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日记
日本文学简史

日本文学简史奈良时期(8世纪)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
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
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
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
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
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
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
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
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
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
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
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
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
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
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
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一,岩宿文化(约8500年前)1.相泽忠洋--发现粗陋的黑曜石打制石器(岩宿遗存)2.日本化石人的发现3.日本人的祖先:①北京猿人东渡说、②华南古人迁徙说、③南方移民渡来说4.旧石器文化5.原始艺术与习俗:①粗陶、②远古的"维纳斯"、③拔齿习俗二,绳纹文化(8500~2500) 6000年之久1.绳纹时代石器文化取得的成就:弓箭与玉石器2.绳纹的遗址*大森贝冢(标志日本近代考古的开端)*渔具和舟*木器和漆器*原始编布*粗陶(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早期粗陶(尖底或圆底深钵)前期粗陶(煎饼式,平底取代尖底,尖锥型向圆筒型过渡)中期粗陶(浮雕式涡旋纹取代平面式,火焰式)后期粗陶(形状多样化)晚期粗陶(几何线条)3.艺术品:陶俑(土偶),绳纹“维纳斯”4.风俗:屈葬,拔齿三,弥生文化(前3~5世纪)1.弥生文化标志:水稻农耕,金属文化(铁器,铜器,铜镜,装饰品,铜铎)2.弥生人(倭人)的起源:①土著人种说,②外来移民说,③混血人种说 外来移民说:①朝鲜半岛直接渡来说②北亚人种间接来说③江南农民直接渡来说,3.金属文化传播:①移民携带而来,②中国朝廷赐给,③倭人能过交易获得,4.水稻传播:①华北迂回传播说,②南方迂回传播说,③朝鲜间接传播说,④江南直接传播说5.氏族集团逐渐消失,部落国家出现(对马国,一大国,末庐国,伊都国(女王国),奴国,邪马台国(女王国)邪马台国(女王国) 女王:卑弥呼6.遗使入汉7.海外贸易(与朝鲜半岛的贸易,与江南的贸易,朝贡贸易)四,古坟文化(4~6世纪)1.古坟源流箸墓传说(前方后圆)埴轮粗陶,三角缘神兽镜 (随葬品)2.移民之波(上田正昭倡导的古代"移民四次高潮论",弥生早期的移展浪潮之后,第二,三次移高潮均发生在古坟时代.3.内政与外交大和联盟从应神天皇执政的5世纪开始,大和朝廷与半岛的关系出现质变,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倭五王开始在中国史书中登场.4.汉字与书籍汉字萌芽五,飞鸟时代(538~710年)1.儒教与佛教儒学:认为是应神天皇时赴日的王仁.从百济定期招聘五经博士,后增加了医博士,易博士,历博士.佛教:钦明天皇时传入,被称作"公传".不仅因为传播者是百济国王,更因为容受者是日本朝廷.2.圣德太子飞鸟时代近200年,共历14代天皇,依次:钦明,敏达,用明,崇峻,推古(圣德太子),舒明,皇极,孝德,齐明,天智,天武,持统,文武和元明。
日本语言和文学

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四代天皇,历 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 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下层者族、宫,己诗 女及平民百姓。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上半部写了源 氏公子与众妃、诗女的种种或凄婉或美好的爱情生活; 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 的男女爱情纠葛事件。从体裁看,该书颇似我国唐代的 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加 上书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90余处,及《礼记》、《战国 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 并巧妙地隐伏在迷人的故事情节之中,使该书具有浓郁 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我国读者读来有读本国小说那 种强烈的亲近感。而且该书与《红楼梦》一样,所涉人 物都是皇族,虽然所展示的场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但 对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却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的 《红楼梦》。
日本文学的时期划分
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
具体划分: 1上代の文学(太古时代—794)
『古事记』 『日本书纪』 『风土记』 『万叶集』『懐风藻』 『歌経标式』
世界文学中的日本女性文学_白根治夫

世界文学中的日本女性文学[摘要]日本女性文学始自《万叶集》,那里收录了为数不多的女性歌人的作品。
到了平安时代,女性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形成了日本国文学的基调。
而到了室町时代,就很难发现著名的女性歌人、作者。
但是,如果把“艺能”也纳入到“文学”的概念中来思考,就可以发现日本的女性在“艺能”中自始至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比较了包括“艺能”在内的日本和欧洲的古代女性文学史,指出了欧洲中世纪女性书写和日本古典女性文学与宗教、预言能力以及“艺能”的关系。
[关键词]女性文学艺能宗教欧洲中世纪文学日本古典文学1日本女性文学的两种体系现在,一般认为日本女性文学的历史始于《万叶集》。
《万叶集》中收录了少数女性歌人的作品,它们的作者始于七世纪末的额田王,止于活跃于八世纪上半叶的大伴家持周边的女性们。
在这之后的平安时代,女性文学迎来了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高峰。
从十世纪的小野小町开始,十一世纪有藤原道纲母、紫式部、清少纳言、和泉式部、菅原孝標女等女性作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从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的两百年里,也活跃着阿佛尼、后深草院二条等少数女性作者。
这些女性作者留下了日记文学、随笔、纪行文、物语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但女性作者们大多还是因为她们的和歌被收录于敕撰集而闻名。
到了室町时代,也有很多女性继续吟咏和歌,但没有出现特别著名的女性作家。
在江户时代,有少数女性作者继续创作和歌、汉诗、日记、纪行文、随笔等,但并没有出现平安时代那样的重要女性作家。
然而,日本的女性文学史还可以从别的视角进行把握。
这就是将现在统称为“艺能”的口头传承以及表演艺术等题材也包括到“文学”概念中的一种视角。
如果从这种广义的文学定义来看,就可以将对日本文化和戏剧产生巨大影响的舞者、歌者、话者、乐师、女戏子、艺人等纳入视野。
在《日本书纪》中,天钿女命是将躲在天岩屋户中的天照大神引出来的舞者,被尊为艺能之神。
正是这样一位既是舞者又是艺人的女性将天照大神从岩户中引出,让世界恢复光明,重建秩序。
世界文学之日本文学

春 冬付三付立 紅月若春 藤梅尽菜 早 柳閏三春 三月 花月三春 興 落鶯日 花 付春 霞桃夜 躑 花 躅雨 子 暮日 款梅春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秋兴
……
荻 の 上 風 萩 の 下 露
秋 は な ほ 夕 ま ぐ れ こ ぜ た ゞ な ら ね 思 ふ 人 と も み つ る け ふ か な 鶉 鳴 く い は れ の 野 辺 の 秋 萩 を
晩 天 今 夜 宿 在 誰 家
黄 泉 無 旅 店 家
元 雑 劇 「 薛 四 仁 折 貴 「 豆衣 葉錦 黄還 」 郷 曲」
1 5 世 紀 初
『 永 楽 大 典 』 巻 1 3 9 9 1
今 夜 宿 誰 家
黄 泉 無 旅 店
宋 代 南 戯 「 小 孫 屠 第 」 1 9 齣
黄 泉 無 『 一 稗 官 店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今昔物语集》和说话文学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日本的“一千零一夜”
说话集。日本说话文学的代表性杰 作。大约成书于1120~1140年间。 共31卷。收载一千余则说话故事。 分为天竺(印度)、震旦(中国) 和本朝(日本)三部分。各部分又 按内容大致分为佛法部和世俗部。 因其每篇均以“今昔”开篇而得名。
战后
戏作文学 翻译小说 政治小说 自然主义 私小说 无产阶级文学 新 现 实 主 义 奇迹派 新思潮派 第三新人 内向的一代 新感觉派 新心理主义 无赖派 新兴艺术派 转向文学 新日本文学派 战后派
写实主义 拟古主义 浪漫主义
反 自 然 主 义 潮 流
高踏派 白桦派 耽美派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世 界 文 学 ・ 日 本 文 学
_源氏物语_中脱离困境的引导_三首白氏讽谕诗的异国阐释_陈建梅

①《源氏物语》中引用讽谕诗共13首,引用总次数为25次,《上阳白发人》为4次,《李夫人》《陵园妾》各3次,详见古沢未知男:《漢詩文引用より見た源氏物語の研究》,东京:樱枫社,1975年,第155页。
白居易的诗歌对妇女问题表现了充分的关注,其女性题材的诗作流布广泛,蜚声海外。
据考证,收录于《新乐府》的三首讽谕诗《上阳白发人》《李夫人》《陵园妾》早在公元9世纪就传入日本,对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影响甚广。
据记载,《上阳白发人》曾被收入诗歌选集《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李夫人》为女性日记文学发轫之作《蜻蛉日记》借鉴[1]154,《陵园妾》则多用作和歌歌题,表现被流放美女的哀怨和孤独[2]52,平安文学双璧之一的《源氏物语》甚至同时吸纳三首诗进行借鉴。
然而,在被公认为政治意味淡薄、喜爱白诗“感伤闲适”味道[3]4的日本平安文坛,这些充满讽谕意义的诗歌却广受欢迎,尤其受到女性作家的关注并反复引用、借鉴,实在令人费解。
对此,宋再新将原因归结为“日本人对描写美人悲欢离合的题材有极大的兴趣”。
[4]89不可否认,这三首诗均涉及后宫薄幸美女的题材,的确更贴近当时涉足宫廷的女性作家生活,为其熟识。
然而,仅仅是因为题材吗?“薄幸”一词是否透露出平安时代女性作家与读者心中更深刻的社会审美心理呢?或许,分析《源氏物语》对这三首诗的借鉴会有所启示。
据古泽未知男考证,在《源氏物语》引用的十数首白氏讽谕诗中,《上阳白发人》《李夫人》《陵园妾》这三首诗的引用比例占到四成①,这三首诗在《源氏物语》章节结构中分布如下。
依据池田龟鉴的“三部构成说”,《源氏物语》共54卷,可分为三个部分:“桐壶”至“藤花末叶”的33卷为第一部,“新菜”至“魔法使”的8卷为第二部,“匂王子”至“梦浮桥”的13卷为第三部。
[5]137其中,第一部与第二部以六条院的繁荣为界讲述主人公源氏的一生,第三部围绕源氏子孙的烦恼而展开。
其中《上阳白发人》分布在卷2“帚木”、卷10“杨桐”、卷《源氏物语》中脱离困境的引导———三首白氏讽谕诗的异国阐释陈建梅(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李夫人》《陵园妾》等以后宫薄命美女为题材的讽谕诗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影响深刻。
关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

INSIGHT
关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
文 _ 范莉婷
摘要:平安时代中后期,“唐风文化”逐渐演变 为独具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其主要表现在 文学、宗教、艺术及生活样式等四方面。它的形成 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平安时代;国风文化
日语知识:平假名与片假名

日语知识:平假名与片假名2007年05月04日星期五 16:09平假名平假名(片仮名ひまがな)是日语中表音符号的一种。
平假名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
早期为日本女性专用,后随着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流行而使得日本男人也开始接受和使用平假名。
现代日语中,平假名常常用来表示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及文法助词,为日文汉字注音时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称为振假名。
台湾早期教科书宣称片假名是由学问僧空海所创制,其实并不正确。
假名的起因是众人将汉字约定成俗的简化,并非一人之功。
「平假名」是为了书写和歌、物语而诞生。
主要书写者是女人,所以又称「女文字」。
由於宫廷女人长年抄写《万叶集》,而「万叶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字音,写著写著,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积年累月,就成为「平假名」。
另一方,必须学汉文的宫廷子弟或考上大学的菁英,为了将汉文念成倭国固有语音,只好在汉文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成的助词与记号,这些助词与记号,正是「片假名」。
例如,「百闻不如一见」,日语念法是「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ひゃくも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hyakumon wa ikken ni sikazu)。
有趣的是,当时的菁英「作弊」方式跟现代学生学外语时的「作弊」方式大同小异。
现代学生有铅笔,可以在「Good morning」旁暗自写下「古的模宁」,事后再用橡皮擦毁灭证据。
而古代倭国学生,虽然没有铅笔,却懂得用竹签在汉文旁加上补助记号,算是一种「隐形文字」,不仔细看的话,还真看不出「作弊」痕迹。
因此,九世纪中旬以后的倭国,有两种书写文字,一是汉文,另一则是「平假名」文。
《竹取物语》、《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土佐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源氏物语》等,均是无标点符号亦无汉字的「平假名」文。
而这个时期,也是男、女文字势不两立的时期。
《伊势物语》中,和歌非常多,可以说是用和歌编纂成的故事,全篇以「平假名」书写也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