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文化底蕴
作文的文化底蕴

作文的文化底蕴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作文既反映着社会历史变迁,又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作文的文化底蕴。
一、历史文化的积淀作文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沃土。
从古代的六艺之一到现代的文学教育,作文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作文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通过作文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培养和陶冶情操,提升思辨能力。
古代名人如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有着深厚的作文修养,他们的作文继承了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
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文风格也有所差异。
古代诗文的韵律和格律要求,如诗经的赋格、唐诗的律诗等,都对后世的作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的白话文运动,使得作文的风格更加通俗自然,富有个性化。
因此,作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又与时俱进,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二、传统文化的融合作文作为一种创作形式,无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以载道”,而作文则是这一理念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道德经典等元素,常常成为作文中的点睛之笔。
在作文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拓宽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援引一句经典的诗句或一则寓言故事,不仅能够丰富文章的内涵,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作文的灵感,启迪写作的思路。
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作文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作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作文在表达形式、用词技巧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作文中,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
不同的词语搭配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使用具有浪漫色彩的词汇可以让读者产生美的享受;而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则需要运用客观、准确的词汇,以确保事实的真实性。
高三语文课件:文化底蕴作文指导 课件

马嵬坡上,蒙冤屈死,杨贵妃演绎的 是无奈的凄美;铡草刀前,朱颜不改,刘 胡兰展示的是不屈的壮美;纤纤玉手,含 泪葬花,林黛玉透出的是哀婉的柔美;半 身不遂,身残志坚,张海迪延续的是动人 的绝美…… 试问:有谁还敢说水是柔弱的? 如果没有水的刚强,哪来“水滴石穿” 的神话?如果没有水的刚强,哪来“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果没有 水的刚强,又哪来千人颂万人赞的汹涌大 海?
(一)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 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 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 场上鹤立鸡群。 诗词是插花 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 很浪漫。 这种传统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 的装饰。 因为它选用经过时间的河流冲淘后留下的最闪耀 的真金名句铸造而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 一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 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啁,你就像是一个圆, 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 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二.泪水长流篇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的 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 为什么如此的多,哭得让人断肠。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 态。 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 明明白白的生活场景,象历史的插图一样清晰。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 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 传统资源的警示。
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 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 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 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 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 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 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 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 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 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 是件可笑的事情?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高考作文题目中涉及的话题众多,其中不乏与文化相关的命题。
随着中国文化底蕴的不断丰富和深厚,文化相关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如“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差异与交流”、“文化传承的问题”等等。
在作文中把握好文化底蕴的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体现出一位合格文化人的素养。
本文就从思路、技巧和范例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发挥文化底蕴的作用。
一、思路篇1.把握好文化底蕴的核心模式作文命题涉及的文化底蕴很难穷尽,但其中总有一些核心模式。
因此,我们要首先了解核心模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内涵。
比如,在“中华文化”这一大框架下,我们可以联系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这些核心模式是我们应该先掌握和琢磨的。
2.建立文化体系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时间、地域、民族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在思考如何运用文化底蕴时,我们还需建立一个文化体系。
建立文化体系有助于我们对于命题的深入剖析,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
3.题目的拆解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文化底蕴多为命题的抽象思维部分,我们需要把题目拆解开来,分析其具体内涵,找到其中的文化价值。
4.多角度思考文化底蕴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文化价值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国情民情、思想流派等有所差异。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文化底蕴的运用,熟知多种文化体系。
二、技巧篇1.寻找文化符号作文中的文化符号,是可以将命题张力引向文化底蕴的助推剂。
比如“黄河文明”的出现,就可以引出强烈的历史意蕴和文化背景;“孔子的言行”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体现,这些符号的引入可以使文章思路更加连贯。
2.运用文化典故文化典故寄托了历史的印记、文化的底蕴以及丰富的意蕴,是我们进行文化底蕴发掘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需熟知各大文化体系的代表性作品和典故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3.营造文化氛围在文章中营造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凸显出句子的艺术美感,更可以让读者从文化气息中感悟到文化价值。
高考作文如何彰显文化底蕴

高考作文如何彰显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考生写作文,也应该让文章“字字珠玑,处处飘香”,从而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底蕴成“目”所谓底蕴成“目”,就是考生在拟题时可以化用或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经典歌词等,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以增强标题的文化底蕴,从而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以“传统”为话题作文,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示例——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古诗词等拟题:回归传统,路曼曼其修远兮/传统深深深几许/腹有“传统”气自华/失“雅”猛于虎/时尚诚可贵,传统不可抛/莫让流行遮传统/传统时尚应相宜……运用修辞手法拟题:我和传统有个约会/留住我们的“根”/都是“时尚”惹的祸/传统,前行路上的明灯/传统与时尚的对话/传统,永不老去/与传统一路前行……底蕴成“段”所谓底蕴成“段”,就是考生将众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具体行文时,可以将这些素材同类叠加或异类叠加,亦可以用诗词将其串联起来。
1.同类叠加如下例——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你的歌声若不显出你最独特的嗓音,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中国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超凡脱俗,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的性情中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一面。
作者只有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
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此例叠加使用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文化素材,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作品与人品”变得真切可感。
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有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
2.一线串珠如下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王无罪岁”“民贵君轻”,这是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大思想家孟子教给我们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教给我们的立身之道……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有所启迪。
高考满分作文中如何展现文化底蕴

高考满分作文中如何展现文化底蕴说起高考满分作文,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爱的是能读到那些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的佳作,恨的是自己咋就写不出来呢!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也绝非遥不可及。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有个同学叫小李,平时看着普普通通,可一到写作文的时候,那简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有一次模拟考,作文题目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拿到这个题目,大多数同学都抓耳挠腮,不知道从何下笔。
可小李呢,只见他略一沉思,便开始奋笔疾书。
他的作文一开头,就引用了一句古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然后就开始阐述传统文化就像那清澈的渠水,而不断的创新就是那源头的活水。
这一下子,就把老师的目光给吸引住了。
接着,他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那是在一个假期,他跟着父母去了一座古老的小镇。
这座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他走进一家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店里摆满了精美的竹编、木雕和剪纸。
店主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专注地编织着一个竹篮。
小李好奇地凑过去,老人便开始给他讲起了这些手工艺品背后的文化和技艺。
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传承。
老人说,这些手艺已经传了好几代人,但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担心这些宝贵的文化会逐渐消失。
小李被老人的话深深触动,他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作文里,他详细地描述了老人脸上的皱纹、专注的眼神,还有那粗糙但灵巧的双手,让人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就在眼前。
然后,他又提到了在小镇上看到的一场民俗表演。
舞龙舞狮的队伍在街道上穿梭,锣鼓声震耳欲聋。
演员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动作矫健有力。
他描写了那龙的鳞片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狮子的眼睛灵动有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
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小镇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通过这些细致的描述,小李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
1.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底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考作文中,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我们可以谈论如何保护古建筑、博物馆、文物和传统
技艺,以及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
2.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作文中常常谈论文学艺术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文学艺术等话题。
我们可以谈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大师和流派,以及文学艺术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启迪等。
3. 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纽带。
高考作文中,
我们可以谈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以及传统节日文化对人
们精神生活的影响等话题。
4. 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谈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如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等,以及现代
教育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话题。
5. 医药文化
医药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可以谈论中国传统中药文化,以及传统医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等话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讨中医与西医的优缺点,
以及如何保护传统中药文化等话题。
6. 饮食文化。
高中语文如何增强高考作文的文化底蕴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如何增强高考作文的文化底蕴专题辅导先解释两个概念。
所谓“文化”,按《现代汉语词典》,有“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②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之意;所谓“底蕴”,按《现代汉语词典》,有“详细的内容”之意。
因此,“作文的文化底蕴”,就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那么,考生怎样来写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一是作文的内容,二是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语言。
从作文的内容,主要有:1.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即考生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以次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注意,这里的“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切记,是自然融合,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不是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大家可参看《面对大海》(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可点击: 进入“创新作文”栏目)。
再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灵魂的膜拜》。
再如下语句:读李白,让我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旷世豪情;读李煜,让我体味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世事沧桑;读余秋雨,让我感受生命恰似一段宁谧久远的“文化苦旅”;读冰心,使我真的不再“斯人独憔悴”。
(《生活有了“你”(文学),才显得美丽》)荆柯刺秦王,遗憾,偏偏没有刺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运来火种,遗憾,偏偏被宙斯钉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屈原忠心耿耿,遗憾;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怀王;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府,遗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招回临安。
(《生活有了“遗憾”,才显得美丽》)2.新解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翻出新意即考生在作文中,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个人的独特见解。
如何使你的作文写作具有文化底蕴

如何使你的作文写作具有文化底蕴如何使你的作文写作具有文化底蕴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一类作文特别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那就是具有文化底蕴的文章,如何使你的作文具有文化底蕴。
勿庸置疑,作文的文化底蕴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它本身就是长期浸润、厚积薄发的结果。
但是,只要我们细心的品味,认真地探索与追求,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自己的作文具有或初步具有文化内涵,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1.从诗词名句中吸取营养。
我国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诗词名句如一粒粒光彩照人的明珠,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它们或精致典雅,或豪放雄浑,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从诗海中采撷些经典名句,就能使文章流光溢彩,让人读后,满口流香,余味无穷。
请看下面从今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里节选的一段文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
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三句诗,三位诗人,三种对“诗意生活”的诠释,构成整齐的排比——作者笔下的“诗意”,便是深厚而悠远的文化。
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排比句式的运用上,紧紧承接的三个否定句和一个反问句,将古人的“诗意”与现实思考紧密地联系起来。
整段文字,思维严密,结构整饬,语句流畅,引人遐想,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2.从杰出人物的事迹中提取素材。
“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众多的高考优秀作文无一不是从这一重大主题切入。
人类历史是由一串串鲜活的生命构成,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
优秀的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
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命歌唱,他们的生活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 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 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 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 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 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 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 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 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 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 是件可笑的事情?
晶莹雪?寂寞林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留满面,又曾不止一 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 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 悲惨地结束一生。
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 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 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 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五)文言底蕴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语言是酒杯 如果文章的主题是酒 的话,那么语言就是酒杯。 语言是载具,盛满了 作者思想感情的琼浆。 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 精致、浪漫、古色古香, 是用时间和艺术的机床深 加工的名牌酒具。
儒兵辩
儒者,为人之道也。《礼记》曰 “礼”,《大学》曰“德”,曰“善”, 《孟子》曰“仁”。兵者,战伐之术也。 《兵法》云“将”,“卒”,“攻”, “军”,司马法曰“杀”。然儒者未尝不 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 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尝论 儒之道也,《六韬》曰“仁之所在,天下 归之”。然此二者见事异哉?同哉?吾试 辩之。
其次,在大观园中要比的便是美貌与才能, 这两样她都具备,此乃天下奇女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 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活 所有的不幸。宝钗啁,你就像是一个圆,毫 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 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二.泪水长流篇
感激每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它会锻造你的意志和品格。——佚名 天气影响身体,身体决定思想,思想左右心情。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们能改变命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们,你想明天收获幸福吗?那今天就努力学习吧。——刘玉春 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不要试图什么都争第一。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宝贵的。
(二)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 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 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
历史是生命的歌 历史由一串串生命构成,留在 历史篇章中的生命,必定是生命的 范本。 历史的琴键高扬的就是这些生 命的旋律,生命最精彩的火花在他们 身上绽放。
虽然黛玉有时会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这始终 无法抹去遮住和她独有的光辉。黛玉啊,你就像是 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 特别,与众不同。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三、合篇 无论宝钗,还是黛玉,无论是圆,还是星,她 们各有各的光辉,各有各的美丽。宝钗的规矩—— 像圆;黛玉的新颖——像星。 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 王;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闪耀着独特的美 丽光环。
马嵬坡上,蒙冤屈死,杨贵妃演绎的 是无奈的凄美;铡草刀前,朱颜不改,刘 胡兰展示的是不屈的壮美;纤纤玉手,含 泪葬花,林黛玉透出的是哀婉的柔美;半 身不遂,身残志坚,张海迪延续的是动人 的绝美……
试问:有谁还敢说水是柔弱的? 如果没有水的刚强,哪来“水滴石穿” 的神话?如果没有水的刚强,哪来“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果没有 水的刚强,又哪来千人颂万人赞的汹涌大 海?
啊,水!你三分酿成温柔,七分化作 刚强!你秀口一吐就是半个天地!
倒上三杯香浓的女儿红,不敬天,不敬 地,我要敬你——水,还有你的巾帼姐妹!
朋友,倾听你身边平凡的水吧,你会感 受到她是多么的秀美!“叮咚,叮 咚。”“嘀嗒,嘀嗒。”你听到了吗?
朋友,学会倾听吧!请记住:只要用心 倾听,你就能感受美好!
(一)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 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 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
场上鹤立鸡群。
诗词是插花 诗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 很浪漫。 这种传统装饰,在文字的世界是最昂贵、最精致 的装饰。 因为它选用经过时间的河流冲淘后留下的最闪耀 的真金名句铸造而成。
听吧!英雄身上股股洪流在涌动,那 是水的生机;苍茫大地倾盆暴雨在击打, 那是水的活力;无边大海滔天巨浪在翻滚, 那是水的激情……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 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其实,水亦如此。 是水酿成了醇香美酒,才有了李白“斗酒 一尽诗百篇”;否则,何来“天子呼来不 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不羁?又何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 豪迈?
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 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 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 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 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 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 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忘记和铭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尽管有人说,“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却 说为了忘记的铭记,为了铭记的忘记。
倾听“水之美”
闲来无事,我爱侧耳倾 听。因为那里有“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的凄凉,有“夜 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的悲壮,有“姑苏城外寒 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愁 绪,还有“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好。 然而,倾听也不过就是感受
美好的一种方式罢了。
朋友,你是否倾听过江南低矮的屋檐下, 柔和的雨滴轻轻敲打着冰冷的石阶?你是 否倾听过黄河滚滚的波涛中,翻卷的巨浪 搅动着浑黄的泥沙?你是否倾听过雨打芭 蕉那点滴的哀怨?你是否倾听过海浪击岸 那愤怒的咆哮?这些,都是水——一个弱 者,也是一个强者所具有的独特美。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叹道:“女子是水 做的骨肉。”多妙啊!毛泽东在《为女民 兵题照》中赞道:“飒爽英姿五尺枪。” 多美啊!不错,女子正如水一样,有柔弱, 更有坚强!
一、大家闺秀篇 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
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 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 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 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 丫头们乐意,这样的 好小姐上哪儿去找啊。
宝钗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外露,仅是在凤姐儿 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 事。可是从这对事情的处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 智与过人之处。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的 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 为什么如此的多,哭得让人断肠。
在大观园中,这位恐怕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了 吧。由于家庭变故,从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变 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样, 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里,黛玉有 的是水一样的柔情。
对待自己的爱情。黛玉敢于追求,她愿意 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 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打破了这些规 矩。尽管她最后含恨而死,但仍然让我们看到 了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
(四)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 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炼 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 化气息。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态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着的文化原生 态。 从生活习惯到节日婚嫁,从口头交流到行站坐卧, 明明白白的生活场景,象历史的插图一样清晰。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 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 传统资源的警示。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其实失败是一团没经处理的陶泥,只要它敢于在灼热的窑中翻滚,出窑后,便是一件可居一指的陶瓷。 在茫茫沙漠,唯有前时进的脚步才是希望的象征。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 债。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错误犯过一次,尽可能的不要再犯第二次。
独上高楼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 霓(ní)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áo)客么?是遍访青 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 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 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 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然而你傲然,“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 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 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三)文学底蕴是指文章从古今文学 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扩展细节,或 演绎情节,或新编故事,以表达新 的主题。
故事新编很新颖 一个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当然能 勾起心中的好奇。 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