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补充习题及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补充习题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补充习题答案对待难的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我难人难我不畏难;小编整理了关于语文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补充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语文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补充习题答案(一)安恩和奶牛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文章写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问津者不少,但安恩却拒不出售。
最后,人们气愤起来,安恩才说出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这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和同类相聚散心。
表现了安恩的淳朴和慈爱。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提醒人们:要爱护动物,重视每个动物的情感需求。
随文练习一、省略二、可对调:①偎依—依偎②皱褶—褶皱④散发—发散⑥刷洗—洗刷不可对调:③僵硬⑤屠宰⑦羞怯⑧瑕疵三、七手八脚、七长八短、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扭八歪、七折八扣、七荤八素、七高八低、七七八八等四、1.看看 2.端详 3.瞅了瞅斜视张望问题探究一、1.第一种方式:先交代谁说话,再写说了什么。
如:可是他打断了她:“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第二种方式:在说的话中间交代说话人。
如:“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究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第三种方式:先写说的话,再交代是谁说话。
如:“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那人问道。
(“此外”的对话描写方法可由答题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作答)2.(1)可能是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2)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是因为你的奶牛好吗?实在不可思议。
(3)有可能她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所以她没有权利卖。
(4)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实在不可思议! 集市是做买卖的地方,买牛人对安恩带着奶牛到集市却不卖有很多猜测。
他的话都是根据安恩的回答而问的,完全符合正常的思维。
回答的内容只要能基本符合问话的大致思路即可。
3.回答“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时,安恩老太太内心平静,如实回答奶牛没有卖出,并表示不卖奶牛,以免对方再噜苏;回答“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时,她重复说“是”,并加上“当然”,内心颇为得意自负,为奶牛属于自己而自豪;听到对方责怪她“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她觉得受了侮辱,“气愤得说不出话”,为别人不理解她而痛苦。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我们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应有蜜蜂的精神。
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一)三峡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一、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县与湖北省宜昌市之间。
随文练习一、省略二、1.隐蔽弊端2.追溯塑料 3.漱口咳嗽 4.晨曦伏羲 5.湍急惴惴不安三、1.从,在,由;如果 2.长时间地;长度大 3.断,走不通;消失四、1.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峦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4.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衣裳。
五、表现“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六、例句: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七、C问题探究一、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高猿长啸,空谷传响2.夏季,江水漫漫;春冬季,水清树茂;秋季,林间寂静,高猿长啸。
3.这首诗的一、二、四句与语段的第②段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诗的第三句与语段的第④段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诗中的“万重山”和语段的第①段相对应。
二、1.(1)取道,经过 (2)像屏障的山峰 (3)有的大约(表示约数) (4)形态容貌2.(1)陡峭 (2)消失3.D (略:稍微,略为)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西陵峡小卡片①B.隐蔽天日 C.林涧寒肃②B.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二)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补充习题答案一、1. huāng táng 指行事比较离谱,不正常,不符合一般的规则。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母狼的智慧》补充习题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母狼的智慧》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第一题答案毕淑敏写的《母狼的智慧》,着重从正面表现了狼的聪明和智慧;蒲松龄写的《狼》,既表现了狼的狡猾,又表现了狼的愚蠢。
随文练习第一题答案省略随文练习第二题答案1、表示想像2、表示比较随文练习第三题答案1、不能。
“咬”,含有伤害的意思,所以这里用“咬”不妥。
“衔”与“叼”同义,但“叼”比“衔”更形象化。
2、不能。
“抹”在这里读犿ò,涂上后再使平。
“抹平”写出了狼把骆驼粪堆在小狼身上,再把它擦平的过程,而“扫”不能表达这个过程。
随文练习第四题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把速跑的狼比做“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突出了狼跑的速度之快。
2、“惨白”原是用来描写人的面色的,现在用来形容月光,这是“词语的移用”,称之为“移就”,给月光抹上了感情色彩。
后面一个画线句是比喻,不仅描绘出沙丘的形状,而且写出了坟的色彩(银色),含有悲剧色彩。
3、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青烟悠悠升起的状态,为引起下文伏笔。
(“我”看到了白气,才循迹找到了小狼) 随文练习第五题答案这是多解题。
一种意见是:我赞同。
① 课文写了两个狼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中的狼,文中点明是“母狼”,而第一个故事只说是“狼”,没有肯定说是“母狼”。
据说,狼在繁殖期雌雄同居,共同抚养幼仔。
所以改为“狼的智慧”较好。
② 本文主要写狼的“母爱”,有了“母爱”,才能产生“智慧”,所以我赞成把题目改为“狼的母爱”。
另一种意见是:我不赞成改题目。
第一个故事中的狼,虽然没有点明是“母狼”,但小狼跟着它,故可以猜测它也是一只母狼。
课文当然写出了狼“把生存留给自己的孩子”的母爱,但更多的是写狼的智慧,如:写母狼怎样借助动物的胃,依靠水的浮力,带小狼过河。
母狼为了摆脱猎人的追捕,临危不乱,对地形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周围环境的利用,完全可以和人的智慧相提并论。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题目很贴切,无须修改。
问题探究第一题答案1、借喻式。
最新七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最新七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最新七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近年来,语文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学习文字、语法和修辞,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教材出版社推出了最新的七上语文补充习题。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这些习题的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短文中提到了一位叫李白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的情感,又有细腻的描写,深受人们喜爱。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山水、月亮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问题:李白的诗歌风格有哪些特点?答案:李白的诗歌既有豪放的情感,又有细腻的描写。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尤其是山水和月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二、写作练习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材料: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题为《我与书的故事》的短文,介绍你和书的关系。
要求:1. 短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2. 开头部分要有吸引人的引子。
3. 主体部分要有具体的事例和感受。
4. 结尾部分要有总结性的话语。
范文:我与书的故事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
每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些纸页上的文字,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带我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我读过的书中,有一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王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王子与各种各样的奇特人物相遇的故事。
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丑陋,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友情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多么重要。
除了《小王子》,还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活着》。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意义。
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七年级上册

是无可比拟的,是惟一的。 (2)不能。这三个词是符合逻辑顺序的。有了“发展”
才能作出“贡献”,而“牺牲”是最大的,也是最后的“贡献”。三者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它与“骄傲自满”是完全不
是同递的进意关思。系而。 且(“3骄)
傲自满”的花决不会躲在墙角里。 2.示例一:我最喜欢第一首诗。这是冰心看到 雨中一张巨大的荷叶庇护一枝红莲有感而写的一首小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
小卡片 示例:文学是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现代汉语大词典》) 什么是文学?大家愿意回答,答案很多,却都不能成为定论。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定 论,因为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时代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 有不同,因堆积而量有不同,这种种不同都能影响到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上。(朱自清) 二 繁星 预习提示 一、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第二次“三年 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第三次“如今在海上”。这三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随文练习 一、昧,昏暗 坠,掉下来 二、1.静寂 2.微小 3.果然 三、1.“好像”,将 “我”的眼睛模糊时所看到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做“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 围飞舞”,十分生动真切,富有情趣。 2.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是感觉上仿佛 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两字。这个词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3.一 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引人注意。一个“跑”字,既写出巨人 星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进,又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呢”字使句子口语化,且 有惊叹好奇的意味。 四、CDE(“像”在有的句子里是比喻词,但有的句子里表示想 像、猜测、判断,有的则表示比较) 五、1.示例:我爱早晨,我也爱朝阳,我最爱美丽 的 朝 霞 。 2.示 例 :夏 天 的 夜 是 深 邃 的 ,是 神 秘 的 ,是 引 人 遐 想 的 。 六 、并 不 矛 盾 。前 一 句 写“我”“沉 睡 着”,说 的 是 “我 ”睡 的 神 态 :在 星 的 怀 抱 中 面 带 微 笑 地 熟 睡 着;后一句写“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 舒心、安详与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应,既富有 情趣,又启人遐想。 七、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 仰 望 天 空 。 深 蓝 色 的 天 空 里 悬 着 无 数 半 明 半 昧 的 星 。 八 、D(这 句 紧 接 上 句 中 的 “观点片面,论据不足”) 问题探究 一、1.仰望星空(或“海上望星”) 2.排比 触觉 听觉 幻觉 3.E(“睡醒”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补充习题

初中语文补充习题(七年级 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春【夯实基础】1.B(A落獉犾狌ò地,C应和獉犺è,D抖擞獉狊ǒ狌)2.A(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能形容男女老少。
)3.B(突出了蜜蜂的多、叫声大,还将蜜蜂人格化,表现了蜜蜂采蜜时的喜庆气氛。
)4.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视觉 5.听觉 6.触觉【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盼春———绘春———迎春———赞春2.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对春天的期盼、喜爱和赞美。
3.答案示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细且密、细且亮、细且飘忽的特点,写出了春雨的美感。
4.最后三段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表达了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无限欣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以及受到活力四射的春天的强烈感染与鼓舞。
三个语段的先后次序不能交换。
三个比喻“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包含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二、片段研读1.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各种花争先恐后开花的情形。
2.“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从触觉写春风的轻柔、温暖;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浓郁(芬芳怡人),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悦耳动听)。
4.这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来写出春雨的可爱。
【拓展阅读】1.盼春、感春(绘春)、赞春。
2.(1)冬天是严酷的、晦暗的;(2)春天是美好的;(3)盼春的心情急切。
3.修辞手法是拟人作用:写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赋予春天人的形态。
4.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春天美景的珍惜与春光易逝的惋惜。
1 【文化传承】1.早春(初春)。
意象: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蒌蒿、抽出短芽的芦苇。
2.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
这句诗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从实践中得出。
2 济南的冬天【夯实基础】1.狕ǎ狅 贮 犮犺é狀犵 毯2.B(A拟人,C拟人,D拟物)3.D(A句式杂糅,去掉“所产生的”;B否定不当,去掉“严禁”;C双面和单面搭配不当,去掉“是否”)4.C(照应开头的“山水”一词,先写大山,后写江河。
初一上册语文句子补写题带答案

初一上册语文句子补写题带答案一、句子补写题1. 他非常高兴,________。
2. 当阳光洒在大地上,________。
3. 尽管外面下着雨,________。
4. 这个小镇的夜晚,________。
5. 在那片茂密的森林里,________。
6. 她的歌声如此动听,________。
7. 看到那朵盛开的花朵,________。
8. 一阵微风吹过,________。
9. 如果没有你的帮助,________。
10. 这个故事的结局,________。
11. 教室里安静极了,________。
12. 当他登上山顶的时候,________。
13. 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________。
14. 那只小狗很可爱,________。
15. 秋天的田野,________。
16. 他跑得飞快,________。
17.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________。
18. 妈妈做的饭菜,________。
19. 这个古老的城堡,________。
20.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________。
21. 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________。
22. 他在黑暗中摸索着,________。
23. 这条河很清澈,________。
24. 我的梦想是,________。
25.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________。
26. 那片蓝色的大海,________。
27. 他的笑容很灿烂,________。
28. 她有着长长的头发,________。
29. 这座城市的早晨,________。
30. 他的话让我很感动,________。
二、答案1. 他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2. 当阳光洒在大地上,大地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
3. 尽管外面下着雨,他还是坚持出门跑步。
4. 这个小镇的夜晚,宁静而美好。
5. 在那片茂密的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在穿梭。
6. 她的歌声如此动听,仿佛是天籁之音。
7. 看到那朵盛开的花朵,我忍不住凑上去闻了闻。
8.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1春夯实基础1.B2.A3.B4. 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视觉⑤听觉⑥触觉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
1.盼绘迎赞2.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对春天的期盼、喜爱、赞美。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细且密、细且亮、细且飘忽的特点,写出了春雨的美感。
4.最后三段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表达了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无限欣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以及受到活力四射的春天的强烈感染与鼓舞。
三个语段的先后次序不能交换。
三个比喻“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包含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
二、片段研读。
1.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各种花争先恐后开花的情形。
2.“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从触觉写春风的轻柔、温暖;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浓郁(芬芳怡人),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悦耳动听)。
4.这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来写出春雨的可爱。
拓展阅读1.盼春、感春(绘春)、赞春2.(1)冬天是严酷的、晦暗的;(2)春天是美好的;(3)盼春的心情急切。
3.修辞手法是拟人作用:写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赋予春天人的形态。
4.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春天美景的珍惜与春光易逝的惋惜。
文化传承1.早春(初春)。
意象: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萎蒿、抽出短芽的芦苇。
2.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
这句诗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从实践中得出。
2 济南的冬天夯实基础1.zǎo 贮chéng 毯2.B3.D4.C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响晴”。
文章围绕总特征描写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
2.第③自然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侧重写济南冬天气候温暖晴朗,小山的可爱,给人温存、体贴、慈祥之感;第④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着重写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第⑤自然段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着重写小山的远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与运用(32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A.解.款(jiè)答.理(dā)迁徙.(xǐ)蜚.声文坛(fěi)B.雇.佣(gù)贵庚.(gēn)睾.丸(gǎo)风靡.一时(mǐ)C. 亏折.(shé)何妨.(fāng)畸.形(qí)没.齿不忘(mò)D.斡.旋(wò)会晤(wù)裨.益(bǐ)盛情难却.(qiè)2. 下列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 丹丹升起死不瞑目头晕目眩茫然若失B. 曲径通幽茶毒生灵绿草如茵雷霆万均C. 挥洒自如迎刃而解天衣无缝孜孜不倦D. 变幻莫测臭名昭著执迷不悟得天独厚3.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 粟裕到达的第二天,陶勇带部队后来居上....,也到了。
(《铁血N4A——重新崛起的新四军》)B. 黄霑生前没有立遗嘱,他死后到底留下多少身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消息说他遗产超过千万,但也有消息指出,他曾投资失利,又不会存钱,结果晚年负债,搞得两.袖清风...。
(《扬子晚报》2005年11月27日)C. 据悉,张导还是按照老规矩办事,尽管开机仪式比较隆重,但还是拒绝记者采访,看来来自全国的记者到时也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燕赵都市报》)D. 当讲解员小心翼翼....地为李放打开那些尘封了几十年的文物盒子时,他一脸疼惜地劝止说,别开别开,这样看看就够了。
(《扬子晚报》2005年9月21日)4. 对下面这句话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2分)我们所说的两岸关系的坚冰能不能打破,打破的时机是不是恰当,关键在于我们双方能够坚守“九二共识”,积极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以和解、互信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共创和平,共同发展。
A.“恰当”改为“正确”B.“恰当”后面去掉逗号,加“的”字C.“在于”改为“是”D.“能够”和“积极”前面都加“是否”5. 将下面相关语句依次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夏天雨的飒爽,是因为它总与好风联系在一起。
按古人的说法,四季的风是不一样的——春天的风_____________;夏天的风______________;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冬天的风_______________。
当然,这也是文人的一种说法而已。
①横行空中,于是风在树梢上舞动;②自下而上,所以风筝能飞起来;③在地面上流窜,吼叫由此生寒;④自上而下,木叶因此凋零。
A. ②①④③B. ③②④①C. ①③④②D. ②④①③6. 填写下列名句并写出有关诗句的作者。
(10分)(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行路难》)(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游西山村》)(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8)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 请你说出上述诗句(7)中加点的“钱塘湖”指我国现代著名旅游胜地________________;诗句(8)中的“丧乱”指发生在我国_______朝时期的历史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
(3分)8. 发挥你的想象力,将名句(5)扩写成以“晴”为重点,且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50字的文字(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9. 据《新华日报》消息,江苏某市市民在不堪公交车拥挤和自备私家车昂贵的情况下,掀起了一股搭乘“顺风车”的热潮。
搭车人只要付给私家车主少量油钱,就可以享受专车接送上下班或上学放学的服务。
对此,不同部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1)公路应运管理部门认为“顺风车”车主没有办理应运手续,属无证经营;收取搭车人一定费用,没有纳税。
(2)专家认为,这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上班族和学生、提高私家车使用率的“三赢”。
(3)法律界认为,大多数车主及乘客搭车前并不认识,也未达成任何书面协议,安全意识十分欠缺。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以上三个部门对此事的态度:(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0.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3分)(1)请给漫画拟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介绍漫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综合阅读(53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1~13题。
(14分)甲、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则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注:壹,实在,的确)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毒___________________ (2)涕____________________(3)轼___________________ (4)识____________________12.用现代汉语翻译位中画线的句子。
(4分)(1)君将哀而生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为不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文中表明与乙文中“苛政猛于虎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你认为甲、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说明文语段,回答15~18题。
(11分)提到“虚拟电厂”,相信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而作为全国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最早、也是成效最大的省份,江苏电力部门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电厂”的概念,并启动了我国首个容量为30万千瓦的“虚拟电厂”建设。
那么,究竟什么是“虚拟电厂”呢?其实,“虚拟电厂”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能效电厂。
它主要通过减少终端及用户设备和装置的用电需求的方式产生“富余”的电能“,即通过在用电需求方安装一些提高用电效能的设备,来产生与建设实际电厂一样的效果,因为需求的减少等于电网对于其他部分供应的增加。
建设”能效电厂“不仅有助于缓解电力紧缺,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因而和常规电厂一样成为一种资源。
据测算,此次江苏省实施的“能效电厂“项目,每节约1千瓦时成本约为0.12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电源建设投资的1/3。
与常规电厂相比,“虚拟电厂”还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对环境没有污染等优点。
项目由三部分组成,即商业和民用建筑中制冷和照明设备项目,工业电机项目和家用电器项目。
这三个项目两年内可以节约相当于一个30.3万千瓦电厂的发电量,通过进一步扩大实施,4年内就可以节约123万前物。
这些高效终端的预期寿命平均为13年,在此期间,会产生约21.1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
而实施此项目,只需要在终端销售电价中提取0.08分作为建设资金。
能源专家广泛认为,“虚拟电厂”是个切实可行的项目,通过终端挖潜所节约出的效益相当于一年建一个实际电厂,非常值得倡导和推广。
(《新华日报》2005.9.21 作者李源,有改动)15.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虚拟电厂”的原理。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6.根据选文第3节内容,概括建设“虚拟电厂”“发电”的优点。
(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选文第2节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