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华文化长寿,具有特殊生命力的原因 导写(附解题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中秋,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是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年月饼也“吃”出了新意思。
不少商家针对只身在外的单身人群特别推出了“一人食”规格的月饼以及“单身”系列商品,颇受欢迎。
此外,月饼包装也现新意。
有的月饼盒很有创意,取出月饼后,可以动手做成收纳盒、灯笼甚至花瓶,迎合了简约时尚的生活需求,吃玩两不误。
在上海、大连、厦门等地,反诈标语和提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的二维码被印在了月饼包装上,反诈成了赏月时的又一家庭话题。
新时代,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此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新”意,无论是“单身”月饼,还是创意包装,还是反诈宣传,都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由此引发我们对如何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焕发新活力的思考。
近年来,很多文化节目都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如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还有2022年春晚的《只此青绿》等舞蹈,河南电视台推出的系列“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如《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目火爆网络。
此外像故宫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都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赢得认可。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
考生需要在文章中呼唤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既要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秀底蕴,又要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复活,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成功事例加以分析,总结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方法措施。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样的人权理念很中国(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样的人权理念很中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0分)总有一些时刻,有一些人和事、景和物,会让我们由衷自豪地说一句:“这很中国!”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飞檐翼角,雕梁画栋,这样的建筑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的飘逸俊美,司母戊鼎形制雄伟,这样的艺术很中国;一道白色闪电穿山而过,向晨光问好,与晚霞拥抱,这样的速度很中国;小巧玲珑的小笼汤包,皮白肉嫩的盐水鸭,鲜香麻辣的辣子鸡,这样的美食很中国;若有战,召必回;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样的守护很中国……在你心里,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人物或场景,会让你觉得“这很中国”?国庆期间,恰逢你所在的学校迎来一批前来旅游的外国学生,请以中学生李明的身份,写篇发言稿,和他们谈谈你所理解的“这很中国”。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
这则材料的引导语是:总有一些时刻,有一些人和事、景和物,会让我们由衷自豪地说一句:“这很中国!”然后以建筑很中国、艺术很中国、速度很中国、美食很中国、守护很中国,来向考生进一步阐释引导语并给出可以思考的方向。
最后提出问题:在你心里,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人物或场景,会让你觉得“这很中国”?考生可以挖掘自己心中最有价值的人、事、场景,然后去表述其为什么“最中国”即可,继而传达出自己对国家的独特情感体验。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在你心里,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人物或场景,会让你觉得“这很中国”?引导语部分限定写作背景为国庆期间,考生的写作身份是中学生李明,写作对象是一批前来旅游的外国学生,写作文体为发言稿,考生要有对象意识、交流意识和场景意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材料体现的价值观是:青年学子应该了解中华文明,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祖国发展建设,思考中华文明的独有魅力。
高考满分作文技巧之文化意蕴功底深(范文+点评)

【作文题目】(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出品居里夫人在写给她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刚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各有千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名句开篇,文采之始。
段末过渡自然,引出下文。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
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开头简洁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
先从古代写起,闪烁文化的光彩。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承上启下,点题过渡。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
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狂人日记》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
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
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中国‘和’文化”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中国‘和’文化”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中,出现了三个神韵独具的“和”字,这体现了中国“和为贵”的传统人文理念,震撼了国人和世界。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成功落幕,它的成功举办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
材料三: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1、思考:三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提炼关键词,找出其中的关联。
提示: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一从文化现象出发得出“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材料二以北京冬奥会的雪花含义为核心材料,强调“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提炼出“和而不同”的思想。
材料三从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概括“和”文化的意义。
2、思考:材料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提示:典型的任务限制。
“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综合”二字要求考生综合三则材料进行立意,从“和为贵”的人文理念出发,到提炼出“和而不同”的中心思想,到结合自然、社会、国家、个人谈“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看法,确定出准确的立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3、思考:从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结构上的启示?提示:认识与思考的开放。
材料为考生提供非常广阔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联系文化与文明、社会与人心、家国与国际,人类与自然,结构清晰,素材丰富,有话可说,有理可述。
【切题立意】1、和而不同,美美与共2、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偏题立意】1、谈“和”文化2、发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优秀范文】1真正的欣赏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2022届高三作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2届高三作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李子柒,一个“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网红代表,她全网视频播放量超过30亿,YouTube粉丝有735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CNN不相上下。
她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确定选题。
材料二:在日本捐助者给我们的捐赠物资上用汉字书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人同裳”等字样,引发了国人的议论。
很多人看了之后惭愧地说,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更懂中国的文化,他们的口号兼有修辞,更有文化气息。
材料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由三则材料构成,体现了审题的综合性。
首先我们要审清每一则材料。
材料一,聚焦传统文化和互联网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材料二,传统诗词的独特之美已被日本人意识到并欣赏,中国人更应将一些传统的美好与当今社会的一些事件结合起来,去传承属于我们的文化之根。
材料三,选自《拿来主义》中的名言,阐释新文艺应该怎么做。
对于多则材料的审题,我们应遵循求同的原则,三则材料都围绕文化来说。
同时,多材料作文除了遵循求同的原则还要注意材料的不同点,材料一说的是创新继承,需要采用新科技,需要走向世界,发扬传统文化。
材料二说的是要继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三要拿来主义,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主观态度,沉着,勇猛,有辨别。
所以我们在审题立意时要综合以上分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同为写作的中心,异为思维层次,多种方法。
参考立意:1.延续文化,创新文化2.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3.用“拿来”发扬传统文化4.顺创新大潮,赋文化生机素材:1.在李子柒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中国传统风,也有着人们熟悉的乡土生活滋味。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含答案详解)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含答案详解)【题目】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笔友Tom来信向你询问中国传统文化。
请你给他回一封信,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审题立意】本文应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重点介绍其特点。
【答案详解】Dear Tom,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inquiring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treasure of our nation.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emphasis on harmony, which is the cor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 pursu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man and man.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its emphasis on the family and the tradition of filial piety. We respect our parents and elders and take care of them.Besid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so rich in its art forms. Chinese painting, calligraphy, opera, martial arts and other art forms are all unique and attractive.I hope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help you to know more about my country.Yours,Li Hua。
(新高考Ⅰ地区通用)2024届新高考Ⅰ卷地区高三语文最后一卷汇编:写作专题

写作专题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学者鲍鹏山说:“孔子看到了,一人的生死,牵动着时代和文化。
而庄子看到了,一人的生死,无损于宇宙和世界。
”请根据以上材料,明确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提示]本作文材料是学者鲍鹏山的话,指出了中华民族两大文化巨人孔子与庄子所代表的两大思想的文化内涵,对当代青年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启示意义。
“一人的生死,牵动着时代和文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时代价值甚至是历史价值,突出人的贡任感和使命感。
“一人的生死,无损于宇宙和世界”突出的是个人的渺小。
这一话题利于学生展现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立意:①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影响世界;②把“小我”活成“大我”;③微看自我,方可静心处世;④微看自我养其心,承担使命长其神;等等。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生就像不停地在使用的铅笔,开始笔尖很尖,但慢慢地就磨圆了,不过太圆了也不好,那就把笔尖再适当地削一削。
“尖”与“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比喻性的材料作文。
将人生比作“铅笔”,将铅笔分为了三个状态:第一阶段是很尖,第二阶段是变圆,第三阶段是过于圆了就再削一削。
对于“尖”和“圆”到底比喻什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拘一格。
比如“尖”可以比喻锋芒毕露,“圆”可以比喻韬光养晦、低调谦逊:“尖”可以比喻锐气十足、为人刚直,“圆”可以比喻为人处世圆滑、八面玲珑。
“尖”与“圆”都是人生必要的、正常的状态,但“很尖”“太圆”就不好了,所以材料结尾说“把笔尖再适当地削一削”,意思是使其处于一种既不太尖也不太圆,达到一种中庸的、平衡的状态。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四篇作文点评及导写 (审题指导+立意参考+名师下水范文)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四篇作文点评及导写1、“交错带”导写【原题呈现】(河南、黑龙江、甘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
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次七省适应性测试联考(河南、新疆也加入,实际上是九省联考)的作文题目(河南考区)有些出人意料,一改二元、三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或单纯材料型的作文题,给了一个读写结合+材料+话题型的作文题。
作文题看似简单,但“交错带”这个话题名词明显很陌生,写好这个作文有一定难度。
想必平时各个学校的高三学生并没有练习过这个话题,“反押题”思路在指导高考作文出题的方向。
那么该如何审题呢?先理解材料。
材料来自现代文阅读材料I,涉及的段落是——“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原文材料陈述了游牧业的萌生地带、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意义。
它对于写作只是引子。
关键是要理解作文引语材料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辅导: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华文化长寿,具有特殊生命力的原因导写(附解题及范文)
一、原题再现: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
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 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 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 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 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
1.审出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引用了余秋雨和罗素对中华文化的评论。
话题“中华文化”是热点。
余秋雨谈的是“特殊生命力”,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跟其他文化相比,最长寿,最有生命力;罗素预言中国人将会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文明的优点,创造出伟大的新文明。
两则材料同一话题,观点各异,情境相同,都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2.审出写作任务:三个作文任务如下:向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写成演讲稿;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写成倡议书;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文化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写成书信。
3.审出考生写作的情境要求
考生身份限制。
不管是倡议、演讲还是写信,考生都要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要有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要“切合身份,贴合情境”,也就是在写的时候时刻要想到自己是谁,面对谁,讲些什么。
文体特征、身份意识和情境化表达是考生写作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
写作对象限制。
演讲稿的写作对象为来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要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在写作时要抓住“特殊”二字,它体现在材料余秋雨的话中,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化呈现出其特殊的生命力,从未断绝;倡议书是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倡议中要有具体做法;书信是写给某位政要或长者,信中要有“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4.审出写作格式。
演说稿,题目居中。
另起一行,称呼语顶格,后面用冒号。
然后写第一段缩两个格,大家好!然后根据语境寒暄两句,在第一段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阐释中心论点的内涵。
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从三个角度阐述分论点,论证
中心论点。
第六段,联系实际,说出青年学子的做法。
最后一段,演讲稿的情境语,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另起一行,靠右边也要写上落款,先写姓名,然后下面写时间。
倡议书,题目居中,用中心论点做标题,副标题可以写关于什么什么的倡议书。
称呼语顶格写,点冒号。
另起一行写开头,缩两个格,在第1段先简短写明倡议的背景和倡议的目的,然后提出中心论点,段尾说,为了更好地……,我倡议,点冒号。
第2段、第3段、第4段,分条写出你的3点倡议做法,第5段联系实际,重申一下这个总的倡议的时代意义。
然后在下行靠右边写落款,先署名,后标时间,时间在署名的下面。
书信,题目居中,写致谁谁的一封信。
然后称呼语顶格,用冒号。
文章开头缩两个格,先写问候语,说说自己写这封信的情境或者原因。
接着第2段、3段、4段写正文。
第5段照应首段,再次重申你的中心论点。
写完正文之后有个礼貌语,缩两个格写此致,然后下一行顶格写敬礼,接着写落款,先写人名后写时间,时间在人名的下面。
5.审出立意
这次作文,话题很大,如何把中华文化这一话题说清楚,写深刻,考生一定要深入思考,慎重下笔;否则就会空泛而谈,大而无当。
所以要找到一个角度,把大话题细化,小角度切入,做到论述深入。
比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深沉的底色,我们可以谈爱国主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可以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我们可以谈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舞台展现独特魅力,我们可以谈东方文化对世界所做的贡献等等。
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文化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这一写作任务是三个任务中最难写的。
考生首先要想到,这位政要或长者是谁,在信的开头称呼语中要有直接的表现。
“政要或长者”这样的写信对象情境设置,就是通过书信方式,考查考生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也就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体验,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考查要求。
这封信的内容与题目材料中罗素所说的内容有一致性。
可以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角度,讲到中国是如何历经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结合东西方文化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落脚点要回归到今天新时代中国建设与发展现状,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实现代化建设目标,“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全民疫情阻击战所展示的中国精神……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充实话题。
这个不好写,要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去写。
二、【范文呈现】
任务一:向外国中学生写演讲稿
文化逢盛世传承正当时
亲爱的外国中学生朋友: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我们振华中学。
我代表振华中学2000名学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天借此机会,我和你们聊聊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殊的生命力”。
泱泱大国,朔朔华夏。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之中穿梭游行,虽几经挫折,却从未间断,绵延至今。
正是这样富有韧性的优秀文化传统,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之中有了站稳脚根的坚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犹记我国宋代诗人范仲淹在社会危机面前积极变法革新,面对质疑也曾反问:“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陆游在国难深重之时,几番铁马冰河入梦来,也曾呐喊“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
祥在山河破碎之际,依然为国而战,誓死不降,也曾仰天长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立己立国,为国为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深沉的底色。
20世纪初,中国风雨飘摇,西学大举进攻,我们的传统文化险些被蚕食,许多人至今仍后怕。
若是失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国家、民族也将不复存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根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不断注入时代精神,具有时代风范。
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正绽放新光彩。
当下,故宫精美的文创产品,上海世博会上流动的《清明上河园》,手机APP上妙趣横生的《韩熙载夜宴图》无不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它们不拘泥于传统文化形式,敢于创新,正是古老的种子在新时代土壤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我们也惊喜地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当下演变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时代要求,继实熏陶着我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永久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世界发展添姿增彩。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平,强调共存共生。
于是在今天,我们提出共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心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确保和平;我们理出”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拧成一股绳……在英国脱欧、美国修墙、叙利亚局势紧张的今日,中国”和平共进“的方案尤为可贵。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人类问题无疑闪烁着重要价值。
亲爱的外国中学生朋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中国的今天更是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身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为有这样的民族文化而自信,而自豪;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我将尽一己之力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振华中华: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