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概述
布病是一种传染病,会对奶牛的健康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奶牛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和控制布病的传播。

本文档将介绍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目的
本方案旨在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布病的发病率和传染风险,确保奶牛场
的生产安全和稳定。

措施
1. 管理
•严格实施奶牛的管理制度,从出生时就对奶牛进行定期体检和疫苗注射,确保奶牛身体健康。

•加强奶牛场的卫生管理,每天对牛舍进行清洁消毒,定期进行深度消毒。

•建立奶牛的档案,记录每头奶牛的年龄、体重、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以便日后对病情进行追踪和分析。

2. 滋生源控制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减少可能带进细菌的风险。

•对饲料、水源等进行规范管理,防止被污染。

•对活体卖牛进行检测,清除可能带菌的牛只。

3. 疾病监测和控制
•对发现的布病病例进行隔离,采用药物治疗或者安乐死等方式解决病情。

•对所有奶牛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及时发现病变情况。

•配备专业的防疫队伍,定期进行消毒和病毒检测等工作。

风险管理
在实施本方案时,应当注意以下风险:
•药品滥用。

奶牛在使用药品后,可能会产生抗药性,进而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

•误杀健康奶牛。

在处理病毒时,需要注意对健康奶牛的保护,避免误杀健康奶牛。

结论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是一项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传播。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险管理和经验总结,不断完善方案,从而实现最佳的效益。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可以通过牛羊等哺乳动物与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

这种疾病对于牛羊的健康和人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因此进行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____字的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包括病原学调查、病原防控、传播途径切断、环境净化和隔离措施等内容。

一、病原学调查1.对牛羊养殖场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养殖场的规模、饲养条件、疫病发生情况等。

2.收集疫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布鲁氏菌的存在情况。

3.统计牛羊养殖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发病情况,了解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二、病原防控1.健康管理:对养殖场的牛羊进行健康管理,包括定期检查和疫苗接种,提高牛羊的免疫力。

2.应急措施:对于发生布鲁氏菌病的牛羊,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3.生物安全:加强牛羊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消杀等,防止病原菌的扩散。

三、传播途径切断1.禁止非法交易:禁止非法交易和携带牛羊,避免病原菌通过动物的交换传播。

2.加强卫生监管: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监管,杜绝病原菌通过牛羊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传播。

3.疫区划定:对有病原菌传播的区域进行划定,严格管控。

四、环境净化1.对养殖场的牛羊圈舍进行消杀,包括地面、墙壁、仓库等,以确保环境的清洁。

2.消毒剂选择: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对养殖场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菌。

3.净化空气:对养殖场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防止病原菌通过空气传播。

五、隔离措施1.疫区隔离:将有病原菌传播的区域进行隔离,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

2.病畜隔离:将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牛羊进行隔离,防止病原菌传播给其他健康牛羊。

3.人员隔离:对负责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进行隔离,确保他们不会成为传播病原菌的途径。

六、宣传教育1.开展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养殖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防疫意识。

2.提供布鲁氏菌病防治指南,让牛羊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能够正确采取预防措施。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宣传教育合力。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

种畜场、奶牛场(小区)布鲁氏菌病净化方案一、净化标准以种畜场、奶牛场(小区)为单位,连续2年无临床病例,且血清学或病原学监测结果连续1年以上无阳性。

二、净化技术路线按照“检测 -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检测-扑杀/隔离-净化”的程序,采取对感染畜群进行扑杀、对同群阴性畜群进行隔离,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三、净化实施步骤(一)集成净化检测方法1.筛选检测: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02中规定的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全乳环状试验(MRT)进行检测,适用于血清样品和乳汁样品。

2.阳性复核: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02中规定的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复核,适用于血清样品。

(二)规范饲养管理行为按照《畜牧法》及配套法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种用动物健康标准》的规定,做好饲养管理和动物防疫工作。

根据净化结果分群饲养,不从非净化场引种;严格执行引种隔离、观察、检测制度。

(三)净化前的准备1.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净化实施方案。

2.技术人员:具有熟练进行尾静脉或前腔静脉血液的采集与检测的技术人员。

3.仪器设备:配备血液样品采集、处理、保存设备,血清学检测设备。

(四)净化1.犊畜检测、扑杀、隔离犊畜于20日龄时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第一次普检,100~12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普检。

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间隔3个月再次普检,扑杀确诊阳性畜,阴性畜继续饲养。

2.污染畜检测、扑杀、隔离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污染畜群进行普检,以后每间隔3个月进行1次普检,对检出阳性畜隔离并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核,对确诊阳性畜进行扑杀,直至全部阴性。

3.成年畜净化群检测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普检,阴性畜继续维持,确诊阳性畜按照污染畜进行检测、扑杀。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牛、羊、猪、鹿、犬等布病易感动物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本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血清学诊断或病原分离。

2.1 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2.2 临床症状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及睾丸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

2.3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异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 实验室诊断2.4.1 细菌学诊断2.4.1.1 显微镜检查采取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胎儿胃内容物或有病变的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即可确诊。

2.4.1.2 分离培养新鲜病料可用血液琼脂斜面、肝汤琼脂斜面和3%甘油0.5%葡萄糖肝汤琼脂斜面等培养基培养;若为陈旧病料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20万的龙胆紫培养。

奶牛规模化养殖中布鲁杆菌病的防控

奶牛规模化养殖中布鲁杆菌病的防控

发 生流 产 , 但 较难 根 除带菌 病畜 , 牛 群 中免 疫力 低 的 奶牛容 易感 染发 病 。
5 . 2 定期 检疫 、 隔离、 淘 汰 病 畜
奶 牛场 布 氏杆菌 发病 率低 时 , 检 疫 阳性牛 , 扑杀 淘汰 ; 部分 发病率 高 的奶 牛 场 , 阳性 牛 隔离 饲 养 , 并 对所产 犊 牛喂 消毒 乳 , 防止 新 生犊 牛布 氏杆 菌 病 的
E L I S A试验 和 P C R诊 断技 术 对 未 免疫 奶 牛 布 氏杆
1 布鲁 氏 菌特 性
布 氏杆菌 属分 6个 种 1 9个 型 , 我 国奶牛 主要 流 行 的是 牛种 1 、 2或 3型 。牛 布 氏 杆 菌是 需 氧 型 , 生
菌 感染 抗体 进行 检 测 , 诊 断是 否 存 在 潜 伏 的 隐性 感 染 。布 氏杆 菌病 竞 争 E L I S A 试 验 对 免疫 半 年 以上 的奶牛 能 区分疫 苗抗 体和 野毒感 染抗 体 。
宫 内膜 炎 、 胎 衣不 下较 多见 。
滞留、 睾 丸炎 、 腱鞘 炎 、 关 节 炎 等 主 要症 状 的一 种 人
畜 共 患传 染 病 , 世 界 动 物 卫 生组 织 ( O I E) 将 其 列 为
B类 动 物疫病 和 必 须 通报 疫 病 , 也 是 国际 贸 易 中必
4 布鲁 氏 菌 病诊 断 技术
奶 牛布鲁 氏菌 病 主要 由牛种 布 氏杆 菌 ( B . a b o r — t u s , 又称 流产布 氏杆 菌) 感染 , 引起 流 产 、 死胎 、 胎 盘 产物、 排 泄物 、 分泌物、 公 畜精 液 , 被 污 染 的饲 草 、 水
等 。本 病在 老疫 区呈散 发状 发病 和流 产 , 但 空怀 、 子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方案
建立宣传平台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牛羊布鲁氏 菌病净化的相关信息,扩大宣传覆盖面。
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建立协作机制
01
建立农业、卫生、畜牧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明确各自
职责,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加强信息共享
02
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及时交流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的进展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为净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共享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数据 和经验,提高净化工作的效果。
问题反馈与改进措施制定
问题反馈
及时了解净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 。
改进措施制定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净化工作 方案。
加强政策宣传
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了解政策内容,增强其对政策的认 同感和执行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监测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评估净化工作的效果。
血清学检测阳性率
定期开展血清学检测,了解阳性 率的变化,评估净化工作的进展

病原学检测阳性率
通过病原学检测方法,了解阳性 率的变化,评估净化工作的效果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选择
定期收集数据
建立定期收集数据的机制,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 准确性。
数据分析方法
开展联合行动
03
组织农业、卫生、畜牧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对牛羊布鲁氏菌
病净化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争取政策支持为净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争取财政支持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为牛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提供必要的 经费保障。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与净化措施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与净化措施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与净化措施作者:张栋王征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08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S823.9+1;S85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5-0019-01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类感染该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家畜感染则出现流产和不育,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现就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治和净化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1 病原学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短杆状、边缘稍凸或直,末端钝圆。

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或卵圆形,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荚膜。

2 流行病学该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但主要是羊、牛及猪。

该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食品)、饮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感染;可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或流产物等,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此外,也可通过结膜、交媾及吸血昆虫进行传播。

3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

短的两周,长的可达半年之久。

家畜患病后症状基本相似,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

早期表现为结膜炎和体温升高等。

妊娠母畜流产(多在妊娠2~8个月),多为死胎或弱仔。

但大多数流产经两个月后可以再受孕。

畜群中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不孕症增多。

公畜睾丸肿大,触之有热、痛感。

4 病原学诊断目前对于布病的诊断多采用血清学试验,主要检测血清或乳中的布鲁氏杆菌抗体。

主要方法有: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5 防治该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以监测、检疫、阳性畜扑杀、阴性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这一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

6 奶牛布瘸净化措施确诊为布病病牛或检出阳性牛的牛群(场、户)为牛布病污染群(场、户),要全面实施布病净化工作。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方案
一、背景及意义
奶牛场是生产奶制品的场所,而布病是一种由感染沾染枝状杆菌引起的牲畜传染病,易造成奶牛患病、流产、死亡等严重影响,对奶牛场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威胁。

同时,因为病菌对人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所以严重影响了奶制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

因此,加强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对保障奶制品的安全和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净化工作方案
(一)预防
1.做好环境卫生
要保持牛舍内外产生垃圾、粪便的地面清洁卫生,摆放杂物要少,防止细菌孳生。

同时,在空气、水、饲料中杀菌消毒,注射或口服疫苗,降低病菌传播,保持奶牛身体健康。

2.进口动物检疫
对于进口的动物,必须执行政府部门的检疫制度,减少布病从进口动物传入的可能性。

3.科学饲养管理
要建立合理的饲养计划,合理选择奶牛的品种和饲料,确保奶牛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降低布病感染风险。

(二)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11.220
B 41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T 2470—2015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The defecation technological specification of the brucellosis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 2015-04-30发布2015-06-30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动物医学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国丽、谷志大、陈瑶、王军、张雅为、段亚良、何利昆、李璐、王冰、王志国、赵鹏
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术语、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诊断、净化等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T 18646 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
NY/T 1567 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7号)
《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33号
《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技术指南(试行)》疫控(监)[2014]107号
《辽宁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备案管理办法》辽动卫发[2007]119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规模化奶牛场 large-scale dairy farms
有独立封闭的饲养管理区域,占地面积依据NY/T 1567,饲养规模50头以上,管理规范的奶牛饲养场。

3.2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3.3
布病监测 brucellosis monitoring
是由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实施,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布病进行检测和结果分析。

3.4
布病净化 brucellosis purify
对布病流行的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措施,达到消灭或清除传染源的目标。

4 布病诊断方法
4.1 临床诊断
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临床判断。

4.2 实验室诊断
4.2.1 病原学诊断
4.2.1.1 显微镜检查
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执行。

4.2.1.2 分离培养
以上按照布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执行,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4.2.2 血清学诊断
4.2.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2.2.2 全乳环状试验(MR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2.2.3 试管凝集试验(SA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2.2.4 补体结合试验(CFT)
按照GB/T 18646 规定执行。

4.3 结果判定
4.3.1 符合4.1的,判定为疑似患病奶牛。

4.3.2 符合4.3.1且4.2.1.1或4.2.1.2阳性时,判定为患病奶牛。

4.3.3 当4.2.2.1、4.2.2.2之一阳性时,判定为疑似患病奶牛。

4.3.4 当4.2.1.2、4.2.2.3、4.2.2.4之一阳性时,判定为患病奶牛。

4.3.5 符合4.3.3但4.2.2.3、4.2.2.4均阴性时,30天后应重新采样检测,4.2.2.1、4.2.2.3、4.4.2.4之一阳性的判定为患病奶牛。

5 净化
5.1 环境控制
建立完善的制度、档案管理和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规范饲养管理行为,实行非免疫无疫管理,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实行严格的消毒、杀虫和灭鼠。

5.2 外引种源管理
引进的奶牛及其精液、胚胎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的有关规定。

跨省调运奶牛时,应优先从获得农业部净化评估认证的奶牛场引种,并符合《辽宁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的规定。

5.3 净化内容及比例
场内所有奶牛每隔6个月开展1次血清学检测,每月开展1次奶样检测;外引奶牛在引进前30天和混群前分别进行1次血清学监测,混群后纳入在场奶牛监测范畴。

5.4 处理
5.4.1 发现疑似布病阳性奶牛或布病确诊阳性奶牛,应立即报告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5.4.2 血清学监测阳性奶牛必须立即进行扑杀,并按GB 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同舍同群奶牛进行隔离、消毒、监测。

发现阳性奶牛,转为每月检测1次,连续3次监测均为阴性时,再转为常规监测。

6 净化标准
连续2年未监测到布病感染奶牛;对流产等症状的奶牛进行布病检测结果为阴性;对所有性成熟奶牛要每间隔6个月至少检测一次,结果为阴性。

7 净化维持
达到布病净化状态的规模化奶牛场可按5.3开展持续维持性监测,以保持奶牛群健康状态,监测期间发现异常情况处置同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