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阅读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其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明确:对比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黑龙江省虎林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说明:卷面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考查(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 君子生非异也C 赢粮而景从D 人非生而知之者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3.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 秦时明月汉时关B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读《长恨歌》《马嵬清·袁枚》比较阅读答案(一篇)

读《长恨歌》《马嵬清·袁枚》比较阅读答案(一篇)读《长恨歌》《马嵬清·袁枚》比较阅读答案 1读《长恨歌》《马嵬清·袁枚》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读《长恨歌》宋·李觏马嵬清·袁枚蜀道如天夜雨*,乱铃声里倍沾襟。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⑴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以▲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2分)⑵ 上面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
请概述这两首诗所感慨的对象与内容有什么不同。
(2分)答:▲⑶ 两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赏析。
(4分)答:▲18.(本题共8分)⑴ 白居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每空1分,共2分)(详见课标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⑵ 李诗主要感慨的是唐玄宗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主要感慨的是《长恨歌》只在反映李、杨之间的生离死别而没看到百姓们的生离死别(1分)。
(共2分)⑶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比喻、夸张。
(能指出相同的表达技巧给2分)如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不动心”与“倍沾襟”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李诗中用了“蜀道如天”的比喻、夸张,袁诗中也用了“人间亦自有银河”和“泪比长生殿上多”的比喻、夸张。
[知识拓展]长恨歌读后感(一)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终于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小说的语言是精致的:对上海特色景物的描写运用的是极其细腻绚烂的笔触,不是诗却胜似诗,参差交错的长短句,整齐划一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修辞,打造出了全书精致的语言。
作为语文老师,深感受用,心中想着一定要推荐给学生看看,学习其中精致的语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第2单元测评(附答案)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演练(21分)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掌舵.(tuó)崔嵬.(wéi)荻.花(dí)环珮.(pèi)B.抚膺.(yīnɡ)锦瑟.(sè) 恬.然(tián) 霓裳.(shǎnɡ)C.栈.道(zhàn) 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D.溯.源(sù) 惘.然(mǎnɡ)悯.然(mǐn)江渚.(zhǔ)答案:C解析:A项“舵”应读“duò”;B项“裳”应读“cháng”;D项“惘”应读“wǎ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砯崖转.石万壑雷B.玉露凋伤..枫树林C.使人听此凋.朱颜D.猿猱欲度愁.攀援答案:D解析: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孤舟一系故园..声..心B.凄凄不似向前C.艰难苦恨..托杜鹃..繁霜鬓D.望帝春心答案:A解析:A项“故园”古今均为“家乡”之意。
B项“向前”,古义为“以前”,今义为“向着前方”。
C项“苦恨”,古义为“极其遗憾”,今义为“痛苦愤恨”。
D项“春心”,古义为“伤春之心”,今义为“爱慕异性的心情”。
4.下面加点的诗句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些老屋确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只是近黄昏推倒啊!B.刚退休不久的老王常对老伴抱怨:“你看我才退下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从济南返回京城家里时,父亲已去世。
在灵堂前,他并没有嚎啕大哭,导演也没有用哀乐来渲染,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点燃父亲生前所用烟袋跪献灵前的动作。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四块玉·马嵬坡》是元代作曲家马致远的散曲·小令作品。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南吕】四块玉·马嵬坡》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诗词阅读原文【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诗词阅读题目8.本元曲前三句是如何通过刻画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叙事的。
9.结合全曲,试分析“霓裳便是中原乱”一句在本曲的作用。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诗词阅读答案8.刻画:运用比喻修辞,把杨贵妃比喻成睡海棠,掌上明珠,写出了杨贵妃的娇态妩媚,以及在唐明皇心中的珍贵可爱形象。
心理描写:“恨不得”把唐明皇对杨贵妃极度宠爱,痴迷的情状传神逼真写出来了。
叙事:写出了杨贵妃恃宠而骄,唐明皇荒淫误国的历史事实。
9.通过想象,写出杨李沉醉于轻歌曼舞,尽情寻欢作乐,仿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神仙世界,毫不领会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造成安史之乱,中原沦丧。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前面杨李的荒淫享乐的叙事,转到下面议论,总结历史教训。
过渡自然。
【解析】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要写出表现形象的关键词语,如“可爱”“美丽”等。
修辞手法也是得分点,通过“明珠”“睡海棠”这两种事物来描写人的特点,比喻修辞。
“恨不得”是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态,恨不得把杨贵妃当成掌上明珠,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极度宠爱,痴迷的情状。
叙事方面,前面几句写出了杨贵妃恃宠而骄,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唐明皇荒淫误国的历史事实。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分析语言风格或特色。
首先明确诗句内容、所用手法。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禄山即安禄山。
《霓裳》曲便是中原的祸患。
此句想象杨贵妃整日跳舞作乐,写出唐明皇沉醉其中,才造成安史之乱,中原沦丧。
李商隐《马嵬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马嵬二首 李商隐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①,自埋红粉②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 愁。
【注】①冀马、燕犀:范阳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犀,犀利,指刀 剑兵器。这里指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②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 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14.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一首诗的第二句中的两个“自”依次是指杨玉环和唐玄宗, 两个“自”高度概括了杨玉环自缢后唐玄宗最终郁郁而终的事。
B.第一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说, 唐玄宗不应该迷恋女色以致误国, 用这样的假设语气表达比直白的表述更有余味。
C.“空闻虎旅传宵柝”中的“空闻”二字暗示“虎旅”并非是来 护驾的,而是逼宫的;同样,下句中的“无复”二字也流露出浓浓的 伤感情绪。
意象意境

三、意象、意境类(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声声慢》中表现寂寞伤感的梧桐、细雨。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如《登高》中的猿、鸟、落木、长江……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二)常见题型1、意象类:①这首诗(或者是“某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②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边塞风光③本诗中的××意象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2、意境类:①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场景/场面)③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试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三)解题技巧(自然物象的鉴赏)(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四)答题步骤1、意象类:①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景物、事物)②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类:①概括画面: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时间、地点、特点)。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画面特点,)②结合诗句分析:通过描写××、××、××……意象,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意境。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③抒情的作用: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嵬》检测(含解析)

《马嵬》检测解析版1、对《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你是怎样理解的?“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一)倒叙的方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颈联中“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
“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
(二)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三)立意的含蓄。
尾联用强烈的对比点明题旨。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讽意至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反衬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设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2、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中又何人。
(1)
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诗,都是以________事件为题材。
(2)
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
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
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之今日。
极具讽刺意味。
B.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C.
《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D.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3)
有人评论说《马嵬坡》一诗虽嘲讽了唐玄宗,但也不乏对其同情。
说说看哪些诗句表
现了同情?
阅读答案:
答案:2.C;
解析:
(1)
答案:咏史马嵬之变
思路解析:这两首诗都属于咏史诗,都是以“马嵬之变”为题材,抒发诗人对历
史的见解。
(2)
C项《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玄宗
能当机立断,终属“圣明”,但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
“圣明天子”扬得越高,却以昏昧的陈后主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
只不过话说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罢了。
而
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盛赞唐玄宗。
(3)
答案:诗中也包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同情,诗前两句暗示了玄宗迫不得已赐死杨贵妃,但仍不忘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思路解析:前两句暗示马嵬赐死杨贵妃,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
怀云雨旧情。
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