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

影视资源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
影视资源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

影视资源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

叙事学理论的出现给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角度,它不仅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去审读文学作品,也使学生有了新的角度去审读,并重新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所以,教师应把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语文课堂,以其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课上的有效利用。

一、利用影视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渲染教学氛围

观看影视作品时,学生是主动地选择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这种自主意识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此,适当筛选、借鉴、引用现成的影视资源,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捕获那些具有煽动性的情节和镜头,抓住动情点,渲染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思想情感的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朱自清的《背影》是非常经典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情。作者通过一连串细小的日常琐事,如奔丧、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等,描绘出了一个慈父的形象。教学时,可以将《背影》的电视散文巧妙地引入课堂,那低沉的朗读、暗淡的画面、父亲蹒跚的脚步……渲染出一种让人心酸但又感人至深的氛围。然后请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父亲那份不易被察觉的爱。在结尾的时候,可以欣赏刘和刚的《父亲》,在“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的歌声中,将这种氛围渲染到极致。这样,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就能轻易而高效地达成。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体验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感受、掌握语文知识。

二、利用影视资源,降低知识难度,提高探究效率

每堂课,我们都会预设教学目标。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教学的依据。想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就必须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事实上,有的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确实有难度,这时,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影视播放,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而且还可以提高探究效率。如《奇妙的克隆》,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科学小品文,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虽然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但是,对于一个初二学生来说,“克隆”这个词是非常陌生的,教师很难在课上讲清“无性繁殖”“囊胚细胞核”“换核卵”等专业术语,而且学生也感觉如读“天书”,这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先播放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拔一根毫

毛变成无数个孙悟空的片断。孙悟空是学生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播放有关克隆的资料片,依次出现干细胞、克隆羊“多莉”、克隆猫、克隆鼠、克隆牛、克隆马、克隆猪、克隆骡子等,这样就能很好地将影视与语文课堂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难点,又缩短了探究时间,还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影视中领略到了科技的神奇和魅力。

三、利用影视资源,激发语言动机,培养表达能力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也逐渐开放起来。而语文能力和语言水平息息相关。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新形态,可以将无形、无色、无声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谐鲜明的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语言动机。

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过:“人的思维特性使一个孩子能够习得一种复杂和具有高度表达能力的人类语言。”而利用影视作品可以更有效地创建语言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上《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这课时,就可以剪辑历届春晚主持人的开场白和串联词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说说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教师适时点评他们的风格,如赵忠祥的稳健洒脱、崔永元的幽默风趣、杨澜的自信深刻、董卿的知性大气……然后再请学生模仿撒贝宁主持的”今日说法“,最后分组交流主持词,选代表全班交流。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运用体态表达,如何穿针引线,如何应付突发事件等能力,形成“感知语言—模仿语言—尝试表达”的良性发展。

四、利用影视资源,丰富想象画面,提升写作水平

写作水平的提升,因素有很多,但利用影视资源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是对听、说、读的一种延续、一种提高,是深有感受后的一种表达,有形象的记忆。而影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它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件的一种提炼与升华,其叙事、抒情、说理无不入骨三分。所以,让优秀影视作品进驻课堂,必将深深吸引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完《范进中举》后,我让学生观看了影片,发现电影的某些表现技巧能迁移到作文上来,使学生有深入的感悟,如:插叙、倒叙、补叙等顺序,心理描写、环境渲染、前后呼应,对比讽刺等手法。再让学生续写“范进的疯病好了以后……”,可以学习电影中的叙事方法及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肖像描写。电影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想象的质感,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循,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利用影视资源,学会文学欣赏,陶冶人文情操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都带有创作人员的情感、文化、品质、灵魂等社会烙印,无论是画面内容,还是艺术的展现形式,都包含着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数百年来的世界优秀影视作品,承载着人类数千年来的文明果实,为青少年们展现了完整的人类历史、奇妙绚丽的现代科幻、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电影歌曲;神话、童话、寓言、民间传说、人物传奇、文学名著、音乐歌舞、校园生活等,这一系列波澜壮阔的画卷,对学生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它告知你一种人生、一个社会,可以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世界,能清楚地让人去感悟各种人的举止言谈、立身处事的素质,发现生活的多样性,甚至看到人生的航标。例如组织观看《老人与海》后,学生懂得了物质可以贫乏,但意志一定要坚定,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看了《长征》以后,学生深入理解了在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里,红军战士们体现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展示了母亲这一亲情的伟大形象,观看电影以后,很多学生都泣不成声,浓浓的亲情萦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影视,真正寓教育于感受之中,其深远持久的教育效果,比生涩枯燥的说教,不知好了多少倍。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极好内容,使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加深了情感体验、陶冶了人文情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涌现,而影视作品,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影视资源必将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教师如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欣赏水平,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影视为课堂、为学生服务的契合点,那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也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

1.王书月《影视欣赏与中学文学作品教学》,《名作欣赏》2011年中旬刊。

2.卢俊《在影视欣赏中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理导航》2011年第4期。

3.宗云《论影视欣赏在文学课中的作用》,《作家》2010年第2期。

4.徐彩平《浅谈优秀影片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少素报》2010年第31期。

5.刘芹《影视欣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东京文学》2009年第5期。

6.王强《高科技时代影视艺术价值的几点思考》,《当代电影》2001年第2期。

7.董小英《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