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药治疗研究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的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
1. 中医药理论与糖尿病中医药理论强调平衡和调整人体内外环境,追求整体健康观念,与糖尿病治疗的综合性要求相契合。
中医药研究聚焦于调节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
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治疗手段,中医药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减缓病情恶化。
2. 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药不仅能够降低血糖,还能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
例如,葛根、山药、苦瓜等传统中药在降低血糖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 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中产生了显著效果。
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西药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临床研究报告显示,中医药与西药的综合治疗能够更好地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
4. 中医药研究的挑战与前景尽管中医药在糖尿病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其中,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中医药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此外,中药资源稀缺和药效成分复杂性也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医药理论与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相契合,中药在降低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治疗更是在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突破。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研究也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痰湿内阻”等病机导致的。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失衡所引起的。
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病机和证型,针对性地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的治疗糖尿病可以采用中药单方的方法。
例如,《内经》中记载的黄芪、人参、丹皮等具有益气、补虚、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
研究表明,中药单方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临床研究发现,黄芪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素分泌不足等症状。
人参可以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更好。
例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天冬、黄芪、熟地黄、桑叶等中药组合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
例如,乙肝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证候,可以采用中药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设计不严谨、样本量较小、对照组选择不合理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可信度。
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案,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草药调理糖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糖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草药调理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中医草药作为传统药物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调理中。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草药调理糖尿病的当前研究进展,包括草药的常用种类、治疗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
一、常见中医草药及其作用1. 苦瓜苦瓜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已有数百年历史。
苦瓜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苦瓜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苦瓜的多糖成分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2.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功效。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紊乱,黄芪的应用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3. 苍术苍术是一种能够健脾祛湿的中药,常常用于治疗糖尿病伴有脾胃虚弱的患者。
苍术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中医草药调理糖尿病的治疗机制1. 提高胰岛素的分泌中草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苦瓜素、降糖降脂多糖等,可以刺激胰腺β细胞的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
2. 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一些中草药中的成分,如黄芪、五味子等,可以抑制胰岛素降解酶的活性,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
3. 调整免疫系统中草药中一些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成分,如黄芪、人参等,可以调整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减轻免疫功能紊乱带来的症状。
三、中医草药调理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情况中医草药调理糖尿病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在传统中药和西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下,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中医草药具有副作用少、疗效稳定的特点,对于长期用药的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
然而,中医草药调理糖尿病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草药的质量不稳定、剂量难以掌握等。
因此,在使用中医草药之前,糖尿病患者应当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并遵循医师的建议进行治疗。
结论中医草药在糖尿病的调理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中,不断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理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调节血糖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一般采用综合调理的方法,包括饮食调控、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核心内容。
目前已经有许多中药(如苦瓜、黄芪、葛根等)被发现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可以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轻糖尿病相关的合并症。
饮食调控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中医医生会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选择适当的食物以控制血糖,合理搭配食物以确保全面营养,规律进餐以维持血糖稳定等。
这些饮食调控的措施被证明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康复非常有益。
针灸和推拿针灸和推拿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代表,也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代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降低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症状。
针灸和推拿作为一种无药副作用的治疗方案,备受患者的喜爱。
未来研究方向尽管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其次,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标准化、规范化也需要进一步推进,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控、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机制,并推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传统中医学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对糖尿病的防治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浅谈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首先,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虚、阴液亏损导致的。
在中医的治疗中,主要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和补气养阴来治疗糖尿病。
例如,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熟地黄等,可以调理脾胃,增加体力,提高机体对糖的利用能力。
此外,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多有肝胆湿热和脾胃热盛的病理特点,因此还可以用龟板、金钱草、山楂等清热解毒、去湿化痰的药物治疗糖尿病。
其次,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讲究阴阳调和。
糖尿病被视为一种“阴盛阳衰”的证候,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不仅注重对症治疗,还注重调整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
例如,中医常用的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状况。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的理论,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过甜过油的食物,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提倡采用“宜”、“忌”进行饮食调理,例如糖尿病患者宜多吃一些凉性食物,如绿豆、苦瓜等,而忌多吃一些温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最后,中医药学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药有多种成分和复方,可以配伍使用,从多个方面调节机体的功能,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样,可以通过口服、外用、针灸等不同方式进行,提高治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学在糖尿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多样化,注重整体调理,与西医的单一药物治疗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然而,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求出更有效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列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下将对其研究内容进行阐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药的成分进行研究,筛选出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通过对人参、黄芪等中药药材进行提取工艺的研究,提取到一些具有降糖作用的有效成分。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药物的组合使用,发现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包括针灸治疗方面。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有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人体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对其进行血糖监测,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还包括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讲究的是整体的调节。
研究人员通过将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与西医的病理分析相结合,制定出适合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这些方案既能针对糖尿病的病因和病理进行治疗,又能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全面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较为显著。
中药的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显著降糖作用的有效成分,针灸治疗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起到降糖的作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可以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不断深入研究,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好。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目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其疗效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促进胰岛素分泌:一些中药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例如,桑叶、金银花等中药可以通过激活胰岛素分泌途径,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抑制糖尿病发展:一些中药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糖化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例如,苡仁、枸杞等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胰岛β细胞的破坏;山药、苦瓜等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
3.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神经营养和保护心脏功能等方面来减轻并发症的症状。
例如,丹参、蒲公英等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保护心脏功能;酸枣仁、龙胆草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改善糖尿病的神经病变。
近年来,一些中药的治疗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组织摄取以及抑制糖原分解等方面来改善糖尿病;参麦克菌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糖原的合成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正在进行药理学研究,以进一步发掘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
例如,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苦瓜素被发现具有抗糖尿病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山慈菇、薏苡仁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起来,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血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然而,目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糖尿病的中医研究PPT课件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
02
法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中医认为糖尿病与体质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 因素有关,因此中药治疗以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体质为主。常见的中药包括人 参、黄芪、黄连、地黄等,具有益气养阴、清热泻火、补肾固摄等功效。
中药治疗糖尿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配伍,同时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和配伍禁忌,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情志调节 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血 压等危险因素,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糖尿病肾病
总结词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与脾肾阳虚、水 湿内停有关,治疗以温阳利水、活血 化瘀为主。
详细描述
中医采用中药复方制剂、艾灸、穴位 按摩等方法,温阳补肾、利水消肿, 改善肾脏功能。
总结词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 等因素,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 等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详细描述
中医采用中药复方制剂、穴位贴敷、耳穴 压豆等方法,调节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
改善心血管功能。
总结词
中医认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心脾 两虚、痰瘀互结有关,治疗以益气
生活质量提高。
案例二
02
某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
了生存率。
案例三
03
某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缩短了病程,减少了西药用量和
副作用。
05
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饮食控制
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 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以保持血糖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6月·医药论坛·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691糖尿病的现状以及背景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发病年龄不断下移,可以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糖尿病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易发人群基本锁定在中老年人群体中,据有关调查显示,对于治疗糖尿病和稳定患者病情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生活作息和饮食上的调节和平衡,然后治疗糖尿病是一个十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随着各项并发症的频繁出现,中老年人群治愈糖尿病的道路又多了几份磨难。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随着研究糖尿病病发因子的不断推进,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和肯定。
2 糖尿病的危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糖尿病,其实很多自以为熟悉了解糖尿病的朋友未必真的就了解糖尿病。
糖尿病并非是单纯的指某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病发特征的代谢系统疾病。
其诱发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受伤引起的,在临床研究中也有二者同时引起糖尿病病发的情况。
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高血糖现象往往会对人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慢性功能性损害,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3 糖尿病的研究治疗3.1 传统的治疗方式目前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式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即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
但是这三种治疗却都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且很难彻底治愈糖尿病。
饮食治疗与运动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轻微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发展。
对于某些重度糖尿病患者只能依靠每日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
但是由于胰岛素所引起的长期低血糖、水肿、过敏等不良反应。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病人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3.2 发病机制一些研究学者从糖尿病发病机制入手,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子,从中医药治疗的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糖尿病的治疗研究,通过分析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以通过糖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的调控等方面开展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糖尿病所造成的患者身体指标的变化会影响患者身体其他脏器的病变。
3.2.1 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随之而来的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是已经成为显著的身体表征,然而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都可通过复杂的信号传导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文平凡等在研究糖尿病的时候使用西医结合黄连四物汤的方法,最终产生了具有降低血浆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进而达到了下调血糖、血脂的效果,可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
全红通过使用藿朴夏苓汤的方法开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研究,最后的结果是参与研究的患者基本在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涂元宝等也通过中医药治疗的方式研究糖尿病的疗效,他在西医治疗的基本上结合了降糖活血利水方治疗,结果患者的FPG、HBAIC、平均动脉压、TC、TG、LDL 等指标均出现较为显著的降低情况。
3.2.2 血流动力学影响患者糖尿病病情治疗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糖代谢紊乱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而这些因素都是围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的。
糖代谢紊乱、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刘尚建等人通过研究证明,血瘀证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增多的原因,在临床上他利用中草药以及中医治疗理念加大活血化瘀药的力度,结果患者的蛋白尿病情得到了显著地改善和有效地减少。
3.2.3 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氧化应激的身体表征,然后氧化应激的后续结果就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导致患者的基底膜的通透性升高,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出现肾小球的纤维化,患者极有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为了研究氧化应激的抑制因素,很多研究学者开始了中医药领域的探索。
朱丽等人经过研究后发现,早期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糖尿病肾病的征兆,身体内部就会出现明显氧化应激的状态。
他们采取三七总苷进行治疗干预,经过病情观察和疾病诊断检查以后,参与研究的患者都出现了体内SOD、GSH 活性明显提高的情况,患者身体的MDA 含量也出现了明显降低,氧化应激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
可见中医药治疗能够对患者的氧化应激调控起到一定作用。
4 糖尿病的治疗难题虽然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小有成效,但对于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漫长研究历程而言不过是牛刀小试。
就目前的研究程度来讲,医学界对于糖尿病的医疗研究还处于攻坚阶段,因为糖尿病的治疗过程涉及因素众多,有人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概括为遗传基因、血流动力学、糖代谢紊乱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糖尿病的中药治疗研究栾 丽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药剂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要]本文在总结了目前糖尿病治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医学界对于糖尿病治疗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归纳了胰岛素等降糖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从根本上总结归纳了中药对于糖尿病治病原因以及病理的不同看法。
针对目前糖尿病的治疗现状,在深入的剖析了糖尿病病理以及成因的基础上,在中医所认知的两种类型糖尿病的基础之上又分别论述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不同方式,以期助力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实践与相关研究。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治疗;并发症;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5)00(a)-0000-0[作者简介]栾丽(1974.06-),女,黑龙江省大庆市人,职称 副主任药师 学历大学本科 ,主要从事中药及临床药学工作。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 栾丽 (邮编:163111)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6月·医药论坛·70 糖尿病新世界 DIABETES NEW WORLD等方面。
但面对糖尿病及其病发症发病率日益提高的现象,医学界正加紧对糖尿病的相关治疗研究。
遗憾的是无论是新的治疗手段还是治疗方式都需要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实验才能得出。
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医学界还是病患都迫切的需要在既有医学体系内寻找到新的有效的治疗技术与治疗方向。
由于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的可观研究成果,中医治疗糖尿病也就成为了越来越多病人们的选择。
5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效果研究5.1 古老的治愈理论中国针对糖尿病研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中医医学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糖尿病临床治疗经验,并已经系统的分析了糖尿病的至病原因与病理特征,创造性的提出了糖尿病治愈理论。
虽然糖尿病目前仍属于医学难以攻克的项目,但是目前我国中医医学界已经深入开展了针对糖尿病的病理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也正越来越多的被患者所接受。
根据中医病理划分,由基于糖尿病临床表现中渴感频繁、多饮水、多尿的病理特征,糖尿病在中医医学范畴中基本可划归为消渴病的范畴。
对于糖尿病的成因,中医学也初步总结为饮食不调、生活不节、素体阴虚、劳欲过度等几种情况。
目前为止,应该说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以及病理特征研究是比较全面的,基本综合考虑了环境、遗传两大因素。
对于糖尿病的根本致病原因,中医医学普遍总结为四个字,即阴虚燥热。
阴虚则至阴津有亏,阴津有亏则至燥热,燥热越甚则阴虚越烈。
5.2 系统的治疗原则针对致病原因,中医医学提出了治疗糖尿病的主要原则,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而根据糖尿病的不同临床表现,中医医学从致病原因的角度对糖尿病进行了划分。
目前按致病原因划分,糖尿病类型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和阴阳两虚型糖尿病。
对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否则治疗很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于针对两型糖尿病,中医也提出了不同的临症治疗方案。
5.2.1 气阴两虚型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多以口渴多饮、周身无力、心绪烦躁、盗汗频发、脉象无力为表现症状。
对于该型糖尿病中医的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主。
一般可采用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治疗。
用药主要以太子参为主,辅助以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天花粉、山药、黄精,配以白术、沙仁。
由于该型糖尿病多见于糖尿病中期,结合中医治疗效果慢、治疗周期长的特性,应该对于这种糖尿病的患者采用饮食护理、身体锻炼、加强运动的方式辅助中药治疗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加强患者的身体素质。
5.2.2 阴阳两虚型畏寒怕冷、饮多而食少、口炎干燥、阳痿早泄都是阴阳两虚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该型糖尿病多见于糖尿病程度较高的病患,一般病情已经发展到了糖尿病的后期,各种并发症也已经相继出现。
阴损日久进而损阳,以致阴阳两虚是该型糖尿病的治病原因。
对于该型糖尿病的治疗,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常贯彻抑阴扶阳,兼治病发的治疗原则,由此可以采取济生肾气丸进行加减治疗的措施。
在用药的时候多会选择将熟地、山药、丹皮、泽泻、山茱萸、前车子、枸杞子为主要药物,同时搭配以牛膝、乌附子、肉桂等进行辅助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情况,并结合并发症的症状和轻重程度同时兼治。
另外还应该尤其注意在治疗这类型的糖尿病的时候,中医治疗不要使用过于强猛的药物,应该缓慢治疗,同时关注长期的治疗效果,坚持治疗。
除了上述治疗措施以外,患者还可以适当采取口服中成药的方式,据了解很多中成药对糖尿病有着非常良好的疗效。
诸如糖尿片、消渴饮、水渴丸等药物均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不过在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必须应该坚持每天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用药。
中成药物中既有诸如消渴平片、糖尿片类可用于各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有清胃消渴丸之类只可用于特定类型糖尿病的药物。
6 总结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糖尿病发病机制有一定的作用,还能够辩证施治,治疗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症。
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主要以中药治疗为主,同时患者也可依照自身病情采用药膳疗法和运动疗法。
多管齐下的治疗方式无疑更加有益于患者的病情治疗。
[参考文献][1] 文平凡,黄桂琼.黄连四物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AGEs 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921-923[2] 全红.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8):589-591[3] 涂元宝,李传平,束永兵,等.降糖活血利水方治疗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2):82-85[4] 刘尚建,刘变玲,孙卫卫,等.11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瘀证与尿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2):142-143.[5] 楼南方,连续,李桂芹,等.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丙二醛、血管紧张素水平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4):13-15.[6] 朱丽,侬光彪.三七总苷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0,9(4):284-285[7] 陈长青,熊曼琪,李赛美.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0):72-74.[8] 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1,33(3):3-5.[9] 孙万森.消渴病病机循证研究[C].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5:27.[10] 杨才顺,周雪梅,董昌武.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06):563-564.糖尿病的中药治疗研究作者:栾丽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药剂科,黑龙江大庆,163000刊名:糖尿病新世界英文刊名:Diabetes New World年,卷(期):2015(11)引用本文格式:栾丽糖尿病的中药治疗研究[期刊论文]-糖尿病新世界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