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工作场所改造中的辐射防护与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公司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制度

公司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制度

公司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制度1. 引言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是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员工及环境免受辐射的不良影响,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档旨在制定公司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公司在辐射防护方面的合规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员工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辐射相关工作、工作环境和设备,涵盖以下方面:•安全管理责任•辐射监测•辐射源管理•辐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辐射事故应急管理3. 安全管理责任3.1 高层管理层责任公司高层管理层负有对公司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责任。

他们应确保公司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3.2 中层和基层管理层责任公司中层和基层管理层应负责监督和管理辐射相关工作。

他们需要确保员工理解并遵守辐射安全制度的要求,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3.3 员工责任员工应遵守公司的辐射安全要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

员工应积极参与辐射安全培训并报告任何可能存在的辐射安全风险。

4. 辐射监测公司应建立辐射监测体系,对辐射源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监测内容包括:•辐射源的种类和来源•辐射源的辐射强度和剂量率•工作场所和环境中的辐射水平监测结果应记录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采取措施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5. 辐射源管理公司应对所有辐射源进行登记、分类和管理,确保其合法、安全使用。

具体包括:•制定辐射源管理规程•对辐射源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辐射源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有明确的标识辐射源的使用应经过授权,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

6. 辐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公司应向员工提供必要的辐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辐射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具体包括:•辐射防护设备的选择、购置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和培训•定期检测和维护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功能性能员工应按照相关规定正确使用辐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3篇)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3篇)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____令第____号)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____号)的规定,结合我院辐射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操作规程1、每天上岗前做好摄片机保洁工作,保持机器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机后应注意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并检查其他功能键是否选择正确。

3、操作机器时应该小心仔细,尤其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标识的标准电压。

4、对于随时出现的液体应立即清理,防止流入仪器设备内部。

5、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杜绝一切非法操作。

6、根据人体大小,摄片部位,合理选择参数。

7、随时观察照片质量,出现异常应检查摄片机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应立即报告维修人员。

8、工作结束后应关闭摄片机并将电源关闭。

第二章岗位职责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要正确使用射线装置,做到专人专管专用。

3、工作时,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笔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4、从事射线装置岗位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杜绝非法操作。

5、发生放射事故,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拖延或者隐瞒不报。

第三章辐射防护制度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应该配备个人剂量笔,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射线装置应设有专门工作室,工作室设立专人管理,非相关人员不得入内。

4作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设立辐射标志、声光报警等,防止无关人员意外照射。

5严格检查玻璃破损情况,使门窗经常处于关闭状态。

第四章台帐管理制度1、建立射线装置台帐管理制度,设有仪器名称、型号、管电压、输出电流、用途等。

2、严格射线装置进出管理,坚决杜绝外借现象发生。

3、对退役的射线装置应该选择有资质单位或厂家回收,杜绝私自销毁或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第五章设备检修维护制度1、安全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会议,具体工作人员坚持每天检查一次射线装置,加强卫生清洁和管理,使射线装置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报告5篇》

《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报告5篇》

《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报告5篇》第一篇: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报告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报告我门诊部领导高度重视放射室辐射装置安全与防护工作,加强日常监督与检查。

本年度我诊所放射室继续执行放射规章制度、辐射安全防护体系及应急预案,对放射室内硬件防护工作不断完善,如:联动红灯警示完好运行状态、警示牌悬挂,每日机器的运转、工作规范及流程井然有序。

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射线防护知识普及和防护用品使用的宣传,制定了应急预案。

放射室的工作人员参加了监督所的防护知识培训,取得了相应的防护知识考核合格资质。

工作人员防护落实到位,每季度射线剂量检测准确、及时记录。

现用牙科x射线机遵守相关部门规定,进行了检测并将检测合格报告存档。

年月日第二篇:202x年度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汇报202x年度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管理情况汇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环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辐射安全防护管理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从做好放射源安全管理着手,建立和完善辐射防护管理制度,落实辐射防护措施,加强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现将简要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漷县卫生院是一所综合性非营利性一级医院,放射科设置于医院门诊楼一楼北侧,从事放射工作用房两间,共计50平方米,分别设有放射机房(35平方米)、工作人员操作室(15平方米)。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人;主要设备有:北京万东f52-8c医用x射线机1台,自动洗片机1台。

二、防护设施(一)环境安全防护。

照射室墙壁屏蔽厚度为30厘米钡沙砖混墙。

放射操作人员操作观察窗为50*40的铅玻璃,出入门为50毫米不锈钢防火铅门。

(二)辐射防护设备。

大号铅衣1件、大号铅围脖1条、大号铅手套1双、中号铅眼镜1架。

(三)辐射监测设备。

个人胸章剂量计2个。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一)为了加强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三)本制度的执行人是职工和领导层,各级领导应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放射质量控制(一)职工必须经过放射安全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才能进行放射工作。

(二)职工在放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反规定操作。

(三)放射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四)对于放射源的储存和运输,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放射源的安全性,防止泄露和污染。

(五)放射工作场所必须设置相关标识和警示标志,以提醒职工注意放射风险。

三、安全防护管理(一)职工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等,以减少辐射对其身体的伤害。

(二)放射工作场所必须设置辐射防护设施,如铅板和铅玻璃,以隔离辐射的影响。

(三)放射工作场所必须定期进行环境辐射监测,并保持辐射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四)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

(五)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任何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都将受到严肃处理。

四、应急措施(一)在发生事故或意外情况时,职工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应急处理。

(二)应急处理包括紧急疏散、封闭受影响区域、通知相关部门等。

(三)职工必须熟悉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定期进行演习,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五、责任与制度(一)职工必须遵守本制度的所有规定,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二)各级领导应当负责制度的执行和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

(三)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应立即采取纠正和惩罚措施,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六、附则(一)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主管部门所有,使用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

(二)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补充或修改,将另行通知。

(三)本制度相关的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

综上所述,本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旨在增强放射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预防放射性事故的重要性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环境,因为常用的医疗设备如X光、CT等都会产生辐射,给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预防和控制放射性事故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放射性事故可以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除此之外,放射性事故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保障工作人员和患者健康安全的必须措施。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最大限度地避免过度暴露:尽可能使用剂量较小、造影效果明显的设备,同时遵循最新的放射防护技术和直接和有效地控制辐射的方法等。

2.最小限度地减少接触:使用必要的防护器材来减少接触,如手套,护目镜,衣服等。

3.周期性地检查:个人定期进行检查以评估接触照射水平,发现人员个人手套和袖带的磨损情况,表面水平的超限污染,以及监测设备的准确性。

4.记录辐射量辐射量的记录会协助对健康危害的评估,而且是获得本机构DRL及剂量卡并进行卡片管理的基础。

5.管理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之一的措施。

管理制度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质量保证:(1)放射诊疗设备选择、采购、安装和验收要符合国家标准,设备出厂时需取得合格证书并进行精度误差。

(2)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必须符合规定,必须经过培训和提名考试的技术员进行维护和保养。

(3)具备独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质控工作,监测建立和验证各检查设备。

(4)存档建立与保密卫生队内独立,确保每名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工作时间、职务及剂量记录得到保密。

2. 工作人员培训:(1)定期开展放射防护的培训,各职工需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课程学习和技术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诊疗现场工作。

(2)掌握快速排除设备故障以及治疗失败的救援操作方法。

3. 设备安全:(1)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进行操作。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范文(4篇)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范文(4篇)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安全管理,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制定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并落实,确保辐射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四条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并持证上岗,维护其资格证书的有效性。

第五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设立专门的辐射防护工作组织,负责辐射防护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第六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辐射环境和个人接触剂量,并进行记录保存。

第七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配备必要的辐射防护设施和防护装备,确保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第二章辐射防护管理要求第八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制定辐射防护管理计划,明确辐射防护目标和措施,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第九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制定放射防护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必要的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划定辐射工作区域,并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一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制定放射废物管理计划,严格执行规定的处置措施,防止辐射废物对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第十二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始终符合国家标准。

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十三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并记录保存。

对超过国家标准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第十四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队伍的组成和任务分工,并进行演练,确保在发生辐射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第三章辐射安全控制措施第十五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配备适当的辐射防护设施和防护装备,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运行正常。

第十六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建立辐射工作区域和非辐射工作区域,确保非辐射工作区域不受辐射污染。

第十七条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包括工作场所的隔离、封闭、通风等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辐射工作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

辐射工作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和防护措施

辐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为辐射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国家 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 服、手套、眼镜等。
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健 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 发现和处理职业病患者。
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 作技能,确保其能够正确、安 全地操作辐射设备。
04
应急处理措施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辐射工作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 和防护措施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5

CONTENCT

• 引言 • 消防安全管理 • 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 应急处理措施 • 培训与教育 • 监督与评估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保障工作人员安全
辐射工作场所存在潜在的辐射风险,采取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和 防护措施旨在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立完善的辐射源档案,记录辐射源的基本信息、 使用情况、维修情况等,以便于管理。
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管理
02
01
03
根据辐射源的种类、强度和操作方式,将辐射工作场 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实行分区管理。
在不同区域之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安全隔离措施 ,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区域。
对进入辐射工作场所的人员进行登记和监控,确保其 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
预防事故发生
通过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降低辐射工作场所发生火灾、爆炸等事 故的风险,确保工作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辐射工作场所的特点
高风险性
辐射工作场所涉及的设备和材料 通常具有较高的放射性,一旦发 生事故,可能对工作人员和环境 造成严重危害。
专业性要求高
辐射工作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需 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安 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5篇)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5篇)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一、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监督部门开展工作。

二、建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设置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放射工作场所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措施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四、对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及时办理预防性审批和验收手续。

五、放射工作人员按时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并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体检工作;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六、放射工作场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他入口处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七、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配备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八、当发生辐射事故时,立即保护好现场,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环保部门报告;防护负责人,主管人员,防护人员应迅速提出全面处理事故控制和救治方案,认真配合做好事故的调查、并协助组织实施;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

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制度(2)是指为了确保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设备的安全使用,防止辐射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制定和实施的一套管理制度。

1.法律法规依据:制度应当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包括《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辐射防护法》等。

2.组织结构:应明确放射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确保管理的有效实施。

3.责任分工: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监督、检测、记录等。

4.放射质量控制:规定放射性物质的采购、存储、使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放射性物质的质量符合标准,且不会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212201;修回日期:2005206220作者简介:于涛(1979~),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助理工程师,从事辐射防护及核技术应用研究第18卷第3期2005年8月同 位 素Journal of IsotopesVol.18 No.3Aug.2005辐射工作场所改造中的辐射防护与质量控制于 涛,粱石强,尹远淑,汪幼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102413)摘要:在辐射工作场所改造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辐射防护监测、辐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经验。

关键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防护;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TL75;R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512(2005)0320189204R adiation Protection and Q uality Controlin the R econstructing Progress on R adiation Work SiteYU Tao ,L IAN G Shi 2qiang ,YIN Yuan 2shu ,WAN G Y ou 2mei(De partment of Isotope ,China I nstitute of H TA ,L t d ,B ei j ing 10241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const ructing t he radiation work site ,t he 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which is about radiation protection survey ,radiation safe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in t he different p hase on reconstructing t he radiation work site.K ey w ords :radiation work site ;radiatio n p rotection ;quality cont rol 随着国家标准的变化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一些早期建成的辐射工作场所由于设备老化、防护条件较差和原有设计指标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现行国家法规与标准[1,2]的要求;再加上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同位素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一些企业及科研院所面临着原有辐射工作场所的新建、改建和退役的选择。

新建辐射工作场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退役则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原有辐射工作场所又难以改作它用;相比之下,改造就有了较大的优势。

国内有关辐射工作场所改造中的辐射防护监测、辐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的技术要求与标准化资料都较少[3]。

本文是从辐射防护监测角度(不单纯从设计角度)在某辐射工作场所改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辐射工作场所改造中的辐射防护监测与安全管理及质量保证方面的一些经验。

1 辐射工作场所改造中的辐射防护监测辐射工作场所改造中的辐射防护监测可分为改造前期、建造中期、调试运行、正常运行四个阶段。

1.1 改造前期改造前期的辐射防护监测分为调查、去污与清理三个阶段,各阶段监测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1.1.1 调查阶段主要是放射性物质残留量或源项的调查,包括核素的确认和活度的估算;拟改造场所周围环境[4]及场所内的n、γ辐射水平调查;场所内、外的α、β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水平的调查和污染范围与严重程度的评估;场所内α、β放射性气溶胶浓度水平的调查和气体、液体流出物浓度的调查等。

调查常用的辐射监测仪表及相关参数列于表1。

去污前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水平的分类列于表2。

某场所放射性污染源项调查结果列于表3。

表1 调查污染源项的辐射监测仪表及相关参数名称型号测量对象与范围能量范围X2γ剂量仪FJ2347A型γ,0~105μGy/h10keV~10MeV 环境X2γ辐射剂量仪GH2102型γ,0.02~10μGy/h25keV~2MeV 可携式γ测量仪FJ2317C型γ,0~105μGy/h0.3~2MeV可携式中子计量测量仪DIN EU TRON n,0~9.9×104μSv/h热中子能量至15MeV 可携式表面污染测量仪XW Y21型α、β,0~103s-1α活度测量装置 F H2463AFJ2367型α气溶胶浓度,探测下限≤0.08Bq/m3α快速测量仪 J A22501型α气溶胶浓度,探测下限≤0.1Bq/m3表2 去污前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程度分类表面污染程度表面污染水平/(Bq・cm-2)α发射体β发射体重度污染>40>400轻度污染4~10040~400略有污染0.08~100.08~100表3 某场所放射性物质污染源项调查结果源项活度/Bq核素241Am 1.5×1011210Po 1.3×106192Ir 2.0×1011裂变产物8.1×10101AW(高效废液) 5.0×1011147Pm4×10660Co 1.1×105地面等9.4×107总计9.3×10111.1.2 去污阶段 依据调查结果,选择和确定合适的去污方案与方法,此过程中辐射防护监测主要包括:去污后,表面污染水平是否达到国家标准或审管部门规定;去污工作的辐射安全和去污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收集与分类[5]是否符合管理要求[6];作为非放射性物质处理的物品提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最终监测确认与监督处理;对流出物的监测与控制[7];对工作人员的监测,包括个人内、外照射剂量监测[8]、衣服及体表的污染水平监测等。

去污后表面污染水平的控制限值列于表4。

1.1.3 清理 此过程中辐射防护监测内容较少,主要是监督清理的执行,防止那些因埋藏或因隐藏等尚未监测出的污染物品、地方以及遗漏的存在污染的不合格项等的漏检。

1.2 建造中期建造中期的辐射防护监测主要包括辐射防护设计的执行、建设、安装调试和建成后的本底调查等。

执行:包括方案可行性的验证及相应不合格项的处理。

建设:主要是监督和监理按设计施工。

安装调试:监测仪器仪表系统、流出物监测系统、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取样与监测系统及操作放射性物质的箱体和一些相关设备、设施等按质量保证的规定或涉及规定技术要求的安装等。

辐射本底调查:包括α、β表面污染水平调查;气溶胶浓度调查;n、γ辐射本底调查;箱体的密封性能和屏蔽层屏蔽效果等的验证等。

1.3 调试运行调试运行的辐射防护监测包括操作放射性物质箱体的屏蔽效果、场所内外的辐射水平、场所内的表面污染水平、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浓度、液体及气体流出物等的监测和进、排风系统风量、换气次数、负压、气流走向等调试和过滤器过滤效率的测定;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监测;场所外环境辐射水平、人员体表污染水平、个人内、外照射剂量等监测。

依据所有的监测结果估算出正常生产条件下的运行状况,判断是否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是否符合安全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辐射防护要求。

091同 位 素 第18卷 表4 去污后放射性物质表面污染水平控制限值表面类别或物件类别表面污染控制限值/(Bq・cm-2)α发射体β发射体做一般垃圾或废旧钢铁回收处理0.080.8打算回收再利用的手套箱等设备0.44地面、墙壁0.44做放射性固体废物外包装送原子能院固体废物贮存库0.080.8做放射性固体废物外包装送改造工程专用废物暂存室0108控制γ辐射水平 注:外包装表面γ辐射水平小于72μGy/h1.4 正常运行正常运行工况下的辐射防护监测主要是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及企业程序文件规定的要求进行监测,保障正常运行的安全,人员的辐射安全和周围环境的辐射安全。

具体监测包括:生产线及相关场所的辐射水平、污染水平、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等场所监测、区域控制各出入口的控制监测、个人剂量监测和流出物的监测等。

2 辐射工作场所改造的辐射安全管理辐射工作场所改造的辐射安全管理分为改造前期、设计、建造中期、调试运行、正常运行五个阶段。

辐射工作场所改造前,制定质量保证大纲,成立辐射防护工作管理和监测组织,对辐射工作人员和去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实行持证上岗。

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现场要求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以及工作计划,辐射防护监测工作程序,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与工具,确定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非放废物的处理标准与处理方案等。

2.1 改造前期改造前期的辐射安全管理分为调查、去污与拆卸、清理三个阶段。

①调查阶段:由辐射防护工作人员承担,执行时,严格按照原辐射工作场所类型及分级情况或高一级别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控制,严格执行相关的监测方案、监测程序及管理制度等。

②去污与拆卸阶段:包括人员培训的管理、制定去污工作计划及方案、严格按照去污方案保质保量实施,去污工作应施行分区管理,防止表面污染的扩大和去污合格场所的再次污染、放射性废物分类与控制的管理;放射性暂存库的管理;移作它用或作为非放处理物质的管理,以及所有拆卸的物品按照污染水平、材料等分类堆放和标识的管理等。

③清理阶段:主要是对工作人员的监控管理和埋藏在地下或隐蔽的放射性物质污染物品的管理。

2.2 设计阶段为编写辐射安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供相关的参数与资料;改造场所内的平面布置;屏蔽防护计算;辐射防护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参加设计评审等辐射安全管理。

2.3 建造中期包括改造施工中不合理项的修改、变更等的管理和制定调试程序文件;安装管理;仪器设备订货、验收等管理;参加建筑安装的管理;依据调试程序文件进行调试,调试报告的管理;设计修改或不符合项处理与改进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辐射监测方案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方案或应急措施[9,10];依据国家标准对场所进行区级划分并制定控制管理规定等。

2.4 调试运行阶段包括辐射防护设施以及与辐射安全有关的设备、风、水、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管理;仪器仪表的管理;监测数据的管理;辐射防护规程及监测方案执行情况的管理;人员的管理;人流与物流的管理;修改不符合项结论的管理;编写调试总结报告,以及为最终安全分析报告提供调试和试运行的辐射安全的监测数据与资料。

2.5 正常运行阶段结合试运行的结论及经验总结,依据公司或科研单位的辐射安全管理部门和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统一协调地开展辐射安全管理工作。

3 质量控制为满足辐射防护监测的质量要求,应依据国家标准[11]分别制定改造前期、建造中期、调试运行等的辐射防护监测与质量控制保证大纲。

质量保证大纲对辐射防护监测方面的要求具体可191 第3期 于涛等:辐射工作场所改造中的辐射防护与质量控制分为:文件及计划制定;辐射防护监测仪器仪表;辐射防护监测与评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