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历史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技巧

浅谈历史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技巧

浅谈历史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技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实践证明:“完全没有语言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

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是口语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使用历史教学语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语言必须准确严谨准确严谨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

科学性是表达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例如:秦灭六国前,嬴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而秦灭六国后,嬴政称帝,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如果颠倒了顺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学性的错误。

二、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炼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课堂上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

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

精炼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史。

三、语言务必要生动形象历史课堂语言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又如:讲“万里长城”,不能只是“工程浩大”一句结论,可以讲“用造长城的砖石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可以绕地球三四圈”,这样就使学生对长城的工程浩大有了一个真切的感受。

四、语言要充满感情色彩充分发挥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还要充满情感色彩,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初中历史课堂的语言技巧浅析

初中历史课堂的语言技巧浅析

初中历史课堂的语言技巧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场所。

而语言技巧的应用在历史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下面将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语言技巧进行浅析。

一、用词准确历史课堂上,老师应该用词准确,不因个人喜好而使用新词、怪词,而应该使用规范的历史专业术语。

在讲述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时,应该使用“封建制度”、“奴隶制度”等术语,而不是用民间语言或地方用语。

只有用词准确,才能使历史知识得到准确传达,避免学生因错误词语而产生误解。

二、运用比喻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讲述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时,可以用“人口如潮水般涌入”来形象地描述。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更容易被记忆。

三、讲故事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历史知识。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可以讲述诸葛亮的智谋、秦始皇的统一、汉武帝的改革等。

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而不是枯燥的背诵和记忆。

四、提问引导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老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可以比较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和欧洲的封建制度,比较中世纪欧洲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等。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对比能力。

六、讲解背景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事件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只有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因素。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当善于运用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让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准确性。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于历史事实、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的表述必须准确无误。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出现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否则会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理解。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要明确指出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1840 年,而不是一个大概的年份;要准确说明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贸易冲突”。

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其次,教学语言要有生动性。

历史往往发生在过去,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遥远而陌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曹操的大军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之下陷入一片混乱,战船燃烧,士兵们四处逃窜……”通过这样的语言,学生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比如,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比喻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把唐朝的繁荣昌盛形容为“一朵盛开在历史长河中的绚丽花朵”,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历史。

再者,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记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教师在讲述历史时,要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和评价,从而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要充满悲愤地描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同时,要满怀自豪地讲述中国人民英勇抵抗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作为以“舌耕”为业的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因为正是通过语言,教师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的质量。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语言是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即历史教学语言要以具体的历史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能听懂并且喜欢听;要让语言达到规范化和精确化。

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准确真实性、生动形象性、情感激励性、通俗易懂性、风趣幽默性和反映时代性。

一、准确真实性: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评书,更不是演话剧,而是真实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教师应该像史学家那样,使用直率而朴素的教学语言,不要因美辞而害意,不要因卖弄而练饰。

我国有很多史学家文风就非常的质朴。

如范文澜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位。

他在谈到太平天国领袖们对天京事变应负的责任时写道:“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时较久,祸国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

”这一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朴实无华,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使人寻味无穷。

这些就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语言的借鉴。

二、形象生动性: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看不到,摸不着,教师要想使那久远的历史事件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想听、爱学,除了使用直观教具外,就必须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用言语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历史表象或进行想像以形成新的历史表象。

这就要求教师把历史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场面。

如:讲中法战争镇南关之点战时就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年近70岁的老将冯子材,头裹方巾,身穿短衣,脚踏草鞋,双手紧握长矛,大呼一声跃出墙外,率先冲入敌阵,与法军展开肉搏战;再如讲北宋瓷器做工精细、色泽莹润时就可用这样的比喻“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时可用范文澜先生的比喻“鹅行鸭步式的前进”;讲清朝后期官场腐败可用“文官爱钱又惜死,武官怕死又爱钱”等等。

浅谈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浅谈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浅谈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而教学语言又不同于一般的交际用语,它有着自身特殊的要求。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中,虽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幻灯和录音录像等先进设备,但这些也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讲解,教师仍是教学中的主导,讲述法仍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语言达到生动具体、准确无误,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采。

历史课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解都比较容易吸引学生,但同时它又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有它特殊的教学规律。

因此,如果历史教师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或枯燥的复述课都是不合适的,尤其在语言表达上更应该字斟句酌、精心设计。

历史课的教学语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就是历史教师的语言规范化问题。

大多数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传授历史知识,但往往忽视语言规范这一原则。

我在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时,发现这位资历并不算浅的老师在讲课时每说两句就能使用一个时间复词“然后”,大多用得很不合适,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我给他数了数,四十五分钟的课,至少使用了二十几个“然后”。

当他讲到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这一内容时说:“罗斯福上台后,然后开始实行新政策,然后他的目的是……”使语言显得很不流畅。

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个班的学生,对这位老师的课也不以为然,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在底下小声模仿、窃笑,使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还有的老师讲课用词不够准。

这是因为这位老师平时备课没有对教材进行认真的推敲、挖掘,语言也不够规范。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词语的准确系统、精炼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发展,笔者在听一位老师讲隋朝灭亡这一课小结时说到:“隋朝是被农民起义给弄翻了……”当他讲完课复习提问时,学生复述他的话到:“隋朝是被农民起义弄翻的”,如出一辙。

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语言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这就对我们的历史教学语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教学语言的准确、严谨是第一要求,这是由历史知识的客观性来决定的。

历史是以往所发生的既定事实,我们在进行历史阐述的时候必须要以史实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任意发挥,这也是我选择这个学科时,所学习到的第一项内容,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知识传承的负责。

内容准确。

如“秦朝”“秦国”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在战国时期,我们谈到的是“秦国”,它是这一时期的诸侯国之一,而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

嬴政在前者时是诸侯国的国君所以称之为“秦王”、建立秦朝之后,确立皇帝制度,才可以“秦始皇”来称。

看着差别不大,但是代表的意义大有不同。

又如唐朝货币“开元通宝”,一般容易将其作为年号钱,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所铸,而实际上“开元”二字在这里所指的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并非年号,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从唐初一直到宋朝初年都有制造。

结构严谨。

历史这一学科包含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除了要掌握这些基本史实外,也重在探究这些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那么其中的逻辑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讲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时应该分清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之分,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时事件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的联系,而是多向的复杂的联系,所以在使用“导致”“必然”“只有……才”这样的词语时需要谨慎。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同样的学生与篇目,有的历史课能让学生激情四射,听了还想听;有的课堂,虽然教师学富五车,但拙于表达,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昏睡百年”。

对于一名历史教师而言,“无货肯定倒不出”,但“有货也未必倒得出”,要想上好课,就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

笔者认为,历史老师必须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启发性和幽默性,方能促进学生学习!一、由法律规范决定的规范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教师课堂语言明列了最起码的要求。

试想: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自己都不愿意说普通话,还怎么能引领示范学生用普通话交流呢?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概念、定义、术语等的表达应该正确无误,而不能含糊不清,避免使用方言、土语等。

最后要做到读音准确。

比如历史课本中经常可能误读的用词:女娲(wā)、镐(hào)京、回纥(hé)、大月氏(ròu zhī)、金兀术(wùzhú)、祖逖(tì)、于阗(tián)、瓦窑堡(bǔ)等。

二、由学科特色决定的科学性和生动性1.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发音的科学性,教师主要是用“嗓子”工作,教师音质的好坏,除却先天因素外,只要进行科学正确的方法保护嗓子与发声练习,是可以改善音质的。

例如:我们在校园里有时会看到音乐等教师“吊嗓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是历史教师课堂语言的学科性,历史课必须从史实出发,论从史出。

比如《西游记》与《大唐西域记》,分别是文学作品与地理史籍,两者虽有联系,但性质截然不同,但教师如果把课堂当“茶馆评书”“故事会汇”等,讲授内容“文史不分家”,或作出“关公战秦琼”笑话,虽哄得学生“兴趣勃发”,但会严重混淆了历史课的初衷。

三是历史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史实性,达到既提高学生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

2.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内容博深、时空广袤,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集成。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理解、分析与评价能力。

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以便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实践与历史事件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第一,历史教学语言要求准确性。

准确性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历史是客观事实的记录,讲述历史事件需要严谨的语言表达。

历史中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据和目击者证言都需要精确描述,尤其是涉及到有争议的历史事件,语言表达非常重要。

例如,学生学习到世界上1979年发生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时候,如何准确地描述事件是历史教学语言的重点。

教师在简化复杂的表述、去除掉对历史的冗长描述,尽可能地简化语言和提高教学的穿透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抓住事件的要点。

第二,历史教学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历史教学所涉及的具体事实非常多,要使学生知识点具象化,简明易懂,教学語言就不能太抽象,而应该让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尽可能地形象地描绘出历史事件来。

此时,教师需要在语言表达上创造性地整合相关的资源,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有感情色彩的抒发,增强情感共鸣。

例如,在讲述中国反对日本侵华时,教师可以配合相关的录音和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那个时代的环境、背景、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

第三,历史教学语言要求整体性。

历史课程在合理的安排课程上是很重要的,讲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不可以单独分离出某一部分来教授。

要有系统地讲述历史事件,让学生可以建立全面的认知,这就需要历史教学语言具备整体性。

整体性是历史教学格局的骨架,历史课程一般是按照时间轴来展开的,教师要将不同时间段、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知识点之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第四,历史教学语言要求语义性。

历史教学语言的语义性要求历史语言不只是一个语言形式,更是有明确的意义在内的语言。

因为好的历史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播报方式,而是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专业性语言。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历史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

准确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和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观点的偏差和概念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1、语言所传达的基本的历史观点必须准确。

历史科学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所反映出的观点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此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肯定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都应该是准确而鲜明的。

这种鲜明的阶级性和是非观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表现在语言的遣词造句方面,也可以表现在讲述时的语言语调上,如能重视历史教学语言的这种阶级性和是非观,便会在用词上以明显的褒贬或讴歌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感、英雄感、正义感等感情熏陶,完成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

如果在语调上不能体现爱憎是非,即便罗列出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者残酷屠杀了30万无辜中国人民的数字,也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

对一些历史概念的提法,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教材所反映的科学观点。

例如,秦的统一,不能称之为统一中国,只能说是统一六国,只有到元朝统一时才能称之为统一中国。

又如对清的统治不应该称为“满清政府”,可以称作“清政府”或“满洲贵族”的统治,不能把清政府与满族等同起来。

2、使用历史概念要准确。

如同讲地理,不能将“天气”说成“气候”、流域”说成“区域”一样,对历史概念的表达,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比如“王权”同“皇权”是不同的,西欧有国王,所以称“王权”,中国古代是皇帝,应称“皇权”;明朝以前称宫廷里侍候皇帝和皇室的那些阉割后的男人为“宦官”,而明朝以后则叫“太监”,这些特定的称谓教师不能随便使用。

不能将“清”与
“清朝”、秦与秦朝”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封建统治”与“君主制度”、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相提并论。

有的教师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这样表达不仅不确切,甚至是科学性的错误。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的内涵与作用也不相同,专制主义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及文化、思想意识等广泛领域的统治形态,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有效的中央政府及多层次的地方政府。

“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这两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我们不能将这句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说成“马列主义”,因为当时还没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

同样道理,不能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说成“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说成“敌后根据地”。

应该用“全国”一词就不能用“中国”、祖国”,三者涵义也各不相同。

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表达在语法上确实没错,但用词不确切,不符合历史实情,缺乏时代感。

“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虽一字之别,但却代表两个时代。

1840年前后,英国尚处在“资本主义”时期,怎能叫“英帝国主义”?
3、表达的史实要准确。

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不能把想当然的或者是生编乱造的有违历史真实的东西搬到课堂中。

比如讲赤壁之战,就不能出现这样的语言:“周瑜火烧赤壁,熊熊烈火映红山河,滚滚浓烟遮住日月,曹操的百万大军葬身火海。

”如用这样的文学语言讲述历史史实,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造成学生的误解教师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

在运用一些文学修饰时,必须考虑历史背景。

比如,讲宋元以前的战争时,使用硝烟滚滚、枪林弹雨的形容词,就会闹出笑话,因为宋元以后才有炮火。

我们不能把一些野史传说、演义和神话之类的作品当作信史讲给学生听,应当紧扣教材,以经过考订的可靠史料、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等)为依据来讲课。

比如讲玄奘西游时候,不能依据《西游记》来讲述只能依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历史典籍来讲述。

讲曹操、诸葛亮历史活动时候应当参考陈寿的《三国志》而不能以《三国演义》为依据。

总之,对史实的表述,既不能口若悬河随意夸张,更不能歪曲颠倒。

4、读音要准确。

如:中学历史教学语言读音的准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每个字词的发音要准确;其次,注意掌握某些历史专有名词的特殊读音。

如召公,不读“召”(zhao)而读“召”(shao);阿房官,不读“阿房”(a fang)而读“阿房”(e pang),等等;最后,正确辨别某些容易混淆的历史名词的读音。

如吐蕃(bo)不能念成吐蕃(fan),符坚的符(pu)的就不能念成符(fu)等,等等。

历史课上按古代读音读专有名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的印象,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做到读音准确,一方面要加强语音和普通话训练,另一方面对一些历史专有名词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读音要注意平时的掌握与积累,备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历史名词的读音要认真查对,充分准备。

5、注意模糊语言的正确使用。

所谓模糊语言,是指模糊理论在语言学上的运用。

其特点是语义、概念和量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以及对它的理解的相对性它包含了比较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能给人的思维联想留下补充的余地,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补充一些对某些历史时间概念、空间范围及历史发展规模等难以精确表达的不足。

运用模糊语言,必须做到该“精确”的地方,千万不能“模糊”,该“模糊”的地方,一定不能“精确”。

比如在讲到商代的甲骨文时说:“商代的甲骨文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成熟而完备的文字”。

这里使用“基本上”一词具有明显的模糊性,使人听后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甲骨文在当时还不成熟、不完备,而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学的研究证明,甲骨文在商代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而完备的文字。

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表述中,因为无法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究竟在哪一具体年份,以什么为其标志等等,所以我们只能采用“中晚期”这一模糊概念,来大致界定时间上限和下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