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伊壁鸠鲁
恩格斯故居
•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于巴门市一个棉纺厂主家庭。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 安排学习经商。在不来梅学习商业知识期间,他受到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耶稣传》反宗教思想的 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 哲学》,认识到了历史向着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受 到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发表了3篇批 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其父 亲是当地法律界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是在自由的思 想氛围中成长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的 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志向。他说:“人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 才能达到完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悠久的西方哲学传统, 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 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 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 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虽然这些理论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不同 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 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蕴涵着许多合理的 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 料和理论渊源。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主要围绕反对书报检 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 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他更加深入现实生活之 中,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动力。
新《莱茵报》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袁世硕、陈文新
13 世界古代史(第二版)
朱寰、杨共乐、晏绍祥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
1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第二 版)
王树荫、李斌雄、邱圣宏
16 中国革命史
王顺生、王炳林、陈 述
17 经济法学(第二版)
张守文
18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
曾令良、周忠海
19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18 世界现代史
19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1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2 社会学概论 23 法理学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张海鹏、杨胜群、郑师渠
程中原、吴敏先、陈述、柳建 辉
于沛、胡德坤、李世安、徐蓝 、孟庆龙
邢贲思、梅荣政、张雷声、艾 四林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西方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
文建东
3 西方经济学(精编本)(第二版)
4 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
外国文学作品选(上) 5
外国文学作品选(下)
本书编写组 张岂之、于沛、瞿林东、陈春 声、张越 聂珍钊、苏晖
聂珍钊、苏晖
6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
7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8
54.00 40.50 46.00 54.50 54.00 57.20 51.10 49.2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9 2017
978-7-04-050099-8 978-7-04-050101-8 978-7-04-046895-3

第0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三)对唯物辩证法主要范畴的阐述
•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列举了当时自然科 学的丰富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论述了唯物辩证法 的一些重要范畴。他认为,同一性和差别性、必然性 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对值得重视 的范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着重论述了自由和 必然这对范畴。。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阐述
• 在辩证法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各种事物和过程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统一整体上的一 个环节,根本不存在同周围其他事物互不相干的、孤立 存在的事物。
•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辩证法这个概念包括双重含义: 一是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即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 内的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二是指对客观辩证 法的自觉反映和理论表达,即以理论形态表达的辩证法 。前者称为客观辩证法,后者称为主观辩证法。
• 其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 导作用。
(二)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
恩格斯在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过程中,深刻地批判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 首先,旧唯物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物质与运动 的不可分割性,但对运动又往往只用“力”这一范畴来 解释,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力的运动或是在力的范围内 的运动,把客观世界中极其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简单地 归入机械运动的规律,陷入了机械论。
• 恩格斯认为,杜林把“从原则出发”的先验主义方法 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必然导致历史唯心主义。在社 会历史领域内,杜林不是从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 而是从社会的最简单的要素出发。他把社会分解为 “最简单的要素”,发现最简单的社会至少是由两个 人构成的,于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就成了全部复杂的社 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模式。只要按照公理同这两个人打 交道,便可以提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模式。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内容简介本资料是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历史合力论[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研]答: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观点。

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在这里,“总的合力”就是由历史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客观规律性组成的合力,由人的能动性和经济的决定性所构成,它表明历史进程就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个人及其主体合力对历史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作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贡献。

2人的价值[北京大学202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年研]答:人的价值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积极作用。

人的价值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

第0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第0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是最基本的实 践活动是决定 其他一切活动 的东西。
社会政治实践 形成各种社会 关系的实践活 动。社会政治 实践是在物质 资料生产实践 的基础上发生 和发展的
科学文化实践 生产精神文化 产品的实践活 动。生产精神 文化产品的科 学文化实践构 成了人类实践 的一个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三者的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 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 又密切相关。

含 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义
一方面, 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 特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另一方面, 实践 征 客体是一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 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
说明
客体与存在的事物不是相等的概念, 存在的 事物只是可能的客体, 只有当其被纳入主体 活动的范围之内, 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 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客体。
实践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存 在的事物有多方面的性质或功能, 它们并不 是同时完全地成为人的实践客体
分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自然客体和社会 客体
是否为实践所创造: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 客体
三、实践的中介

人类实践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 实践中介不 仅使主客体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而且中介的性 质还决定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 实践的主 体、客体、 中介相互联系, 形成了实践的基本 结构。
其一,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vs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其二,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实践对象、活动的个别性vs客观事物规律的普遍性
其三,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人的无限性超越的目的vs实现目的手段中介的有限 性

已出版的马工程教材与课程名称对照表

已出版的马工程教材与课程名称对照表

附件1:已出版的马工程教材与课程名称对照表序号教材名称出版社书号适用对应课程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479-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48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48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503-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5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26774-7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15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7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7872-6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8 《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3972-4 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9 《中国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914-6 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10 《西方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2518-5 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等11 《中国伦理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912-2 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12 《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7587-6 逻辑导论、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13 《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740-2 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14 《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835-5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15 《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8189-1 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16 《西方经济学》(上)《西方经济学》(下)《西方经济学》(合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7100-6978-7-04-015308-8978-7-04-033312-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17 《世界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9258-2 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1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5686-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19 《〈资本论〉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5669-4 《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20 《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15-9 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21 《国际公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525-9 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22 《国际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26-5 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25-8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24 《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3-9 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25 《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2-2 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26 《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1-5 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27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4-6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28 《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736-5 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29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157-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30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14-2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31 《中国革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582-3 中国革命史等32 《地方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0-8 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33 《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7591-3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34 《政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1988-0 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35 《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4468-4 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36 《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831-7 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37 《比较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915-3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38 《外国文学史》(上)《外国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2107-1978-7-04-042108-8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39 《西方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834-7 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40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841-5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4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4700-2978-7-04-044702-6978-7-04-044701-9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下)4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4628-9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43 《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26773-0 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44 《新闻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5-3 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45 《广告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7993-5 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与广告策划等46 《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3477-3 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47 《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899-6 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48 《中国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3966-3 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49 《世界古代史》(上)《世界古代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4944-0978-7-04-044939-6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50 《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26776-1 史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51 《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6274-9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866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53 《世界现代史》(上)《世界现代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7485-8978-7-04-037796-5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54 《中国戏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6-0 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55 《法理学》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8643-9法理、法理学、法理学初阶、法理学导论、法理学概论、法理学概要、法理学基础、法理学进阶、法理学中阶、初级法理学等5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987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讲座、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等57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9838-8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原著等58 《社会学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9781-7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原理、专业导论(社会学)、学科导论(社会学)、社会学、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社会学(思政)、社会学(文09)、社会学(校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含社会调查)、社会学概论(汉)、社会学概论(通识-社会分析类)、社会学概论(通识-一般通识课)、社会学概论(专业基础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专业任选课)、社会学概要、社会学基础、社会学理论实践、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入门、社会学通论、社会学原理、社会学专业导论、社会学专业导论课等59 《中国哲学史(上下)》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841-4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核心课)、中国哲学史(马)、中国哲学史(社)、中国哲学思想史等60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837-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共运史、国际共运史与当代国外社会主义运动等6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78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与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6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528-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列宁哲学著作选读、马恩哲学著作选读、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马列经典著作选读、马列原著选读、马列原著选讲、马列哲学原著选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马列主义原著选读、马哲经典导读、马哲经典著作导读、马哲原著导读、马哲原著选读等。

高教社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及其对应课程一览表

高教社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及其对应课程一览表

29 《宪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33736-5 33.0 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30
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
31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史》
978-7-04-045157-3 978-7-04-045914-2
44.9 54.0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 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 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 思政教育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 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 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
23 《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5 《中国法制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6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刑法学》(上册.总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925-8
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59.0
32 《中国革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582-3 40.5 中国革命史等
33 《地方政府与政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4 《国际组织》
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政治学概论》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一、页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二、目录1.页2.目录3.摘要4.背景和现状分析4.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4.2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挑战4.3马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作用5.项目目标5.1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2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5.3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创新发展6.教学方法和策略7.教学内容安排8.教学评估和反馈9.教学资源与支持10.结论与建议三、摘要本教案旨在为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方案。

教案结合现代教育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明确项目目标,并详细规划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强化师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背景和现状分析4.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1.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2在当今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4.2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挑战2.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参与,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培训,影响教学质量。

4.3马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作用3.1马工程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致力于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2通过马工程,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3马工程还可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

五、项目目标5.1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1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 第二,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第三,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第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01 要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强调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必
02 须实现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
• 第一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 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 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 思想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基础。
• 第二阶段:以江泽民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
(二)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辩证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包含深刻的辩证 法内容,特别是它强调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更 加注重矛盾双方在对立中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 转化,在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在实践中深化了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实践中 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 第三阶段: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 国各族人民,在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 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 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 学思想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主要内容
目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与
实践基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 • 二、生产力观点与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
• 第三,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解决社会 矛盾的过程。
•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本质属性。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深化了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 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用新的实践 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 想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 强调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 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 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 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 性,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基本原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既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内容中,又具有相对独立的 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部分与整体的 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既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内容中,又具有相对独立的 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部分与整体的 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 统筹兼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认识 和构建,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思想。辩证唯物 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 体,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处于相关性之中,由此决定 了事物的发展与系统整体态势息息相关。现实世界就是 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协调 发展的有机整体。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自觉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重大贡献。
• 第一,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 第二,关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根据事物发展是一个 过程和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哲学思想,提出了通过 “先富”而实现“共富”和把握好“两个大局”的思 想,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辩证法。
03 问题上的辩证法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 大关系的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 的一系列基本
• 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形成 了正确认识和处理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重大关系的思想。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深刻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 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 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 哲学特别是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理论来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 原理、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关于物 质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规律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 量的原理等一系列基本原理,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 础。
四、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 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以人为本思想,在多方 面发展了唯物史观。
(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在说明社会发展动力 时,强调把生产力作用与人民群众作用有机统一起来, 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作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 01 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 02 的过程 0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二)实践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认识论
01
强调发挥实践主体能 动性思想,突出实践 的价值功能,并将两 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 第三,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三)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 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 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 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强调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 共同事业,发挥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 层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社会主义 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 联系群众,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 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哲学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哲学认识,也 体现了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思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 成和发展过程
• 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是 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认 为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 决的。
改革
• 改革就是改变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部分,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意义上,革命和 改革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而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 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 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 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 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 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思想 • 四、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 • 五、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与指导意义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形成
• 第一,明确现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