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_笔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笔记

马克思主义笔记

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无中间环节)本质联系和非本质(性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根据和条件)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有无确定的趋势和方向)认识度的意义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坚持适度的原则,反对“过”和“不及”度的原理是法学、政治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

度的原理为变引起质变提供了基础。

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比如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分解、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等。

在社会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厮杀、学术.上的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 -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表现有: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范围的特殊性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A、内因是运动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运动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基础;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外因不起决定作用,而且通过内因表现出来。

C、外因和内因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认识质的意义:1、可以判断事物发展了没有。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主文哲学的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主文哲学的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马克思主文哲学的创立与发展2.1 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任何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土壤中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

(1)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内在矛盾的逐渐暴露,以及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向世界性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屡遭失败,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有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1)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时期时间为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主要成就包括数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根据、实验方法的确定、近代的生产本身成为自然科学的工艺学运用。

(2)“搜集材料的科学”过渡为“整理材料的科学”时期这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基础。

(3)启蒙运动近代社会科学起源于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

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其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

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既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从对这两方面的批判继承中产生的。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1 复习笔记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①哲学与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1)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马可思主义哲学笔记全集

马可思主义哲学笔记全集

马哲笔记2010第一章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第一节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一、实践概念的规定实践本身包含有一种矛盾性的本质:一方面,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感性的客观活动。

实践:是一种表现出历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真正现实的、感性的客观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物质的。

可感知的。

2.主观能动性:实践过程贯穿了人的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

3.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通过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生产满足人类生活物质需要的资料。

2.处理社会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维护和巩固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改变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改造社会。

3.科学实验活动: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四、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体论就是论本体与其派生物(精神)之间的关系,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3.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第二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对自然的依赖性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劳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在人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具有决定性意义:(1)劳动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2)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3)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

3.自然概念的层次性及自然对社会的影响自然概念有以下三个层次不同的含义(1)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即物质的自然(2)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哲史笔记

马哲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一、基本概念:1、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的物质内容和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社会形态还包括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了解社会形态的全貌,才能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2、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术语并赋予他历史唯物主义含义。

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舞台”。

这里已清楚表明,这里所讲的市民社会就是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国家和观念即意识形态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交往形式:亦称“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马恩早期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用语。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使用表示人的社会关系。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按照马恩理解,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

交往关系受制于生产力。

在不久后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用生产关系来概括。

4、《德法年鉴》: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在巴黎主编出版的德文刊物。

1844年2月底在巴黎出版第一、二期合刊号。

这一期刊有马克思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还发表了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

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实现了两个转变。

5、异化: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学习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点和难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转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及阶级状况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马克。

(1)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

(2)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

(3)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

2、对于以上政治经济条件的理解(1)把握历史。

(2)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第一,从马克思以。

(二)自然科学基础1、19世纪的自然科学状况——自然科学在。

2、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1)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

(2)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1、发展时间:产生于17世。

2、代表人物:在法国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起至西蒙•西斯蒙第为止;在英国。

3、主要内容。

(1)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

(2)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

(3)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1、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世纪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唯心主义。

2、主要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1)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2)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

(4)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也提出不少合理的。

(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1、复辟时期:是指1815年拿。

2、代表人物:梯叶里、基佐、米涅3、主要思想——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1)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

(2)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

认为17。

(3)注重财产关系——试图证明财。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1、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2、历史贡献:(1)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

(2)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

(3)德国古典哲学在历史。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

①把社会历史看作一。

②认为在历史人物动机背。

③只提出了认。

④思想是深。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①费尔巴哈坚持唯。

③费尔巴哈以人。

19世纪初期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合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节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转变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一)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情况1、倾向康德、费希特哲学时期:(1)康德、费希。

(2)不足:导致马克思的研究脱离实际,他认。

从而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

▲2、博士论文时期1、论文成由:致力。

2、研究希腊晚期哲学的原因:希腊晚期哲学是自我。

▲补充: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由原则(1)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区别:第一、德谟克。

(2)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

(3)在马克思看来,在希腊晚期。

3、论文中的独创精神(1)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

(2)把自我意识看作。

①当世界的具。

②当世界与哲学处于。

③当哲学与世界相矛盾的。

(扩展)(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坚决用。

(4)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

▲补充: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异同。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1年到1842年马克思。

(一)对现实的批判这一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

1、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1842.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坚持自我意识与。

(2)认为国家、法律的。

(3)人的行为是由一些。

2、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观点:站在劳苦大。

3、摩塞尔河沿岸农民。

(二)强调哲学对时代、人民的依赖性1、注重哲。

2、批判以布•。

▲市民社会——最初是指僧侣阶层和封建。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1、转向唯物主义的原因:——第一次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1)对《莱茵。

(2)受费尔巴哈。

2、核心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批判一:在。

(2)批判二:黑格尔认。

(3)批判三:马克思从方。

(4)批判四:批判辩。

(5)批判五: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制度。

3、影响:马克思尚。

(五)恩格斯的转向——恩格斯通过英。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1、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1)马克思批判了鲍威。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

(3)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

(4)在探索实现。

评价:马克思对宗。

2、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

(1)从社会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英国古。

(2)恩格斯已开始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另。

(1)批判了卡莱尔。

(2)批判了卡莱尔。

拓展:▲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1)宗教解放及局限性。

(2)政治解放及其局限。

(3)人类解放。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马克思在《1844。

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1、“异化”的概念及历史渊源:①德国古典哲。

②德国古典哲学时代:。

③黑格尔:第一次在他。

④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异化。

⑤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把“现象世界”看。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即工人劳动。

(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

(3)人的类本质与人。

(4)人与人的异化。

人同自。

3、异化的属性(1)劳动的对象化不。

(2)异化是现实。

(3)异化与异化。

(二)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

1、确定了生产劳。

2、强调了人的自觉。

3、提出物质生产。

4、第一次把实践。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1、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1)否定之否。

2、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1)批判一:黑格。

(四)对共产主义的论证1、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1)第一,私有制不是天然。

(2)资本主义制。

2、从异化劳动。

(1)共产主义的。

(2)共产主。

★理解掌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和。

从上述的论述中,。

(五)异化劳动的局限性1、实际思想内。

3、对《手稿》的。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1844年,马克思和。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批判:青年黑。

(三)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批判:鲍威尔等人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

不仅应该批判社会、特权者、私有主等等,而且必须批判无产者。

马恩观点。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1、18。

2、原因:(1)马。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实践”观点的形成过程(1)《博士论。

(2)对黑。

2、《关于费尔。

(1)重要性:第一。

(2)旧唯物主义的特点:①把对象、现实。

②承认真理的。

3、实践与唯物史观(1)实践既是。

(2)旧唯物。

(3)费尔巴哈致。

4、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马克思指明了自己同。

扩展:“实践”哲学纲要:(1)实践。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1845年9月到18。

(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实质1、历史发展的四个。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提出过程(1)《经。

(2)《神圣家族》:明确提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得出接近于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思想(3)《评弗里德。

(4)《德意志意识形。

(5)《哲学的贫困》:明确使用“生产关系”术语。

2、生产力和。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提出过程(1)《黑格尔法。

(2)《1844。

(四)阶级、国家和革命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

1、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它和一切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划清了界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一)批判蒲鲁东主义,阐发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1、蒲鲁东思辨唯心主义观点:。

2、马克思的批判。

3、《哲学的贫困》一书影。

(二)新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和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哲学意义:(1)是马克思和。

(2)“这部著作以。

1、《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常见的。

2、《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4、《宣言》评价(1)。

(2)。

(3)《。

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

核心复习题1、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3、马克思、恩格斯。

4、试述异。

10、马克思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