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DOC)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论述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基石,两个发现。

”,经过拓展构建成整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问:这个体系是怎样构建的?(P13)【前面的表述不太准确,问题是正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4.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做个四个创新性的回答,其中一个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结合思想实际谈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同1】简答1.马克思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P10、P11)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4.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6.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情况的论述。

选择填空1.马恩毕生的工作围绕______展开。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2.工业革命使机器体系和以____为标志的工厂制度的确立。

(雇佣劳动)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________(原始积累)4.马克思1881年《致xx李奇的信》明确指出饿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_____(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5.恩格斯_____(《自然辩证法》)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P1086._____(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产生的基础。

P647.巴黎公社创新性理论之一是用______制度(社会公仆制)代替官僚制度。

8.第二国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是_____(庸俗进化论)9.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是_______,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发展的新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xxx1848—1850的xx的xxxxxxxx的导言》)【这个名字太长了。

】10.列宁的______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提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运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一一客观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运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1.时代和实践2.具体实际3.吸收斗争4.曲折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依据?C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C2)无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C3)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C4)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1.马克思主义创立2.列宁3.苏东剧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人资本主义人无产阶级人三大发现@思想理论条件人德国:奠基者,集大成,画上句号.黑格尔哲学遗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过程论思想(发展思想)和总体性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遗产: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英国:奠基者,完成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剩余价值,地租,利润,利息人英法: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实验贡献:1.抨击2.方案缺陷:1.动因2.本质3.途径4力量5.幻想*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历程?1.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内容: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推荐下载

一、考题类型和分数分布:1、选择题20分2、简答题20分3、辨析题30分4、论述题30分二、复习重点(选择题不在其中):(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马克思一生贡献众多,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

急剧变革的社会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理解)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大纲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一、大纲性质:本大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复试专业课的考试大纲.二、大纲内容和要求:主要考察考生作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理论素质,侧重考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所考察的知识点,都包含在所指定的参考书之内。

第一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人类思想史的伟大变革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格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3.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列宁主义的诞生1。

列宁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2.列宁主义产生的思想前提3.列宁主义的诞生第五章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1。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2.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4。

关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5。

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6。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7。

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六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第七章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1。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3。

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6。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7。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第八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革命背景第九章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内容1。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2。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第十章江泽民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结复习5、《共产党宣言》四、试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阶级斗争历史揭示资产阶级矛盾的斗争性第二无产阶级纲领与策略第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潮批判第四共产党对各工人政党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唯物史观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结构是政治的精神的基础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史整个社会获得解放的最后阶级斗争2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地位作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等级秩序推行一种建立在人的政治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社会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革命社会关系的本性。

3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5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的科学论断6对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阐述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社会主义、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第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或者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这种理论飞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后者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二者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二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把未来共产主义看做是一种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中必然产生出来的现实的运动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而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仅仅是原则性的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从头脑中想象出一种符合人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并详细地加以规定和描述要求现实与之相适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道路不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1、如何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释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局限。

〔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的分析与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

他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不平等,压迫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他在?手稿?中对异化的解释是:主体和在自己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生产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活动。

〔2〕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的本质性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有摧残人的一面。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根本规定。

【1】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本应属于劳动者所有,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二者发生了异化。

而且劳动产品越多,工人占有的越少。

【2】劳动与工人相异化。

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

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

【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所以人的类本质是指劳动。

这一类本质是通过对象化来得到保证和确认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既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劳动产品,又把劳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

【4】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是人和人类关系的相异化的集中表现。

局限性:在?手稿?中还存留较为明显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抽象人性的痕迹。

如对劳动的理解,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论证等等,还具有抽象化和理想化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2.理解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3.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1.熟练掌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及其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意义;2.熟练掌握《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内容及意义;3.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意义;4.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1.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2.熟练掌握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3.熟练掌握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回顾和总结;4.掌握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四、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1.理解伯恩斯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2.理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斯坦主义的斗争;3.了解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1.了解列宁主义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2.了解列宁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六、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1.理解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2.了解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1.了解十月革命胜利及其伟大意义;2.熟练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熟练掌握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八、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1.理解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了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3.熟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形成原因;4.了解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九、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了解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的思想理论;2.掌握“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十、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巨变1.了解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2.掌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3.熟练掌握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

急剧变革的社会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理解)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区别: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

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7)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何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入手,加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回答。

(8)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

NO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NO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NO3:《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NO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NO5:《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NO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NO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9)如何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它说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

某种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否需要变革,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它们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是决不会灭亡的。

(10)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主要路径。

•在哲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1)如何理解“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

(1)“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主张,集中反映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基本精神。

(2)这一结论存在严重的缺陷。

第一,伯恩斯坦反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集中趋势的典型缺陷。

第二,使第二国际彻底陷入分裂的境地,对国际共运产生了沉重的打击。

第三,伯恩斯坦由国际主义者退化为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屈服于帝国主义。

第四,最关键的是,伯恩斯坦的认识论背离了历史主义的基本原则,导致了带有历史偏见的错误认识。

(3)修正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最终诱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

(12)马赫主义的主要主张及列宁的批驳与发现。

1、马赫主义的主要内容:(1)马赫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感觉发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马赫主义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上坚持不可知论,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人的感觉经验,在感觉经验之外是否有东西存在,我们无法知道。

(3)马赫主义在真理观上坚持主观真理观,反对客观真理论,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混淆了客观真理问题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问题。

(4)马赫主义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开,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照唯物主义行事,而在理论上则可以是唯心主义。

•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评•提出两条基本认知路线,批评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物是感觉的集合”•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重要结论,反对不可知论:1、物对人的不依赖性;2、意识与物质没有天生的不一致,自在之物是可知的;3、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从不知到知。

•(对认识论的重要贡献)•提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批评马赫主义真理观:绝对真理和相对整理的辩证•批评马赫主义的真理标准,提出实践标准•批评马赫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修正,提出哲学的党性原则:斗争着的哲学路线,实质上是斗争着的党派。

(13)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帝国主义理论•A: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1、由自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2、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金融资本•3、资本输出在过渡中的重要性•4、垄断已经跨越国内上升为国际垄断•5、最大的资本主义已经对世界瓜分完毕•结论:帝国主义是一般资本主义特征自然发展的结果,但只有到一定阶段,这些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才开始转向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阶段过渡的特点才形成和暴露,资本主义才变为帝国主义。

•B、帝国主义具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垄断的本性:阻碍技术进步、经济上的食利性和统治上反动性(14)如何认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一国胜利论•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多种因素导致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爆发革命的可能性•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几国率先胜利,而与马克思相反,认为同时胜利反而是不可能的。

(15)新经济政策及其重要发现、以及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阶段变化•1921、3-10初期:主要任务是从战时共产主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固定商品交换形式;•1921、10-1929斯大林终止前为主要阶段:继续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到国家调节商业与货币流通。

•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内容•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发现•1、新经济必须建立在尊重和适应普遍生产力水平(俄国的小生产经济)的基础上。

•2、商业是巧妙结合小生产经济和大工业经济的纽带。

•3、合作社是渐进性改造小生产经济的便利形式。

•4、国家资本主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得到控制和利用(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借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实质: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区别:一个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另一个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

(16)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选择之论争。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集中于如何克服粮食危机、如何贯彻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 在农业上:斯大林主张通过打击富农,在全国范围内从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而布哈林认为这一主张离开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主张通过经济手段即通过竞争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排挤城乡资本主义成分。

在如何加速工业化上:斯大林主张通过向农民征收“额外税”积累资金来保证高速的实现工业化。

布哈林反对,认为这种政策破坏了列宁所倡导的“工农结合”,同农民建立了一种荒谬的单方面关系。

布哈林表示不反对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计划,但强调必须同时发展农业,否则工业化的计划也要遭到失败。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中,所以,斯大林的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为支撑的工业化计划(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是奇怪的理论。

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

布哈林主张在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内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而斯大林则是在分析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基础上,提出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