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名著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呐喊》。
以下是《孤独者》的读后感:
《孤独者》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态。
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感到愤怒,但又无力改变现实。
他对周围的人保持着距离,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因此被视为“异类”,遭到了社会的排斥和孤立。
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代表了那些在黑暗社会中坚持自己信念和理想的人。
他们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与世俗妥协,但却往往陷入孤独和无助的境地。
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坚持理想的人的敬佩和同情,呼吁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真理和正义。
总的来说,《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下⾯是⼩编整理的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1 魏连⽎在世俗⼈的眼⾥是⼀个不被理解的⼈,是孤独的。
就连⾃⼰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个外国⼈⼀般。
他的⾏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
在别⼈眼⾥是古怪的。
以⾄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
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
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理解。
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嚎啕⼤哭来哀悼⾃⼰的祖母,哀悼像他⾃⼰⼀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
这哭声⾥透着凄凉,悲哀,⽆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了,像他这样的⼈,是亲⼿造成孤独,⼜放在嘴⾥去咀嚼的⼈。
所以他对别⼈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
然⽽,他⼜不是彻底地绝望。
他把希望寄托在孩⼦们的⾝上,就算是看到房东⼜脏⼜丑的孩⼦时,他的眼⾥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
在他看来,孩⼦是天真的,是没有⼤⼈⾝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愿意去⼲“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活下去。
但是⽣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
⼀个在别⼈眼⾥是前途⽆量的职位。
但他知道此时⾃⼰已经死了,在别⼈眼⾥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
活着的只是⼀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风光的背后有着⽆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读后感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读后感一、青少年版《读后感》嘿,小伙伴们!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故事里的魏连殳,一开始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不愿意随波逐流。
就像咱们有时候,明明有自己想做的事儿,可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还一个劲儿地泼冷水。
他被大家孤立,找不到能真正懂他的人,那种感觉肯定糟透了。
我想起自己在学校,有时候跟同学想法不一样,就会觉得有点孤单。
魏连殳后来的变化,让我心里特别难受。
他好像放弃了抵抗,变得和以前讨厌的人一样。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面对困难,心里想着要坚持,可还是妥协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己。
咱们得像魏连殳一开始那样,有勇气做自己,哪怕周围的人都不看好。
《读有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可太让我有感触啦!书里的魏连殳,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人。
他想追求真理,想活得不一样,可大家都觉得他怪。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我努力学习,想考个好成绩,可有的小伙伴却笑话我是书呆子。
魏连殳找不到能跟他说心里话的朋友,那种孤独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心里有好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跟谁说。
不过,就算再孤独,咱们也不能像魏连殳后来那样放弃自己呀。
我们得坚强,得相信总会有懂我们的人出现。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勇敢面对孤独,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我读》小伙伴们,我刚读完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魏连殳这个人,真的太可怜啦!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可周围的人都不支持他,还对他指指点点。
这多像我们在班级里,提出一个新奇的想法,却被大家否定。
他一个人在孤独中挣扎,我仿佛能看到他那无助的眼神。
我也有过那种感觉,参加比赛没拿到好名次,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不行。
但是,我们不能被孤独打败。
就像魏连殳,虽然他变了,可我们不能学他。
我们要一直保持乐观,相信未来会更好。
读了这本书,我告诉自己,不管多孤独,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轻易放弃。
孤独者鲁迅读后感

孤独者鲁迅读后感《孤独者鲁迅》是一本由余华所著的传记作品,以鲁迅先生的孤独一生为主线,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鲁迅先生是一位孤独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孤独作斗争。
从小失去父母,长大后又饱受挫折和磨难,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以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他的孤独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读《孤独者鲁迅》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和执着。
他用自己的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和警示。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伟大的启示。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孤独的,但他的孤独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一生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的呐喊和对人类精神的启示。
他的一生是对孤独的坚守和对信念的坚持,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一生是对黑暗的挑战和对光明的追求,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他的一生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的警示和对人类精神的启示。
读完《孤独者鲁迅》,我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一生是对孤独的坚守和对信念的坚持,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的呐喊和对人类精神的启示。
他的一生是对黑暗的挑战和对光明的追求,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小说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冷酷,也让我对孤独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说中的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被视为异类,不被理解,不被接纳。
他的孤独,不仅仅是身处人群中的形单影只,更是心灵上的无处归依。
魏连殳的孤独源于他的特立独行。
他对传统的礼教和习俗嗤之以鼻,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然而,这种与众不同却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周围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甚至加以排挤。
在那个守旧的社会里,他的新观念无法找到共鸣,他的声音被淹没在众人的指责和谩骂之中。
这种孤独是一种思想上的孤独,是无人能懂的悲哀。
他的孤独也源于他的善良和正直。
他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试图去改变,去抗争。
但他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根本无法撼动那根深蒂固的旧秩序。
他的善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无力,他的正直反而让他成为了别人攻击的目标。
这种孤独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孤独,是理想破灭后的绝望。
社会环境的冷漠和残酷更是将魏连殳的孤独推向了极致。
在那个时代,人们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
魏连殳的遭遇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同情和帮助,反而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
这种社会的冷漠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绝望,最终他选择了妥协和堕落。
然而,在魏连殳的孤独中,我也看到了一种坚韧和反抗。
尽管他备受孤独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和信念。
他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对抗,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精神却让人敬佩。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所处的时代。
虽然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开放,但孤独依然存在。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自己的独特想法而不被理解,因为坚持正义而遭受挫折,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感到迷茫和孤独。
但从魏连殳的故事中,我明白了孤独并不可怕。
它可以是一种磨砺,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它可以是一种思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它可以是一种力量,推动我们去改变,去追求真正的美好。
孤独者读后感(通用5篇)

孤独者读后感(通用5篇)我所读的《孤独者》是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节选,选文节选自《孤独者》的第一、四、五节。
第一节讲诉了“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以及魏连殳的种种“古怪”。
第一节中塑造了第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祖母的形象,“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
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从此处可看出魏连殳的祖母是一个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与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体上是一个孤独者。
“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势极重,才派专差去叫连殳,由此可见,她的孤独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也带着些对那些村民的谴责,“为什么不肯”,带着些怨恨,也夹杂些无奈,她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节的第二段中讲到“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从此处可以看出魏连殳对祖母的孝顺,或者说,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孤独者,可是他还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时的他并非十分孤独,无论是精神抑或是肉体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是与其祖母相承传的,祖母的去世,无疑是告诉他一个事实——他,现在是一个孤独者,文中的“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
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为先觉者的魏连殳,是不被社会上的庸众所容,在精神和肉体上均孤独无依的孤独者形象。
魏连殳回到家,“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直至后来,族人商议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简单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静静地给祖母穿衣,井井有条,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动,在葬礼上,“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的发光”,“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如此种种,“暴风雨前的平静”,都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铺垫,“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读《孤独者》后有感

读《孤独者》后有感读《孤独者》后有感一:《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
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
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
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
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
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
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
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
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
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
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
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
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
读鲁迅小说《孤独者》

2016.10《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
细细品味,会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与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魏连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
在连小学都没有的寒石山村中,只有他是出外游学的学生,他是村人眼中的一个异类,常有古怪事迹传出;魏连殳喜欢发表没有顾忌的言论,遭致别人的攻击和讨厌;对于人际交往他总是很冷淡,也不愿接受爱情和婚姻,反而愿意亲近孩子和失意之人;他向来一有钱来即随手散去,没有什么储蓄。
凡此事例还有很多。
深入文本,笔者感受更多的是蕴藏在这独特的个性主义背后的一种脉脉温情。
魏连殳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性格充满着一种良善和纯真,一种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魏连殳的“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他与祖母之间。
魏连殳的祖母并非他的亲祖母,只是他父亲的继母。
就是这样的祖母,“终日终年的做针线,机器似的”,供养整个家庭,并在他父亲去世后,继续辛苦劳作,抚养他长大成人,进学堂,有了事做。
可以说祖母的一生对魏连殳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他感受到了祖母一生贫困坎坷的命运和她内心的悲苦与孤独,甚至认识到世上这样的人还很多。
可以说,魏连殳对祖母的感情不止局限于孝,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
此外,文本时常流露魏连殳对贫苦下层人民的关怀,如:“赠器具给女工并借房屋给她居住”、“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和“倒很亲近失意的人”,这亦是主人公身上社会良知与人道温情的表现。
而小说中魏连殳对待孩子的态度更加表明他内心的那份带有“温情”色彩的梦想和性格中的纯善。
魏连殳在成人的世界不喜交际,对人总是冷淡,然而每次见到孩子却“眼里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他时常给房主家的孩子买小礼物,听说孩子生病“竟急的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
在他眼里,孩子总是天真,孩子没有大人的坏脾气,后来的坏是环境教坏的,他也因此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只要改变环境,便可杜绝人之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者名著读后感
一直都不太喜欢读鲁迅的作品,它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
燥的,文字又太深刻,所以读起来就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场心灵的搏斗和拷问。
你好像要拷问作者,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亦或许是自己的知识太过浅薄了。
如今,静下心来读过才知道,他的文章并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只是一开始,没有
深究他所在的时代特征,忽略了行文背景,文章自然就无所依了。
这其中,《孤独者》是
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之一,无奈的时代,无助的生活,从开头到结尾,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
刻骨铭心的凄凉,彻底的孤独和绝望,一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纠结。
小说的开头就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
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仿佛我和连殳的故事就是死亡的轮回。
沉重的阴影笼罩小说人
物的命运乃至整篇小说。
从“送殓”始:魏连殳从小就和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死后,他从城里赶回来奔丧。
因为是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学的学生,是村民眼中的异端人物。
所以大家都特别紧张,
紧张他回来会不会按照旧的传统规矩办事。
于是便提出三个条件:穿孝服,跪拜,请和尚
道士。
想要难为连殳,却没想到他毫不犹豫的答应,并耐心的装殓祖母,使得村人分外惊奇。
其实,并非他识时务,或是向旧势力屈服,而是因为他是真正的孝子,从那个站在“我”前面的花白头发的老太太羡慕感叹声中,我们可以了解老人所想要的东西,我想:
连殳的祖母一定也是满足的。
因为是真孝,所以他不在乎从新学堂出来仍然一切照旧。
骨
子里,他是真正的讲礼,他反对的只是礼俗。
以至于在许多女人又哭又拜的时候,他一声
不响,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
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他要的不是
虚假的形式,也无谓于别人的惊异和不满,他要的只是宣泄心中的伤痛,抒发失去祖母的
伤感。
由此,让我联想到了嵇康,阮籍。
鲁迅曾经也说过,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礼教的,其实他们是最守礼的。
而连殳耐心的为祖母装殓,以及他的放声一哭,使得他们不仅在行
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
因此,从连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鲁迅本人与魏
晋文人的共通之处,同时,也看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的东西。
连殳无疑是孤独的,周围的人不仅不理解,甚至还想要当做笑话来看――“或者还会
酿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奇观”“都可以就是照旧,本来就无足观了,但他们还是要看,黄昏
之后,便欣欣然聚满一堂前”……何等的不幸!新思潮的影响使他成为旧势力的坚决叛逆者,旧习俗的孤独异路人。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没有原因,就是想你,没有理由,就是爱你,没有借口,就是疼你,没有预约,就是梦你,没有选择,就是想见你,没有办法,只好发信息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