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

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

野生菌中毒防控宣传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森林植被丰富,每年夏秋季节是野生菌生长繁殖最多的时节。

据有关资料记载,贵州的大型真菌有789种,隶属202属,44科,其中可食用菌243种,药用菌186种,毒菌67种。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有毒蘑菇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和认识的,加上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从外观上很难辨别,每年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全省各地都时有发生,包括一些已经确定是剧毒类的野生菌,如白毒鹅膏菌、秋盔孢伞、亚稀褶黒菇等。

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多样,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其中以脏器损害型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

野生毒菌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因此,毒菌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野生毒菌中毒的主要类型与特点:1.胃肠炎型: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潜伏期一般在0.5-6小时。

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较重者常因剧烈呕吐和腹泻引起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急性肾衰竭。

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已知约80余种,多见于红菇属、乳菇属、粉褶蕈属、黑伞菌属、白蘑属和牛肝蕈属中的一些毒蕈。

2.肝肾损害型:中毒者多因误采误食含剧毒毒素的野生菌引起。

此型中毒最为严重,毒素为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存在于毒伞属、褐鳞小伞蕈及秋生盔孢伞蕈等。

此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按病情发展可分为六期:①潜伏期,一般10-24小时,有时长达数日。

②胃肠炎期,以吐泻为主。

③假愈期,此时中毒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好转,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肝脏损害已经开始。

轻度中毒者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④内脏损害期,肝、脑、心、肾等器官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

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临床表现有黄疸、少尿或无尿等症状。

⑤精神症状期,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惊厥、昏迷。

可并发休克、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肾衰竭、肝性脑病等。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雨季到来,又到了吃菌子的时节。

野生菌虽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却也“暗藏杀机”,比如误食有毒野生菌,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总会有“吃菌子进医院后胡言乱语”的新闻出现在微博等平台。

为防范和减少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今天就一起来聊聊野生菌中毒的防治知识吧!一、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正确姿势预防姿势一:千万别自信能自己拾菌。

有毒野生菌和野生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野生菌专家也难以仅靠其外形特征就能确定品种,而是需要进行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形态比较等多方面工作。

就算经常拾菌的村民也不能盲目自信自己的辨别能力,常在市区居住的市民就更不要仅凭图片等资料就去尝试自己采摘野生菌来食用。

不仅要去正规市场购买,购买时也应该再检查一下。

预防姿势二:再馋也别吃太多太杂。

食用野生菌时注意不能吃太多,避免微量毒素积累导致出现中毒症状。

也不能吃杂菌,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会混合产生毒素。

预防姿势三:还未加工前先给菌拍张照。

因为野生菌在加工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形态和颜色,因此当出现中毒后,就算带着熟的菌子或呕吐物,医生和野生菌专家也很难辨别出“凶手”到底是什么品种。

因此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在野生菌加工前拍一张照片留存,以防万一。

二、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项1、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吃。

2、不易识别的菌子不要吃。

3、最好不要吃杂菌。

杂菌不易识别,如果同时误食几种毒菌,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会更大,医疗救治也更困难。

4、以色彩、有无汁或断面是否变色、是否生蛆或生虫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的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5、菌子一定要煮熟炒透。

云南人最爱吃的见手青、牛肝菌等未煮熟炒透会中毒,可能出现“小人国”幻觉。

6、吃菌子最好不饮酒。

酒精可促进毒素吸收,也可能与菌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毒素。

三、如果不幸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应采取什么措施?目前,野生菌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也没有特效解毒剂,主要是尽早排除毒素,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预防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

预防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

预防野生菌中毒健康知识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野生菌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可不能随便乱吃哦,不然会中毒的呢。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讲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健康知识吧。

首先呢,我们不认识的野生菌可千万不能采来吃。

有的野生菌长得可好看啦,五颜六色的,就像小蘑菇房子一样。

但是这些漂亮的野生菌可能是有毒的哦。

就像有些漂亮的花不能摸一样,不认识的野生菌也不能吃。

然后呀,就算是认识的野生菌,也不能随便吃太多。

有的野生菌虽然没毒,但是吃多了也会让我们不舒服。

就像我们吃糖果不能吃太多一样,吃野生菌也要适量哦。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采了野生菌,也不能跟着吃。

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采的野生菌是不是安全的。

也许他们采的野生菌是有毒的呢。

就像我们不能随便吃别人给的东西一样,不能随便吃别人采的野生菌。

还有哦,在市场上买野生菌的时候,要找认识的大人一起去。

大人会知道哪些野生菌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

而且要去正规的市场
买,不能在路边随便买。

就像我们买玩具要去正规的商店一样,买野生菌也要去正规的地方。

如果不小心吃了野生菌,觉得不舒服了,一定要赶紧告诉大人。

大人会带我们去医院看医生。

医生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会想办法让我们好起来。

不能自己忍着不说哦,不然会越来越严重的。

嘿嘿,这些就是预防野生菌中毒的健康知识啦。

大家一定要记住哦,这样我们才能开开心心地过暑假,不会因为吃野生菌中毒而生病。

预防食用野生菌等野生食物中毒知识

预防食用野生菌等野生食物中毒知识

预防食用野生菌等野生食物中毒知识每年6 月至9 月,是野生菌生长的旺盛期,也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

近年来,全国多次发生食用野生菌等野生食物中毒现象,为了有效防止食用野生菌等野生食物中毒,特宣传倡导禁止广大群众采摘、销售、购买、加工、食用野生菌等野生食物。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预防食用野生菌等野生食物中毒知识,欢迎阅读。

一、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知识
我国有180 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有几十种,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因此建议不要采摘和食用。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一些熟悉的野生菌,如果生长在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环境中,也极容易从土壤中吸取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二、预防食用野生马桑萢等野果、野生玉荷杆等野菜食物中毒知识
野生马桑萢、野生白果(银杏果)等野果和野生玉荷杆、野山芋、野生竹笋等野菜也是容易中毒的野生食物,一些野果容易被带有毒性的昆虫等啃食留下毒素,建议不要食用。

此外,未熟透的豆芽、豆浆、四季豆等豆类食物,新鲜黄花菜、青色或发芽土豆(马铃薯)、青色番茄(西红柿)、腌制的酸菜也是容易中毒的食物,要谨慎食用。

三、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要及时有效救治
食物中毒,大多会有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抽搐、昏迷等反应,中毒患者应尽快到具备医疗条件的医院住院治疗;在等待医院救护时,中毒者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还可让中毒者饮用少量糖盐。

野生菌中毒预防知识 (1)

野生菌中毒预防知识 (1)

4、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 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 治参考。

五、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 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二)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 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 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最好把 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 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 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六、野生菌如何保鲜
(一)常温贮藏(10℃-25℃)。将野生菌摆 放于通风阴凉处,时间不超过2天。 (二)保鲜贮藏(2℃-10℃)。将野生菌去 除泥土、杂质,洗净,摆放于冰箱。贮藏时 间不超过3天。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一)误食有毒菌类。 (二)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三)受污染的野生菌。 (四)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

三、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 至少有10种。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一)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 时,常见2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 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6-12 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 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 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 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三)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 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 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四)肝肾损害型。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 程较长(2-3周)。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 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 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 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野生菌安全知识

野生菌安全知识

野生菌安全知识野生菌是指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非人工种植的真菌类食材。

野生菌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喜爱。

然而,采摘和食用野生菌需要一定的安全知识,以避免食用不安全的菌种或采摘不当导致的食物中毒。

以下是一些野生菌安全知识,供大家参考:认识常见有毒野生菌种: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了解常见的有毒菌种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毒鹅膏菌、鹿茸菌等都是有毒的菌种,不宜采摘食用。

可以通过相关的图书、网络资料或请教专家来学习和辨认这些有毒菌种。

参加专业培训或结伴而行:对于初学者来说,参加专业的野生菌培训课程或者结伴而行会更安全。

专业的培训可以帮助了解野生菌的生态环境、采摘技巧和辨别可食用菌种的方法。

与其他有经验的野生菌采摘者结伴而行,可以相互学习和提醒。

采摘可食用菌种的注意事项:采摘野生可食用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先观察菌盖、菌褶、菌柄等特征,确保与可食用菌种的描述相符;尽量采摘完整、没有明显病虫害的菌体;避免采摘过小或过老的菌体;避免采摘在可能被污染的地区,如高污染区域、道路边等。

正确保存和烹饪野生菌:野生菌采摘回家后,应及时清洗,并注意去除腐败、变质以及有虫蛀的部分。

野生菌最好在新鲜状态下食用,若需要保存,可以将其干燥、冷冻或腌制。

烹饪野生菌时,应彻底煮熟或煮煮熟透,以杀死潜在的细菌和寄生虫。

避免个人过敏及过量食用:有些人对某些野生菌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因此在食用之前应小心留意。

此外,野生菌含有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适量食用野生菌是非常重要的。

在野生菌的采摘和食用过程中,保持谨慎和知识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野外采摘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请教专家或放弃采摘。

让我们共同享受野生菌带来的美味和健康!。

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资料

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资料

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资料一、前言野生蘑菇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食品。

野生蘑菇中毒是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需要加强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宣传工作。

二、野生蘑菇中毒的原因1. 毒性成分:野生蘑菇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如鹅膏、鹅膏酸、乳酸等。

2.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种蘑菇的耐受能力不同,有些人对某些种类的野生蘑菇有过敏反应。

3. 季节影响:由于气温、降雨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所含有毒成分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三、野生蘑菇中毒的症状1.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2. 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3. 肝肾功能损害:黄疸、肝功能异常、尿毒症等。

4. 呼吸系统反应:呼吸困难、喉咙痛等。

四、野生蘑菇中毒的预防措施1. 不要采摘未知品种的野生蘑菇,以免误食有毒品种。

2. 采摘已知品种的野生蘑菇时,要仔细辨别是否为有毒品种,并注意不要将有毒品种与无毒品种混在一起。

3. 在食用野生蘑菇前,应将其剖开观察,确认无异味和异色后方可食用。

4. 食用野生蘑菇时,应先少量试食,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

五、野生蘑菇中毒的急救方法1. 立即停止食用有毒蘑菇,并漱口清洁口腔。

2. 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所食用的蘑菇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3. 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洗胃、吸氧、输液等。

六、结语野生蘑菇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但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野生蘑菇中毒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同时,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野生菌食品安全宣传知识

野生菌食品安全宣传知识

野生菌食品安全宣传知识毒菌中毒多发生在夏秋阴雨季节,以家庭散发为主,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等不同,引起中毒的毒菌品种、中毒发生季节、中毒发生场所及病死率等也不尽相同。

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采误食。

由于毒菌毒素种类多且成分复杂,一种毒菌可含多种毒素,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毒菌中。

一、食用野生菌的误区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 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鸡油菌、褶空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其颜色则为褐色或白色。

2、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有毒。

错! 大部分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有的可食。

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生长在粪便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的种类也生长在松树中。

3、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 蘑菇毒素不能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错! 有的毒蘑菇的确具有分泌物受伤变色,但有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有乳汁分泌,同时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他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如多汁乳菇(俗称奶浆菌)。

5、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错! 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二、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及临床类型(一)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原因1.误食有毒菌类。

我国目前已知的大型真菌估计有3800种以上,其中伞菌(毒蘑菇的常见类型)类1600种,而目前已知的毒蘑菇多达400余种。

一些毒菌与无毒菌外形极相似,不是专业人士很难辨别,同时,不少人只凭传统经验判断,轻视毒菌对人体的致命危害,导致误采误食发生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2.加工环节失误。

即使是无毒的野生菌,如果加工过程中没有煮透煮熟,食用后也可能发生中毒。

3.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也很容易导致中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野生菌中毒防治知识
野生菌味道鲜美,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每年的6-9月雨季是野生菌生长最旺盛,种类最多,易发生误食有毒野生菌引起中毒,是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

一、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

毒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4、银器识别: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

5、蒜丁识别: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6、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二、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
1、误食有毒菌类。

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3、受污染的野生菌。

4、与其他食物一起进食(如饮酒等)
三、有毒野生菌中毒有那些表现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1、胃肠炎型。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

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6-12小时。

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病程短,无后遗症。

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

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

4、肝肾损害型。

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2-3周)。

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四、野生菌中毒后如何采取紧急自救
食用野生菌中毒后,很快就会有恶心等反应。

中毒的人在医生救治之前,应采取一些措施缓解毒情。

为了争取时间救治和缓解毒情,中毒的人或者其周围的人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1、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2、是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3、是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
4、是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5、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五、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

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

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烹调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

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当地群众常食用过的,未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食用野生菌时不要喝酒或尽量少喝酒。

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食用完野生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