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

合集下载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

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

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

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

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

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

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

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

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

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

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

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

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

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

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儿子与父亲间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样都值得品味。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6篇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6篇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6篇《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小时读汉乐府《十五参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进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

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

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

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

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

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

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

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

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

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

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

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

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终究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后来我读到吴其癋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癋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

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

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根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

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

直到如今,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非常准确。

吴其癋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

他用很冲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If I succeeded today, I must have put all my hard work together yesterda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五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一):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能够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我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我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头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明白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午时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趣味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能够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此刻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述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欢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那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五篇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五篇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五篇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

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

《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资料。

《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

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

此外他的书并不是个性流行的那种。

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

此外,能够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十分地内敛谦恭自省。

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能够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

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

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事情。

汪之后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写了许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故乡的那些描述和回忆。

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

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我一向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之后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向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必须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能够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取。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1布封说过:“风格即人”。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

书中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

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

《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

“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成。

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

当时的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

汪曾祺小说读书笔记(通用22篇)

汪曾祺小说读书笔记(通用22篇)

汪曾祺小说读书笔记汪曾祺小说读书笔记(通用22篇)汪曾祺的作品从―开始,就是以民间生活的题材引人入胜。

五行八作中的能工巧匠、倒了运的农民、各种各样的小商人等,从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丰富渊源,对于时代的独特回应。

汪曾祺小说读书笔记篇1说来惭愧,我是个好吃的人,但又成不了美食家。

读书也是,虽杂不精,儿时家训:惜衣有衣穿,爱书有书看,故而勉强算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看书很少谈什么体系,管他什么名家名著,一册在手,翻翻插图,看看目录,凭着跳跃眼中的只言片语判断要不要细读慢品,就像与人相处也是如此,第一眼的喜好决定了相交程度。

**惯延续,虽存局限,即使错失,不留遗憾!而汪曾祺的作品就在我“随便翻翻”中常置案头,百读不厌,如若错失,定有遗憾!读汪老的第一篇文章是《故乡的食物》,早都说了,我是个好吃的人,自然容易被介绍美食的作品吸引。

古往今来,从苏东坡到李渔,从袁枚到梁实秋,直至周作人、林语堂、陆文夫、贾平凹·····这些作家都写过谈吃论喝的作品和随笔,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独开一枝,厚重且飘逸,世俗又脱俗。

笔触灵动,娓娓道来,齿颊留香之余深谙人文内涵。

我的故乡和他比邻,乡土风情多有相似,笔墨之间倍感亲切。

少年读时只想尝味,及至成年背井离乡,品尝了人生诸多酸甜苦辣后再读旧文,更加明白“乡愁是病,食物是药”,没有食物和文化的承载,又怎能体味得到蔬食三昧?首篇“炒米和焦屑”确实说不上有什么好吃,不爱它的人更加费解,不就是把米炒熟、将锅巴磨碎赖以果腹的方便食品吗——可今年寒假结束,离乡返粤,我有限的行李之列就带了十包锅巴!连自己都奇怪,数十年往返奔波中,对手提肩背早就不堪负重,因此庆幸在物流如此发达的今天,每每选择寄走行李,可连贴身衣物都懒得携带的我,为什么不把锅巴一并寄走呢?——衣服脏了可以再洗,锅巴碎了可不行!那掉落一地的乡愁啊,恐怕才真是不堪负重吧!当然,汪曾祺的作品远不止介绍美食,涵盖了散文、小说、剧本、文学评论,行文看似不讲究章法结构,然而那是“苦心经营的随便”。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

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

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

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

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

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

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

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

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

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

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

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

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周六,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在家傻待,谁约我”结果本来在和同学约会的女儿放弃约会,给我回了条微信:“我约你”就和女儿来到东方广场。

来到东方书城一个新开的书吧。

买了杯饮料开始了我们的周末约会。

当时女儿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说:“我喜欢看汪曾祺的散文”,“为甚”?女儿说:“他有几本是全是写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儿是个吃货。

顺着女儿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看起来。

看了几页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着浓浓的“中国味”不乏味,且蕴含着民主心灵和性灵的美质。

却又淡淡的,时而把带进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时而把我带回了童年月光下妈妈在大树底下给我们讲述那些年她做过的“牛鬼蛇神”;时而又把我带进了舌尖上的中国那大川南北的中国民间美食景象。

看他书令你身在烦嚣的闹市却犹如穿越到另一个世界。

——其实我也挺喜欢这样写作风格。

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这样写写自己的生活,写写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见所闻。

但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博客上写的都是专业的,高水平的大作,总觉得自己的文章不适合登大雅之堂。

所以一直不敢在这大雅之堂丢人,但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这书其实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遣书籍,但慢慢品味却也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书中我感受到了他从容,他淡然,他身处逆境却不以为苦,他达观潇洒,随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欢他的这一段:“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

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

”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

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

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

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

生活,是很好玩的。

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

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善良的。

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

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实证自己的价值。

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

二是对生我养我的故国未免有情。

但是,要恢复对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

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

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

人的心,是脆的”所以说做人一门学问,做事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看了这本书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书,天已黑了,找吃的,谢谢女儿给了我一个充实的周末!“把感情放在一粒尘埃上。

”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合上书的心情,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了。

洁白的封面略是一点粗糙,点点红粉染缀其中一角,几根粗细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条穿插其间,轻轻抚摸,仿佛梅香已然。

我们说,散文,有松散的形式。

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谓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文字质朴平淡,仿佛只是在娓娓道来,道家常,讲故事。

从书画到文学,从文学再到戏曲,更有从美食到花木果蔬,还有家乡与那所南菁中学。

生活的一切,其实不过为这些微小细腻的事物而构造的。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

”就像张爱玲的一篇《私语》一般——你听我说,我把我的故事,一一道来。

在《葡萄月令》里,有一句话特别迷人:“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

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我未曾见过梨花,也不曾看过苹果花的风采,但读了这一句,我却犹如嗅到花香,看到了花,她们或许开在低矮的枝头,展开洁白的花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的这句诗早被我们吟诵了千百遍,而将梨花的瓣子比作是月亮,一点点弯细玲珑,固然妙意只增不减。

那种美感在不经意间就悄悄坠入我目帘,而汪先生又并未写下太多艳丽的辞藻都大说一通,这种微妙的感觉实在是让我困惑。

花,是一滴墨,当你蘸上清淡的水,当淡墨悄然融合,情感溅落宣纸上,才能慢慢渲染弥漫开来。

而在《夏天》中,又好似是花园中百花起舞,各种花朵都不过轻写一个短句:“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

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

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好像在文字中,花儿们都换上裙装化为豆蔻女子,各自有自己的性格与宿命,却又各不相争,演绎自然和谐之乐。

每一朵花儿,每一颗露珠都被赋予了生命,在平白轻述的文字跳跃。

是那样的细微,却又那样的缠人。

不是豪放,也不是艳丽而是情感的缱绻将美丽压成一张张纸。

抚摸书页,仿佛仍有余香。

生活赋予我们什么?一顿食物,一场天气,一次旅行?我们总说,要用心体验生活,要细细观察,多多思考。

从不凡归属平淡,从浩荡终归细节。

或许生活不过是一片花瓣一个枕头,一支笔,一张纸,写下我们的故事,写下我们微弱的感触。

我愿执笔轻描,从细节看生活。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

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

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

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

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

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去图书大厦是奔着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去的。

可惜没找到,却意外发现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这让我更加惊喜。

一直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网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饭花集》,我有,牛吧,买的时候1.4元。

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风格,不买书分析什么呢?他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连起来就有味道。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喜欢的地方就在此:简单、流畅,不娇柔,一气呵成。

汪曾祺作为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已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他执笔的《沙家浜》家喻户晓。

而我从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当做散文家,读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纪事”,说不出的散淡、精致,就连青石板的苔藓都滑爽地让人想念。

《人间草木》从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依然朴实,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读到。

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写景是汪曾祺的长项,不枯燥、不艰涩,伴随着时代的印迹,老宅的每个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

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其声音、颜色、气味都已归于平静,但我们仍从字里行间看到从手心里滑过的岁月,想得起来都是温暖,怀旧的调子不可阻挡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

汪曾祺写景怀旧的文章节奏缓慢,情景交融,叙事方法有点像旧小说。

由于他熟读古文,文中比喻、怀旧、信手拈来,时不时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风格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

写人的文章却情绪活跃、调子轻快,是一种极简的水墨摹写人物传统模式。

一个个至亲人物出场,链接了他背诗、临贴、品茶、作画、写文的成长足迹,并理解其淳厚文学功底的源泉。

最喜欢他写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节。

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读者的爱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细细介绍味道和制作过程,然后将成品认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斓还有立体感。

汪曾祺曾自谦地说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的长篇散文。

他也不写抒情散文,觉得这个岁数感情过于洋溢,有点像老年人写情书,“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长,“歪打正着”适应这个“快餐年代”的阅读习惯。

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读着不累,尤其适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阳光洒在身上,多数时候读着读着睡着了,在梦中体验“字字矶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着读者一路读下来“哟,完了,后来呢?”意犹未尽是也,这本散文集就有这效果。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