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旺银

2013年12月4日

定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的短杆菌或球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染色呈紫色,需氧菌,对营养要求高,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其培养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

致病性

?布鲁氏菌属中各生物型不同,毒力亦有差异。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对人、畜基本上无致病作用。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对绵、山羊有一定致病力。犬种布鲁氏菌虽然对犬有较强的侵袭力,但对人、畜的侵袭力很低。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病对人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尤以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流行病学传染源

?人类布鲁氏菌病传染源除家畜牛、羊、猪外,尚有骆驼、马、狗、鹿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有:

?1.绵、山羊: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最危险的传染源。由于羊对布鲁氏菌比较敏感,感染后可从多种途径排菌,如流产物、乳汁、尿和粪便等。人们接触病羊或食用其乳、肉等,可发生感染。

?2.牛:牛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排菌途径与羊相似。因牛种布鲁氏菌对人的侵袭力低于羊种布鲁氏菌,故易造成人群散发性流行。

?3.猪:猪也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体内。接触感染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感染布病者占80~90%。

2.消化道感染:随着污染布鲁氏菌病的食物通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由于布鲁氏菌对酸度较为敏感,在一般情况下少量细菌可被胃酸杀死,故从胃肠道感染者较少。但也有资料报道,由于食用污染布鲁氏菌的奶制品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夏季发病,常与制备和食用奶制品经口感染有关;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疫区,也经常出现因饮奶而发病。

3.呼吸道感染:空气中含有布鲁氏菌病的尘埃飞沫随呼吸进入鼻内、鼻咽部、气管和肺泡中,形成局部病灶,或进一步入血液造成泛化性感染。此外加工皮毛等有关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感染的布鲁氏菌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尤其是在菌株冻干的过程中,大量布鲁氏菌病飞散在空气可造成感染的危险。此外被布鲁氏菌病污染的干粪尘土的飞扬导致感染发病者也屡见不鲜。

在自然状态下,常见多种途径混合感染,故在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常难肯定确切的传播途径。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

期,传染性更强。猪、牛、羊感染发病后,4~26个月,有的内脏仍可检出布氏菌。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期,传染性更强。猪、牛、羊感染发病后,4~26个月,有的内脏仍可检出布氏菌。

(三)染菌的皮毛

被布氏菌污染的羊毛可生存4个月,传染期比较长。

(四)水

布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可以直接污染水源,我国已从池塘水中检出羊种和牛种布氏菌。

(五)土壤、尘埃

病畜的排泄物污染土壤,随着牲畜的活动,扬起尘埃,传播布病。

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布鲁氏菌属中的大多数都是易感的。布病在世界上普遍流行。据资料统计表明,布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之间,学龄前儿童及老年感染发病率低,从性别上看不出明显差异,不同人群布病感染、发病取决于接触牲畜等传染源机会的多少,不同人群不存在易感性的差异。

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羊种布氏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2~4月,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夏季剪毛和奶食多,也可以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牛种菌布病夏季发病稍多,猪种菌布病季节不明显。

地区

布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但由于感染机会不同会出现地区差别。一般情况下牧区和农区人与家畜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城市病人多集中在皮毛乳肉加工企业。

临床表现

人类受布鲁氏菌侵入后,经过一定潜伏期表现出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3周,短者3天,长者可达数月。据陕西资料报道,潜伏期最短为7天,最长为2年,经过潜伏期后发病。

?1.发热:此为急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主要表现。我国7个省区的统计表明,发热者占76.82%,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发热者占23.37%。目前布病患者的波状热型已不常见,多为长期低热所取代。

?主要特征:(1)热型常见有以下五型:①波状热占15%,②不规则热占15.36%③间歇热占12.76%④驰张热占9.33%⑤长期低热占42.0%。(2)布病患者高烧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加重。

?2.多汗:可见于各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急性期多汗与发热相伴随。慢性期多汗者已不多见,仅占34.44%。

?特征:(1)出汗时间多发生在夜间,睡觉时出汗,称为盗汗。白天出汗多见于下午;

(2)出汗的程度汗量大,常被汗湿透内衣,甚至湿了被褥;(3)出汗较粘,有污秽感。

?3.关节痛和肌肉痛:急性期布病关节痛十分严重,主要限于大关节,呈游走性,常使病人出现强迫体位。急性期病人关节痛占76%,慢性期者为55%左右。

?特征:

?(1)疼痛部位,主要以腰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肩痛,肘关节痛;

?(2)疼痛时间:①发病初期很少出现关节肌肉痛②发热期间疼痛随每天体温波动而变化,早晨体温低时疼痛轻,随体温升高疼痛加重③疼痛性质:多呈现游走性,有类似风湿性关节痛,多为刺痛和钝痛

?(3)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区别:①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有的疼痛十分剧烈,一般镇痛剂都不能缓解。疼痛性质可如锥刺样或为顽固性痛,出现的时间多与发热有关,在疼痛的关节或骨骼附近,常可发生一处或数处明显压痛点

②慢性期:关节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有的仅为沉重感,

影响关节活动。关节痛常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加重,如过劳或气候突然变化等。

? 4.乏力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这一症状,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虽可以从事一般性工作,但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消除;严重者萎靡不振,疲劳不堪,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由于乏力症状在布病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

?5.肝、脾肿大:可见于各期患者。急性期肝大约为21%、脾大为10%,慢性期肝、脾肿大为5%左右。

?6.睾丸炎:男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出现睾丸炎并不多见,急性期者约有25%,慢性期为5%左右,多为一侧。

?7.滑囊炎和腱鞘炎:滑囊炎是布鲁氏菌病患者主要症状之一,约占急性期病人7%,腱鞘炎多发于手腕、手指和足部。

?8.神经系统症状:据内蒙古对61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调查表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约为23%。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坐骨神经痛和多发性神经炎,偶有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9.皮疹:患布鲁氏菌病后出现皮疹病人约占1~5%,多发于病后1个月,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2~13天内消失。

国外布病疫情动态

全球布病疫情流行回升

?过去10年,全世界每年超过50万新发病例。

?亚洲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

–过去10年,黎巴嫩布病疫情一直保持地方性流行。年发病率达4.9/10万。

–蒙古国疫情持续上升,年发病率为60.6/10万。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布病地方性流行地区。叙利亚年发病率为世界最高,达160.3/10万。而且每年发病数都成倍上升。

–土耳其发病数逐年上升。2004年发病数超过15000例。平均年发病率达

26.2/10万。

–阿曼年发病数超过100/10万。

–韩国2003~2004年发病数持续上升。

–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近年来发病数也在持续上升。

–但瑞典、荷兰、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该病。

我国布病流行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间布病严重流行,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其中,1963年报告发病率1.77 /10万,波及28个省份。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世纪70年代起疫情逐渐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等到了基本控制。1992年,人,畜间疫情均降至历

史最低水平,全国仅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19例,报告发生病率0.018 / 10万,畜间布病阳性率稳定在0.1%以下。

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008年,人间布病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报告病例27767例,报告发病率2.15 /10万,报告发病数在27种甲、乙类传染病中居第8位。部分地区报告发病数已居当地各类传染病之首。 国内布病疫情动态

布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我国人间疫情以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最严重,70年代显著下降,80年代后连续保持下降态势,90年代中期后疫情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从1995年开始疫情呈现上升趋势,1996~2000年发病率波动在0.09/10万~0.25/10万之间,2001年这种回升趋势更加明显,2001~2005年发病率波动在0.23/10万~1.50/10万之间,2005年全国报告新发病例人数已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近2万人。 全国人间布病发病趋势 1950-2006.11

2006年全国共报告新发病人17644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85%,疫情分布有20个省区,疫情仍然以华北和东北为主。

2007年全国共报告布病病例18116例,较2006年同期(17644例)上升了2.68%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21个省(市、区)共报告布病发病人数为15269例,与去年同期的10670例相比,报告发病人数增加了4599例,上升了43.1%。

近几年,疫情主要发生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陕西、河南、吉林、其次是新疆、西藏、山东等,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有散在疫情发生。 我省布病历史

1.1932年在陇西、1937年在民乐、1942年在山丹均发现有布鲁氏病流行。

2.1964年先后在河西一带多次暴发布鲁氏病流行。

0500010000

15000

20000

250001950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

发病

数0

0.2

0.40.6

0.811.21.4

1.61.82

发病率(1/10万)

3.1970~1980年全省范围内开展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1985年全省14个地、州市、86个县市区达到“基本控制区”标准。

4.1986~1997年全省75个县市区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现阶段我省布病疫情动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2000年以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暴发和流行迹象。

?2005年白银区发生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其中白银区在2004年引进的小尾寒羊中抽查408只,阳性41只,阳性率达10%,并在4户养羊户21人中查出新发病例3例。

?兰州市某奶牛场经县畜牧中心对205头奶牛进行检疫,检出阳性109头,阳性率为

53.17%;对饲养人员22人采血进行布病SAT、RBRT两项检测,结果阳性6人,阳

性率27.27%;

?2007年全省14个市(州)血清学检查6418份,阳性120份,阳性率1.87%。比06年上升0.48%;新发病人17例,比06年增加9例。

?2007年安定区有畜间布病爆发,在凤翔镇东河村和友谊村6家奶牛饲养户的89头奶牛中血检阳性38头,阳性率42.7%。其次对22家奶牛场、132家养羊户429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对长期饲养牛羊重点人群采血115人,阳性7份,阳性率6.18% 7人均无临床症状,属感染者。本次畜间奶牛布病爆发造成经济损失达50余万元。

?2008年全省30个县(市、区)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流行病学调查27067人,血清学检查3476人。血清阳性数244例,阳性率为7.02%,比上一年(阳性率1.87% )增加5.15%。年内新发病人28例。主要分布在6市(州)9个县(市、区)。即甘州、环县、西峰区、天祝、静宁、红古区、榆中、岷县、合水。

2009年我省布病疫情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先后在我省的河西瓜州、陇东合水两县发生三起布病爆发疫情,三起布病疫情共发现病人38人,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岁,男性26人,女性12人。经疫羊感染35人,经疫牛感染3人,38名病人血清学检测,RBPT、SAT均为阳性,SAT最高达1:3200。

职业人群检测:对一某研究所的19人进行了布病感染情况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12人,阳性率63%,经调查感染者均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目前无布病临床症状。

我省畜间布病现状

1、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布病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1999年754个县布病防制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稳定控制区未达标县:金塔、敦煌、安西、甘州(原张掖市)肃南、合作、碌曲、玛曲、夏河、卓尼、宕昌环县、嘉峪关。

?2、布鲁氏菌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60种野生动物体内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在螨体内可经卵传代,体内存活2年以上。

?3、2000年以后布病防控工作有所放松,特别是2003年以后防控工作力度不大。

?4、2009年以后布病疫情回升明显,局部地方疫情十分严重:

?2009年瓜州县羊布病监测,阳性率达31.18%。合水县奶牛布病阳性率达0.85%,羊布病阳性率达0.83%。

?2010年,庆城县布病监测羊阳性率达32%,人间发现布病新发病人。

?2011年庆城县羊布病阳性率7.98%,甘南州某县牛布病阳性率15.09%。

全国布鲁氏菌病职业构成转变

甘肃省家畜布病检疫统计表单位:头

?5、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

?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16种):

?一类动物疫病(5种):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

二类动物疫病(11种):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狂犬病、血吸虫病、包虫病、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

人畜共患病重点流行区。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对河北、山西、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2个省(区、市),重点加强狂犬病防治。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个省,重点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对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加强包虫病防治。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布病防治考核标准

?到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达到控制标准;其他区域达到净化标准。

?到2020年: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持控制标准;海南岛达到消灭标准;其他区域达到净化标准。

?6、甘肃省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方案:布病:力争三年的时间重点防控区域(庆阳、平凉、酒泉、张掖、兰州)力争达到控制标准,并向稳定控制区转化,其它地区达到净化标准。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12-2014年主要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到2014年,布鲁氏菌在兰州、庆阳、张掖、酒泉等重点区域动物感染率降至0.3%以下,其它市州感染率降至0.2%以下;全省奶牛结核病阳性率降至2%以下;要提高狂犬病的免疫密度,加强区域联防,降低疫病发生风险。重点抓好甘南等牧区包虫病等控

制工作,全省牧区县犬、牛羊感染率降之10%以下…….

?7、甘肃省1981年以前鉴定的107株菌有三个种,羊种97株,占90.65%;牛种8株,占7.8%;猪种2株,占1.87%。

畜间1981年以前共分离到布氏菌11株,其中牛种6株,羊种菌1株,未定型4株。

?1982-1991年,畜间共分离到6株菌,牛、羊、猪各2株。

?综合分析当前全国布病疫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1.布病疫情波及范围广。

? 2.疫情与奶牛、羊只流动情况关系较大。

? 3.新发病人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以畜牧养殖加工人员居多。

? 4.病人症状趋于典型,患者大多为重症病人。

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

1.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布病防治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2. 卫生农业部门之间缺乏密切协作。

3. 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业务素质差现象比较严重。

4. 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

5. 宣传力度不够,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危害

布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影响畜牧业发展

(三)经济损失

(四)影响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防控工作

1.开展联防联控

2.加大人间布病防治力度

3.落实动物布病防治工作措施

鉴别诊断

? 1.布病与风湿病的鉴别

主要区别是布病多以侵犯大关节为主,风湿病则以侵犯小关节为常见。在风湿病时经常见到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中性白细胞增多,心脏瓣膜常见损害,这在布病是罕见的,实验室检查,风湿病抗“O”试验为阳性,布病试管凝集和皮肤检查等反应是阴性。而布病正相反。

? 2.布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

布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可能与伤寒混淆,主要区别:伤寒起病急,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相对缓脉,体温与脉搏的分离现象,蔷薇疹以及消化系统症状等与布病不同,实验室检查:伤寒为肥大氏反应阳性,伤寒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为阴性。

? 3.布病与结核的鉴别

(1)结核病人一般明显消瘦,苍白或颊部潮红比较显著。

(2)布病没有结核病特有的心动过速。

? 4.布病与败血症鉴别

主要区别:败血症常有化脓性传染病灶,中毒症状严重,大多发生高热,称弛张热者居多。严重病例可见神志不清,甚至出现昏迷休克,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多数患者有进行性贫血,血培养可发现其它细菌。布病高烧时神志清楚,甚少谵妄,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试管凝集试验和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

? 5.布病与氟骨症的鉴别

氟病地区的饮水、蔬菜和粮食含氟量高,氟病疼痛部位广泛、固定,不伴有肿胀,不发烧,多有氟斑牙存在,X检查时骨质改变明显,尿氟、发氟高于正常值。

? 6.布病与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

主要区别:化脓性关节炎常查到原发性感染灶,关节肿胀疼痛严重,关节积液为脓性而且不易吸附,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显著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为阴性。

?7.流行性感冒二者均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酸痛等症状,但流感多为地区性流行,起病急;同一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内即有大量病人出现,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咽喉肿痛等症状,布病特异性检查均为阴性。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接触史:包括接触患布病的家畜、野生动物及其产物,以及布氏菌培养物。(2)临床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细菌学、血清学和皮内变态反应等。

凡具备(1)、(2)、(3)或(2)、(3)者阳性或培养出布氏菌者即可确定为病人。

不具有临床症状者不能诊断为病人。

畜间布病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害,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但确诊只有通过实验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布鲁氏菌病实验诊断:1.细菌学检查,2. 血清学试验: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环状试验,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法等。

?布鲁氏菌病的明显的症状是流产,须与发生相同症状的疾病鉴别,如弯杆菌病、胎毛滴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以及弓形体病等等都可能发生流产,鉴别的主要关键是病原体的检出及特异抗体的证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 2.合理选用药物及用药途径

? 3.综合疗法

? 4.中西医结合

?二.西医药治疗

?(一)急性、亚急性期布病治疗

? 1.应用抗生素疗法

?(1)传统抗菌药物的应用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最常用的是四环素。三种抗生素用法大致相同,每日2g,分四次口服,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

?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g,分两次肌注。应用此疗法,一般治疗后48~24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平均退热期为5~7天。

?2)利福平,并用多西环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mg,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多西环素200mg,连续给药最短6周。

?(2)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

?(3)孕妇的抗菌治疗:妇女在怀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时都可以引起胎儿死亡,因此更要给予及时的妥善治疗。

?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是利福平,禁忌用链霉素。

? 2.对症治疗

? 3.激素治疗在开始用激素治疗时,出现Herxheimer反应可以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当患者血小板严重减少或有明显的血管内凝块扩散时,应用氢化可的松,可以挽救生命。中毒症状严重,睾丸显著肿胀者,可使用激素治疗。但一般情况下禁用激素治疗。

? 4.左旋咪唑治疗本品能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恢复到正常水平。

?用法:成人每日剂量为150mg,分3次口服,连续一个月。以后改为每周连服2日,共6个月。

? 5.封闭疗法

? 6.病人的护理和支持疗法

?(二)慢性期布病的治疗

? 1.慢性布病急性发作或活动型布病,病人多有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等急性期症状,血清抗体滴度高。

? 2.具有局部病灶的慢性布病,慢性期布病往往具有明显的局部病灶,如布氏菌局限在骨关节、肝、脾或生殖器官内有时发生组织坏死,这时应当使用抗生素。

? 3.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人,无论病程长短,只要血液、组织中检出布氏菌,都应采取抗生素治疗。

三.中医中药治疗

利用中医中药治疗布病是我国独特的治疗手段。它适用于急性期和慢性期病人。

常用治疗方法有:扶正固本、活血化淤、蠲痹活络以及清热利湿等。常用方剂有:益气养阴煎、血府逐淤汤、加减蠲痹汤、加减独活寄生汤、三黄一见喜汤和涤热达原饮等。为了脱敏,还可以用穿山龙注射液注射。

5.其他对症疗法

按不同症状可适当选用解热镇痛、激素、淋巴因子和物理疗法等,并应加强营养和适当休养等措施,以提高本病的疗效。

预防与控制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布病防治规划

?二.组织措施

?(一)落实部门和机构的责任

?(二)加强部门协作,搞好地区联防

?(三)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三.技术措施

?(一)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二)开展人、畜间布病监测

?(三)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实施科学防治

防治

控制传染源

发现疑似布病病畜后,畜主应立即将其隔离,并限制其流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封锁

暴发和流行时(一个乡镇30天内发现10头以上病牛或检出10头以上阳性牛,或50只以上阳性羊),要对疫区依法实施封锁。

?暴发疫情的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三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一个乡镇三十天内,发现十头以上病牛或检出十头以上阳性牛,或五十只以上阳性羊为暴发。

?暴发或流行时要对疫区依法实施封锁。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动物或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出入疫区;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进出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动;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

?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动物和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移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进出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动;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限制在疫区内使役,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

?隔离

?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畜群)实施隔离。可采取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

?扑杀

?病畜和血清学(未注苗或注苗18个月以上动物或注射粗糙型疫苗的动物)或病原学阳性病畜全部扑杀。

?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畜和扑杀的病畜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一、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一)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胶皮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或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二)皮毛消毒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工作场地及时清扫、消毒,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

?(三)防止经粘膜感染

?二、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各类奶类均可带有布氏菌。消毒方法主要是采用加热法,有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等。

?三、防止经呼吸道感染

?四、职业人群防护

? 1.自我防护

? 2.人群预防接种

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知识

布鲁氏杆菌的防控知识 一、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鹿、马、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传染: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娩出物等。如羊羔接产人员,饲养、放牧及贩运牲畜人员、兽医、皮毛加工、挤奶、屠宰及从事布病工作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体内,比如生拌或未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被布鲁氏杆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比如皮毛加工、打扫畜圈卫生等。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 2、出汗:在晚上较多,出现盗汗,汗比较粘稠。 3、关节肌肉痛:主要是在大关节,慢性期疼痛也只有

大关节。 4、其他症状及体征有乏力、皮疹、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得了布病怎么办? 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所以,为防止布病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患者应遵循以下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抗菌为主,联合、规范、全程用药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勤洗手,不吃生拌或未煮熟的牛、羊肉,吃涮火锅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 2、在畜牧的接产、饲养、剪毛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3、定期对屠宰及圈养场所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宰杀处理后的污水、污染物集中处理达到无害化排放,同时皮毛消毒、奶制品消毒及流产物消毒处理等。 4、检疫淘汰病畜、隔离病畜、培养健康畜以及进行畜群免疫接种。 5、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种主要易感动物 羊种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羊、牛 牛种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牛、羊 猪种布鲁氏菌(Brucella suis)猪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rucella ovis)绵羊 犬种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犬 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rucella 沙林鼠neotomae)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 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 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3)宣传 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问答 1.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叫马耳他热、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牛、羊、猪中常发,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 2. 布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吗? 答:它不是新发传染病,早在1861年就有该病描述,1887年英国的军医Bruce首次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除少数国家和地区消除布病外,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该病。 3. 布病的传播因子是什么? 答:布病的传染源是患病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和分娩时,布鲁氏菌随病畜流产的胎儿、胎水和胎衣大量排出;病畜阴道分泌物,排泄物和皮毛及布鲁氏菌污染的水、土壤也是传播布病的媒介物。 4. 家畜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答:家畜感染布病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雌性动物发生流产、空怀、胎衣不下,特别是第一胎易流产,1-2次后可以正常生产;雄性动物一般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临床还偶见关节炎。 5. 布病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给人? 答:布病有多种传播给人的途径,通过皮肤、粘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都可以进入人体。如当感染的怀孕母畜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经常用手帮助其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病菌即可经擦伤的皮肤进入体,使人感染;食用感染的生奶或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也会感染。 6.人感染布病后有什么症状? 答:人感染布病后没有明显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在急性期,表现为波浪热、驰张热,多汗、乏力、盗汗、肌肉疼痛、游走性关节疼痛、全身不适。在慢性期表现多样,长期低热、乏力、关节疼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有的也会表现生殖系统炎症。

7. 人感染布病后是否能治疗? 答:在早期、急性期用药可以彻底治愈。治疗应以抗菌治疗为主,一般多采用抗菌素联合治疗,多疗程治疗,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疗效。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等。 8. 什么人容易得布病? 答:主要是职业人群,如兽医、屠宰人员、养殖人员、皮毛加工人员,频繁接触牲畜的人更易感染,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该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9. 如何诊断人是否得了布病? 答:主要是通过接触史调查、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接触史主要调查什么职业、与牲畜和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习惯等。职业人群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 10. 该如何预防布病呢? 答:预防布病主要是做好动物布病的防控。饲养的家畜应按国家规定进行一年两次检疫,发现阳性动物按规定进行处置;养殖户发现畜群出现大量流产现象,应及时上报兽医部门,对畜群进行检测;在地方性流行的地区也可通过对家畜进行免疫接种的方式控制该病。 对人布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对职业人群的自我防护教育。在饲养、屠宰和检疫等过程接触家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等(必要时带护目镜);接触动物后及时洗手消毒;不食用生奶、生肉,注意卫生习惯。 供稿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他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播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 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五、布病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㈠潜伏期:在一情况下其潜伏期为1~3周,平均为2周。也有个别病例潜伏期可达一年之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㈡发病及前驱期症状: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发病较为急骤。在发病缓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谓的前驱期症状。一般诉说全身不适,乏力感,有时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与一般感冒有类似。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征可以发现患者有微热,傍晚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甚大,短者几天长者数周。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或者易被忽略,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㈢主要症状和体征: 1、主要症状 ⑴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而且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布病的各个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观察体温傍晚升高。根据我国布病患者热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型:低热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驰张热型。而稽留热罕见。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发热曾被认为是典型的热型,因此,曾把布氏菌病称为“波状热”。热波的数量、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差异很大。波与波之间的间隔不一,短者3~5天,长者数周。波状发热多见于羊种布氏菌感染。近年来,波状热型已属少见。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仍然是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在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2020年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试卷及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题3分,计30分) 1、布鲁氏菌病是由()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一种()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 2、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指()。 3、目前布氏杆菌分为六个生物种:包括()、()、()、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菌。这几种菌属致病力最强的是(),()次之,其它种属少见。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布病急性期是指在发病3个月内的患者。() 2、疑似病人分离到布氏菌或有一项血清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3、羊奶或牛奶煮沸2分钟以上食用可有效预防布病。() 4、吃未熟透的牛羊肉串也能感染布病。() 5、布病是《动物防疫法》规定管理的二类动物疫病。() 6、牛羊猪三型布氏菌,以牛型对人的致病力最强。() 7、布氏杆菌不能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机体。() 8、开展布病筛查,血清初筛实验多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9、区疾控中心负责确诊布病的流调。() 10、布病健康教育一类人群也叫布病高危人群。() 三、简答题(每题10分,计40分) 1、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2、布氏菌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一、填空:1布鲁氏菌属、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乙类 2患布病的家畜及野生动物 3牛种、羊种、猪种、羊种菌、牛种 二、判断对错(每题3分,计3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三、简答 1、(1)经皮肤粘膜感染(2)经消化道感染(3)经呼吸道感染 2、(1)发热(2)多汗(3)乏力(4)关节和肌肉疼痛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360docs.net/doc/b17294297.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隰县位于临汾市盆地西北边缘,山区地带,东邻汾西,西靠永和,南接蒲县,北连交口。全县总面积1415.3K㎡,有8个乡镇,下辖97个行政村,包括384个自然村,人口10.29万,其中城镇2.4万,农区人口7.6万。我县农区占18%,牧区占5%,山区占41%,属于农区县。 一、内容与方法 1、常规监测 <1>人间疫情发现和报告 <2>暴发疫情监测 2、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人口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居民生活条件卫生习惯,职业人群个人防护情况,畜牧业概况。 <2>本底调查:病史追溯,畜间布病防制情况,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人和家畜布病防治情况,职业人群对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3>畜间疫情收集:主动与畜牧部门取得联系,掌握畜间布病疫情动态和防治情况,如流入牲畜检疫和免疫情况等。 二、监测结果:

(一)1.地区分布:今年我县新发病人26例,发病率2.6/万,病例分布在7个乡镇19个行政村,具体分布参照下表: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2、时间分布: 在1-9月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6、7、8、9月份,8月份占首位,具体见下表:

注:8月份我县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发病人数6例。 3、人群分布:今年共报告新发病例26例,年龄集中在30-50岁段,男女比例为21:5(详见下表),主要以养殖业为主。 隰县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二)重点人群监测: 1、一般情况调查: 1)人口资料(据2000年人口统计):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构成见下表: 总劳动力:61244人 2)自然地理,气象资料及监测点性质 我县年平均气温9.6℃,最高气温10.1℃,最低气温

布鲁氏杆菌病试题及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 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11、自治区每年几月定为布病宣传月()。 A、9月 B、10月 C、11月 D、12月 12、到2015年重点人群和和医务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以上。 A、60%和70% B、70%和80% C、80%和90% D、85%和95%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 6 个种。 ( ) 2、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传播。 ( ) 3、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对人侵袭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犬种菌。() 4、遇到急性传染病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直接镜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 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病。 ( ) 答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

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

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预防

布病小常识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体传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但每年都有因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布病的病例。 含有布鲁氏菌的家畜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为布病传播因子。其中布病性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

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汁品易患布病:布鲁氏菌病畜乳排除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有的可长达2年以上。这样含有布鲁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鲁氏菌存在。在生肉中可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鲁氏菌,尤其是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的尘土污染地区的水源。 布病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多汗、疼痛(主要是大关节、肌肉最为明显)、乏力等。人患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肝脏和脾脏肿大和睾丸肿大等,严重者可尚失劳动能力,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梅花鹿、马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不要生吃牛、羊肉,吃涮锅时,一定要煮熟,吃爆炒牛羊肉时,也要炒熟才能吃。布病多见于农村,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近年来出现了因饮食不当而罹患此病的情况。 现在人们经常到街上或饭店吃羊肉串,烤牛肉,涮羊肉等小吃,品尝各种风味,以饱口福。但是如果提供肉料的羊或牛是染病的动物,人们就可能因吃了这些小吃而感染布病。因吃涮羊肉时,人们总是喜食鲜嫩的,用筷子夹住的肉片不放,在沸汤中一涮,肉稍一变色就吃,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旺银 2013年12月4日 定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的短杆菌或球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染色呈紫色,需氧菌,对营养要求高,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其培养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 致病性 ?布鲁氏菌属中各生物型不同,毒力亦有差异。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对人、畜基本上无致病作用。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对绵、山羊有一定致病力。犬种布鲁氏菌虽然对犬有较强的侵袭力,但对人、畜的侵袭力很低。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病对人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尤以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流行病学传染源 ?人类布鲁氏菌病传染源除家畜牛、羊、猪外,尚有骆驼、马、狗、鹿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有: ?1.绵、山羊: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最危险的传染源。由于羊对布鲁氏菌比较敏感,感染后可从多种途径排菌,如流产物、乳汁、尿和粪便等。人们接触病羊或食用其乳、肉等,可发生感染。 ?2.牛:牛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排菌途径与羊相似。因牛种布鲁氏菌对人的侵袭力低于羊种布鲁氏菌,故易造成人群散发性流行。 ?3.猪:猪也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体内。接触感染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感染布病者占80~90%。 2.消化道感染:随着污染布鲁氏菌病的食物通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由于布鲁氏菌对酸度较为敏感,在一般情况下少量细菌可被胃酸杀死,故从胃肠道感染者较少。但也有资料报道,由于食用污染布鲁氏菌的奶制品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夏季发病,常与制备和食用奶制品经口感染有关;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疫区,也经常出现因饮奶而发病。 3.呼吸道感染:空气中含有布鲁氏菌病的尘埃飞沫随呼吸进入鼻内、鼻咽部、气管和肺泡中,形成局部病灶,或进一步入血液造成泛化性感染。此外加工皮毛等有关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感染的布鲁氏菌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尤其是在菌株冻干的过程中,大量布鲁氏菌病飞散在空气可造成感染的危险。此外被布鲁氏菌病污染的干粪尘土的飞扬导致感染发病者也屡见不鲜。 在自然状态下,常见多种途径混合感染,故在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常难肯定确切的传播途径。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科(所)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6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6 个种。()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汇编)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

.. . 布鲁氏菌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包括人间布病和动物间布病。人间布病一般由动物间布病传播而来。布病防治和应急处理,关系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进行。为切实做好全市布病应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8—1995)》,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布病疫情发生后,各级相关部门应本着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各司其职,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立即按照本预案采取预防、控制等各项措施,严格控制疫情发展和蔓延。 一、散发布病疫情的应急反应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要求,发现疑似和实验室确诊的布病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地病办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协调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同步处理疫情,同时向市地病办报告疫情。市地病办根据疫情严重程度,迅速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点处理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进入疫点后,要开展个案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试管凝集试验结果,进一步核实诊断,确定临床类型,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因子。通过对疫点周围重点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围和传染条件,对布病现症病人进行全程正规治疗。 动物防疫人员进入疫点后,要对病人家和疫点羊、牛等畜群进行检疫,对检出的病畜一律集中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畜舍进行消毒处理。 疫情处理结束后,要写出疫情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 二、出现布病爆发点的应急反应 布病爆发点是指2周,局部地区(村庄等)或一个集体单位(养殖场等)发生3例以上布病新发病人。 出现布病爆发点后,当地地病办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立即协调、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疫点同步处理疫情。市地病办应立即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动物防疫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区,指导当地相关人员处理疫情。 (一)调查爆发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