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

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
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

初中语文课本小说教案

【篇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

金堂官仓白马学校廖东

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

理念的革新。体现在教学设计和

课堂教学中,那就是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

的内在基础,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外

在表现形式。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发展上并非同步,存在

着不均衡性。所以,我们在革新教学理

念的同时,也得深入研究教学行为的转变,不然又会回到耗时低效

的老路上去。其实,我觉得任何改革,

不外乎是通过调整、代谢、转变来适应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规律

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遵守,而无法

改变。教学改革亦不例外,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换,教学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行为的转变,都是为了寻

找、发现、遵循“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学科本身的规律。有时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著名特级教师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

学设计,至今仍发着熠熠光彩,叫人如

醉如痴、欲罢不能,他们总能在教改的大潮中驾波驭澜,应裕自如,这正是他们牢牢抓住了规律的结果。

改革不是全盘推翻,重新再来,它里面有很多永远不变的东西。教

学改革就是在协调、平衡、处理着这对

“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发展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

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可见,一节课不仅展示的是一

位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艺术、教学风

格及文化底蕴,而且展示的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人

格魅力。“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下面我就从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谈起。我给我的汇

报起了一个题目:跳起快乐的心灵舞蹈

——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跳起:点明了教师的职业任务和特点,也隐含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编剧、导演、教练,而非演员——

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

快乐:实是当今语文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境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体验心灵发育成长的快乐,感受思想出

炉、开锋、削金断玉的快乐,享受美丽的心灵的远游的快乐??

心灵:语文是“一门植根于人的和民族的心性与精神的精神之学,是

教育之学。母语教育根本上就是精神

教育。”(韩军)她是作用于的人的心灵的学问。

舞蹈:语文学习,她曼妙多姿、载歌载舞,她是优雅端庄的交际舞,她是她是激情四射的迪斯科,她是粗

犷豪放的腰鼓表演??

我将从“精选切入、亮点重敲、巧妙设问”几个方面,并结合一些典

型的课例,汇报我的一些感受和理解。

一、精选切入: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

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

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

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

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着解牛析薪般的快感。在教学

实践中,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我们可

以考虑以下十一种切入方式:

㈠小“题”大做:题目往往是作者的“精心制作”,渗透携带了众多的

信息“密码”。所以我们可以在

这个“小题目”上做“大文章”。

1.重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悟,综合多方面的理解,重新为课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结合课

文阐述理由。有时还可以同原标题对比,从而又可能寻到一个新的

深入赏析点。在这一阅读活动中,学生

的思维经过了一个或多个“摄入(视觉、听觉)——加工(理解、整合、概括)——输出(口头表达)”

的历练过程。而“输出”的信息——标题,势必渗透了对教师来说最

可贵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初读感受,

这些感受或深刻或肤浅、或准确或偏颇、或全面或片面,而每一次

校正、点拨、再重拟,无不是对文本的

再解读。如同学对《麦琪的礼物》重拟的标题有:“爱”、“爱的馈赠”、“无用而珍贵的礼物”、“最

美的意外”等。很明显,前两个标题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后两

个标题则从情节出发,其中“无用而

珍贵的礼物”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侧重对线索的评价,“最美的意外”侧重对巧妙构思的评价。至此,

学习这篇小说要解决的两个目标——爱的主题和巧妙的情节——均

由学生自己提出。接着教师只需三言两

语的过渡,便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探究了。

2.添加:为有标题的课文加副标题,为没有标题的课文加标题,并

且根据课文说明理由。如学生在句式“一

个_________的故事”提示下,为鲁迅的《风筝》加了这样的副标题:“一个记忆深处的故事”、“一个关

于亲情的故事”、“一个让人心动令人落泪的故事”、“一个虽发生于

儿时但成年也难忘的充满自责内疚

之情的故事”??再如学生为李商隐的《无题》添加的标题:“不尽的

思念”、“爱”、“思”、“思念

“边声”、“将军泪”等。在对文言诗文“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

背景下,应该把诗词赏析到什么

程度为合适?这种借助标题进行的提纲挈领的、教师相机点拨深化

旨在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阅读活动,我

们认为是深浅适中、浓淡相宜的。

3.质疑:抓住标题特别是悬念式标题进行质疑,不仅会为课文教读

提供恰当的切入点,而且会提升阅读能

力。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一定会听见什么?为什么你一定会听见?怎样做才能会

听见?这三个紧紧围绕标题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文章陈述的当然也

是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解决的三个问题。

再如《不朽的失眠》,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就是:失眠是很痛苦的,为什么作者说它“不朽”呢?教师便

让学生带着这种阅读期待读书,学生便很快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主旨。

4.分解:有些标题信息量很丰富。如果把它比作一颗种子,那么文

章就应该是由这颗种子长成的大树。对

这样的标题宜用“分解印证法”,使标题成为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

如《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

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

生:(齐说)“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

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生:(齐说)“也”字。

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

师:我们可以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学生

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

读重。)

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家朗读课文,

大声地读起来。(板书:朗读,说“理解”

的话)

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

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学生

根据课文内容踊跃发言)

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说话。怎么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套话。如此迅速的入题,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似乎每一

秒钟都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上面。由以上几种切入方法不难

看出,从文章标题切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它使教读过程呈

现由点及面、

顺势铺开的破竹之势。这一块思维的“小石头”,不仅会在学生的心

湖上荡起层层涟漪,而且还可能会掀

起思想的波涛,令学生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㈡求同索异:也就是运用比较法切入文本。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与

旧课有很多联系(相同与不同)的课

文,以及存在众多联系的多首诗歌。如《南园》、《十一月四日风

雨大作》、《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同样

涉及爱国情怀的主题但又风格各异。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1.抄读:以句子为单位抄写下来。

2.口译: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求同:这三首诗有哪些共同点?爱国情怀是从哪些词句中传达出

来的?(合作探究一)

4.索异:这三首诗格调不同,情感的浓度也有差别。这从哪些词句

中可以感受出来?(合作探究二)

5.寻因:三位诗人的这种情感缘何而来?请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和

所处的时代说明。(合作探究三)

我们认为,以上设计呈现了如下特点:

1.不蔓不枝,提高了诗歌教读的效率。这是逐首处理所不能企及的。

2.抄读、口译后,用三个拾级而上、逐层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三次

合作探究,从言语入手钻研文本,在活

动中建构起对诗句的理解,避免了驾空分析。

3.使整个课堂结构呈现清晰、简明、深刻的特点,似层层剥笋,渐

入佳境。

由此可见,比较切入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阅

读能力的方法。

㈢由果索因: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由因求果,或由果索因,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拎起

一两个句子、却能提纲挈领带动全文的赏析,可谓“小投入、大回报”。

如《老杨同志》:课文结尾说,阎家山的贫苦农民感到老杨同志“真

是自己人”。于是教师对学生说:“老

杨同志来到阎家山仅仅半天时间,为什么那里的贫苦农民就感到他

‘真是自己人’呢?”经过对课文的研

读,学生认识到,老杨同志对广聚是不吃(不到广聚家吃饭)、不

叙(不和他交谈)、不留情(当众顶撞他)。

而对老秦家等人是同吃、同叙、同劳动。

如鲁迅的《风筝》:板书标题后,教师问:“同学们都放过风筝吧?

当时你们是什么心情?”学生回答后,

教师接着说:“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就会感到悲哀。他在《风筝》一文中写道‘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把这个大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为了什么事

而悲哀?悲哀到什么程度?这样悲哀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小弟“最喜欢”和哥哥“嫌恶”的

句子反复朗读、品味,穿插了鲁迅十六七岁前家里经历的两次重大

变故的材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鲁迅以“有出息”来要求弟弟的

良苦用心。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美读,要求读出感情,用声

音传达作者的心绪。第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

并且穿插了一段对鲁迅先生真诚对待亲人的评述。最后教师让同学

以哥哥或弟弟的口气给对方说几句话,有些同学说得很感人。

我们认为,以上设计有如下特点:

1.切入点的选择犀利、敏锐、有穿透力。能迅速地持久地掀起学生

思维的波澜,能“穿透”课上45分钟,“穿透”课文所有段落,“穿透”

每一个学生的思想。

㈣发现质疑:教读一篇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指导和暗示,先放手让

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畅谈收获、提出问题,然后由教

师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要重点渲染的“收获”和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

切入点。如《发问的精神》:

导入新课后,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钟,并提示注意记录收获、提出问题(包括最想问的问题和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

生参考这样的句式说话:

①我发现——

②我最想问的问题是——

我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是——

实践证明,被充分放开手脚后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畅谈收获时,

他们有的说:“我发现这又是一篇议论文,因为它论证了发问精神的

可贵。”教师就顺势问:“文中有表达这个意思的原句吗?”于是学生

很快找到了中心论点。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这篇文章中的反问句很多。”教师就贴着这位学生的发言说:“请画出所有的反问句,大声

地读一读,然后想想作者为什么如此青睐这种句式?”于是,课堂里

又书声琅琅,人声鼎沸。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这篇文章和前面的几

篇写法不同。它先从正面论证自己的论点正确,再从反面论证相反

的论点不正确。”教师接过来说:“我们是不是先找出这两种论证的

起止段?”“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正面的论点,下面大家能快速画出

反面的论点吗?”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教材里的一个错误。第

二自然段‘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

懂’中的‘课本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中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提出问题时,学生①问:“我最想问作者从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

之后,为什么还要再从反面论证?是不是多此一举?是不是所有议

论文都得这样写?”学生②听到教师虽也有同感但没发表意见,就继

续发问:“我弄不懂第十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呢,还是只是对反

面论证的总结呢?”教师仍保持缄默。于是又有学生③说:“我认为

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至此,应该解决的问题已全由学生提出。于是教师说:“下面我们分组合作探究这三个问题,顺序为:③②①。”??

还有的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写在纸条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确定切入点和教读的重点,这也

是一种好办法。

我们认为,以上设计,在选择“发现质疑”切入点的背景下,使课堂

教学呈现了如下特点:

1.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

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上设计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动态地融合在

一起,教为学服务,这是课标精神在语文课堂里绽放的最美的花朵。

2.对教师驾控课堂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

的每一次发言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作出判断:肯定,

否定?取,舍?重锤敲打,微微带过?要不要再读读课文?需不需

要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细枝末节的?讨

论时如何排序?结果用什么方式呈现出来?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反之,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使课文的教读走进“散、淡、乱、空”的泥淖。㈤梳理联系:抓住课文中的人物、事、理之

间的联系,设计教学活动。如《葫芦僧判断胡芦案》:(每一个箭

头表示一个涉及人物关系的问题)

㈥理清演变:研究作品中人和事的演变过程,研究如此演变的条件(因为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顺藤摸瓜,这是理解

课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最后一课》:

教师问:“小弗朗士的转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当学生抓住“别上学了、懊悔、细心听讲、永不忘记”四个阶段时,教师再问:“小弗朗

士的每一次转化在怎样的条件下实现的?”此后抓住课文的关键内容、

关键语句一一研读,从而认识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其它思

想内容。

㈦拎出线索:就是抓住组织课文材料的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如《七

根火柴》:

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和火柴有没有关系?(需火)卢进勇和无名战

士杰出的这一部分和火柴有什么关系?(献火)卢进勇追赶部队的

这一部分,和火柴有什么关系?(送火)

有了上面这个教学的大致轮廓,就可以把其他教学内容挂在这条线

索之上了。

我们认为,这种教学设计的特点是:

1.眉目清楚。整个教学活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衔接紧密,连贯自然,易于学生接受。

2.纲举目张。抓住课文组织材料的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就可以用这

条线索把一系列教学内容串起来,使课堂教学不零乱,富有整体感。㈧紧扣主旨:抓住文章主旨层层铺开,从而提挈全篇。如《驿路梨花》:

抓住主旨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设问:

①文章是怎样描写“驿路”和“梨花”的?

②“处处开”体现在哪几件事上?改成“此处开”行不行?

③以此句为上联,直接点明主旨的下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后得出:从时间上看,小茅屋从建造到“我”和老余来到,

十几年完好无损,这需要众多人持之以恒的维护;从人物上看,有

解放军,小姑娘,老人,有当地人,有过路的外地人,真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族群众,军民共建,助人为乐的精神像接力棒在

他们手中传递;从地点上看,茅屋建在僻远的树林里,这样的地方

都洋溢着雷锋精神,其他地方不言而喻。学生为这句话对的体现中

心的下联有:“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处处在”等。

㈨抓住特色:有些课文,或内容,或结构,或手法,或语言,非同

一般,独具特色。在进行教学时,抓住课文的特色设计教学方案,

就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背影》一课,抓住“背影”这一特色,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

①本文写到父亲的背影共有几次?(四次)

②课文中写到的这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两个)

③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思—虚、略,望—实、详,找—实、略,现—虚、略)④为什么要详写买橘子时的背影?

⑤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使作者感动得落泪?(逆境,亲临,年高,体胖)

再如《木兰诗》一课,抓住“女英雄”这一特色切入,以探究“从哪里

可以看出木兰是女英雄”为主线,融词句积累、人物赏析、课文理解、人文熏陶、美读吟诵、观点辩论、联系生活等于一体,学生思维活跃,遍“地”开花;教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可谓简洁高效的阅读。㈩探究警句:所谓警句,就是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如果

课文中有警句,抓住它展开教学活动,通过使学生领会警句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如《小橘灯》抓住“提着小橘灯,‘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这一警句进行教学,从而带起了全课的主要内容:

①为什么会提着小橘灯,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呢?(灯小含义大)

②既然小橘灯是小姑娘的象征,那为什么这位小姑娘使人感到眼前

有无限光明呢?(人小心胸大)③小姑娘的家庭是那样小,为什么

她的心胸那样大呢?(家小社会大)

④本文写的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它怎么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呢?(事小背景大)

[十一]关注诗(词)眼: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一词或精彩

一句,而这一词一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由诗眼切入教学,

这一技巧的艺术效果是:指一处而关宏旨,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陶渊明《饮酒》:教师围绕“心远”这一诗眼设计教学流程:

陶渊明为什么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因为“心远”。“心远”是什么意思?——思想感情远离世俗。你认为“世俗”之“俗”突出

的表现是什么?——爱钱,爱权,爱名,爱荣华富贵??

诗人“心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写

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其实也是“心远”

的结果。陶渊明为什么是“采菊”而不是采别的花(他为什么特别爱菊)?——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它象征不同世俗,象征品格高洁,正符合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生活的心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认为其中的“真意”是什么?怎么会“欲辨已忘言”呢?——“真意”是远离官场的黑暗与卑鄙龌龊,使心

灵得到自由和平静。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真意,

又何必用语言表达呢?不是真的忘了,不屑于说而已。——教师提示:此句意思源于《庄子》:“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在此基础上

归纳本诗主旨:表现弃官归隐后心灵得以自由平静的生活情趣和精

神享受。这样扣住“心远”二字设计教学,不但理解深刻,而且事半

功倍。它好比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口一突

破,所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另外像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眼“欲济”,李白《行路难》的诗眼“行路难”,《月下独酌》的诗眼“独”字,白居易《观刈麦》

的诗眼“愧”字,范仲淹《渔家傲》的诗眼“异”字,杜甫《登楼》的

诗眼“伤”字,李清照《武陵春》的诗眼“愁”字等等,都可作为教学

的最佳切入口,这真是诗眼既得,境界全出。

教师对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不仅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

教师深厚广博的素养、灵敏锐利的语感和对教材深刻独到把握的自

然呈现。

二、亮点重敲:

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文教学设计亦是如此,最忌

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善于抓“点”的突破,把教材的关键点、彩点、美点、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讲深析透,重锤敲打,从

而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一般可寻求以下七种方法突破:

1.朗读:教有千法读为本。采用多种形式多位同学多次反复诵读品味,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读出个性。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这个标题就可从节奏重拖音感情入手,也可以模仿主席语调动

作反复朗读,直至读出气势,读出画面,读出豪情。(因后文还要

专门探讨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这里不再作为重点阐述。)

2.争鸣:有时教师要善于在点上故意糊涂一下,以石投水,制造“矛盾”,激化“矛盾”,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坐山观虎斗”,“稳坐钓鱼台”。如《愚公移山》中关于“愚

公笨不笨”是关涉寓意的关键问题,学生心中又各有想法,教师可把

他们分成“笨派”与“不笨派”展开辩论,然后再从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顺民心和天理”四个方面引导“愚公

不愚,大智若愚”的道理。再如《心中的鹰》,组织学生对“小战士

该不该猎杀老鹰”辩论。其实,学生激烈争论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

的过程,那每一次各不相让的发言都是思维的撞击,智慧的闪光,

灵感的火花。

3.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小到标点、词语,大到修饰、

句式、句序、情感、感觉、表达方式、写法和描写方法等全方位挖掘,多角度细剖,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风筝》一文中

有这样一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

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教师朗读时故意丢掉两个助词“了”,引导学生涵泳品味,有的学生说:“我们认为这两个‘了’,强化了作

者某种感情。第一个渲染了惊讶、遗憾、担心甚至是伤心的感情;

第二个渲染了高兴、愉悦、惊喜的感情。”还有的学生说:“我们觉

得这两个‘了’,更强调了一种过程:‘落下来’和‘解开’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贯穿着‘弟弟’的某种感情,而不是某一刹那或瞬间的感情。”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标题中的逗号有什么深意?是前进

中的休息加油,还是反思自省?是进取退却的犹豫,还是回首展望

的坚定?是化整为零的决策?是坚持不懈的信念?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

影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赏析景之美:①映衬之美:明与暗的映衬,静谧与摇曳的动静映衬;②跌宕之美:由“疑”到“喜”,再到“悟”进

而“大喜”;③手法之美:错觉+视觉+悬念+联想。朱自清说:“乍看

它是淡淡的,仔细地咀嚼一番,就会有一股浓郁的滋味从口角流出来。”

4.想象:这是走进文本,展开与文本对话,补充文本空白的创造过程。但是如果教师只提醒学生:“请想象一下文中的场景。”效果肯

定不好。只有给学生架设了通往想象之境的桥梁,学生才能真正体

味文本中的美。魏书生老师的“四步想象法”最值得借鉴。以《渔歌子》为例:①勾勒形态:先在大脑中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鱼的轮廓;②染上色彩: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青色

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③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

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的鱼则不时

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④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在大脑中放

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

花蕊??。下面是我的一则日记片断:今早晨练,忽忆起《散步》一

课中的一个“熬”字。(“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字里该有多少情感和场景呀!我们分明感受到母亲每况

愈下、弱如蛛丝的身体,感受到儿子揪心般的担忧和祈祷,感受到

一次次有惊无险后的庆幸和惊喜??我还联想到了我的同样年迈的母

亲,想到她伫立在门口目送我上车的身影,想到她因病住院我们忧

心如焚地煎熬,想到她知道身体并无大碍时兴奋的孩子般的表情??

想到这里,不觉落下泪来。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呢?既然这一个字让我热泪盈眶,我为什么不让学生也浮想联翩呢?于是一种设计浮现在我脑中:由“熬”字,我想到了

________________。要求想象一个文中的场景或联想自己的一个场景。但愿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激活他们的生活体验。

5.比较:对文中精彩的词句段,颇具匠心的写法,不一定能直接感

受到原文的精妙。如果换个说法和写法和原文比较,特色便会自然

凸显出来,从而让人体会到原文的精妙。如教读《有的人》,为了

更深切地体会对比的写法,一位教师对原诗作了如下修改:“鲁迅先

生虽然死了,/但他还活者。/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年年春风里,/处处是青

青的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啊,/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

很高。”很明显,改后,没有了对比,还缩小了诗的内

【篇二: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的利用】

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的利用

湖南省湘阴县城关中学田蜜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不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也不论是现代文或古文言文,都

可谓是经典之作,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但要引领学生品读欣

赏这些名家名作,更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引领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有所创造或突破,并应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去,可

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写作训练。

1.改写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

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

等待中,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偶然的一次旅行中,在

船是偶遇穷困潦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

速躲避,绕道而行的故事。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

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

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连接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的讨论,驰骋在想像的阔原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

出来。针对学生的心情,课后我就布置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的

命题作文,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力,完成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的

写作训练。横线上可以填写菲利普,菲利普的妻子,若瑟夫等等人物。

这样,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颇有兴趣地拿起笔来写,再也

看不到那种无话可写,无从下笔,咬着笔头尽皱眉,半天写不出一

段话来的可怜状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个挥笔疾书,快乐地满怀信心

地用自己的文字驾驭着主人公的命运了,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续写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

课文《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作品,

故事以皇帝赤裸身体举行游行大典而荒唐收场。对文中那两个骗子

的结局,皇帝游行中听到小孩讲的真话后,回到宫廷该如何对待此事,对那两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敢说真话的大臣,采取什

么样的态度等等,都是需要学生研究、探讨的问题。在童话故事的

结尾,往往留下悬念引人深思。此时,学生学习完《皇帝的新装》

之后,除了对皇帝的荒诞做法感觉可笑之外,还生出了“结果怎样”

的好奇心。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课下结合自己对童话的理解,续写出一段故事,或展示皇帝的做法,或讲述骗子的命运,将自己

的想像力充分发挥出来。

隔天,学生的续写完成了,字数虽然有多有少,但都写出了他们对

童话结尾的感受:有的同学认为皇帝应该派士兵捕捉两个骗子,捉回

来后继续受骗子的蒙蔽,继续上当;有的同学认为皇帝既往不咎,

坐在宫廷里认真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励精图治,精心管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有的则认为皇帝急火攻心,经不起丢人的举

动的打击及城里百姓的嘲笑,一下病倒,生命垂危??。这样的续写

可谓精彩,当我把那篇作文做范文向班里推荐、讲评时,引起了同

学们强烈

的共鸣,不但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了小说的内涵,还激发了浓厚的

写作兴趣,纷纷说回头再修改自己的文章,力求写得更完美,更富

有创意。这样就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了。

3.指导学生利用课文的角色转变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所谓角色转变就是对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尝试着写作角度换位

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比如,初中语文八年级有篇俄国著名的作家

契诃夫写的小说《变色龙》,小说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将军哥哥

的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一位趋炎附势、奴颜媚骨、

见风使舵的警察形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从文中寻找关

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罢这部经典有

趣的小说后,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换个人物角度来改写故事的情节。如采用第一人称,以奥楚蔑洛夫身边巡警的身份,由他的所见

所感来展示奥楚蔑洛的卑劣形象,效果可能会更好。针对这个建议,学生兴致勃勃,乐于尝试,对写作不再犯怵,而是欣然接受了。

再如教学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后,不妨让学生尝试着用孔

乙己作为第一人称来写,那么艺术效果又会怎么样呢?说不准还更

增强悲剧的艺术感染力呢!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很浓地去完成你布置

的作文的,而且效果肯定错不了的,不妨一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借助语文的文本阅读,及时指导学生作文时,这

样的尝试与心得归类收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外,语

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写作的素材不仅局限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积累,

我们还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指导学生的作文的,作文教学的方法多

多样的,可谓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尝试创新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怕作文、苦于作文中真

正解放出来,让他们喜爱作文,快乐作文,善于作文,这是我们最

终的目的。

我们老师很可能一生平凡,但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

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想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们,想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老师们,来看书吧,她能指引你走出困惑、

走出肤浅,走向成功!

一、必读书目(学生必读书,教师当然也必读)

根据《2011版课标》关于课外读物建议

七年级——

1.《伊索寓言》

4.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5. 叶圣陶《稻草人》

6.《安徒生童话》

7.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8. 高尔基《童年》

9.鲁迅《朝花夕拾》

10. 吴承恩《西游记》

八年级——

11.《格林童话》

12.《革命烈士诗抄》

13.《艾青诗选》

15.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16.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7.曹雪芹《红楼梦》

18.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19. 老舍《骆驼祥子》

九年级——

21. 施耐庵《水浒》

22.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23. 海明威《老人与海》

24.罗贯中《三国演义》

二、教育理论、方法类

1.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肖复兴:《我教儿子学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9.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0.《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听名师讲课系列书,名师课堂实录,推荐王君、郑桂华、袁卫星等。

11.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吴非《致青年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13.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14.李希贵《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

15.谢云《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18.张文质《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 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四川少年儿童

出版社

20. 叶圣陶著《语文随笔——跟大师学语文》,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语文“活动式”教学》(肖家芸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22.《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语文出版社)

23.《在亲历中感悟意义——例说语文活动体验式教学》(唐江澎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4.《初中语文“活动化”学习读本》(左岸主编南京师大出版社)

三、人文、文学书籍

1.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力《诗词

格律概要》、张中行《文言津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季镇

淮《司马迁》、周汝昌《红楼小讲》等。

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沈祖棻《宋词赏析》、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说》、黄裳《旧戏新谈》、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共10种。

3.朱光潜《谈美书简》、朱自清《经典常谈》

4.周作人《我的杂学》朱光潜《诗论》、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龙榆生《词学十讲》、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等。

5.北京大学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三联书店

6.北京大学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三联

书店

7.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10.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11.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12.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13.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名著细读》

14.王国维《人间词话》

15.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本丛书”本2005年版。

四、第七类:教育时事、语文教学杂志类

1.《中国教师报》,教师要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也要养成时刻关

注教育动态的习惯,《中国教师报》是为教师办的报纸,在全国影

响最为广泛,也比较权威。

2.《语言文字周报》,虽然版面较少,但便于语文教师了解语言文

字的最新政策,语言文字常识及易犯错误的校正等。

3.《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5.《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大)

6.《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

7.《中学语文》(湖北大学)

附:

以下是宁波江东区语文研修班老师们的三年读书计划阅读书目。我

们希望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老师们也应该制定一个自己的三年读书计划。阅读这些书籍,能提高教师综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所以要

求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老师务必能按阅读计划进行阅读,更希望其

他老师也能阅读这些书籍。

2010年上半年

1、《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

版社(1984年初版)推荐理由:《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和教育实践。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

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2、《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初版)推荐理由:此书在充分论证语文课程复合性(即语文课程是汉语和

文学的复合)语文教学活动对话性的基础上,界定了汉语素养和文

学素养的不同内涵,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汉语教学与文学教学不

同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初步构建了一个新的

语文教学体系。

3、《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8

出版)

推荐理由:《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根据作者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

程“文学文本解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作者在《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中与学生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养成

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

4、《褚树荣讲语文》褚树荣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推荐理由:《褚树荣讲语文》为《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此套丛

书为于漪先生主编,顾黄初先生作序。新课改以来第一套语文名师

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褚树荣,全国著名语文特

级教师,宁波市教研室副主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我的教

学语录。通过“讲”的形式,展示褚老师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

的语文教学风格。

2010年下半年

推荐理由:《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美国著名教师培训

专家帕克?帕尔默教授。他说:“这本书适合这样的教师:他们体验

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

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它能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块

基石,帮助教师更自觉、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到教育与自己生

命复杂性的同一关系,帮助教师走上反思性成长的第一步。

2、《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初版)

推荐理由:《言语教学论》属于语文教育学引论性质的著作,它以“言语”概念为核心,层层铺演,逐步推进,构建了一个新的语文教

育学理论体系。强烈的理论意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言语教学论》的最大特色。

3、《文学性讲演录》(附盘) 孙绍振广西师范大学 (2006.05出版)

推荐理由:作者以文学形象问题开篇,阐述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

诸多理论,如表达力、想象力、审美价值、审美规范等。作者特别

重视对文学文本的微观分析,从《诗经》到朦胧诗,从李白、杜甫

到艾青、王蒙,从托尔斯泰到马尔克斯,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文本

均有涉及。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对一些传统的理论问题进

行质疑与批判,揭示其不合理的因素,进而提出一些新的文学观点

和审美范畴,体现批判与超越的魅力。全书幽默风趣,热情洋溢,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推荐理由:《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

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每本书的

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怎样不用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而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你一定要用一双x 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2011年上半年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

小说阅读技巧 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三、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五、小说的环境描写: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六、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七、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 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三、小说的描写及作用: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正面、侧面 概括、细节 描写 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时间、地点、背景 环境描写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 社会环境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四、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五、小说的表达技巧 A、人称运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表达方式 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六、小说的标题及作用 1、理解 A、小说的主要情节; B、小说的主要人物; 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 A、线索,贯穿全文 B、点明主题

古典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古典小说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320 课程中文名称:古典小说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Research of Classics 学时:36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 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方向对《中国古典小说欣赏》实现规范教学的需要,其他专业方向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开设选修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汉语言文学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介绍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发展演进,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情况,帮助学生有系统性地阅读经典作品,把握一些重要作品的主要内容,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基本目标] 1、引导学生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与主要成就,对其发展演变轨迹有明晰的了解。 2、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和分析评价中国古典小说代表作品,使他们初步具备从事古典小说鉴赏与研究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正确对待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感情的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讲中国古典小说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古典小说的概念与发展分期 [教学难点与重点] 小说的起源与分期 [教学内容] 一、小说的概念 二、小说的起源 三、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分期 第二讲中国古典小说概论(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古典小说的特征 [教学难点与重点] 小说人物非典型性与描写简单性 [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征 1、小说概念的模糊性 2、小说人物的非典型性 3、小说描写的简单性 4、小说内容的庞杂性 5、小说作者的非专业性 第三讲明代以前的古典小说[教学目的与要求] 杰人志怪小说与唐传奇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重要作家作品 先秦时期 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6,《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两汉时期 1,刘向:汉朝人。《战国策》是汉朝刘向所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赵国依次分国编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说阅读指导 人教新课标版

小说阅读指导 考点一、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一般而言,小说中自然环境的作用往往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渲染、情节的推动、对人物心情的烘托、对主题的揭示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入手。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考点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 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一是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烘托周围的气氛;三是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四、暗示社会环境;五、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分析小说情节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初中文学常识集锦 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选粹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使用赋、比、兴的手法。《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4.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创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5.《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曹刿论战》即选自此书。 6.司马迁,汉朝人,著《史记>。鲁迅称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略。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共计12国,33篇,国别体史书。此书还有《国策》《短长书》之名称。《战国策》长于说事。《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即选于此书。 8.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观沧海》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9.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10.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11.《木兰诗>,民间叙事诗,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1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东晋著名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13.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名篇有《三峡》。 14.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王勃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作品有《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初中小说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之小说教学 定南县龙塘中学刘素花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 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 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入选教材的小说都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 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 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 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领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从四个 方面谈谈中学小说教学的技巧: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 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 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 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 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 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别。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力求故事的浑然一体,滴水不漏,而现代小说往往故意打破这个情节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块状"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情节无所谓首无所谓尾,人物不一定要有结局。这种结构方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比传统的更大。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 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 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因 而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三方面入手:(1)说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文中的人物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 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 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让生自批、讨论,后师生共同商讨下面例句。)a、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问题的研究,能使初中语文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分析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富于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供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平台。 3、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有助于以研促教,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所研究的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却未能形成具体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 本课题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形成适应初中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夏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夏辉 发表时间:2019-10-10T16:01:56.4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作者:夏辉[导读]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南充市高坪区阙家小学四川南充63717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而阅读是对学生语文兴趣与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中进行对阅读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途径。为了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一些提升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希望能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创设形象温馨的阅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活动,能有效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巧妙地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地呈现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媒体性情境,可以进一步强化支持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利用生活化、问题性、活动式教学情境,来不断、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注重通过阅读学习指导,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善用特定情境实施阅读学习,丰富阅读内容,积累语言素养,为后续能力和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二、尊重差异学情,巧引有效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基础、习惯、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重视他们的阅读差异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阅读目标,灵活指导他们开展有效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与作者情感,从而发展自身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并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三、传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真知往往源自于实践,学生只有灵活运用自己的口、手、脑,靠自己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充分地将内在的动力挖掘出来,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只有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要想对新的领域进行独立探究就必须要有自学能力,要真正地了解学习方法。在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譬如,教材里有着两种任务(指导写作和指导阅读)的习作例文,不仅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还要求老师辅导学生读懂课文。所以我总是在给学生布置作业之前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此举是学以致用与读写结合的体现,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优化阅读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业不是很重,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当地拓展阅读内容。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还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采用期刊杂志、课外读物等上面的一些阅读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可以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让初中生感受到大阅读的意义所在。在阅读的作业设计上,也要精心设计,只要到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益于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都可以让学生阅读起来。在作业的完成方式上,可以是阅读、阅读背诵、读后感等。在阅读主体上,可以是小组合作阅读与探究,也可以是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这样学生不但能收获阅读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同学的友情和父母的关爱,可谓一举两得。 五、开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进行阅读后,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使学生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自身实际生活,仿照课文对石拱桥的说明顺序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学生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因此阅读对学生尤其重要。在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积累阅读数量,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丽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8,(08)。 [2]黄国鑫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J].科学咨询,2018,(05)。 [3]单吉轩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32)。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最完整版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 中考文学常识复习 一、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浅析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中学语文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袁丽华 学生普遍喜欢阅读小说,源于小说人物形象丰富,作者构设的情节引人入胜,如同身临其境,感受明快。不过,小说阅读教学与平时的随性阅读是有区别的,需讲求一定的方法。 一、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学生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适当指导。目前,语文教师的素质存在滞后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以及提升语文知识素养,身负重任。 2.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兴趣性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具有泛政治化、泛虚构化以及泛文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将小说单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读物,也不能当作一种愉悦感官的通俗读物,更不能当成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通常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无法走进小说,感受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解读小说的创造性。致使学生无法发散思维,学生自然感到兴趣缺乏。 3.学生阅读学习娱乐性、功利性明显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非常敏感,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式形成,很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市面上的畅销读物,偏重于休闲娱乐性,一些青

春文学、校园文学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作品的写作模式和情节程式化严重,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较多的阅读,致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大大减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纲,在教学和平时考核方面与中考尽量靠拢,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普及。初中学生无暇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外的小说名篇的阅读。他们沉浸在茫茫题海中,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听讲,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走入到小说中,自主探究、阐释小说中的人物及主题思想。 二、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对策 1.教师应扩大专业知识量,提高文学涵养 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还需学习文艺学、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才能有充分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将所学、所解流畅地传达给学生,进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如教材中的《范中进举》,教师必须了解儒学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国历史上历代选官制度的科举考试,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解答学生的发问,那么就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认为教师缺乏足够的能力授课。 2.兴趣导入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借由心理学、美学知识进行兴趣课堂导入。教师将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如表演欲强烈、好奇心旺盛、敏感,再进行课程设置,可变换提问的方式,兴趣导入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需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适当减少使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让讲课过程波澜起伏。如若教学条件允许,可使用道具或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教学。道具或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见解明了,还可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制作并讲解课件,参与到课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