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
《黑天鹅》中精神分析理论的体现

FILM CULTURE《黑天鹅》中精神分析理论的体现曾艾文(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摘要】影片《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女演员妮娜的的惊悚故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表现了妮娜三重人格之间的碰撞。
妮娜挖掘自己的黑暗面最终实现了人格的融合,和肉体的毁灭。
【关键词】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TN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2-127-03 Embodiment of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Black SwanZeng Aiwen(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Abstract: The film Black Swan, directed by darren aronofsky, tells a thriller about the ballerina Nina. According to Freud's theory, "id", "ego" and "superego" show the collision between Nina's triple personality. Nina excavates her dark side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fusion of personality and the destruction of body.Keywords:Freud; The id; Self; Superego1. 简介与理论来源影片《黑天鹅》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女演员的惊悚故事。
妮娜一辈子中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芭蕾舞,现在芭蕾舞团要排演新版《天鹅湖》。
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中尼娜的失衡人格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中尼娜的失衡人格苏红瑞 三亚学院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jg2019ZD-23)。
摘 要:本文从弗洛伊德理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首先分析尼娜“自我”、“本我”、“超我”这三种人格结构,然后通过分别解读尼娜“自我”与“超我”的冲突、“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以及“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来解读女主人公尼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格失衡的。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冲突;人格失衡作者简介:苏红瑞(1987-),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48-02一.引言电影《黑天鹅》讲述了资深舞蹈演员尼娜,为了“天鹅皇后”的角色而逐渐走向人格分裂的过程。
她自幼受制于母亲,在母亲充满控制欲的爱护下,她成长为一个纯洁、美丽、温柔的女孩,但为了塑造跟自己性格完全相反的狡诈、邪恶、凶残的黑天鹅角色,她的个性发生了剧变,人格也慢慢分裂了。
电影自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这部电影进行研究。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只有三部分协调发展,人们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如果三者出现了冲突,就容易出现 “人格的分裂”。
在这部电影中,尼娜这一人物形象典型地表现出了这三种人格特征。
本文从人格结构理论角度解读尼娜的这三种人格及三种人格之间的冲突,来分析尼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格失衡的。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种内部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人在一切外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行为模式、行为表现与行为规律。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与超我(superego)。
本我,是本能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基本的部分。
最新-电影《黑天鹅》心理学分析 精品

电影《黑天鹅》心理学分析摘要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的《黑天鹅》讲述了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性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与自己性格完全对立的黑天鹅角色,通过人格的对抗而走向重生的故事。
这部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心理学领域的症候,存在诸多精神分析学的符号特征。
精神分析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电影文本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
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学中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心理学;精神分析学;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以必不可少的分析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梦的解析无意识领域性欲说等理论。
精神分析学于20世纪传入我国,并逐渐应用到文学分析和艺术批评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精神分析美学。
所谓精神分析美学,就是指将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艺术批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1]而电影精神分析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
一、梦的解析———对现实匮乏的想象性满足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梦象征性地满足了被压抑的欲望。
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等组成了潜意识里的主要内容,潜意识中的欲望避开压抑,通过伪装的方式潜入意识变成了梦境。
因此可以这么理解,梦境是在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特殊表达方式。
通过梦境或者与梦境相似的状态,可以探索人的心理深层空间,研究并挖掘人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和矛盾。
影片刚开始,身着白色舞裙的妮娜随着轻柔的音乐翩然起舞,当她蹲坐在舞台上时,突如其来的黑衣舞伴变成了恶魔死死地缠住妮娜,白天鹅陷入无限的恐慌之中。
妮娜在与恶魔的纠缠共舞中挣脱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影片开头的这场梦境,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缩影。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梦往往象征了现实欲望的匮乏,人们通过梦境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完成对现实欲望匮乏的想象性满足。
妮娜梦见自己成为女主角白天鹅,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欲望的匮乏。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分析影片《黑天鹅》

173 第1卷第8期 文化纵横传媒论坛作为悲剧美学中的杰出之作,《黑天鹅》以缜密的情节安排、完美的视听效果、深刻的主题反映,将女主人公妮娜由“白天鹅”到“黑天鹅”蜕变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原本纯洁善良、循规蹈矩的“白天鹅”妮娜,在本我与自我的激烈对抗中实现了本我的胜利,使深藏于内心的潜意识冲破意识的压抑,最终完美地演绎了“黑天鹅”,回归本真。
一、梦幻与现实的交织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梦的学说“在精神分析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一个转折点。
有了梦的学说,然后精神分析才由心理治疗法进展为人性深度的心理学”。
作为给予梦以系统解释的第一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说中对梦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在它看来,梦的真正创造者是人的无意识的冲动,在实质上,梦其实是人的愿望的表达,人被压抑的出于本能的欲望以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得以满足。
在影片的开始,女主人公妮娜在梦中与男伴跳舞,男伴突然变成恶魔,妮娜被其擒住,这一寓言式的开头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妮娜完成蜕变的必然性,同时也是对释梦理论的一种准确的实践。
妮娜在选角之前一直完美地诠释着白天鹅,她本身纯洁、善良的性格与角色十分吻合,可当得知要饰演黑天鹅之后,妮娜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导演托马斯的严苛要求促使了妮娜的蜕变,她必须释放压抑的本我,才能完美地演绎出黑天鹅的精髓。
托马斯对妮娜施压,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激发妮娜潜意识中的欲望,使其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形式获得间歇性的满足。
同时,影片以反映潜意识的梦境开头,也将观众摆在了和妮娜同样的认知水平上,跟随妮娜的主人公视角一层层由意识到潜意识的递进,认识人的本能属性。
二、深与浅的交叉人的意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结构。
其中,无意识主要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只顾及自己是否快乐,并未考虑到是否符合现实的规范。
而意识主要遵从现实原则,通过规范促使本能按照符合现实标准的形式得以展现。
无意识与意识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浅谈获奖电影《黑天鹅》的精神艺术

浅谈获奖电影《黑天鹅》的精神艺术[摘要] 《黑天鹅》是一部在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这部获奖影片所反映的现实,其实很贴近于我们的思想境界,它所表现出的悲剧性的唯美和黑暗色彩极浓的现实隐喻,都可以让在现实生活中挣扎过的人去细细回味,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另外一个自己。
[关键词] 精神分析电影符号镜像理论《黑天鹅》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025《黑天鹅》是一部在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美国电影,在2011年便荣获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导演奖的提名,之后还荣获了第68届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虽然它被定义为一部超自然惊悚电影,但就个人喜好而言,也有一部分观影者更愿意把这部影片看作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
虽然有悬疑和惊悚元素的植入,但优雅华美的芭蕾舞和世界名曲的交相辉映又让影片充满了知性感和优越感。
一、从拉康的精神分析来看获奖电影《黑天鹅》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发扬者和颠覆者。
他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镜像阶段学说描述了一个过程,揭示儿童如何形成一种关于自我的错觉,一个由词“我”所界定的统一的意识的“自己”。
“镜像”阶段的前提因素就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象性否认以及欲望的产生。
拉康也曾提出“人的无意识欲望就是另一个欲望”,“人的欲望只有在另一个欲望中才能发现其意义”。
就《黑天鹅》这部获奖影片来说,电影的基调是黑暗的,而以《天鹅湖》为背景,就注定了演员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的双重性,并且让演员在真实生活中也产生精神上的分裂。
电影中的妮娜为了角色而不得不去挖掘出自己恶的一面,这种被动的双重人格就像两个镜面人生一样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如多棱镜一样,幻化出不可捉摸的复杂性格。
镜子里反映出来的景象会产生一个心理的反应,这种反应形成了关于“我”的心里表象。
儿童会把这一形象看成与自己是同一物而予以认同。
自我的裂变与重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电影《黑天鹅》

么原 因导致妮娜逐渐产生 了分裂? 她是怎样一步步在分裂的精神和人格 中走向完美和解脱的?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来解析《 黑天
鹅》 。 【 关键词】 梦; 精神 分 裂 ; 镜像 ; 他 者
【 中图分类号】 G 0 2
【 文献标识码 1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o 6 — 3 0 2 — 1
的腿的黑天鹅。在镜像中我们看 到了妮娜潜意识 的想法和渴求 莉莉并非真 的对妮娜构成威胁 ,只是她将莉莉 当成了 自己 心中理想的黑天鹅 ,莉莉 只是 她的假想 敌。影片即将 结束 的时 候, 妮娜开始 变装 演黑天鹅 , 她 回到化妆 间 , 看到 了“ 黑 天鹅 ” 莉
作 为一部 心理 和精 神探 索类 型的影片 , 《 黑天鹅》就是围绕 妮娜 的蜕变过程展 开叙事 的 . 通过对妮娜 的深层剖析 . 来展现她 精神 世界 的复杂性 。 梦 的投射 弗 洛伊德认 为 : “ 梦是一种( 受抑制 的) 愿望( 经过伪装 ) 的达 成” , 也就是说梦 的动机在 于某 种愿望 . 而这种 愿望在现实 中受 到严 重的压抑 。梦有显意和隐意之分 ,梦的显意就是做梦者所
பைடு நூலகம்
皮肤被撕裂 、 用 门疯 狂夹母亲 的手 指 、 背部长 出黑 色的羽 毛、 双 腿变 成禽类的腿 、 杀死 “ 莉莉” 等, 这些幻觉表 明黑天鹅 即将挣破 妮娜的躯壳 . 她长期被压抑的意识层面将逐步爆发。
贝丝 是 让 妮 娜 产 生 幻 觉 的 另 一人 。 妮 娜 进 入 贝丝 的化 妆 问 , 偷走 了贝丝 的一些随身用 品,这就构成 了妮娜对 自己的心理 暗 示, 暗示 自己会成 为第二个贝丝。在幻觉中 , 妮娜看到 贝丝疯狂 的用刀子毁掉 自己的容貌 , 而在现实中 , 贝丝却 因车祸而失去 了
从电影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

从电影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黑天鹅》作者:王琦红来源:《人间》2016年第21期摘要:《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不堪精神重负而终结生命的故事,这部影片为电影精神分析学的剖析给出了一个典范。
本文从梦的投射、性本能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三个方面来对其作简要解读。
关键词:电影精神分析学;梦境;性本能;镜像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11-01《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不堪精神重负而终结生命的故事,从精神分析学来讲,妮娜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她童年时期形成的神经症人格,以及成年后对人格阴影整合的失败[1]。
可以说,《黑天鹅》这部影片为电影精神分析学的剖析给出了一个典范。
本文将从梦的投射、性本能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三个方面来对电影《黑天鹅》作简要解读。
一、梦境即潜意识在现实中的投射梦在电影精神分析学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梦都是为满足愿望诞生的,,他是内心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在《黑天鹅》中,光影的闪烁中,有许多梦的投射,这里根据剧情的演进与人物的性格塑造来归纳成三段梦境。
(一)第一个梦:本我的觉醒:舞台魅影。
电影的开场即呈现了妮娜的梦境。
舞台氤氲在黑暗中,妮娜身着白天鹅舞蹈裙,跳《天鹅湖》跳得纵情。
这个梦境直白地表达了她渴望成为《天鹅湖》领舞的强烈愿望。
但梦境更深的含义也许妮娜自己都没体会到,这个梦境其实是一个原我觉醒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2]黑天鹅代表的是彻底的自由,原我的自由。
妮娜醒来后说:感觉梦里的编舞和以前看到的不太一样。
不一样的原因何在?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妮娜的母亲专制到变态,妮娜都已28岁,还把她当成个小女孩,连脱衣服都要强制给妮娜脱。
这种把约束当作爱、打着“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旗号来安排孩子未来的家长,中国也有很多,但强制的爱带来的,往往是孩子在青春期的强烈的叛逆。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电影《黑天鹅》

2 .2 生死 本能 角度 的解读 弗洛 伊德认 为人 的精 神 活 动 的能 量来源 于本 能,本 能是推 动个 影 片 以女 主人 公 妮娜 的梦 境 为 开场 ,梦 中她 作 为 天 鹅 皇后 正 在 与男伴 共舞 《 天鹅 湖》 这 一舞 剧 ,梦 中并 不是和往 常一样旋 律的 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 最基本 的本能有两类 : 一类 是生 的本 能 ,另 舞蹈 ,自己仿佛中 了魔咒一般 , 男伴 也变成 了恶魔 ,在恶 魔的束 缚下
两角 的角色选拔 中舞蹈总监马斯 认为她 没有黑天鹅 的魅惑 。而此 时同 首先 ,妮娜 是成 长 于 单亲 家 庭 ,从 小 父爱 的缺 失 无 疑对 她 的 为舞蹈演员的莉莉在妮娜 心中却是 十分强大 的竞争对手 。 心理 发展 造成 巨大 的影响 。而 母 亲 过 分 的保 护 以及 约 束 更让 妮 娜
据潜意识的大部分内容 , 潜 意识 中的欲望绕过压抑 ,并 以伪 装的方式 , 亲角色的背叛 ,以及 总监 变成恶魔 的场景 。妮娜忍 受不住恐惧 ,来 到 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 梦。所 以梦是对 清醒时被压 抑到潜 意识 中的欲望 前任天鹅皇后贝丝的病房将偷来的口红等物品归还 , 并在幻想中刺伤贝 的一种委婉表达。所以透过梦或 者和梦类 似的状态 , 我们 可 以窥 探人 丝 ,而贝丝此时在妮瓣 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 此时她将仇恨转移到母
识 、性 本能 、死本 能 、恋父 情结 、欲望 的满足 、人 的精 神层 次等等 。
关键 词 :黑 天鹅 ;欲 望;精 神分析 中图分类 号 :J 9 0 5 1 电影 基本 剧情 介绍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1 1 - 0 0 8 3— 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精神分析法浅析电影《黑天鹅》
作者:伍佳欣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8期
摘要: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
本文试以精神分析法,分析电影《黑天鹅》的女主人公妮娜的复杂性格和自我觉醒。
关键词:《黑天鹅》;妮娜;精神分析;双重人格;神经症人格
一、母亲管教之下妮娜的性格
(一)不可捉摸的复杂性格
妮娜与同是芭蕾演员但已退休的母亲居住在一起,妮娜的母亲艾瑞卡为了让女儿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树,对自己女儿的管教令人窒息。
因为她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了舞蹈生涯,所以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并强迫女儿停留在十几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在母亲的影响下,妮娜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
在强势的单身母亲的管教下,妮娜形成了温婉、恭顺、谨慎的性格,同时渗透妮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舞蹈技巧有余而热情不够。
在妮娜向托马斯争取演天鹅皇后时,遭到强吻。
被压抑的欲望总是需要一个突破口,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妮娜把她的被压抑的欲望,释放在自我抚摸和对竞争者莉莉的性幻想中。
妮娜的复杂性格被折射在了她的复杂性欲上。
(二)妮娜的双重人格
从妮娜母亲在生活上对妮娜无微不至的照顾,妮娜在芭蕾舞上要求自己必须完美更是可以窥视到妮娜母亲对其人格的影响。
妮娜之母,亦父亦母的双重形象,对产生妮娜父权和母权两方面的控制,这直接导致了妮娜自我意志的分裂,同时具有白天鹅的温顺、懦弱和黑天鹅的攻击性、叛逆性。
二、导演托马斯影响下妮娜的性格成长
《天鹅湖》剧组导演——托马斯,他一袭灰色装束,对艺术精益求精,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给人以高雅、精致的印象。
(一)“潜规则”
当妮娜想得到梦寐以求的角色饰演时,她等在托马斯的门外,首次拆散了发髻,涂上了口红,尽管她还不大习惯,她不得不利用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
面对托马斯的夸奖,妮娜脸上没有任何释然和欢喜,反而变得更焦虑、更慌乱。
当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了她
时,如果是有心计的女人肯定会将计就计,而妮娜却咬了上司一口。
其实,托马斯绝非心地龌龊,实施所谓的“潜规则”,他心中早有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的打算。
他希望妮娜知道“你美丽、恐惧、脆弱”,是白天鹅最理想的人选。
(二)托马斯循循诱导
托马斯认为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
托马斯亲自与妮娜共舞,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
妮娜逐渐情动,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
乃至在成功表演后,妮娜主动亲吻了托马斯,使得素常镇定的托马斯禁不住变得神魂颠倒,目光微微无措羞涩却又充满自豪。
妮娜是他成功打磨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他能够真正了解妮娜,看到她内在压抑的力量和束缚,并将其内在所压抑的愤怒、邪恶、狂暴释放到极限。
三、天鹅的蜕变——分裂性格的形成
(一)神经症人格
主角自童年时代就形成的神经症人格及成年后对自身人格阴影整合的失败是造成其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
随着大演的临近,两个舞者的争抢陷入了一种扭曲的状态,同性的暧昧、对母亲的反抗,妮娜开始不顾一切地发掘自己的阴暗面,但最终妮娜发现她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象。
(二)人格阴影
妮娜发现时常有“另一个我”出现在身边,先是裁缝量衣服时,出现在镜子里动手挠背的那个“我”;然后是,在练功房静止在镜子里不动的一个“我”;还有是她看到在后台偷欢的托马斯和莉莉竟然变成了魔鬼和“我”。
她总觉得莉莉在想尽一切办法要替代她做女主角。
妮娜体内的黑天鹅迫不及待地出来,已经把妮娜变得疯狂。
四、影片构思独特之处
(一)梦的寓言
影片以妮娜的梦境开始:妮娜在跳一段开场舞,男舞伴突然变成了恶魔,自己也在与魔的共舞中蜕变成一只羽翼丰满的天鹅。
和之后的情节进行比对:妮娜在芭蕾舞导演托马斯的严苛要求下,在为怎样诠释黑天鹅而苦苦挣扎;她逐步开始发掘自己的阴暗面,最终把握住了演绎黑天鹅所需要的邪恶气质,完成了领舞。
(二)独特新视角
影片一开始便直接给予观众一种从潜意识的层次认识女主人公的视角,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结尾时妮娜发现自己竟然一直和自己的幻觉在竞争这样一个情节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为观众
提供了认同情节的心理基础。
也就是说,导演在开始就已经告知了观众正确的观影视角——潜意识,观众应该选择这样一个视角把握整部影片的情节。
但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表面上还是把观众摆在了和妮娜同样的认知水平上,观众和妮娜一样,开始并未对一些奇怪的现象有所觉察,或者说,观众只看到了妮娜意识中的妮娜,而非她的全部。
(三)破碎的“自我”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妮娜早上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镜头。
作为芭蕾舞演员,镜子必不可少,妮娜的很多镜头也是镜子中反射的倒影,这表明导演从开始就在告诉观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当成“自我”的,关于整体性的错觉。
(四)窥视视角
《黑天鹅》以妮娜这一女性角色作为主要人物,作为具有窥视权利的观众,其实相当于具有了强势的地位,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电影以外的男性角色。
观众透过银幕,认同男主人公,并且将自身的幻想和欲望投向银幕上被放大的女性身体器官。
观影过程中,观众从一开始就认同了托马斯要一个演员分饰黑、白天鹅的做法,并全片的心理预期都集中在希望妮娜完成黑、白天鹅的演绎。
而面对妮娜最终因为这次演出而走向灭亡的这一残酷事实,虽然不一定是观众所希望看到的,但不得不承认,观众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观影快感。
五、结论
《黑天鹅》是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
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也凭借此片成为本届奥斯卡影后。
作为一部被定义为心理惊悚片的电影,利用精神分析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无疑是一种最直接与有效的解读方法。
借助于精神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人物的心理成因,并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上解读更深层次的哲学表达,从而获得更多思想上的反馈,更好地理解电影,理解生活,也为电影本身增加更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
[2]王鹃.电影《黑天鹅》的悲剧美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5(17).
[3]刘艳影.电影《黑天鹅》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
[4]盛红勇.精神分析的精神实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伍佳欣,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