2)两楼的间距、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3)23.5°N夏至(4)由小变大昼短夜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