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

合集下载

《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灾害地质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163060课程名称:灾害地质学英文名称:Disaster ge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学时:32(理论28+实践4)学分:2开课学期:第七学期选用教材:灾害地质学,杨志双、秦胜伍、李广杰,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灾害地质学,潘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地质灾害勘察指南,刘传正,地质出版社,2000年一、中英文课程简介本课程按内容特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讲授地质灾害的含义、分类、属性与特征、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着重掌握的内容。

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地震、斜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问题,它的任务是分析各类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条件及其分布规律,探讨各种地质灾害的勘察方法和防治措施。

以便教给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对他们进行勘察、评价,并能提出恰当的处理措施。

This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2 parts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s: the first part is focused on the meanings, categories, attributes, features, and research techniques of geologic hazards. This part is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is course that must be learnt. The second part, which aims at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 rules andinvestigates the prospecting method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geologic hazards, is focused on problems of earthquake, slope, surface collapse, and ground setting. Through learning of the second part, the students can predict earthquakes, investigate (evaluate) the geologic hazard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protect measur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future work二、课程目的、性质与任务灾害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方向)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

灾害地质学研究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灾害地质学研究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灾害地质学研究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灾害地质学研究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发展规律、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的学科。

地质灾害不仅仅是在天灾的作用下产生的,人为因素也能够引发灾害的发生。

因此,灾害地质学研究既包括自然因素的分析,也包括人为因素的研究。

在灾害地质学的研究中,地质勘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质地貌、地壳运动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可以准确揭示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因素,为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除了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测也是灾害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球物理勘测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性质来了解地下结构的特征,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预警。

通过利用地球物理仪器的直接探测和观测,科学家们能够得出地质灾害的科学性防治对策。

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面,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物理和化学处理,另一种是工程结构的建设。

物理和化学处理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质环境的方式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例如,地震监测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

在工程结构的建设方面,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填土加固、堤坝建设等。

通过建设工程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地质环境,提供保护屏障,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也需要采用相应的防治技术。

例如,对于滑坡地质灾害,可以采用生物法、工程法、混合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

而对于地震灾害,应采取建设抗震设施、规划安全建筑等方式来提高地震灾害的抗击力。

此外,气象、水文、测绘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合作也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为灾害地质学研究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利用互联网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实时获取各种地质灾害的信息,迅速响应各种灾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互联网技术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模型的构建,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度。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特征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因此,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材料、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

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和地下传播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等。

另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灾害地质学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通过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的减灾工程。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抗震建筑,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

此外,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预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能力。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 据不完全统计共毁坏民房157户,毁坏耕地824 亩,损失粮食22万斤;摧毁类矿通讯井2处、 回风巷800米、运输巷450米;损坏10万伏高压 输电线800米,造成煤矿停产的经济损失113万 元。 • 崩塌除给人类造成上述几方面的主要危害外, 在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河运及海洋工 程方面也经济造成很大危害。并且除直接危害 人类外,还常常产生一些次生灾害间接危害人 类。
•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 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 称为岩崩。当其岩崩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 者,又俗称山崩。当其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 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按照崩塌体的规模、 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 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m者占25%以下, 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º;坠石的块 度较大,块度大于0.5m者占50-70%,山坡角 在30-40º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 0.5m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º。
•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标准,十分复杂。 • 按成因可以区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 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和人为地 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 害)。 • 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可分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 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 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 失、日凌晨四川巫溪县城龙头 山发生岩崩,摧毁一栋6层的宿舍、两家旅舍、 居民房29余户,掩埋公路干线70余米,造成 12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70万元左右。又 如云南金沙江下游段大砂坝,历史上曾为米粮 川,1754年发生一次大滑坡,淤埋了古县城, 从此变成荒沙滩,年年发生泥石流。 • 发生在工矿区崩塌,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 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 大损失。例如云南省威信县墨黑煤矿山区,近 40年来分别于1948年、1984年、1987年8月、 1987年12月、1988年1月发生较大崩塌。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具有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资源属性。

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勘察与监测2、野外现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3、数值模拟与数学方法4、综合评价5、编制各类地质图件1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a 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大、强度高,诱发了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岩溶塌陷、水库地震、土地荒漠化以及港口、水库、河道等淤积灾害;丘陵山区人为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较发育b 山地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斜坡、森林植被等资源,使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水上流失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c 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风力吹扬作用强烈,沙质荒漠化灾害日趋严重,河套平原等地区土地盐碱化较发育,煤田自燃灾害比较严重,山地则主要发育雪崩、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d 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广泛发育有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上,岛状冻土区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和日温差变化,冰丘冻胀、融沉、融冻泥流、冰湖溃决泥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km)。

2.按震级与人的关系分可分为微震(<2级,人感觉不到)、有感地震(2~5级)和破坏性地震(5级)。

3.按地震成因①天然地震②人为地震地震的发生条件及一般规律取决于岩石的弹性应变能(U),弹性应变能积累足够大时,才能发生地震。

弹性应变能的表达式为:U = Kδ其中U为弹性应变能;K为弹性系数;δ为地应力。

地震的分布(一)地震的垂直分带性地震的震源具有垂直分带性的特点,地壳中的地震(0~33km)占72%,上地幔(33~300km)的地震占24%,大于300km上地幔中的深震占4%。

(二)地震的水平分带性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大洋中脊地震带4.大陆裂谷地震带5.转换断层地震带6.地表无断层线形分布的地震带一、火山的类型(一)依据火山活动情况划分: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

(二)根据喷发的特点、喷发物质所形成的地形特征:马尔式火山、夏威夷式火山、维苏威式火山。

(三)根据同一个火山的活动次数:单式火山与复式火山。

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营口县政府震前采取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

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

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

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

而由于发布了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组织群众预防,使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7度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灾害地质学资料

灾害地质学资料

灾害地质学资料灾害地质学第⼀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1.1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1.1.1地质灾害的内涵⼀灾害的基本涵义1灾害的定义与类型联合国减灾组织:⼀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期间当地的⼈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损失,以致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按成灾条件:⾃然灾害和认为灾害形成条件:⾃认动⼒和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前者称为致灾体,后者称为承灾体)按成灾潜势:⾼潜势灾害,中潜势灾害,低潜势灾害认为灾害有两⽅⾯含义:1由于⼈类活动在⾃然界诱发的灾害2在⼈⼯环境中发⽣的灾害,有时称为技术灾害2灾害效应灾害效应:原⽣效应,次⽣效应,后续效应灾害对⼈类的影响⽅式: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地质灾害及其内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然的、认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类⽣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实践。

地质灾害的内涵:致灾的动⼒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产⽣的,包括内动⼒地质作⽤和外动⼒地质作⽤。

灾变是量变,灾害是质变1.1.2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地质灾害既有⾃然属性,⼜有社会经济属性。

1 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型2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 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性5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 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 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 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 地质灾害⼈为成因的⽇益显著性10 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1.1.3 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灾害种类:(1)由地质作⽤引发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然灾害都归为地质灾害(2)仅限于以岩⽯圈⾃然地质作⽤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然灾害1 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陆地:地⾯和地下海洋:海底和⽔体2 按灾害的成分划分地质灾害可分为⾃然动⼒型、⼈为动⼒型、复合动⼒型3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地质灾害分级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和风险分级。

灾害地质学——精选推荐

灾害地质学——精选推荐

○1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

○2灾害地质: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变的或渐进式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3地质灾害: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的地质事件。

○3地质灾变:只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的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

○2灾害效应:原生效应(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次生效应(是有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性甚至是永久性的)○3地质灾害属性特征:自然属性(自然现象)社会经济属性(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生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的认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和○10我国地质灾害分布:1、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2、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3、以冰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4、以土地沙漠化为主的西北区○42地震:是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应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位移动,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震动的事件。

○43地震波:体波(横波和纵波)和面波(面波为体波形成的次生波)纵波(P波):振幅小,周期短,速度快,固液可传横波(S波):振幅大,周期长,速度小,只能在固体中传面波(L波):传播速度最慢,振幅最大,波长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 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原生效应是由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如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造成的建筑物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次生效应是由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如地震时煤气管道破裂造成的火灾、地震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被掩埋、洪水造成供水系统中断而引起的“水荒”、大型岩溶塌陷诱发地震而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等。

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这种效应包括大型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泥石流堆积物对农田的破坏、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喷发后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地震造成的海拔高程改变或地形变化等。

2.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3.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4. 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可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可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5. 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二章
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据评估时间划分: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
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划分: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3.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4.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据受灾体价值损失划分:
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是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或者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

收益损失核算:是以受灾体的可能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

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是以受灾体的成本和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

5.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灾害事件摧毁或损坏的现有设施的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救灾资金的投入、各产业部门产值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等。

第三章
1.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1)树立全民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
(2)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4)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5)减灾与发展并重,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减灾对策
(6)积极开展灾害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7)避免盲目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2.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
(1)调查监测(2)预测预警(3)灾害评估(4)灾害防御(5)抗灾与救灾(6)安置与恢复
(7)保险与援助(8)宣传教育与减灾立法(9)培训与演练
3. 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1)监测与预报(2)灾害预评估(3)防灾与抗灾(4)救灾
4.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灾害的发生与演变规律,适时捕捉地质灾害临近爆发成灾的特征信息,及时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包括成灾条件的监测、成灾过程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反馈监测。

5.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
(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地质灾害与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4)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6. 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
第四章
1.地震成因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2.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即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

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程度。

烈度随地方而异,由震中向外烈度逐渐降低。

第五章
1.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火山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火山喷发样式: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

2.火山的空间分布(全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东非火山带
第六章
1.崩塌的过程表现为岩块(或土体)顺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并相互撞击,最后堆积于坡脚,形成倒石堆。

2.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3.“醉汉林”:山体滑坡会使地表土层下陷,土层表面生长的树木就会随着土层的移动而移动。

而当山体滑坡停止后,树木不能恢复原状,于是就形成了东倒西歪的样子。

4.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现象。

它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是一种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泥石流发育区的地貌特征,一般可划分出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形成条件:
(1)物源条件山坡上的残坡积物、沟床内的冲洪积物以及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堆积物等都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

(2)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松散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

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有大气降雨、冰雪融水、水库溃决水、地下水等。

(3)地形地貌条件
5.滑坡的防治
防治原则:
(1)以长期防御为主,防御工程与应急抢险工程相结合;应急抢险工程应尽可能与防御工程衔接、配套。

(2)根据危害对象及程度,正确选择并合理安排治理的重点,保证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益。

(3)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理、开发相结合。

(4)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措施可归纳为“排、稳、固、挡”四个字。

6.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原则:
(1)全面规划、重点突出
(2)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分清类别,因害设防
(4)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第七章
1. 地面沉降:154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

导致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主
要是构成升降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增加荷载。

2. 地面沉降危害:157①滨海城市海水入侵②港口设施失效③桥墩下沉,影响航运④地基不均匀下沉,建
筑物开裂倒塌
3. 地裂缝:162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
的现象。

4. 岩溶地面塌陷:167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
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第八章
1. 矿山地质灾害:175因大规模采矿活动而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异,产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

第十一章
1. 盐渍土的危害:242①毁坏道路和建筑物基础;②腐蚀建筑物材料,破坏工程设施;③导致农作物减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