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摊小贩到亿万富翁白手起家本钱只有七百

合集下载

他天生残疾受尽侮辱,如今年入5000万

他天生残疾受尽侮辱,如今年入5000万

他天生残疾受尽侮辱,如今年入5000万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24年第03期商界流传着各种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大家尤其喜欢看普通人逆袭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他拿的剧本连普通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说是拿了一手“烂牌”。

他天生残疾,表情“怪异”,就连走路也是摇摇晃晃、极其困难。

童年时同龄人嘲笑他,上学时校长驱赶他,求职时被拒绝200多次。

他后来决定自己创业,开书店被烧过,开网吧被拆过,最困难的时候欠债400万。

就这样他也不曾放弃,偏要和命运掰手腕掰到底。

直到2012年,他开的旗袍店一战成名,巅峰时仅1分钟就卖出了4000件,年销售额超过了五千万。

他就是“旗袍先生”崔万志,一个把志气刻在名字和骨子里的企业家。

1976年,崔万志出生在安徽肥东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而他能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因为出生时脐带绕颈,脑部缺氧,村里的赤脚医生足足抖了10个小时,崔万志才发出微弱的哭声。

命虽然保住了,但他落下了终身残疾,说话和走路都异常困难。

崔万志到五岁时,还不会走路,只能扶着墙、摸着桌子一点点挪动,就这样一直到九岁才开始上小学。

上学路上有一條小沟,崔万志靠自己根本跨不过,只能由父母背着走过去。

有一天,他来到小沟前,鼓足了勇气,把鞋一扔,就开始蹲下去慢慢滑到沟底,再慢慢从沟底爬上来。

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之后只要遇到困难,他就会冷静地思考:人生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没有那么难,是我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放大。

办法会有很多,只要你想过去就一定会过去。

不要害怕担心,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因为走路和说话都异于常人,崔万志一直被同龄的小孩嘲笑,等到终于以全县第三的成绩保送上了重点高中,可当他和父亲把学费交了,床也铺了,报到时却被校长拦住。

这位校长轻蔑地说道,学校从来不收残疾人,赶快走开,不要影响我们的学校形象!短短几分钟,父子俩带去的生活用品被扔出校门。

父亲当即就跪了下来,跟校长求情,校长反而变本加厉地说了一句残忍的话:就算你儿子考上大学,也没有学校要你儿子,还浪费我们学校的名额。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导读: 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文/清如【人物名片】张果喜,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屹立在中国商界45年不倒的“常青树”,张果喜是无数创业者敬仰的范本。

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他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和谋略,缔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一、20岁办厂张果喜是地道的“草根”出身,两岁丧母、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这些悲惨的经历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

由于家境贫穷,张果喜15岁就进入邓埠镇农具修造所当学徒。

凭借努力,他一路从小木匠做到车间主任。

1973年,邓埠镇农具修造所濒临倒闭,20岁的张果喜大胆接下这个“烂摊子”,成为新厂长。

他先是卖掉祖屋凑了1400元,给大家发了工资,随后前往上海寻找商机。

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果喜发现,一种樟木雕花套箱价格高昂,销量火爆,他立刻决定自己生产樟木箱,给这家公司供货。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三下浙江东阳,终于请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了采购上等樟木,他跑到300公里外的宜春县山区,险些因为翻车丢了性命。

半年后,张果喜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只樟木箱。

由于工艺精美,质量过硬,运到上海的樟木箱很快打开销路,并且在广交会上卖出了20套,他由此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二、结缘佛龛如果说生产樟木箱是张果喜财富的起点,那么结缘佛龛,则让他迎来第一个事业高峰。

1979年,张果喜再次来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精致的雕花佛龛让他眼前一亮。

原来,这种佛龛不仅利润丰厚,而且日本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真是把木头变黄金的好生意!”张果喜再次抓住商机,投入生产佛龛。

他和技术骨干潜心专研,认真对照样品仿制。

一个多月后,“果喜”佛龛问世。

他将佛龛出口到日本,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企业利润不断攀升。

1981年,光是佛龛产品,净利润就高达200万。

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产能也要跟上。

张果喜率先从台湾引进4条全自动加工线,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同时,他也没有落下国内市场。

行动成功李践从叫花子到身价上亿

行动成功李践从叫花子到身价上亿

行动成功李践:从叫花子到身价上亿李践——当代实战派管理专家,上海行动成功企业管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又是管理培训界的著名导师,他的成才之路和人生智慧为追求成功和卓越的人们点燃了一把火炬。

他有过骄人业绩——1985年在中国大陆发起并推广跆拳道运动,培养了38个国家级、省级冠军,被誉为“中国大陆跆拳道第一人”;1992年白手起家创办风驰广告公司,8年后企业资产增长1500倍,股东投资回报率高达292倍,培养出77位总经理,产生了56位百万富翁;2000年风驰传媒被李嘉诚旗下的TOM户外传媒集团以2.78亿元收购;2003年任TOM户外传媒集团CEO,上任次年企业利润增长118%;2004年9月推出《赢利模式》课程,至今已开课140多期,授课学员人数超过4万人;2007年1月正式出任行动成功董事长,完成了从“实效企业家”到“实效导师”的完美蜕变。

他拥有各种桂冠——1993年应邀访问韩国,接受韩国国防部及体育总会颁发的勋章和证书——“跆拳道国际传播优秀金质奖章”;2000年荣获香港“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成就奖;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营科技实业家,并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教育部及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为“行业领军人物”;2010年荣获亚太企业精神奖(APEA)之“卓越企业家”奖;2011年在第四届全球华人企业家论坛上荣获“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

2013年,兼任行动成功CEO,行动成功转型为企业实效商学院建设专家。

成就和荣誉是用荆棘编织而成。

李践的成功起步于常人难以置信的“不成功”绝境,极具传奇色彩。

在逆境中学习成功,自古雄才多磨难。

行动成功李践:从叫花子到身价上亿,李践出生于十年动乱前夕。

父亲原是昆明市某单位的党委宣传部长,在李践刚满3个月时就遭到隔离审查,继而被下放到贵州劳动10年。

李践从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长大,6岁就挑起了沉重的家务,7岁时流落街头,一度沦落为一个小乞丐。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关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汇总1、采用“排炮战术”轰出一名千万富翁10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10年后,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

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

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2、埋头苦干打造第一品牌1800多年前,诸葛亮在湖北襄阳提出,魏蜀吴必将三分天下;18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襄阳人的他大胆预测:培训、托管、一对一,中国课外教育市场必将三分天下!他本是一名失学少年,在庄稼地里干了半年农活后,却又通过读书吃上了商品粮;他本是学习如何造化肥的中专毕业生,却一出校门就进报社成了编辑记者;笔耕十余年,他当上了发行量百万份省级报纸的头版责任编辑,却主动辞职离开省城到地市开办了一所民办教育培训学校,从教书匠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新东方、学大、安博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相继美国上市,许多人纷纷看好教育培训业之际,他又盯上了谁也瞧不上眼的小学门口最常见的“小饭桌”,实现了创业的新一轮转型。

今年38岁的他,名叫窦昆,他一手创立的学生托管品牌,叫做“晋级”。

他身边的人一致评价他:真是一个不停折腾自己的'人。

采访中,他对记者发出最多的感慨是:“人生就是要不断超越进取,有机遇坚决抓住,没有机遇就要努力创造机遇,总之要追求晋级!”“窦总的吃苦精神确实一般人比不了!”窦昆手下的老师们个个佩服。

刘永好的传奇创业故事

刘永好的传奇创业故事

刘永好的传奇创业故事创业之路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

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

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中国饲料大王。

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

这位被称作“内地首富”的人有两个特点: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他喜欢吃麻婆豆腐和回锅肉。

只要待在成都,中午便会乖乖地回家吃妻子做的饭。

平日里,他最主要的工作餐是盒饭。

除此之外,他还习惯和各部门基层员工在集团餐厅共进午餐。

他吃饭速度很快,饭盒中不会剩下一粒米。

他不喜欢穿西服,身上的T恤衫和休闲裤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

他原来的座驾是一辆桑塔纳,最后下属实在看不过去,逼令他换了辆奔驰。

每次坐飞机出行,他也只坐经济舱,当然机票最好是打折的。

他的发型十几年来没变过,是那种花几块钱就可以理的自然式。

十多年来,他一直去同一家理发馆理发。

他把自己比作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不会对明星和名牌感兴趣的“二百五”。

他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生活的主色调就是学习。

无论和谁交谈,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碰到有用的便往上记。

他没有架子,从来不骂人,脸上永远带着温和的微笑,说话的时候他非常注意措辞,从不会让人听了感到不舒服。

基层员工见了他不会感到有压力。

作为一代巨富,刘永好除了名气之外,普通得实在不能再普通了。

同样不普通的还有他的学习能力和专注精神。

【白手起家成为鹌鹑大王】“22年前,你们4兄弟凑了1000块钱开始创业,如果用做投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

假如现在你的财富突然间一夜蒸发,你认为你还能东山再起,再度成为中国首富吗?”面对《人力资本》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刘永好轻轻抿了抿嘴,沉吟片刻,然后挺直身子,直视着我们,一字一句地说:“其实,这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了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这个企业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还在,我的见识还在,我的这种经历和能力还在,我可以重头再来。

70后农民冯长革创业日入万元 抓住互联网大众机会

70后农民冯长革创业日入万元 抓住互联网大众机会

70后农民冯长革创业日入万元抓住互联网大众机会现在远近闻名的土豪冯长革原本是个1971年出生的农村汉子,而现在他坐在宽敞大气的办公室接受我们的采访,讲述一个从农村摆地摊到开办公司年收入300多万的故事。

说起致富秘籍,农民冯长革一脸骄傲,所自己只是抓住了互联网这个大众机会。

在93年结婚分家后,冯长革为了补贴家用开始踩三轮车做周边的小贩生意,镇上的锅碗瓢盆拉到农村大家选购,没有现金的农民还可以直接拿蔬菜粮食这样的农产品调换,毕竟那时候大家经济都不发达,工人一个月也不过几十块的工资。

接着他还主动收购农村里的蔬果特产,拉到镇子上去摆摊出售。

这样的交易变通灵活,深得乡亲们的喜欢交易源源不断,小摊子也就日渐红火了起来,这时候冯长革掘得了第一桶金,于是脑袋灵活的他开始想将自己的事业升个级。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冯长革已经精通贩卖生意的技巧,他开始利用自己积累的资金到更广阔的范围内倒卖各种生活必需品,有一件事可见他的灵活变通:一次他和妻子带了600块的本钱要去邻县批发红豆,没成想哪里的冬瓜个大便宜才两分钱一斤的批发价,而在老家零售价在两毛钱一斤。

两人一合计,就把那六百多元全拿出来换成了一车冬瓜拉了回家,刨除租车费用,一天就赚了5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近一年的工资。

然而随着信息越来越发达,冯长革这种近距离倒卖吃价差的方式开始受到冲击,利润变得非常薄。

冯长革有些苦闷,苦苦思索对策,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的一句话才让他找到事业突破口,事业冲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在多次和朋友聊天,冯长革都说起过自己的难处,想着有脑袋灵活的人能指条路,终于有一次一见多识广的朋友说,“你咋不去网上卖呢,那里天南海北满坑满谷都是做生意的和买东西的人”,冯长革一听立马行动起来。

他开始在网上寻找能免费注册会员的网站,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主要是本地土特产)。

刘茜把产品挂到网上后,没想到很多人联系买货。

冯长革和客户电话一沟通,就陆续有人过来验收货品,尤其是板栗特别俏销。

亿万富翁是多少钱【“拧老太太”-从普通农妇到亿万富翁】

亿万富翁是多少钱【“拧老太太”-从普通农妇到亿万富翁】

亿万富翁是多少钱【“拧老太太”:从普通农妇到亿万富翁】• 她不仅是3个孩子的母亲,操持着一个14口人的大家庭,还是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的老板,资产近1亿。

44岁之前,张书英还是一个只读过两年小学的农村妇女,因为过度操劳,视力出了问题,心灵手巧的她失去了工作,不得不回到家里;现今,近70岁的她已成为身家近亿的农民企业家,创办的燕兴隆集团是北京建材墙体材料行业里的龙头老大。

她究竟是怎样跨越年龄的障碍,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是怎样在没有任何背景的状况下,打开了紧闭的客户之门?又是怎样把企业做得如此兴旺?“拧老太太”闯商海1987年,只念过小学二年级的张书英靠着东借西凑的5000元资金租用了生产队里几间闲置的猪圈房,雇用2名工人卷起了岩棉管。

那是一种管道保温材料,它在天寒地冻的北方拥有广阔的市场,起初,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技术含量不高,几乎没有买方市场。

别说挣钱就连工人工资、房租都兑现不了,有人劝过她,让她停下来别干了,可张书英就是不低头不认输更不被困难吓倒,她硬是靠着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拧”劲,继续着自己所钟爱和追求的事业。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她自备干粮,数次进京找知名专家学技术求经验。

为了打开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她跑遍了京城的众多商家,积极推介“岩棉管”产品。

众多的京城名专家被她感动了,手把手地给张书英传授技艺。

市场之门也随之叩开,向张书英张开了热情的双臂。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品牌的有效扩张,当地人们风趣地把张书英改名为“拧书英”。

亿万富翁是怎样“炼”成的?不安现状,乐于进取的张书英这时又做起了饮料深加工的文章。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书英看到许多果农把大量卖不出去、且变质腐烂的桃、苹果等果品倒入了池中或堆在地上烂掉,心如刀绞。

她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拆屋卖瓦也要建设一个饮料厂,让果农们致富有门,发展有路,创业有望。

为此,张书英请来了专家,加盖了厂房,购买了设备,进行水果的深加工,并开始成批量的生产水果料饮。

创业故事白手起家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白手起家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白手起家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白手起家创业故事1、采用排炮战术轰出一名千万富翁____年前,一家取名为壹加壹的制衣店在广州悄然诞生,老板是20岁的陈展鸿。

____年后,壹加壹由一家庭制衣作坊发展成为时装设计公司,进而组建壹加壹实业有限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____年间,陈展鸿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拥有20多家企业的大老板,资产达几千万元,每年仅出口服装就创汇1500万美元左右。

发展如此迅速显赫,除天时、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纵市场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产业包括服装、电器、鞋类、餐饮等,但服装是大头,服装收入占总收入的80%。

而服装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计、月计,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准市场的脉搏是至关重要的。

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有节制地轰击市场,每种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总留有余地,决不轰得过火,适可而止。

陈展鸿的想法是顾客买东西就跟吃饭一样,某种东西一下子吃得太饱,就会对这种东西腻味,再也提不起它的兴趣。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

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为保证壹加壹产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陈展鸿十分注重信息,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变成产品,抢占服装新潮头。

目前,壹加壹仅西装的款式就有20种之多。

没有本钱的创业,靠快和新还不能在市场稳操胜券。

市场的真正主宰是顾客,只有赢得顾客,才能赢得市场,才能保证轰得有力。

于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

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

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终身保修的办法。

出国访问的、结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顾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订做合体的高档西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摊小贩到亿万富翁白手起家本钱只有七百元张庆杰每次开车走深南大道路过深圳书城大厦时,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这个建筑。

“那是我来深圳的第一个落脚点。

1987年,这里还是一个小山坡,我就住在小山坡上一间废弃的水泥瓦房里,一直住了两年。

”现在担任乐安居董事长的张庆杰,属上世纪80年代到深圳白手起家的一代。

18年过去了,张庆杰刚来深圳栖居的小山坡上,早已是高楼林立,他也从当年的农村穷汉子,变成了坐拥亿万身家的阔老板。

当年他的“座驾”——一辆全身叮当响的旧单车,也鸟枪换炮,变成了最新款的宝马七系列。

尽管如此,提起当年那辆旧单车,张庆杰依然记忆深刻。

故事就从那辆旧单车说起吧。

白手起家骑单车卖香蕉本钱七百“这部旧自行车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财产。

”张庆杰回忆刚来深圳时的窘迫,百感交集。

1968年,张庆杰出生在潮阳县港头村。

“那是一个连稀饭都吃不饱的地方,人均不到四分地。

”作为家中的老大,张庆杰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卖水果帮补家用。

1987年春节,听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说,深圳的钱比较好赚,于是不到20岁的张庆杰告别家人,踏上了深圳的淘金之路。

“来深圳的路上,我和同伴约定,等赚到五万块钱,就回去盖房子算了!因为在我的家乡,盖一栋房子大概要三、四万。

”就这样,抱着盖一栋房子的“远大”理想,张庆杰和同伴在现在深圳书城所在的小山坡上,租了以前部队废弃的一间水泥瓦房。

初来乍到的张庆杰,手中仅有的就是一辆旧单车和卖水果赚来的700元钱,此外一无所有。

不得已,张庆杰在深圳干回了老本行——卖水果。

来深的第二天凌晨5点,他踩了三个小时的单车,到南头拿香蕉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卖。

“每一趟我都载100至200斤的香蕉,不过,深圳的香蕉很多都是用药泡熟的,等不了两天就会坏掉。

最初由于不懂行情,几乎天天都有很多香蕉卖不完烂掉了,自己又吃不了,扔掉又心疼。

”回忆刚来深圳的困难日子,张庆杰依然记忆犹新。

张告诉记者,一个月下来,卖水果的收入平均一天只有几元钱,刚够交房租,连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奢谈赚钱盖房子了。

自己带来的本钱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所剩无几。

第一桶金现转机贩港货进账过万一个多月后,转机在聊天中出现了。

在卖水果之余,张庆杰时常和周围的潮州老乡聊天,但他不是闲聊,而是希望能够从中找个赚钱的门道。

有一次,一位老乡无意中说起深圳有很多当地村民到香港种菜,每天都会捎回一些味精、无花果等时髦商品,在深圳很好卖,利润也不错。

张庆杰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于是,他那部旧单车上驮的货品,由香蕉换成了各种时髦的港货。

“每天,我一大早就出门,到村子里挨家挨户收购无花果、袜子、阿婆衫、西裤这些商品,然后又赶紧骑到人民桥的小商品市场去卖。

”资金难题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由于向村民收购时必须付现金,而且还必须用港币,张庆杰手中本钱少得可怜,每次现金换回的货,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

怎么办?于是,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张庆杰就在口袋里揣上头天换来的港币,赶到村里向村民收购货品,然后又骑上那辆旧单车,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把这批货卖出去,随后又把刚刚赚来的现金换成港币,再到村里向村民收购。

“那时一天起码要来回跑二三十趟,一部旧单车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

经常在别人开始睡觉了,我们才做晚饭。

1987年底,我终于赚到了来深圳的第一桶金——1.6万元。

”回忆起第一桶金的艰辛,张庆杰感慨之余,也有几许自豪。

记者印象一切困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3月16日,早上七点半。

按照事前和张庆杰的约定,记者赶到沙头角梧桐山脚下,和张庆杰一起爬山,顺便采访。

每天晚上10点半入睡,早上7点起床,7点半爬山,10点准时到办公室办公,这是张庆杰的作息时间表。

如今,事业成功的张庆杰住在海边一套复式住宅内,用他的话来说:“那是十多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在深圳这块土地上,变成了现实。

两年前,张庆杰喜欢上了爬山。

在他爬山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总是装了两瓶矿泉水,“其实我每次只喝一瓶,另外一瓶是担心在山脚下商店里买不到水而预备的。

”这是张庆杰生活的一个细节,却能从中看出他做生意的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

中国有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尽管张庆杰总是在不停地转换行业,但细看之下,他的每一次转行,都经过了详细的调查和精心的分析。

他告诉记者,做生意就是逆水行舟,你随时都要居安思危。

“没有一种生意能够有长久的利润,所以要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问他,创业中是否碰到一些难题时,他脱口而出:“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

”因为在他看来,一切困难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艰难淘金档口不足半平方起早贪黑卖服装从村里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这是张庆杰刚来深圳创业时每天的固定路线。

不过,成了万元户的张庆杰,没有把钱拿回去盖房子,而是投入一项新的事业(起码在他看来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摆地摊。

张庆杰说:“在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混熟之后,我发现那里最好卖的是服装。

自己收购港货天天来回跑,还不如在市场内租一个地摊赚的钱多。

”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特区,人民桥小商品市场里各家的生意都火得不得了,没有人愿意租一片地方给他。

在一家经营手表的商店,张庆杰和店主软磨硬泡了一个星期,店主终于答应以400元/月的价格,租一块地方给他。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档口?“我的第一个档口大小不足半平方米,刚够摆一个装河北鸭梨的纸箱子。

”今天张庆杰开设的一个建材超市,经营面积在1万多到2万多平方米,但提到自己当年只有不足半平方米的摊位,张庆杰依然兴致勃勃,“这毕竟是我的第一个摊位,对于生意人来说,就好像一个没有家的人,找到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那么小的地方,你拿来卖什么?”对于只有一个纸箱大小的地摊,记者实在难以想象要做什么才能够赚够铺租。

“卖服装!我算过了,这个纸箱上面只能放两叠裤子,而服装的利润高、资金周转快。

我记得当时进了一款叫做‘双龙牌’的西裤,进货价10元,卖12元。

”头脑灵活的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款式时髦的西裤,是市场上走货最快的商品之一。

张庆杰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是从早忙到晚,晚上去厂里拿货,早上7点就开铺了。

“当时就想多赚一分钱是一分钱,因为铺租太贵了。

”由于是白手起家,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帮忙,张庆杰极其珍惜赚来的每一分钱。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那时候在深圳办事有一个惯例,不管到哪里,见面总要递一根烟。

他本人不抽烟,也不舍得抽烟。

但为了应酬,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包烟,“有的时候,烟放在口袋里发霉了也不知道。

”这个鸭梨箱大小的地摊虽小,却是张庆杰事业真正起步的地方,一家、两家......过不久,他已经在东门、人民桥等这些深圳繁华的小商品市场,摆了十多个地摊。

那段时间,张庆杰奔波于南海、广州、汕头等地,四处进货。

张庆杰回忆说:“那时候,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

去南海进货,跑一趟就要一天一夜,困了在车上打个盹,车到后马上进货。

”来回奔波但利润却不大。

“因为我的原则是薄利多销,比如一块布料只赚0.8元,一块手表只赚5元钱。

不要小看这几块钱,我的钱就是这样一分分积累起来的。

”如今,事隔十多年,张庆杰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创业的每一个地点。

“现在人民桥电影大厦楼下的面点王餐厅、世界金融中心附近,都是我当年摆地摊的地方。

”为了纪念当年的创业艰难,张庆杰还买下了现在电影大厦一楼面点王餐厅的物业。

1989年,尽管已经稍有积蓄,在家乡人眼中张庆杰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万元户”,但他还是不敢乱花钱。

“我在刚来的那个水泥瓦房住了两年多,那地方没有煤气,因为不舍得用酒精炉烧水冲凉,因此两年多都是洗冷水澡。

”当然,更让他头疼的是,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大大小小的塑料盆摆满一地。

“那你现在不觉得当时很苦?”记者问道。

“那时候心中只想着赚钱,不觉得有什么苦的。

”张庆杰淡淡地说道。

成功法宝产业下滑苗头现立即转型不恋战“商人永远都在寻找商机。

”采访中,张庆杰多次提到这句话。

事实上,从卖水果到摆服装地摊,再到今天开办建材超市,十多年间,张庆杰大大小小从事了十多个行业,生意越做越大。

他告诉记者,“我总是在一个产业刚刚出现下滑趋势时,马上转型,这样才能够时刻把握住市场动态,因此才能够不断发展。

”“我有一个生意经:本小利多利不多,本大利小利不小。

这怎么理解呢?比如,我最初的服装生意,虽然本钱小,利润比较高,但由于投入成本少,整体的收入也就不高。

现在我开办乐安居这种上万平方米的大商场,尽管投入大、利润低,但整体收益却比摆地摊赚的钱多很多。

”张庆杰是个有心人,随时在寻找身边的商机。

1997年,在服装生意利润下降的时候,张庆杰逐渐转行了。

“随着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要发现一些新的行业,这行业是在你的本钱控制范围内,同时又能够使资本增值的。

”1997年,看到珠宝和小家电的生意很好做,很多到深圳的游客,都喜欢到沙头角买相机、黄金项链等商品,于是,张庆杰便在沙头角做起了珠宝生意。

2000年,他又以980万元拿下了赛格广场的几间铺位。

“那时就是看好了华强北的物业肯定会升值,现在证明我的眼光是对的。

”当年和张庆杰一同创业的人当中,有的还在继续做着小本生意,有的发财后投资失误损失惨重。

唯独张庆杰,基本上进入一行,就旺一行。

他的投资诀窍是什么?“做生意,很重要一点就是不熟不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做商业,比如卖手机、电脑等,这些零售业务都是大同小异,只是经营的商品不同。

还有一个原则,无论哪种投资都要控制风险,投入资金不要超过自己承受的范围。

”张庆杰告诉记者,每次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他都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否则决不涉足。

2000年,他在南山找到一块约两万平米的地块,本想做百货超市,但那时南山大批楼盘都还没建起来,显得很荒凉没人气,不适合做超市,其他行业又不太熟悉。

“最后,我们调查了一下,发现南山还没有一个大型建材市场,周围又有大量楼盘在建,觉得建材市场应该很有潜力,于是干脆决定自己做建材超市。

”蹊径独辟喜看拍卖公告房产收益不少在18年的创业历程中,张庆杰颇为得意的一点是,自己很少做亏本生意。

最失败也是唯一一次损失惨重的生意,就是在股票市场——当年他投资1000万元进入股票市场,如今只剩下不到700万。

“到处都有商机,但是要去研究才能捕捉到。

”这是张庆杰多年来总结的另外一条生意经。

现在,除了出租物业、经营建材商场,张庆杰的投资项目中又新增了一条:从拍卖中寻找商机。

因此,每到星期三,张庆杰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研究报纸上的拍卖公告。

“这里面蕴含了无数的商机,这几年我通过购买拍卖的房产收益不少。

”他告诉记者,1997年他通过拍卖公告提供的信息,以5000元/平方米的价格,拍下了盐田区政府所在地前的几个店铺,现在那里的市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1万多元。

“但我不会随便投资,每次决定购买之前,我要研究那里的发展前景、租金、期限以及补地价的差价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