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熟悉《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诗歌结构和意象描写。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显示《天净沙·秋思》的诗歌标题,并让学生猜测这首诗可能表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和特点。
二、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析诗歌背景:将卢纶放逐到西域,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 阅读诗歌,解释其中词句的意思,并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描写,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1. 解读诗歌的押韵格式和韵脚。
2. 分析诗歌的五言绝句结构,了解每一句话传达的意思。
3. 分析诗歌中的节奏感和语调的变化。
四、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声音美。
2.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诗歌创作(15分钟)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描述秋天的诗歌。
2. 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创作。
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进行对比和鉴赏。
2. 组织学生合作创作一部共同完成的诗歌作品,表达他们对秋天的共同理解。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的态度和表现;2. 诗歌创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学习活动一:诵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1)读出节奏。
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
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
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
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悲伤,愁苦……)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通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教师补充一些资料: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
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新课导入《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二、解题曲:元代新兴的一种体裁,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标题一般由曲牌名和题目构成。
相似的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忆江南》(唐﹒白居易)《渔歌子》(唐﹒张志和)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与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三、朗读指导1、生个读2、老师指导及示范读(字音、语速、节奏、情感)3、生个读(两个)4、生齐读四、赏景品情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和作者马致远的生活背景。
(3)分析并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情感和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词牌特点、作者简介、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天净沙·秋思》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PPT展示《天净沙·秋思》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
提问:“天净沙·秋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样的?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马致远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播放《天净沙·秋思》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意象,试着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净沙·秋思》的词牌特点和意象分析。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导入新课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解读《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情感表达。
学会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来感受和描绘秋天的气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点。
2.2 教学难点古代文学背景和文化常识的理解。
诗歌深层次情感和意象的把握。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诗词背景和诗词鉴赏知识。
互动法:分组讨论、问答环节,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体验法: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诗词的美感。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原文、作者图片、相关文物图片等。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古代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
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提问:“你们对秋天的感受是什么?”引起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表达。
4.2 诗词讲解讲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创作情况。
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
4.3 鉴赏方法指导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来感受和描绘秋天的气息。
示范分析其他古代诗词,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自主分析。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强调文学鉴赏方法和审美情操的重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主题:《天净沙·秋思》课时:1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张兆迪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
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
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一:《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福宝职业中学:杨廷利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
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读文本2、教师配乐朗读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四、学生合作探究赏景品情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
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抄写重点字词、词意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篇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镇中郭凤丽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定向诱导: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 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
(课件)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课件)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
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 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
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
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
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
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这就是一种秋意呀!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
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
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
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5 .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
日夕惆怅小桥头,让人伤感;人间岁月如流水,让人感叹。
当断肠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头必是更加惆怅难受。
“小桥流水人家”反衬了这一份秋思。
6 . 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断肠人在天涯”。
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三.讨论释疑:7 . 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瑟瑟秋意,秋是荒凉的,人更感凄凉的,这秋意也别有味道,可是马致远仅仅是表达这一层游子之情吗?这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呢?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也来认识马致远。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游子断肠人,在旅途中的秋思有可能是思乡思故人了,他想家了。
仁途中,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也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蕴积了太多太多愁绪在这秋思里了??四.反馈总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失为千古绝唱。
全曲只用了短短28个字,刻画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起首三句一连排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
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作业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天净沙秋思六中景物小桥流水人家荒凉凄凉安宁幽静陪衬断肠人在天涯反衬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绪马致远篇三: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二、体裁简介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
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景情人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