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

合集下载

学习黄元御用药的一点心得

学习黄元御用药的一点心得

学习黄元御用药的一点心得如果你在学习黄元御用药的时候,没什么思路,不妨看看这个。

朋友们,当你在学习《四圣心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黄元御到底用过多少味药?实际上,在《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中,黄元御提到的药约共有450多味。

但是,在《四圣心源》中,黄元御只用了约81味中药,就把《四圣心源》的理论给讲明白了。

换个角度说,有300多味药,黄元御根本没有详解其用法。

不仅如此,诸如生麦芽、金钱草之类,这些发现的比较晚的中药,黄元御更是不可能讲解其用法。

那么,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没有讲到的中药,我们该如何实践、使用哪?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黄元御是如何组方、用药的。

下面举例说明。

《四圣心源》有文: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这句话,你若细细品味,会发现桂枝、丹皮皆治肝木,也就是说,桂枝、丹皮的功效、用法是类似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继续往下阅读。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浮萍汤:丹皮芍药甘草大枣生姜浮萍。

你看到了吧,桂枝汤中,治肝木用的是桂枝、芍药;而浮萍汤中,黄元御治肝木,用的是丹皮、芍药,原因其实很简单,若太阳经病发于夏日,但热无寒,不宜桂枝辛温,故以丹皮代桂枝。

麻瑞亭左升肝木,用的也是丹皮、芍药。

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丹皮芍药甘草生姜苏叶。

桂枝丹皮紫苏汤,黄元御用之治痈疽,其中,治营血(肝司营血)用的是桂枝、丹皮、芍药。

由此可见,黄元御治肝木(肝司营血),用桂枝、丹皮的时候,或单用一味,或兼用两味,以治不同的病症。

黄元御的组方、用药原则之一是——某些药性、用法类似的药,或单用一味,或兼用几味。

对于《四圣心源》中没有提及的中药,我们可以按照此原则来实践、应用。

譬如天冬,《四圣心源》中未载其用法。

然而,天冬与麦冬,皆可清金润燥,止渴生津,且天冬之力,十倍麦冬,我们可以参照麦冬的用法来用天冬。

又如生麦芽,张锡纯谓其“善舒肝气”,而桂枝的作用也是舒肝达木,我们可以参照桂枝的用法来用生麦芽,在某些情况下,生麦芽、芍药也可左升肝木。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一气周流,就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治病思想,我们都是他的徒弟,从这一方面说,他是我们的祖师爷。

我店里供奉的就是他的画像,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祖师黄元御。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出生于昌邑市黄家辛戈村,清代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著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

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

纵观黄氏著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

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代表作品《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周易悬象》主要成就著述《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著述《道德悬解》、《周易悬象》乾隆御医,乾隆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久真堂祖师爷被后人誉为“黄药师”、“医门大宗”、“一代宗师《四圣心源》内容简介:《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黄元御用药精选

黄元御用药精选

黄元御用药精选对药性的理解与把握,需要更多的广度。

1、蛇床子:味苦、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

暖补命门,温养子宫,兴丈夫玉麈痿弱,除女子玉门寒冷。

2、苍术善行,白术偏入戊土,而纳粟之功多,苍术偏入己土,而消谷之力旺。

脾胃双医,则宜苍术、白术并用。

3、肉苁蓉滋木润燥,善滑大肠,而下结粪。

其性从容不迫,未至滋湿败脾。

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

暖腰膝,健筋骨,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

4、何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

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

何首乌滋益肝血,荣舒筋脉,治中风左半偏枯之病甚佳。

辅以燥土暖水之味,佐以疏木导经之品,绝有奇功,而不至助湿败脾,远胜地黄、龟胶之类。

5、延胡索、蒲黄、续断、茜草这些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都入足厥阴肝经。

6、锁阳、丹参、泽兰、益母草等等,这些都是入足厥阴肝经的,足厥阴肝体阴用阳,你有些时候很难定性,总的来讲,它还是偏温一点,水中生木,木生的火,既为火之源,肯定有点温热之性。

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也就意味着有相似的作用,但各有千秋,能掌握到这点,就能一切惟你所用。

7、三棱、莪术、钩藤、苍耳子、羌活、天麻、荆芥、秦艽、菊花、青蒿、龙胆草、夏枯草等,这些入足厥阴经的也可以放到一起来谈一谈。

这是一种整体的认识,这些药物都会与肝发生点关系,也是通过调肝发挥相应的价值,但又各有不同。

析:肉苁蓉、何首乌滋补而不腻,不助湿败脾。

四物汤,生地、川芎、白芍、当归,这四味儿药都是调肝经的,也就是足厥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几味儿,以后思路可以更扩展一些了,加上了首乌,入肝经,而且还有扩充性的作用,药物与药物,真是得一味儿一味儿地把玩。

这样才能用药如神。

不在于多,在于精,抓住药物的精髓。

个网交流:原创作品,简单、真实、核心、本质,用智慧思维破解中医药,让更多人掌握、运用中医药。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
【最新版】
目录
一、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概述
二、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
三、黄元御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理论依据
四、总结
正文
黄元御是一位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糖尿病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首先,黄元御认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紧密相关的。

他主张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调节情绪等方式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他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强调药物的合理运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其次,黄元御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理论依据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脾、肝、肾三脏的功能失调。

他主张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来治疗糖尿病。

总之,黄元御对糖尿病的总结提供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方法,这些方法既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又符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第1页共1页。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黄元御,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被誉为“黄派”。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现代中医学得以迅速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医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医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

他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将人的生命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他提出了“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观点,强调了“五行”、“阴阳”等概念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结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中药学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中药学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包括对中药的药效、药物组成、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中药的药效与药物组成密切相关,只有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物组成,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他还提出了“四气调五味”、“同类相配,异类相斥”等中药配伍原则,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医教育的推广与发展黄元御在中医教育方面的推广和发展主要包括对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他认为,中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中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化、科学化的学科。

他在中医教育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今后的中医学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想!四圣心源经典语录!
一,黄元玉的中医理论思想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人体就是一个小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一气周流!
二,黄元御的理论基础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药观点偏于温阳,反对苦寒。

三,祛邪药物,实际上取消根本在于自身正气,正气足,则能耐受药力发挥作用,选择祛邪扶正的顺序和力度,顺着仪器这边的方向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四,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五,一气周流的本质,升上去变温热为阳,降下来便寒凉为阴,都是这股气而已。

六,仪器的规律是升已而降,降已而生。

循环往复,变化不已,而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子时,阳动,水气开始动开始升,七八点钟成了木气,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适合天地万物,升降沉浮实际上也是气的变化形式,四季是中土之气的变化。

七,一气的动力是下焦的元阳,肾中之阳,后天一气,根源在中土。

八,木气不能升太过,因此要金克来降。

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其根源在于中土这股气,具体实现这个一气周流,还是要靠四象,五脏各种功能。

中士对于整个一气有无形的引力。

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气上升外在表现。

戊土气降,表现出来肺金和肾水收藏之气
九,阴出阳,血变成气,阳入阴,气变成血。

一个人血虚,补血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升的力量,左脉细,虚、气虚,右部寸脉偏软,虚,也要健运中土。

十,气聚成形。

木气聚集在内脏层面就是肝,在外周,就是指甲,筋。

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健康生活!。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展开全文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

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此书的《杝元赋》里又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

”此书卷四《目病解》中,黄元御还以自己的目病治疗过程为例,用“医案”方式,写出了这段被“庸医损目”的经过。

文中记道:‘‘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

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

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

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

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

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

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

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蒙笼。

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学术思想及用药总结(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436人已读
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
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