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 ,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 即餐后 2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但低于 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 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 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 “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 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 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 , 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 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 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 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 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 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 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

收, 提高患者的视力, 延缓其发展; 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 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4.防治糖尿病足优势独特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 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 15%

尿病足造成的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约 50%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威胁着糖尿病病人的健康。

那么,糖尿病足会有哪些临床症状?通常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症状表现为:脚凉、麻木刺痛、走路的感觉好像踩着棉花一样、运动后下肢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中期则表现为下肢疼痛,就是坐着不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 尤其在夜间疼

痛较重;晚期则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溃疡、坏疽。对此,我们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 在出现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因为“早期治疗最关键,效果也最好。”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中医整体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市中医院经过数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了“五个结合,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经验,即中医和西医结合、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和局部结合、预防和

治疗结合、医护患三者结合,同时, 我们根据患者的体质、整体以及局部病况进行辨证施治,分为阳虚寒凝、瘀阻络脉型和热毒炽盛、湿热下注型,通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穴位注射,药物足浴,以及秉着“化腐生肌、煨脓长肉”的独特理论依据的中药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案, 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降低了截肢致残率,为糖尿病足开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对于糖尿病足虽然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糖尿病足预防重于治疗, 再次我

也提醒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足病患者, 一定要做好足部日常护理保健。首先是戒烟; 二是每天晚上用温水洗脚, 不用过热的水泡脚, 用柔软的干毛巾轻轻擦干, 皮肤干燥皲裂者涂上润肤膏; 三是任何时候, 不要赤足走路; 四是不要自行随便修剪鸡眼或胼

胝; 五是定期检查; 最后强调一点, 一旦足部出现了小的皮肤的损坏也好, 伤口也好, 一定不要自己随便处理, 要及时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处理。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逐步改善你的血糖

内容摘要: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特色 :一 , 强调预防重于治疗 ; 二、减轻主观症状 , 稳定血糖水平 , 配合西药降血糖治疗 ; 三 , 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 .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致死疾病之一。据统计目前全球有 2型糖尿病患者 1.5亿以上 , 占 85%左右,我国达 4000万人 , 而且其患病率逐年增加。预测到

2025年 , 全球将增至 3亿人 , 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对所有中年 2型糖尿病人来说 , 其生命预期减少 5~10岁。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 目前降低 2型糖尿病并发症主要通过严格控制高血糖 , 包括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及使用胰岛素 , 但很少能使患者的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且上述治疗对临床上大多数病例仅能做到控制糖尿病, 很难达到使代谢紊乱完全恢复正常, 采用胰岛素

治疗后的最大收获是各种急性并发症的发病数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但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数和病死率相对显著增多,且难于防治。

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 必须贯彻原则性与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采取综合疗法,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而又行之

有效的治疗方案。

根据糖尿病研治现状,现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介绍如下:一、强调预防重于治疗

糖尿病与中医之“消渴” 相对应, 早在 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认识到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对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中医理论认为: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使形体肥胖,生

湿生痰,蕴而为热,痰湿阻滞气机,进而发展转为消渴。据此提出有中医特色的三焦

养生说:上焦养生养心肺、中焦养生护脾胃、下焦养生调肝肾。这与当今对全民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适用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

适量运动, 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禁酒, 正确服用降糖药物, 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思想愉快、情绪稳定。这已经成为中、西医对糖尿病患者

一般治疗措施的共识。

二、减轻主观症状,稳定血糖水平,配合西药降血糖治疗

西药降血糖作用迅速,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常遇到不少患者服用药物后血糖水平正常, 但全身症状仍然存在, 如四肢末梢麻木感、皮肤瘙痒、口干口渴、腹胀不适、便秘腹泻、眼花头晕、视物不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中医药通过辨证,针对患者病情采取个体化的多种疗法:中药内服、针灸、足疗、中药外治、食疗及其它一些非药物疗法。从而使患者血糖控制稳定而持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 发生率高达 60%~90%,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和神经病变性溃疡 , 最后因感染和坏疽而截肢。近年来 ,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 目前国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虽多 , 但从发病的病程演变过程来看 , 瘀血是糖尿病日久的必然产物 , 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原则虽以辨证论治为基准 , 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 , 活血化瘀均贯穿治疗始终。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势 , 如针灸、推拿、按摩、气功乃至中药外洗、敷贴、耳穴等方法;并从早期预防、早期防治方面进行中医药疗法的研究。

2、糖尿病肾病是在糖代谢异常情况下出现的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 ,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 , 微血管病变首先出现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继而发生以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增为特征的肾小球硬化。晚期逐渐狭窄 , 终致闭塞 , 是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两个阶段、一个贯穿 , 即病变前期为肝气阴两虚 , 病变后期为脾肾阴阳两虚 , 整个病程始终贯

中医药治疗按分期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益气养阴,补肾, 活血通络的方法,以减轻肾脏微血管病变,恢复微血管正常功能。

3、糖尿病性胃轻瘫是一种在发病学上与糖尿病相关的胃动力障碍并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疾病 , 包括胃排空的极度延缓及与胃排空延迟有关的胃动力障碍。临床可见于 20%~50%的糖尿病患者 , 其中女性占 65.8%, 54.5%的患者年龄不低于 45岁。但在不同的国家及人种又有所不同。病情较轻者降低生活质量 , 血糖也难于控制;重者威胁病人的生命 , 增高致死率。临床起病大多隐袭 , 呈渐进性 , 早期不易发觉 , 常数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 但也有在一定诱因下临床症状突然出现而且严重者。病人多以饭后早饱感、胃胀 , 以及恶心、呕吐、纳食减少甚或恶食、不知饥

饿 , 或伴胃痛、上腹烧灼感等为常见症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 , 可导致体重减轻、消瘦甚至恶病质。西医治疗除控制血糖外 , 主要使用胃动力促进剂。中医药在减轻患者症状方面有特殊疗效,众所周知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终身性疾病 , 病史一般都较长。糖尿病性胃轻瘫往往发生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 , 久病入络 , 络脉瘀滞 , 血行不畅。脾胃络脉受阻是全身性络脉受阻的一部分 , 进而脾胃之气血运行不畅。脾之运化功能 , 无论是运化水湿还是运化津液 , 都必须以气血的流畅为前提。一旦脾胃气血运行不畅 , 则脾失运化而发生胃轻瘫。准确的辨证论治,可使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摆脱胃轻瘫症状的困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

(吕仁和

提要:本文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单方食疗、针灸体疗、合并症的治疗及统一中医诊疗标准等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目前存在各地诊疗标准不同, 疗效悬殊, 合并症研究开展不够等问题。主张坚持

临床实践不断创立新说, 统一诊疗标准,重视证治规律研究。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重点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合并症, 优选治则治法和筛选单方单药二者不可偏废。治疗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微血管病变三个难点方面。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

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消渴病基本一致。对于本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 30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如下。

一、病因病机的研究

近年来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 除阴虚燥热的观点外又有新的创立。如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脾气虚弱,肝郁气滞等,这不仅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而且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

(一阴虚燥热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 一直是指导中医辨治糖尿病的总则。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灼伤肺胃阴津,则口渴多饮;胃火炽盛,二阳结热,则消谷善饥,大便燥结,疲乏消瘦;肾阴亏损, 开合失司,则尿频量多。在阴虚燥热观点上,又有病损在肾从肾证治,病损在胃从胃证治之分。

(二气阴两虚赵尚久认为糖尿病病程漫长, 病情复杂, 其病理变化始终以气阴两虚为焦点。气阴两虚,气机升降紊乱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气虚津虚液不化, 升降失职,津液不能升腾,既不能上潮以濡口腔,又不能四布以营养全身;气虚津液不固, 小便失摄, 津液下流走泄; 津液耗损必致阴虚, 阴阳失衡, 阴虚阳盛, 化燥为热,结聚中焦,消谷耗津,渴饮不休;津能载气,津耗则气散,水谷不化精微,五脏失养,肌肤不荣。故临床形成以大渴喜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疲

乏消瘦为特征的疾患。

(三瘀血阻滞祖国医学很早就孕育了血瘀与消渴发病的理性认识,在《内经》、《血证论》中均有记载。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以中医的四诊为依据, 结合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小板功能测定等方面对糖尿病之瘀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本病患者舌象大部分为暗红、暗淡、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②舌象研究表明, 舌暗、紫舌主要表现为异形血管丛,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增多,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出血,血色暗红。舌上瘀斑点表现与紫舌相似。这些微循环障碍的特征形象体现了紫舌所代表的中医“瘀”证实质。③本病患者血液

流变学改变多数较正常人显著,主要为全血粘度、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项测定值比正常人显著增高, 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④本病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比正常人显著, 主要为甲皱毛细血管袢内红细胞聚积、袢顶瘀血出血, 乳头下静脉丛出现率多, 血流缓慢, 线粒流少, 粒线流多。⑤本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 提示糖尿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⑥胰腺的病理解剖也部分表现出瘀血的组织改变。⑦有血管、神经合并症者甲皱微循环及血流变学改变更明显。认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缓、瘀血阻滞是形成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脾气虚弱《内经》最早提出消渴病与脾胃在病理上的联系。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人有认为消渴一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主张补脾养阴治疗消渴病。程宜福提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脾主运化, 散精于肺, 脾虚肺津不足则口渴多饮,通调不利,小便无节而多尿。脾主肌肉,脾虚肌肉失去濡养而消瘦乏力。另外脾虚湿阻,郁而必热。湿热交阻,伤阳耗阴,而致脾胃阴伤,发为消渴。

(五肝郁气滞大多数认为消渴病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而致气郁化火,消烁肺阴则口渴多饮,胃阴被伤,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郁化火,损及肾阴, 而致约束无权,则多尿而甜。

这些来自临床实践的独特见解从不同侧面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过上千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及大量文献整理, 认为本病的病机初期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中期多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临床表现以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质暗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三多症状较为显著,大多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痛、眩晕心悸、胸闷胸痛、水肿尿浊、中风偏瘫等合并症。病变后期阴损气耗阳伤, 终致阴阳失调,痰瘀互阻,脏腑经脉严重受损而出现肾衰水肿、胸痹、坏疽、中风昏迷等严重的合并症。

二、辨证论治的研究

(一辨证分型论治关于本病分型, 各家有据临床主症分型, 有据阴阳盛衰分型,有据阴阳结合脏腑分型,也有根据主要病因分型。尽管各家分型不同,但治疗方药大多相近,现分述如下:

1.根据临床主症分型论治:以多饮、多尿、多食三个主要症状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以烦渴多饮为主,为肺热津伤,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麦门冬饮、白虎加人参汤,或用玉女煎、玉宗散、消渴一方。上消偏实热用二冬汤或玉女煎合千金黄连丸;偏虚热用知柏地黄或六味地黄合三才汤。中消:以多食善饥为主,为胃热炽盛,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生地八物汤、竹叶黄芪汤、黄连丸、

调胃补中汤、消渴二方、清胃饮加减。下消:以多尿为主,宜滋阴补肾。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 阳虚者用金簋、金匮肾气丸或其它经验方; 阴阳两虚者用六味地黄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 肺热、胃燥、肾虚之异,实际上三多症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所以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 兼清其胃” 、“治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 “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 可谓经验之谈。

2.从阴阳盛衰分型论治:可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个证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通过 405例观察,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北京协和医院通过上千例观察分为七型论治:①阴虚型治宜滋阴生津兼予活血。药用沙参、麦冬、生地、葛根、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兼予活血,主方同上,随症加减。③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兼予活血, 方用增液汤加生脉散及生黄芪、山药、苍术、元参、丹参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治宜益气养阴降火,主方同上,加清热药。⑤阴阳两虚型治宜温阳育阴,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治宜温阳育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⑦血瘀型应活血化瘀,方用调气活血汤 [2]。

3. 阴阳结合脏腑分型论治:蒋天佑分七型论治:①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方用黄

芪汤合增液汤。②阳虚不固型宜温肾化气, 方用金匮肾气丸。③湿热阻气型, 宜化浊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④阴虚失敛型,宜滋阴收敛,方用六味地黄汤。⑤肝郁阴虚型,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桅逍遥散。⑥燥热阴虚型,宜滋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合白虎承气汤。⑦阴亏三消型宜润肺清胃滋皮肤,主用甘露饮合白虎汤。李良则提出治疗八法。即清热生津法、清胃泻火法、滋补肾阴法、温阳滋

肾法、健脾益肾法、疏肝解郁法、活血化瘀法、滋阴解毒法。

4.根据发病的主要原因分型论治:有人认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主张从脾辨证论治, ①脾虚肺胃蕴热型宜清热泻火健脾, 用健脾清热消糖汤。②脾气虚型宜健脾益气, 用健脾降糖汤。③脾肾两虚型宜健脾补肾,用健脾补肾降糖汤。④脾虚瘀滞型宜健脾活血,用健脾逐瘀降糖汤。祝身谌予对由瘀血引起者, 另立血瘀型,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以上诸多分型方法,虽各有所长,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使疗效难以评定,治疗方案的优劣无法选择。为提高本病临床研究水平, 优选最佳治疗方案, 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近年来不少单位探讨了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

与实验指标的关系, 概况如下:①病程与合并症的关系。张云如报道阴虚热盛型病程较短,合并症最少;气阴两虚型病程较长,合并症相对较多;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 合并症也最多, 揭示本病发展是一个阴损气耗阳伤的慢性过程。②与胰岛素释放试验关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对 1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测定结果表明, 阴虚燥热型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 示胰岛功能正常, 气阴两虚型胰岛素分泌延缓, 示胰岛素储备功能不足。张云如等报道阴阳两虚型者胰岛素水平最低, 属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功能受损比较重。③与血脂关系:东直门医院对 74例气阴两虚型及 46例阴虚燥热型血脂测定结果,表明气阴两虚型较阴虚燥热型显著增高(P<0.05 。张云如报道 44例阴阳两虚型中胆固醇增高占 55. 3%,甘油三酯增高占 63. 9%,与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相比, P 值近于 0.05。④与血小板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张云如报道,糖尿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

两虚三型间无显著差异;血浆纤

维蛋白原增高在阴阳两虚中较明显,占 90%。⑤与经穴温度的关系:东直门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分别测定了双侧合谷、劳宫、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的穴温。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穴位温差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气阴两虚型穴位温差高于正常人, 提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外周循环障碍, 体表温度失衡明显。⑥与环核苷酸的关系:有报道阴虚型糖尿病 cAMP /cGMP 值接近正常值,气阴两虚型 cAMP 低于正常人, cGMP 高于正常, cAMP /cGMP 比值显著降低, 阴阳两虚型 cAMP

/cGMP 值下降更显著。⑦与血浆皮质醇、性激素的关系:徐鸿达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比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邝安坤对女性绝经期后Ⅱ型糖尿病的血浆性激素观察表明, 雌二醇与睾酮的比值较正常绝经期明显下降,偏气虚型与偏阴虚型差别不显著,血浆孕酮,雌酮浓度二组变化亦一致。⑧与尿 17羟、 17酮、尿 3—甲基 4羟基苦杏仁酸 (VMA的关系:李敬林报道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17羟、 17酮、尿 VMA 三值均高于正常,与糖尿病患者血浆皮质醇升高相一致。推测糖尿病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的增强。综上可知, 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需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相关研究, 从而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客观的科学依据,推动糖尿病的“病症结合”研究。

三、治则方药的研究

综观 30年治疗糖尿病的大法概括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补肾活血等,尤其是益气养阴活血、补肾活血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滋阴清热: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故治疗宜滋阴清热为主, 如山东东明县人民医院,采用三消分治法,上消用花粉、石膏、生熟地、知母、

元参、山药等;下消用生熟地、元参、花粉、山萸肉等;共治 268例,总有效率

为 92%。田永淑用抑糖汤 (生石膏、花粉、麦冬、熟地、石斛、益智仁等治疗 215例,总有效率为 70%。笔者对糖尿病早期出现二阳结热,症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燥结,多采用清泻二阳,方用增液汤加生石膏、寒水石、生大黄等, 对改善临床症状

及降低血糖均有明显的作用, 尤其对烦渴、多尿、大便秘结等症状改善尤为突

出。因滋阴清热所用药物大多寒凉, 故不宜长期服用, 以免寒凉损伤脾胃。

2.益气养阴:认为消渴病久,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故治宜益气养阴为主。中

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对 328例成人糖尿病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占 76. 52%。用益气养阴的降糖甲片 (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花粉治疗 405例,其中气阴两虚型 290例,总有效率 81.4。山东中医学院运用益气养阴的消渴平片 (生

黄茂、人参、花粉、知母、葛根、天冬等治疗 333例,总有效率为 81. 08%。药理

研究本品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对鹌鹑实验性高脂血症具有降脂作用。另外糖尿病一号剂、降糖丸、三黄消渴汤、人参降糖丸、滋阴降糖

片、四合汤、人参黄芪汤、益气补阴汤、五加参降糖片等均为益气养阴方药组

成。

3.滋阴补肾:认为消渴病虽有肺热、胃燥、肾虚之异,但关键在于肾虚, 治宜补肾为主。不少单位报道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如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阳虚加肉桂、

附子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以滋阴补肾的甘露消渴丸 (生

熟地、元参、黄芪、山萸肉、获苓、党参等治疗 I 型糖尿病 102例, 总有效率为 85. 3%,药理试验证明本品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症小白鼠和大白鼠肾上腺性高血糖症,

有明显降糖作用。邝安望运用益气补肾方药 (仙灵脾、枸杞

子、熟地、党参、黄芪、玉米须、蚕蛹、桃树胶治疗肾虚育龄女性 I 型糖尿病, 不仅肾虚症状改善,而且血糖明显下降。吴仕九等运用滋肾蓉精丸 (黄精、肉苁蓉、制首乌、金樱子、淮山药、赤芍、山楂等治疗肾虚型糖尿病 170例,总有效率为 87. 1%。动物试验证明,八味地黄丸能改善高血糖,增强实验动物的糖耐量,改善

提高肾阳虚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说明八味丸具有降糖调脂作用。从补肾的药物中寻找既降血糖, 又能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中药仍是深入研究的课题。

4.活血化瘀:随着糖尿病之瘀血研究的深入,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祝谌予用“抗自身免疫”一号 (当归、木香、川芎、赤芍等治疗血瘀型糖尿病每多取效。邵启惠以活血化瘀方治疗 36例血瘀型糖尿病,不仅临床症状改善,

而且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糖、血脂均有显著下降。表明活血化瘀药可直接或间接起到纠正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朱禧星采用丹参片治疗观察, 丹参能降低糖尿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 主要作用为抑制血小板合

成前列腺素, 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从活血化瘀的药物中寻找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 抗凝、促纤溶的中草药。对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有待深入的探索。

5.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过临床观察,血瘀型单独存在者较少,多与气阴虚或阴

阳两虚并存,且多挟有气滞。我们采用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的方药 (黄芪、太子参、

生地、花粉、丹参、红花、枳实等对气明两虚兼瘀的Ⅱ型糖尿病初步观察 50例发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尿糖、调整脂类代谢紊乱,防治合并症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 83. 33%.在治疗此类型病人中若兼有气滞

表现者选加柴胡、枳实、厚朴、佛手、苏梗、香橼等行

气之品可明显提高疗效。郭赛珊报道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糖尿病也

获满意疗效。施赛珠等运用益气活血汤 (黄汤、红藤、茵陈、虎杖、制大黄等治

疗 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 其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有明显的改善, 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Ⅱ型糖尿病血管病变。药理研究表明益气养阴药人参、黄芪、生

地、元参、葛根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活血化瘀的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均

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作用。这些结论为益气养阴活血化察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6.补肾活血:邵启惠报道,治疗消渴兼症使用滋肾活血法获得一定疗效。糖尿病合并网膜病变者用杞菊地黄丸加丹参、炒槐花、参三七粉。糖尿病肾病用济生肾气丸加丹参、卫茅。合并冠心病用六味地黄丸加瓜蒌、失笑散等。糖尿病神经病

变用六味丸加鸡血藤、忍冬藤。郭赛珊运用补肾活血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获效。东直门医院以补肾为主,兼以益气活血,分期辨治糖尿病肾病 100例, 总有效率为 72%。药理研究表明:八味地黄丸、人参白虎汤、黄连丸 (黄连、生地黄、天

花散、玉宗丸、玉液汤等均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单味玉竹、苍术、地骨皮能显著

降低四氧嘧啶实验性高血糖。蜂乳、桑叶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性高血

糖, 知母既降血糖又降尿酮, 葛根既降血糖又活血化瘀, 人参既降血糖又降血脂。另外,宁夏枸杞根、石榴皮、仙鹤草、元参、苍耳、玉米须、虎杖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

四、合并症的治疗糖尿病的合并症十分复杂,防治糖尿病的合并症是治疗糖尿病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仅将临床报道的资料概述如下。

1.糖尿病酮症:虽有报道用温清饮、三黄饮 (生地、黄连、黄芪、调胃承气汤合白虎汤加减治疗糖尿病酮症获效。但临床上辨清酮体产生的原因非常重要。

对糖尿病酮症昏迷病人应采取积极措施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2.糖尿病肾病:屠伯言报道辨证论治13例,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方用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阴虚治宜壮水制火,活血利水,方用生脉饮加熟地、山药、益母草等,结果水肿明显消退、尿蛋白不同程度减少、血肌酐有所下降。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着重从脾肾论治,水肿型辨证脾肾阳虚者,拟健脾温阳、利水消肿,实脾饮加减;辨证心肾阳虚者拟温肾强心、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无水肿型辨证阴虚阳亢者,拟滋阴潜阳,杞芍地黄丸加减,脾虚胃逆拟益气健脾,和胃降逆,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笔者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三期: DN 早期,DN 临床期,DN 肾衰期;三型:脾肾气阳两虚型,肝肾气阴两虚型,心肾气阳两虚型。采用分期辨治,治疗原则为补肾健脾,益气活血,疗效满意。 3.合并视网膜病变: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阴虚燥热用玉女煎、增液白虎汤;肺肾阴虚者用二冬汤、增液汤、生脉散合芍药甘草汤;阴损及阳用金匮肾气丸。牛满山自拟固本止血汤、固本祛瘀汤、固本散结汤,分别用治消渴病眼底出血期、吸收期、恢复期有效。张怀安对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者拟养阴清热,方有增液场合白虎汤加减;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积血,拟凉血活血,方用清热地黄汤加丹参、三七粉;视网膜出血机化应补肾壮水,方用二至知柏地黄汤。东直门医院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获一定疗效。此外,糖尿病还经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变、皮肤感染、膀胱病变、腹泻、阴部痒瘙等,多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和对症治疗。五、单方、验

方与食疗近年来发现一些单味中草药具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如亚腰葫芦制剂、番石榴

制剂、苦瓜精提物、黄鱼鳝提取物、白僵蚕冲剂、玉米须、冬瓜饮、地骨皮饮、丽仁降糖片、潺稿煎剂、南瓜粉、猪胰制剂等。1979年 WHO 召开的传统医学治疗心血管、糖尿病咨询会上,印度 Snarma 医生提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

红头草、蒲桃、稀藤草、苦瓜及印红瓜,认为没药对心肌梗塞并发糖尿病疗效较好。美国 Canary 教授介绍了美国用蒲桃、荔枝核、木通、苏木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用于食疗的有:麦麸和麦粉混合食用,雀麦疗法,多食洋葱、芸豆、香菇、蚌肉苦瓜汤,玉米须褒瘦猪肉,山药苡米粥,薏杞粥,芹菜粳米粥,杞子炖兔肉,人参炖服,猪胰褒北芪,猪胰褒苡米,猪胰褒山药等。六、展望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糖尿病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力量,相互协作,完成重点地区的糖尿病调查,了解我国糖尿病的患者、临床特点、诱发因素。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创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方法。②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应以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作为主要对象。系统整理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治疗的宝贵经验。充分重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丰富手段,吸收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措施。根据糖尿病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方案。③临床研究应有全国统一的中医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设计应严密,方法应先进,治疗上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神经血管病变三个难点上。着重总结辨证论治指导下的系统方药,但不忽视在疾病某一阶段上最佳治则方药的研究,亦不偏废单味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④重视糖尿病饮食疗法的研究,开发研制出具有降糖、调脂、祛病延年的糖尿病饮料或食品。⑤以古今防治糖尿病的复方、单味中药为线索,集中力量筛选提取临床常用的疗效较好的复方及单味草药

的有效成分,研制疗效可靠的中药新剂型。⑥深入开展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重点。就研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地区分布、饮食特点、脂质代谢、高血糖、血小板功能的相互关系。观察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的作用与机制,针对糖尿病的不同血管神经并发症研制出疗效可靠的系列中药新制剂。

中药治疗糖尿病处方 2

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伴随终身,但可控制的疾病。采用的是控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药物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但由于人们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状况不了解,及受到有些不实广告误导,使部分患者对中医治疗糖尿病期望太高,以致放弃正规治疗,去寻求「仙方神药」,结果影响了病情控制,甚至危及生命。下面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些常识介绍给大家,希望糖尿病病人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控制好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二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一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综合方法防治糖尿病 一、控制饮食。 近期,韩剧《大长今》在港热播,细心的观众可能留意到长今在给患有糖尿病的明朝使臣调养时,非常注意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观点。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不少防治糖尿病的药膳验方。如用猪胰子一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九克,每日两次。及三豆饮,用绿豆一百克、黑豆五十克、赤小豆五十克,煎汤服用。或苦瓜炒肉,鲜苦瓜一百克、瘦猪肉五十克,武火炒后食用等。二、配合适当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及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时间太长会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三、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 60g,熟地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 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g合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30g,生黄芪90g。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赵锡武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主要适用于治疗糖尿病中晚期患者。阳明热甚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泻火;阳虚加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g;腹胀加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者加栝楼、薤白、半夏。 祝谌予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祝谌予教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 方剂组成: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 临床应用: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川芎。若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多食明显,重用生地、熟地,加玉竹;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腿疼,加鸡

五付中药治愈糖尿病

五付中药治愈糖尿病 生黄芪18克、生山药、麦门冬各15克、元参30克、肥知母12克、干地黄10克、北五味、天花粉各9克、生鸡内金6克、生葛根、丹皮各4.5克、陈皮少许、竹叶30片。毎日一剂,水煎2次共一大碗分2次服。这是我2月前的临床病例:宋某,男,56岁,形体稍胖。自述几天来老是口渴得很,容易饿,有时刚喝了水还渴,一天能吃10次8次也吃不饱。有时夜间也得起来吃上一顿。到医院多次化验血糖和尿糖都高得很。诊断为糖尿病2型,遗憾具体化验数值没有留记录。患者害怕终身服药,找我希望用中药试试。我说试试吧:随诊断:证见患者面色发红,舌红,苔少黄。脉象洪大。自述大便干结。处上方3剂。嘱患者3天后复诊。3天后患者一进我门诊室内就面露欣喜之色,告诉我说1剂喝后就减轻了,今3剂喝完了,不渴了,吃饭也正常了。只是尿的次数比较多。我心中甚是高兴,看了舌象和脉象。上方去花粉、丹皮加山萸肉15g。处方:生黄芪18g、肥知母12g、生葛根4.5g、元参30g、麦门冬15g、干地黄10g、生鸡内金6g、北五味9g、生山药15g、山萸肉15g、陈皮少许、竹叶30片,再2剂。患者5天后又登门告知已没症状。要求在开几付,我说化验一下吧,或者观察1周也行。患者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一直没在来诊。直到昨天,我在市场上买菜才见

到他,他拉着我的手说:医生,好了,我好了……很是感激。 附:糖尿病病人必须坚持“十不得”: 1,嘴馋不得:糖尿病病人日常节食,常有想吃、爱吃而不能吃的感觉。因此,要从严治馋,不该吃的一定坚持不吃或者少吃。2、身懒不得:老年糖尿病病人吃饱后容易打盹,是躺下睡觉,还是坚持运动,这与控制血糖,提高身体素质息息相关。还有,糖尿病病人不要太亲近电视、电脑及麻将等,应该多亲近朋友,多亲近运动,多亲近大自然。3、急躁不得:糖尿病病人应培养自己的“平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4、劳累不得:有些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患病原因与多年工作劳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强度要适中,过分劳累了,血糖会升高。因此,控制血糖要做到“三不”:不闲着、不累着、不气着。5、生气不得:快乐使人健康,忧愁使人生病。糖尿病病人最怕生气,生气后血糖常常上升。因此,生了气一定要及时消气,有副良药:少管闲事、少发牢骚、少生闷气。6,麻痹不得:糖尿病患者初期多思想紧,这主要与缺乏知识、盲目治疗有关。因此,遵从医嘱、科学治疗最为关键。要经常给自己“五提醒”:错过啥,不要错过定时定量吃饭;误了啥,不要误了适度活动;忘了啥,不要忘了遵医嘱服药;漏了啥,不要漏了定期测血糖;挤了啥,不要挤了听课时间。7、马虎不得:病情控制不好的原因往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发表时间:2016-07-27T09:51:28.8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作者:穆红武 [导读]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 穆红武 (甘肃省永昌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永昌 737206)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已经逐步危害到许多家庭,特别是在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逐年上升。如何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已然成为了当前医学界所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对其有所研究,在拥有了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重视,在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便是结合多篇相关资料,对我国目前中医药对治疗糖尿病的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并就其治疗方法、相关理论进行整理总结,结合临床资料,简要就现状对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其优势与不足,并对此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336-02 前言: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我国中医对于消渴病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对这种病有所研究,在中国的医书中也有诸多记载。经过了几千年来中医们的临床实践,又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逐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我们国内,人们逐渐降低了对于中医的重视,中医也渐渐失去了已经占据了几千年的领导地位。 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方法 随着中医药学者们对于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深入,也逐步总结归纳出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1.1 单味中药调节血糖 众所周知,中医药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便是中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中医药学家们从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中进行试验,筛选出了七十多种能够有效调节血糖的中药。在这七十多种中药中还分为了降低血糖与提升血糖两种完全不同作用的中草药,其中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中药中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中草药,例如人参、黄芪、黄连等,而能够升高血糖的药材则有党参、三七等等。 1.2 使用固定的处方治疗 除了利用单味中草药的药性来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之外,更多的中医学者倾向于使用固定的药物处方来治疗糖尿病。中医中将糖尿病分为了不同的中医证型,而这些固定的专方便是根据这些证型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这些证型又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2.1以阴阳气血为据中医强调的是气血阴阳的均衡,而糖尿病则被认为是从阴虚发展到气阴两虚而后又发展成阴阳两虚的过程。因而在治疗糖尿病时,以治疗气阴两虚为主,针对此症状开具专方,例如益安降糖散、金芪降糖片等等。 1.2.2从病变脏腑论有部分中医药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部分身体内脏发生了病变而导致的,从而强调从病变的内脏器官入手进行治疗,例如针对胃热型的患者,使用白虎人参汤,而对于心肝郁热的患者,则对其使用清肝泄心汤。 1.2.3以辩证论治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学者提出通过一种方法来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这种方法在临床的试验中,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见效成果。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从近几年来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不难看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具有着极大的优势,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理论上具有优势 对于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单从降低血糖入手并不能根治糖尿病,还应该从整体入手,综合调节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而整体调整,追求身体的平衡一直是中医所倡导的,在这一方面,中医以拥有了绝对的先进性。 2.2 中医疗效优于西医 针对糖尿病中所出现的头晕、口臭等症状,西医对此往往没有合理的解释,西药也很难针对此些症状进行治疗,而中药则能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2.3 中药副作用小 西药开具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往往都具有副作用,并且有些药物服用过多还会减低药效,产生耐药性,但中药的副作用小于西药,安全性也远高于西药。 3.中医药研究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不足 虽然中医学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中医观念保守 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医的理念也偏于保守,中医理论的发展进程也十分缓慢。阴阳、气血等理论都已传承千年,中医在此基础之上也鲜少进行创新与突破,往往都是在固有的理论之上进行反复地研究论证。 3.2 临床科研不够严谨 中医药对医学治疗的临床设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临床科研设计中并未严格遵守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观察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中医在临床上的观察指标也并不客观,只以血糖作为观察的参照标准,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也不利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3 缺乏规范的案例管理 中医在收集案例方面并未采取足够的措施,病例资料的收集存在着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中医治疗效果的准确程度,也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更难以使资料进行共享,推动糖尿病的治疗发展。 4.总结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于糖尿病治疗方案的突破也就越来越迫切。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

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的内容,具体内容: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那么,中医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1、首先要控制饮食中医认...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那么,中医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 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 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

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导读:中医认为,糖尿病病机多为燥热阴虚,津液不足,当以滋阴清热,补肾益精为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疗效。以下介绍几则外治方。 1.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将上药放入锅中,加水5000毫升,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木桶内,待温度降至50℃左右时,患足放入药液内浸泡,药液可浸至膝部。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浸泡一次,每剂药可浸泡5天。以后每次浸泡,仍将原药的药渣一同放入锅内煮沸。可温阳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糖尿病肢端坏疽。一般连续用药半个月,最长连续用药80天。 2.苏木50克,木瓜、透骨草、川椒、赤芍各30克,桂枝18克,川芎15克,红花、白芷各12克,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克,加水5000毫升,水煎取汁。先熏手足30分钟,待温度适宜时再将手足浸泡30分钟,每日两次,每剂药可用2~3天。可活血通络,祛风散寒,适用于糖尿病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 3.苦参、蛇床子、白鲜皮、枯矾、金银花、土茯苓各30克,川椒、苍术、黄精、花粉、防风各15克,红紫草、苏叶各10克,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两次,每次10~30分钟。可祛风止痒,适用于糖尿病性外阴瘙痒。 4.生大黄6克,炒槐花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煅

牡蛎30克,制附片6克,姜半夏6克。将上药煎取浓汁200毫升,直肠滴入,每日一次,连续30天。可活血化瘀,利湿泄浊。适用于糖尿病肾病。 5.黄芪60克,山药、苍术、薏苡仁、元参、生地黄、熟地黄、生牡蛎、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金樱子、蚕砂、石菖蒲、萆薢、丹参、僵蚕、白芥子、五倍子、牡丹皮、地骨皮、仙灵脾、黄连各30克,肉桂、小茴各10克,生大黄20克,全虫、莱菔子、水蛭各15克,冰片、樟脑各2克,蟾酥0.5克,麝香0.1克。先将冰片、樟脑、蟾酥、麝香分别研成细粉,再将其他药混合研碎过 100目筛,共混匀。在药粉中加入蜂蜜、植物油、酒精适量,调至软硬适宜,压制成板,再用模具切成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药块,用橡皮膏作基质衬布,将药膏贴于橡皮膏上即得。取涌泉、肚脐、三阴交、肾俞,每次贴敷2~3个穴位,一般2~3天更换一次药膏,一个月为一疗程。可益气养阴,培补脾肾,除湿消瘀,适用于老年性糖尿。 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升高血糖素不适当地分泌过多所引起。多见于40岁以上喜食甜食而肥胖的病人,城市多于农村,常有家族史,故与遗传有关。少数病人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常并发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硬化、肾和视网膜

消渴病中医治疗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O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Ⅱ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毒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而发消渴。 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

肌肤,则为水肿。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诊断要点】 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7.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lmmol/L,或随机血糖≥11.lmmol/L。(必要时重复一次)。无高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此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病情观察。 【辩证分型】 1.肺胃燥热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见于糖尿病早期。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消灼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润测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肺胃热盛之征。 2.气阴两虚症状: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混浊,神疲乏力,头晕目糊,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见于糖尿病中期。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关键词】糖尿病;五脏论治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之消渴证,为临床常见之疑难杂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关于病位问题,现今临床多以肺胃肾论治,但有许多患者按此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笔者依据《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并结合临床,认为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本文就心肝脾与消渴证的发病关系作一探讨。 1 从心论治 《灵枢·本藏》曰“心脆则善病消,热中”,提出心气先天不足,气血虚弱,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消渴。《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肠,肺消”,认为上消的形成原因责于心,而非肺的原因。《医宗已任篇·消渴》称“消之一病,原于心火炽炎……”;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曰“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的认识,刘河间《三消论》云“……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消渴之人肾水阴虚,心火阳实,则上下俱热而致病”;张子和《儒门事亲》谓“三消当从大断”,又曰“夫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这些论述均说明心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而致消渴。在治疗上,刘河间确立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之虚而泻心阴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这一治则,遂为后世医家之圭臬,而备为喻嘉言等医家称诵。临床中发现,凡消渴者,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火偏亢,心阴不足或心肾不交之证。刘河间主张用辛苦寒凉药,如治消渴的麦门冬饮、人参石膏汤、人参白术汤、消痞丸等方,均选用黄连、黄芩、大黄、石膏、知母、山栀等苦辛之品,釜底抽薪,俾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至今,清热降火仍为治疗消渴病常用之法。 2 从肝论治 《灵枢·本藏》有“肝脆善病消易伤”的论述;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曰“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风木之性长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在《素问·灵微蕴消渴解》又曰“消渴之病,则独责于肝木而不责于肺金”。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论述到“消渴生于厥阴,风木之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木相煽,故生消渴诸症”。这些论点成为消渴独责于肝的理论依据。肝的主要功能为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中焦运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极重要的一点是情志失调。《临床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五志过度,郁热伤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五脏之中,唯肝畅情志。肝气郁结,情志失调,可致消渴。现代研究表明,不愉快的精神,可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通过神经下丘脑肾上腺髓质轴分泌儿茶酚胺,作用于动脉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并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诱发糖代谢紊乱。另外,“肝为五脏之大贼”,上侮肺金,下竭肾阴,中伐脾胃,不一而足。肝火上升,肺金受灼,津伤失布,是以为渴;肝火下灼,肾脏之虚,封藏失职,多尿乃成;肝木横行,乘脾犯胃,肝胃郁热,消谷善饥,由是而作。因此,肝脏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故临床上应结合疏肝、平肝、养肝、活血化瘀等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 ,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 即餐后 2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但低于 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 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 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 “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 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 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 , 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 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 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 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 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 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 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验方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验方 (1)施今墨验方选(《施今墨医案验方合编注笺》)。验方如下。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 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60g,熟地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 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玄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g合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椹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30g,生黄芪90g。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2)赵锡武验方选(《消渴病中医防治》)。验方如下。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

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一服。赵锡武教授对糖尿病的治疗积有丰富经验,他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上方是赵老治疗糖尿病中晚期常用方。阳明热甚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泻火;阳虚加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g;腹胀加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者加瓜蒌、薤白、半夏。 (3)刘惠民验方选(《刘惠民医案》)。验方如下。 验方:炒酸枣仁42g,枸杞子15g,生地18g,丹皮10g,菟丝子24g,何首乌12g,花粉12g,生石膏24g,沙参12g,白及12g,橘络12g,白术12g,鸡内金15g,山栀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另配合药粉:白及90g,沙参45g,柿霜36g,三七30g,西洋参24g ,冬虫夏草36g,琥珀15g。共研细粉,每次4.5g,每日2次。刘惠民老中医常用以上两方配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者具有一定疗效。 (4)祝谌予验方选。验方如下。 祝谌予教授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常用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为基本方治疗。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

中医经方治糖尿病的经验

糖尿病的经方治疗 糖尿病,首先明确是胰腺的疾病,这个是治疗糖尿病最首先要明确的观点。现在社会尤为多见,是常见病,富贵病,中医论述糖尿病一般为消渴,在脏归为太阴脾,中医方面也没有胰腺的描述,提及脺脏,,没有找到相关功能描述,传统中医按补阴治疗居多,一般就是六味地黄丸之类,取效者甚少。各家论述糖尿病观点也很多,但取效容易维持难,最后好像又无效了。 西医方面,胰腺最大作用是制造胰岛素。仅次于肝脏的重要脏器,个人感觉糖尿病最主要的病因,就是胰岛素分泌功能差,以及胰岛素排泄不良,现分别叙述。 A---胰腺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差: 1,二型糖尿病,胰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转化摄入体内的糖,多见3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也就相当于胰腺的一部分已经没有功能了。 2,一型糖尿病,胰腺功能全部丧失,完全不能制造胰岛素,多见于35岁以前青年人,在古代,一型糖尿病就是中阳衰败,或者真阳衰败,是死证, 现在可以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B---胰腺分泌胰岛素因为胰腺,胰管的慢性无菌性炎,排泄不畅,无法顺利排入12指肠,发挥胰岛素的降糖等作用 胆总管以及胰腺解剖关系 胆总管在进入十二指肠前约70%与主胰管汇合而成共同通路,这通路形成膨大部分,像茶壶肚子一样,医学上称之为乏特氏壶腹,它是胆汁胰液进入十二指肠“ 三叉路口 以上就是糖尿病病因 胰岛素问题, 胰腺不能制造胰岛素,血糖高,注射胰岛素,暂时血糖正常,久之,胰腺就没有工作的必要,残存的胰腺也进入休眠状态,功能越发低下,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身体大大不利,急性是可以暂用,长久应用对身体的损害简直太大,尽量不要早期注射胰岛素。能不用就不用为上策 长期注射应用胰岛素,服用中药以后是可以逐渐停用胰岛素注射 人体摄入的淀粉,以及其他成分传化的糖,缺乏胰岛素转化,不能成为能量供给机体消耗,导致高血糖,血糖高引起的口干,必须需要大量的水分来冲谈,血内的高糖,饮水以后,糖相对的低一点,继之引起利尿,以及养分不能吸收而导致的消瘦。 长期过度饮酒,吃肉,活动少,胰腺负担过重,最后终于胰腺过劳,导致部分胰腺坏死,或者失去功能,此时饮食清淡,忌酒肉,辅助以药物尽量恢复残存胰腺功能,良性条件下,甚至于胰腺再生一部分,辅以药物可以降糖,改善生存质量, 急性胰腺炎,即是摄入大量脂肪餐,胰腺分泌胰液不能顺利排出,致使胰管肿胀,胰腺产生胰液以及胰岛素无法排除,导致急性胰腺炎,所以此时承气类药物至关重要,总以大黄芒硝通下,胰液顺利排出为最紧要,一旦胰管通畅,病情立刻缓解,,如果胰管肿胀,胰腺分泌

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经验 一、京城名医施今墨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很高造诣,在其医案中记录了很多验方: 1、元参、玉竹、枸杞子各90克、苍术、五味子、葛根、丹皮、冬青子各30克,麦冬、杜仲、茯苓、山萸肉、人参、二仙胶、熟地各60克,生黄芪、怀山药各 120克,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克煎成浓汁去渣与上药末共为小丸。服法:每日三次,每次6克。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2、葛根、天冬、麦冬、莲须、人参、五味子、西洋参各30克,石斛、桑螵蛸、银杏、菟丝子、破故纸、山萸肉、女贞子、何首乌各60克,玄参、生地、花粉、怀山药各90克,生黄芪120克。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克合为小丸,每服6克,每日三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3、莲子肉、芡实米、党参、熟地、红参、杭白芍、天竺子、桑椹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克、西洋参、黄柏各30克,生黄芪90克。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合为小丸,每服6克,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二、赵锡武验方 赵锡武教授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他治疗晚期糖尿病的经验方如下:

生熟地各30克,天麦冬各12克,党参30克,当归9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30克,元参12克,黄芪30克,泽泻15克。水煎服,每日一服。阳明热盛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火;阳虚加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克;腹胀家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这加瓜蒌、薤白、半夏。 三、岳美中经验方 生地120克,天冬、红参各120克,首乌180克,胎盘一具或河车粉60克。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两次,每次一丸。适用于老年糖尿病热证不明显,气阳两虚的病人。 四、祝谌予经验方 祝谌予教授认为糖尿病在疗程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阳两虚等型,但疗程以气阳两虚多见。常用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为基本方治疗。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为:木香、当归、益母草、赤白芍、川芎。若燥热烘热加黄芩、黄连;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30渴;多食明显重用生地、熟地,加玉竹;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腿疼家鸡血藤、桑寄生;足跟痛加青黛、木瓜;眼目昏花加川芎、白芷、谷精草、菊花;兼有冠心病加生脉散;胸痛加川朴配郁金;大便干加、郁李仁,必要时家川军;胸腹胀满加枳壳、桔梗、杏仁、薤白;阳痿加仙茅、仙灵脾、阳起石、蜈蚣;眼底出血加大小蓟、三七粉,血压高加夏枯草、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 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中医治疗糖尿病秘方偏方48方

中医治疗糖尿病秘方偏方48方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杂乱的一种慢性病。但它目前已成为继癌症、冠心病之后的第三种严重危及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与非糠尿病人相比,糖尿病人的高血压高1.7倍,缺血性心脏病与脑卒中高3倍,下肢坏疽高5倍,肾功能衰竭高17倍,双目失明高25倍。本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之外,精神损伤,五志过激是其主要诱因;此外,与饮食所伤,体育运动缺乏,性欲不节,肾虚精耗等原因也有一定关系,且病程长,病势缠绵,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中医治疗糖尿病偏方秘方汇集如下: 1、嫩笋、酱油、盐适量。将嫩笋削皮切成长方片状,用酱油浸泡一下即捞出。锅内放入植物油烧至八成热,下笋片煎炸成黄色即可。

2、鲜地黄50克(亦可用生地黄代),酸枣仁30克,粳米100克。先将地黄、枣仁水煎滤汁,以汁煮米作粥,随意服用。 3、鲜菠菜根50克,鸡内金10克,大米50克。把菠菜根洗净,切碎,加水同鸡内金共煎煮30-40分钟,然后下米煮作烂粥。每日分2次,连菜与粥服食。 4、桃树胶15--25克,玉米须30--60克。加水共煎汁饮,代茶饮。 5、泥鳅10条,干荷叶3张。将泥鳅阴干,去头尾,烧灰,碾为细末,与干荷叶(研末)同等量。每服10克,遇口渴时再服,服时用凉开水送下,日3次,以不思水为止。 6、糯米爆成“米花”50克,桑根白皮50克。水煎,1日服2次。 7、人参6克,鸡蛋清1枚。将人参研末与蛋清调匀,1次服下,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8、玉米粒500克。加水煮玉米粒至开花,分4次吃,连吃1000粒。 9、生黄芪、生地各30克,苍术15克,人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日1剂,水煎分温服用。本方为协和医院名老中医祝谌予经验方,方为降糖方,经药理研究证明,方中的6味药物均为降糖药物。 10、山药、生地各15克,玉竹15克,石斛25克,沙苑蒺藜各25克,知母20克,附子6克,肉桂5克,红花10克。水煎服,日服2次,早饭前、晚饭后30分钟温服,猪胰子切成小块生吞,服药期间,停服一切与本病有关的中医药物。本方为吉林名老中医任继学治疗糖尿病临床有效方。 11、地锦草、地骨皮各15克,南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生地15克,僵蚕10克,青黛5克(包煎),泽泻30克,苦参15克。先将上药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

中医治疗消渴症

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症,在中国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明此病因与嗜食肥甘有关。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另有高士宗语: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就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与也。朱永年也说过: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以上所举沧海一粟,但已经为消渴症奠定的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在治疗上常用的中药就有百味之多。以上简述只就是为了说明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就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不就是消渴症,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实际上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在此不做论述。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即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三消”分治大体如下: 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用:黄连、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 栀子、茯苓。 四,若伴有血瘀者可加用丹参、山楂、桃仁等。 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消渴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就是“阴虚”。形成阴虚的原因主要就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过度安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病机特征就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

吕仁和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吕仁和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吕仁和教授师承施今墨、祝谌予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尤其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微型癥瘕;形成病理假说,所以治疗重视化瘀散结治法。 验方一:黄精、生地、元参、丹参各30g,葛根、知母各15g,枳壳、黄连、生军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滋阴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化热型,若口渴甚加生石膏30g,寒水石30g。 验方二:生黄芪、黄精、紫河车、丹参、猪苓、肉苁蓉、山楂、芡实、木瓜各1000g,葛根、秦艽、当归、狗脊、牛膝各50g,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形体消瘦,气虚为主,络脉郁阻,气短乏力,手足麻痛,面足微肿者。 验方三:太子参、生地、元参、黄精、丹参、大黄、川芎各1000g,枳实、桃仁、皂刺各500g,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每次1支,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慢性病变早期。

验方四:黄精、生地、丹参各30g,赤芍15g,皂刺、秦艽、川断、牛膝、狗脊各10g,青黛6g,蜈蚣1条,共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络脉郁阻者。 验方五:太子参、川芎、赤芍各15g,丹参30g,麦冬、五味子、葛根、苏梗、丹皮、泽泻各10g,黄连、香附、香橼、厚朴各6g,每日一剂,水煎服。具有益气养阴、理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验方六:太子参、麦冬、牛膝各15g,生地、元参、丹参、黄精各30g,山茱萸、川芎、桃仁、酒军、枳实、菊花、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具有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肝肾气阴两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