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器材:1、玻璃板(1)、替代平面镜的好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选薄板的好处:测得像距偏大的小(3)、靠近物一侧的一面贴膜:目的是增加像的亮度,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放置:与桌面垂直。
好处是便于在桌面上找到像的位置。
2、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1)、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只点燃一支作为物体的蜡烛的目的:增加像的亮度,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观察的是蜡烛的像,不包括烛焰。
因为替代的蜡烛B没有点燃,便于比较烛焰像的大小。
(4)、实验中,时间要短,否则蜡烛燃烧变短,B蜡烛与A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不能得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刻度尺:测像距物距,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4、白纸:记录玻璃板、物体、像三者的位置。
5、光屏:探究像的虚实→操作:(1)、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2)、把光屏放在其所在位置(像的位置)上,(3)、直观看光屏上有没有蜡烛A的像,现象:光屏上没有蜡烛A的像结论:平面镜成虚像。
评估1、实验中,水平桌面上找不到像的位置的原因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2、实验中,要增加像的的亮度,可采取的方法:用光源把物体照亮;玻璃板贴膜(贴膜面靠近物体);背景变暗3、每次实验,测得像距都偏大的原因由于玻璃板的折射,看到的“蜡烛B”实质是蜡烛B前移的虚像。
4、像距不等于物距的原因蜡烛B与蜡烛A的像没有完全重合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像的位置确不准(应以靠近玻璃板的像为准)由于玻璃板的折射,看到的是B蜡烛前移的像5、没有刻度尺,如何探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把白纸沿玻璃板所在的直线对折,观察像与物的对应点是否重合。
6、实验中用带格的纸,要比白纸好的原因:便于直接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便于观察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便于观察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7、实验中,测得像距偏大的较大的原因选用厚玻璃完成实验。
(要选用薄板)8、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的原因玻璃板向外张,且与桌面成一定的角度。
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考点梳理】(1)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薄玻璃板还是厚玻璃板? 薄玻璃板,避免看到两个较清晰的像。
(3)玻璃板如何放置? 竖直(与水平面垂直)(4)较暗环境还是较亮的环境? 较暗的环境,使像更清晰。
(5)外形相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6)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7)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点燃的目的:使像更清晰,后面的不点燃。
(8)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9)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10)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典例引领】(2023年包头中考题)25.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蜡烛A,重复做多次实验。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两支蜡烛要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
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__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解析:(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选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由于物体与像始终大小相等,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仍与A相等,则像的大小将不变。
(4)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低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根据图中,③符合题意。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把反射面呈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像:面对平面镜,我们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像。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 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后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3.像点和对应物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且像于物关于镜面对称。
4.像与物左右堆成
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做虚像。
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平面镜成像实验:
实验中选用了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什么?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若将一张纸放在像的位置上,纸上不能呈现出像若在像和平面镜之间放一块足够大的遮挡板,人眼仍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到像。
用玻璃版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既能透过玻璃看到后面的像,又能观察到玻璃后面未点燃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三.平面镜成像的做法:
(1)根据平面镜的原理作;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
S S
四.平面镜的应用:
A:成像 B: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五.各种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
利用球面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做凹面镜,利用球面外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镜子叫做凸透镜。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于汽车车头灯、手电筒、太阳灶、演播室的聚光灯。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于汽车的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凹面镜凸面镜。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方向等;3. 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形成的。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法线上的夹角相等,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此,平面镜成像呈现出虚像,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三、实验器材与步骤1. 器材:平面镜、蜡烛、火柴、直尺、白纸、铅笔。
2. 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实验桌上,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作为物体与成像的基准线。
(2)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基准线上,调整镜面角度,使光线能正常反射。
(3)点燃蜡烛,将其放置在平面镜前方,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成像。
(4)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蜡烛的成像位置,并用直尺测量成像与物体的距离。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3和4,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实验现象与分析1. 成像位置:根据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位置在镜面的后方,且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当物体向镜面靠近时,成像也向镜面靠近;当物体远离镜面时,成像也远离镜面。
2. 成像大小:实验中观察到,无论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成像大小均与物体大小相等,即成像不放大也不缩小。
3. 成像方向:平面镜成像方向与物体方向相反。
当物体向上移动时,成像向下移动;当物体向下移动时,成像向上移动。
4. 成像性质:实验中观察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在屏幕上捕捉到。
同时,成像与物体在镜面上的位置关系呈现对称性。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平面镜成像位置在镜面后方,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2. 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放大也不缩小;3. 平面镜成像方向与物体方向相反;4. 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在屏幕上捕捉到;5. 成像与物体在镜面上的位置关系呈现对称性。
六、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在操作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测量精度、实验环境的控制等。
实验0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解析版)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实验步骤】: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体与玻璃的距离(cm)像与玻璃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实像或虚像位置1位置2位置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点方向】: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
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作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
人眼是怎样看见平面镜中的像的?
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P
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有光 进入眼睛,我们也能看见物体在平面镜 里的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 镜的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如图所示,一 个发光点P 能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光线, 其 中有很多条光线会被平面镜反射, 当眼睛正处于某些反射光线的路径上 时,人眼就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看 到”了像P′ 。这个像P′不是由 实 际的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反 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 交而形成,不能被光屏 接收到,因此它 P′ 是一 个虚像。
作
用
凸面镜总是能成正立、 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
凸 面 镜 光 路 图
作用:凸面镜对光起
发散作用
O
凸面镜
应
用
汽车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凸镜 练A、1m B、0.5m
习:
C、0m D、2m
A O
1.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一米处,镜中的像 与他相距 ( D )
2.如图所示,A'O'是AO在 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 镜的位置来. 3.画出下图在平面镜 中的像.
实验过程:
点燃玻璃板 前的蜡烛A, 并移动玻璃 板后的蜡烛 B,使它与 蜡烛A在玻 璃板里的像 重合,此时 蜡烛B好像 也被点燃了。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位置:像与物关于镜
面对称(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 垂直,像与物左右相反);像 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的大小:像与物大小相等。
3、像的性质:物体在平面镜中 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是虚像。
实像: 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虚像: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引言:平面镜是由一个平坦的反射表面组成的镜子。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装置:1.平面镜2.物体(例如钥匙、针等)3.实验底座4.实验屏幕5.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6.光源(例如手电筒等)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于实验底座上,并将实验底座固定在平面桌面上。
确保平面镜的反射面整洁干净,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在实验桌上放置一张实验屏幕。
实验屏幕的位置应该与平面镜的反射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方便观察成像效果。
3.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并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使光线射向平面镜的反射面。
4.在反射光线射入平面镜之前的路径上放置一个物体(例如钥匙、针等),作为光线的源点。
5.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注意观察成像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6.选取不同位置的源点,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记录并比较不同源点在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实验原理和分析: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像位置: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光线沿着与入射光线相同的方向传播。
因此,平面镜的成像位置与源点的位置关系为镜面上的成像点与源点关于镜面的法线对称。
2.方向:平面镜成像的方向与实物相反,即左右关系保持不变,上下关系发生翻转。
3.大小: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保持相等。
4.特殊性: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直接被观察到,只能通过实验屏幕等成像介质观察到。
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可以验证以上成像特点。
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来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
选择不同位置的源点,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否与理论分析一致。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成像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河南中考】(2017•河南)如图1就是“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得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得特点,便于确定,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得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得相同得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得像重合,这样做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A得像,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像得位置(2)垂直(3)大小;虚【知识解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中,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就是: “正立、等大、等距”得“虚像” ,物与像“上下一致、左右颠倒” ,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成像得原理就是光得反射现象,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瞧到光线好像就是从镜后得像点发出,所以说像点就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得交点。
1、镜面得选择与放置:用薄得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便于确定像得位置;由于玻璃板得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得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
放置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得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镀膜玻璃板得镀膜得一侧对齐方格纸得中线,且朝向像得一侧。
2、像得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得蜡烛得目得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得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得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得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得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得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得就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得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就是光得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得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得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得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3、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与物距得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与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得结论,多次测量得目得就是得出普遍结论。
使用有刻度得方格纸,其目得就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得关系。
4、虚像得理解与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瞧到镜后得像点,就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得交点,没有实际光线得会聚,就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5、像得亮度:像得亮度取决于物体与环境得光线亮度关系。
可以在较暗得环境中观察蜡烛得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得一侧。
6、评估:(1)像无法与蜡烛重合,可能就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 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7、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得大小取决于物得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核心例题】如图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中:(1)器材选用时,用平板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规格相同得茶色玻璃与普通玻璃,应该选择玻璃;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得像,这就是由于造成得,因此玻璃板(选填“厚些”或“薄些”)较好。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得蜡烛得目得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
在玻璃板得A侧竖直放一只点燃得蜡烛,小明在玻璃板后拿一支没有点燃得相同蜡烛寻找蜡烛得像得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得(选填“A”或“B”)侧观察。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得像 。
如果在蜡烛像得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选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_____(选填“虚”或“实”)像。
(3)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得要求就是: 。
若发现玻璃板后得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就是 。
(4)实验中,要用 分别测出 与 并进行比较,若小明做了第一组实验就开始分析结论,对此您得瞧法就是 ,多次测量得目得就是 。
若记录数据如下,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像就是虚像,像与物得大小 ,像到平面镜得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
(5)若将镜前得蜡烛远离平面镜,则镜中蜡烛得像得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像到物得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
(6)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黑暗”或“较明亮”)得环境中进行。
小明用围棋得棋子代替蜡烛做实验,她发现棋子在镜中得像有些模糊。
要使棋子得像清晰一些,您得建议就是 。
(7)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得像与物得对应点得位置如图1得乙,下一步您该如何处理“白纸”上得信息并得出结论: 。
若将玻璃板下面铺着得白纸改为标有刻度得方格纸,其目得就是便于比较 得关系。
(8)如图1得丙,若将蜡烛放在D 处,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观测到蜡烛得像,因为 ,请作出像点D '得位置。
(9)本实验中,用一根未点燃得蜡烛来代替已点燃得蜡烛在镜中得像,以确定像得位置。
下列实验操作中,也用到这种方法得就是( )A 、 研究电流跟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一定B 、 用两个10 Ω得电阻串联代替一个20 Ω得电阻C 、 研究电流得热效应时,根据煤油温度得变化,判断电流产生热量得多少D 、 测量定值电阻得阻值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解:(1)确定虚像得位置;普通;玻璃板得前后两个表面都能反射成像;薄些(2)大小;A;完全重合;不会;虚(3)玻璃板与纸面垂直;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4)刻度尺;像距;物距;一次实验一组数据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相等;等于(5)不变;变大(6)较黑暗;用激光灯照亮棋子(7)分别测出物距与像距并进行比较,由此得出结论;物距与像距(8)能;蜡烛得反射光线能进入人眼;见图(9)B【变式练习】变式1、 小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中,取两段等长得蜡烛A 与B,点燃玻璃板前得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得像,如图2所示:(1)平面镜成像得原理就是 。
(2)小芳点燃蜡烛A,为了探索像与物得大小关系,她拿出另一根完全相同得蜡烛B 放在玻璃板后,则蜡烛B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直到与蜡烛A 得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得目得 既确定了像得位置又验证了 ;细心得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 得像时,瞧到在像B 处得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 有部分重叠得像,出现两个像得原因就是 。
(3)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得就是。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得烛焰得像;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得大小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得知识,其中不准确...得就是( )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得大小不变B、将蜡烛与像所在得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C、当蜡烛与玻璃板得距离为10 cm时,像与物相距20 cm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得探究答案:(1)光得反射原理(2)不需要;像与物大小相等;玻璃板得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3)消除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4)不能不变(5)D变式2、如图3得甲就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装置图。
小丽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得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
再取两根完全相同得蜡烛A与B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两侧得刻度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观察与调整。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就是利用玻璃透明得特点,便于;选用两根完全相同得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得影响就是:。
(2)在竖立得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得蜡烛,可以瞧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得像。
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得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瞧到它跟像。
由此可以得出得结论就是。
在寻找蜡烛A得像得能置时,眼睛应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确定蜡烛A成像得位置所采用得研究方法就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若A向玻璃板靠近,应将B向(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得方向移动,才能使B重新与A得像重合。
(4)小丽想探究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实像还就是虚像,若蜡烛A与玻璃板得位置如图3得乙所示,则光屏应安放在玻璃板右侧,与玻璃板相距cm。
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得像,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选填“虚”或“实”)像。
(5)若蜡烛A以0、2 m/s得速度远离玻璃板,则它得像远离玻璃板得速度就是m/s,且像得大小。
答案:(1)确定虚像得位置;大小;蜡与像不能完全重合(2)完全重合;像与物大小相等;A;等效替代法(3)靠近(4)15;虚(5)0、2;不变变式3、(2014•南宁)如图4就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得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得蜡烛A与B,还缺少得器材就是,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就是为了便于确定像得。
(2)在竖立得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得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得(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得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得方法就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得像,这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得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刻度尺位置(2)前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中考优选题】1、(2014•巴中)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实验时(如图5)发现在蜡烛A得另一侧瞧到两个像,她换了一块(选填“薄玻璃”或“厚玻璃”)像就成了一个了;小明移动蜡烛B,使它与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得位置。
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得就是实像还就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得位置,她(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瞧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薄玻璃像不能虚2.(2014•梅州)如图6得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脸时,将玻玻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再取两段相同得蜡烛A与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得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瞧上去蜡烛B与蜡烛A得像完全重合。
在此实验中:(1)如果有5mm厚与2mm厚得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得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段相同得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
(2)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得位置上,发现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得像,这就是因为。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6得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中会出现得情况就是。
答案:(1)2 大小(2) 不能平面镜所成得就是虚像(3)蜡烛B与蜡烛A得像不能重合3、(2014•泉州)小勇利用如图7所示得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得关系”得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就是利用玻璃板透明得特点,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