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检测卷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
1.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2.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节选):时期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000户以上)二等(1500户以上)三等(1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000户以上)中等(3000户以上)中下等(3000户以下)下等(1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000户以上)上县(2000户以上)中县(1000户以上)下县(1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实力是分等的重要依据B.县域越大等级越高C.疆域大小决定等级数量多少D.人口越少等级越低3.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
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
”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4.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
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5.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0·辽宁大连测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
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结合所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得出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根据材料“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可知各级机构均有构建,得出机构比较完备。
第(2)问,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结合所学郡县制下政令上传下达较为通畅,而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机构比较完备。
(9分)(2)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6分)2.[2020·广东江门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珪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中期,科举制兴起,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阶段优化提升主题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改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质量检测(三)人民版

阶段质量检测(三)[学生用书P327(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0·昆明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解析:选A。
由材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可知,《人物志》是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书目,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门阀士族产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人才评定理论体系与政治的关系,并不能从中得出为三国争雄奠定人才基础,故D项错误。
2.(2020·河南六市二模)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
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
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D。
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项;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3.(2020·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
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
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
”这一选官政策( )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解析:选B。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三1-3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测评三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可知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34年间)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解析】选B。
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加固训练】“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
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解析】选B。
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试图以封邦建国加强统治,但任命的官员有权无地,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选B;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排除A;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C;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
2.史书记载唐代才女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2013年考古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志,其墓志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 (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王国维“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在《古史新证》中提到的二重证据法)C.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解析】选B。
2022届备战老高考一轮复习课题3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思维交互:据材料,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 治的影响。
微点拨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关键信息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据画线信息①②③④,可得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 特点 结合特点归纳影响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 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_三__省__六__部__制__。 (1)内容:①三省:指_中__书__、__门__下__和__尚__书__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_皇__权__的独尊。②是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门__第__即可步入仕途。 2.科举制:
【以图解
探究点一 隋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情境素材】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 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①,再呈 送皇帝书面批准②。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③,另抄一份副本 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④。
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_中__央__集__权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评估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
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
尚书省仅仅是三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解析: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常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即按照山川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名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人脩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
——摘编自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科举入仕,是 1 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取士标准和汉武帝、汉和帝的规定分别概括察举制的特征;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所概括的察举制特征归纳“启示”所在。
第(2)问,根据第(1)问的分析并结合材料二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1)特征:“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名额分配”的地域倾斜。
(4分)
启示:德为先,能者上: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君子贤人任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
察举制里的“四科”充分体现了察举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
现代人才选拔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
人才选拔的适度倾斜: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弱者保护。
为协调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人才选拔应向人少经济贫穷地区倾斜,以实现规则公平和对弱者的保护。
(11分)
(2)取向: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了用人的合理性;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不断完善,维护制度权威性;公平竞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律己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
(言之有理即可)(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
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
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
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
——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
(12分)
解析:论题: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
’……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
故事,请不奉制’”,得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
阐释:政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可以从这些因素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
答案:提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
(2分)
阐释: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0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