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酶
脂肪酶说明书

脂肪酶说明书
脂肪酶是一种酶类蛋白质,可催化脂肪分子的水解反应。
它参与人体消化系统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过程,并起到调节脂肪代谢的功能。
以下是脂肪酶说明书中可能包含的内容:
1. 产品名称和规格:指明所销售的脂肪酶的具体名称和规格。
比如,具体的酶种类以及酶的活性单位。
2. 产品用途:详细描述脂肪酶的主要用途,如消化助剂、饮食补充剂等。
3. 成分及配比:说明产品的主要成分、含量和配比,可以包括酶的来源、纯度等信息。
4. 适应症和禁忌症:介绍该脂肪酶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即适合的人群及不能使用该产品的情况。
5.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详细说明脂肪酶的使用方法,如服用剂量、使用频率和注意事项,比如饭前或饭后服用等。
6. 储存条件:详细介绍脂肪酶的储存条件,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7. 质量控制:说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以确保产品的活性和纯度。
8.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列出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详细说明应对措施。
9. 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指明产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以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10. 包装和运输:介绍产品的包装方式和运输方式,以确保产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以上是可能包含在脂肪酶说明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具体内容会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用途有所差异。
用户在使用脂肪酶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正确使用。
若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意见。
一文带你认识“脂肪酶”

一文带你认识“脂肪酶”随着酶制剂在面粉改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日益被面粉工业及食品工业认可,人们对其实践性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脂肪酶(lipase)作为酶制剂家族中重要的成员,在国内中式面制品如馒头和面条类蒸煮产品的增白、细腻组织、改善表皮等应用效果也为广大使用者认可。
在烘焙产品中应用的主要有三种脂肪酶,即甘油三酯脂肪酶、磷脂酶、半乳糖脂肪酶。
这三种脂肪酶中,甘油三酯脂肪酶和磷脂酶在烘焙中的应用较多。
强筋,能增加面包的体积。
机理为这三种脂肪酶把面粉中含有的脂质进行分解,甘油三酯脂肪酶把非极性的甘油三酯分解为单/双甘油脂,磷脂酶和半乳糖脂肪酶把极性的卵磷脂和半乳糖脂分解为溶血卵磷脂和单/双半乳糖甘油一脂。
这种分解能形成更强极性和亲水结构,能与水和谷蛋白更好地结合,形成更强的面筋网络,同时,极性的脂质对烘焙产品的体积具有增加的作用。
增白作用。
其机理为脂肪酶分解脂肪使溶于脂肪中的色素释放出来,色素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褪色,达到二次增白效果。
脂肪酶的这一应用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馒头的增白,特别是在过氧化苯甲酰被禁止在面粉中使用后,这一应用更多得到认可和使用。
但和过氧化苯甲酰直接对面粉的漂白作用不同,酶制剂的增白效果需要在水分、搅拌、反应时间等共同因素的影响下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改善面包芯的组织结构,使之细腻柔软,能增加面包的保鲜期。
脂肪酶分解产生酯/脂类物质,起到乳化剂增加面包柔软度的作用,这也是替代或减少乳化剂的一个方向,使产品标签简洁,减少乳化剂的添加量可以降低产品成本。
甘油三酯脂肪酶水解脂肪形成甘油能与淀粉结合形成复合物,延缓淀粉的老化。
可以和细菌型的α-淀粉酶一起使用,达到延长面包新鲜度的效果。
除了面粉本身含有的少量脂类(1%—2%),在面包的制作过程中还会根据具体的品种和工艺要求添加各种不同的油脂,如人造黄油(Margarine)、黄油(butter)、椰子油等。
脂肪酶会把这些添加的油脂部分分解为酯/脂类和游离脂肪酸。
脂肪酶的作用机理

脂肪酶是一类酶类蛋白质,主要作用于脂肪(脂类)底物,促进脂肪水解反应的进行。
脂肪酶的作用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底物结合:脂肪酶通过其活性部位与脂肪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
2. 水解作用:脂肪酶通过水解作用,将一个水分子加进到脂肪酯的酯键中,将脂肪酯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 产物释放:产物(甘油和脂肪酸)从酶活性部位释放出来,使脂肪酶重新对底物产生作用。
脂肪酶的作用使得脂肪分子变得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在生物体内,脂肪酶在脂肪消化和吸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机体获取能量和必需脂肪酸。
脂肪酶

• 三脂酰甘油和部分甘油酯水解生成脂肪酸 • 脂肪酸和甲醇酯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
脂肪酶的应感器 • 生物柴油
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
• 指以任何天然的油或脂为原料与甲醇、乙 醇反应得到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混合物 • 可再生能源,当下研究热点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
脂肪酶结构
• 组成通常只有氨基酸
• 活性中心:八联体β-折叠和两亲 的α-螺旋
• 起催化作用:“Ser-Asp/Glu-His” 三联体 马的脂肪酶结构
• 丝氨酸残基:被的α一螺旋“盖子” 保护
脂肪酶催化机理
• 界面活性——当脂肪酶暴露于油水界面时,盖子被打开,酶的活性才能被 激发
• 脂肪酶催化三脂酰甘油与低碳醇如甲醇的转酯反应在动力学上表现为连 续反应机理
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优缺点
• 与酸碱等催化剂对比: 反应适宜温度较低(条件温和) 酶促反应时间较长
脂肪酶与其他催化剂对比
改进方案
• 应用固定化酶技术提高酶稳定性及回收率 • 应用全细胞催化剂缩减酶制品成本 • 通过甲醇流加的方法减少低碳醇对酶活性的抑制 • 寻找如乙酸甲酯、甲酸乙酯等酰基受体作为甲醇和乙醇的替代品 • 开发耐受高浓度短链醇的脂肪酶 • 对酶和底物进行预处理降低酶促反应时间
脂肪酶
脂肪酶
脂肪酶简介
• 水解甘油三酯 • 具有多种催化能力 •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中 • 种类繁多 • 氨基酸组成及分子量差异较大
人的胰脂肪酶
脂肪酶功能
• 催化酯相关的反应: 酯水解 酯合成 酯交换等
脂肪酶功能
• 在生命体中的功能: 控制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蛋白质代谢等过程 提供油料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须的养料和能量 在发酵微生物中,如黑曲霉,假丝酵母等,提供能量
脂肪酶

脂肪酶(Triacylglycerol lipase E C3.1.1.3)是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油水界面上,脂肪酶催化三酰甘油的酯键水解,释放更少酯键的甘油酯或甘油及脂肪酸。
脂肪酶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优良的立体选择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食品、皮革、医药、饲料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1 脂肪酶的来源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
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着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脂蛋白代谢等过程;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Pandey等)。
由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易发生遗传变异,具有比动植物更广的作用p H、作用温度范围以及底物专一性,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获得高纯度样品,因此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脂肪酶的性质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酶的活性,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胆固醇酯酶、酰肽水解酶活性等(Hara;Schmid)。
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如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
脂肪酶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最适温度与pH、温度与pH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几个方面。
迄今,已分离、纯化了大量的微生物脂肪酶,并研究了其性质,它们在分子量、最适pH、最适温度、pH和热稳定性、等电点和其他生化性质方面存在不同(Veeraragavan等)。
脂肪酶 Lipase

脂肪酶 Lipase
CAS编码 9001-62-1
英文通用名称 Lipase
中文通用名称脂肪酶
性状描述一般为近白色至淡棕黄色结晶性粉末。
由米曲霉制成者可为粉末或脂肪状。
基本作用是使三甘油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三甘油酯+H2O→双甘油酯+脂肪酸;→α-单甘酯;→甘油+脂肪酸。
最适作用pH值7~8.5,唯植物性者为pH值5。
最适作用温度为30~40℃。
可溶于水(水溶液一般呈淡黄色),几乎不溶于乙醇、氯仿和乙醚。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界,以动物胰脏、植物种子含量为多。
工业品大多由微生物产生。
制法 1.由动物组织制备:小牛、小山羊或羊羔的第一胃可食组织,或动物的胰腺组织。
由上述两种可食组织净化后用水抽提而得。
2.由黑曲菌变种菌(Aspergillus niger var.)米曲菌变种菌(Aspergillus oryzae var.)或假囊酵母(Ere-mothecium ashbyii)等培养后,将发酵液过滤,用50%饱和硫酸铵液盐化,用丙酮分段沉淀,再经透析,结晶而成。
用途酶制剂。
主要用于干酪制造(脱脂和使产品产生特殊香味,最高用量100mg/kg)、脂类改性、脂类水解,以防止某些乳制品和巧克力等中的油脂败。
是使牛奶巧克力蛋糕产生特殊风味的优良制剂。
加入蛋白中以分解其中可能混入的脂肪,从而提高其发泡能力。
毒理学性质 1.FAO/WHO1994年规定,由动物组织提取者ADI不作限性规定;由米曲霉制得者ADI不作特殊规定。
2.GRAS(FDA,§184.1027,1994)。
分解脂肪的酶

分解脂肪的酶
分解脂肪的酶,是指一类能够降解脂肪(脂肪酸和甘油)分子的酶类物质。
人体内分解脂肪的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脂肪酶、胆汁酸酯酶和胰脂肪酶。
其中,脂肪酶主要存在于胰液和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是一种能够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的酶。
胆汁酸酯酶主要存在于胆汁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分解结合胆汁酸的脂质类物质。
而胰脂肪酶则是在胰腺中分泌出来的酶类物质,也能够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但其作用要比脂肪酶更强。
分解脂肪的酶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使大量的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酸和甘油,以便于能够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这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因为脂肪是人体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能够为身体提供能量和维持许多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总之,分解脂肪的酶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消化酶类物质,其作用可以帮助人体将大量的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酸和甘油,以便于其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脂肪酶

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植物: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 动物: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 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微生物来源的脂 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主要的发酵微生物有黑曲霉, 假丝酵母等等。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获得高纯度样品,因此 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一般不同来源的脂 肪酶特性也不一样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
1.用于合成结构化甘油三酯
2.脂肪酶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 3.脂肪酶在日化制品中的使用 4.脂肪酶在脂肪酸化学中的应用
脂肪酶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于乳醋水解, 包括奶酪和奶粉风味的增强、奶酪的熟化、代用奶伟 品的生产、奶油及冰激凌的醋解改性等。脂肪酶作用于乳醋产生脂肪酸, 能赋予奶制品独特的风味。脂肪酶释放的短碳链脂肪酸,使产品具有一种 独特强烈的奶风味, 而释放的中碳链脂肪酸。一使产品具有皂似的风味。 传统奶酪制品加工所用的脂肪酶大都来自动物组织, 如猪牛的胰腺和年 幼反自动物的消化道组织。不同来源的脂肪酶会产生不同风味特征。脂肪 酶还使用在羊奶仿造牛奶的制品中。对不同奶源的奶制品, 脂肪酶的使用 大大改善其原有的不良风味, 促使新的风味产生, 并能改进乳制品的营养价 值。在生产酶改性奶酪制品中脂肪酶起关键作用 ,酶改性奶酪中的游离脂 肪酸比只经过普通处理的奶酪中要高倍以上, 这对于其作为风味增强剂是 十分有利的。
脂肪酶在日化制品中的使用
这个市场可谓是脂肪酶工业应用中最大的方面首先是在洗 涤剂中的添加, 目前脂肪酶的使用不很广泛, 主要原因是 在碱性洗涤条件下稳定的脂肪酶还较少, 而碱性洗涤是目 前的盛行的方式。如今众多中性洗涤剂中都以添加蛋白酶 和脂肪酶来改善其洗涤特性, 在高档洗涤剂领域应用脂肪 酶的前景最为可观。脂肪酶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脂肪酶(Lipase,E C.3.1.1.3)是指分解或合成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形成甘油三酸酯酯键的酶。
198年,Klibanov A M 等用脂肪酶粉或其固定化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成功地催化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物, 开始了脂肪酶非水相酶学的研究[1]。
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脂肪酶具有良好的醇解、胺解、酯化和转酯等特性, 可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精细化工、药物中间体合成、手性化合物拆分以及生物能源等诸多领域。
近年来,通过对界面酶学和非水相酶学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脂肪酶的应用领域,利用脂肪酶在有机相催化的各种反应可以合成大量高价值的产物,此外,脂肪酶在食品、医药、皮革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产脂肪酶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大约65个属微生物可产脂肪酶,其中细菌28个属、放线菌4个属、酵母菌10个属、其它真菌23个属,而实际上可能更多。
脂肪酶产生菌中得到深入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根霉、曲霉、青霉、毛霉、假单胞菌等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菌种以及与医学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粉刺状杆菌等。
脂肪酶的筛选方法着眼于快速、简捷、准确、选择性强及易于自动化。
脂肪酶产生菌主要从自然界中寻找,而脂肪酶高产菌的筛选通常采用含甘油三酯的琼脂平板法,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指示剂如罗丹明B、溴甲酚紫、维多利亚蓝等作为筛选标记,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
其筛选的一般过程是:样品分离→富集培养→平板初筛→摇瓶复筛。
不同微生物合成脂肪酶的能力不同,因此,要达到工业用脂肪酶生产微生物的要求,首先要筛选和诱导出与所需酶学性质相符的高产菌株,或者构建高表达量的重组基因工程株。
第二章方案论证2.1脂肪酶的简介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
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着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脂蛋白代谢等过程;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Pandey等)。
由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易发生遗传变异,具有比动植物更广的作用p H、作用温度范围以及底物专一性,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获得高纯度样品,因此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1.1脂肪酶的分子结构及特征研究表明多数脂肪酶是一种糖蛋白,其糖基部分占分子量的2%~15%,以甘露糖为主,整个分子由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组成,活性中心靠近分子的疏水端。
研究表明来源不同的脂肪酶,其氨基酸组成数目从270~641不等,从已报道的文献[2—3]来看,分子量为16KD~200KD。
Dong-Woo Lee等报道的B.thermleovorans 单体分子量为16KD,Abel Hiol等报道的Mucor hiemalis f.hiemalis分子量为49 KD,而Lambit Kanwar等报道的一株假单胞菌所产脂肪酶的分子量则为143 KD。
J.S.Twu等从鼠肝中提纯了脂肪酶,其全分子量达到了200 KD,亚分子量达53 KD。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对多种脂肪酶进行克隆和表达,并利用X-衍射等手段以及定向修饰等技术测定了酶的氨基酸组成、晶体结构、等电点等参数,确定了组成脂肪酶活性中心的三元组结构。
绝大多数脂肪酶的活性中心都是由Ser 和 His参与组成(BaleaoVM,1996)Ser、 His与另一种氨基酸残基(如CCl 和GCL的 GLU,RML和 hPL 的Asp)一起构成脂肪酶催化中心的三元组。
如下图(Van T H,1993)。
BaleaoVM等(1996)报道的人胰脂肪酶(HPL),Brady L等(1990)报道的Rhizomcor miehei脂肪酶(RML)和Schrag J D等(1991)报道的Geo candidum脂肪酶等的蛋白晶体结构已经研究清楚。
Geo candidum的立体结构也证明这种三联体的存在,见图1(Brady Letal,1990)。
上述三种脂肪酶中,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的侧链构象在空间结构方面与丝氨酸蛋白酶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脂肪酶的活性中心隐藏在蛋白质内部。
2.1.2脂肪酶的作用机理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酶的活性,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胆固醇酯酶、酰肽水解酶活性等(Hara;Schmid)。
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如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在于:在油水界面上其催化活力最大,早在1958年Sarda 和Desnnelv 就发现了这一现象。
溶于水的酶作用于不溶于水的底物,反应是在2个彼此分离的完全不同的相的界面上进行。
这是脂肪酶区别于酯酶的一个特征。
酯酶(E C3.1.1.1)作用的底物是水溶性的,并且其最适底物是由短链脂肪酸(≤C8)形成的酯。
酶的底物特异性与其结构和酶的活性中心有关。
不同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其组成成分、理化特性各不相同。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脂肪酸专一性、酯键位置专一性和立体专一性。
脂肪酸专一性:脂肪酶对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表现出特殊反应性。
不同来源的脂肪酶水解油脂的脂肪酸专一性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圆弧青霉和B.Subtilis(Lesuisse E,1993)脂肪酶对短链(C8以下)脂肪酶,黑曲霉和根霉产生的脂肪酸对中等链长(C8 ~C12)脂肪酸具有特异性(曹淑桂,1995),而白地霉(李香春,2003;Jensen R G,1974;岩井美枝子,1989)和P.alcoligenes(Lentingh B M,1993)产生的脂肪酶对三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呈现强特异性。
酯键位置专一性:指脂肪酶对底物甘油三酯中的1,3位或2位酯键的识别。
三酸甘油酯具有三个酯键,根据脂肪酶对底物作用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无位置特异性脂肪酶和位置特异性脂肪酶。
例如,黑曲霉、根霉、铜绿假单胞菌(Gilbert E J,1991)、P.alcoligenes的脂肪酶仅催化1或3位酯键水解,对2位酯键无作用;白地霉、圆弧青霉、伯克霍尔德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脂肪酶无位置特异性(曹淑桂,2005),水解甘油三酯的所有酯键;目前仅发现一种可水解2位酯键的脂肪酶来源于Geotrichum sp.(Asahara T etal.1993)。
立体专一性:指脂肪酶对底物甘油三酯中立体对映结构的1位和3位酯键的识别和选择水解。
不少脂肪酶催化拆分外消旋化合物的反应具较高的立体选择性(E>90),例如,Akesson等发现,来源于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能区分Sn-1和Sn-3位二酰基甘油,但水解Sn-2、 Sn-3二酰基甘油比水解它的对应体速度快得多。
因此这类脂肪酸被广泛应用到医药领域(宋欣,2004)。
2.2 产脂肪酶的微生物最早报道的是兔胰脂肪酶,后来在植物种子中也发现了脂肪酶,而微生物是20世纪初发现的。
微生物脂肪酶种类多,且较动植物更易获得纯培养,制备周期短,便于工业化生产和获得高纯度的酶制剂,使得微生物脂肪酶在酶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因此对其研究和应用上的发展相当迅速。
目前商业脂肪酶绝大多数都是微生物脂肪酶。
产脂肪酶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大约65个属微生物可产脂肪酶,其中细菌28个属、放线菌4个属、酵母菌10个属、其它真菌23个属,而实际上可能更多。
脂肪酶产生菌中得到深入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根霉、曲霉、青霉、毛霉、假单胞菌等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菌种以及与医学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粉刺状杆菌等。
2.3产脂肪酶菌的筛选方法筛选脂肪酶高产菌的方法常见的是采用含甘油三酯琼脂平板。
首先采集含油污土壤样品或其它杂物如油垢、费油布等,无菌水梯度稀释样品,涂平板,培养,观察平板上菌落周围透明圈或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指示剂如罗丹明 B、溴甲酚紫、维多利亚蓝等作为筛选标记,观察变色圈的大小。
透明圈和变色圈的有无与大小说明菌株产脂肪酶能力,即透明圈和变色圈越大,菌株产脂肪酶能力越大。
2.4脂肪酶的活性测定脂肪酶的活力测定分两大类,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4]。
一般根据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底物和方法。
定性检测脂肪酶活力主要采用平板法,即在含有底物的平板上打孔,将酶液加入到孔内,然后根据水解定性分析脂肪酶活力高低。
如kouker等于1987年报道了一种脂肪酶平板检测法,他们以三油酸甘油为底物,罗丹明B为指示剂,在平板上比较酶液周围荧光圈大小,进而判断脂肪酶活力大小。
常用的定量测定方法有三种:碱滴定法、PNPB法、皂铜法。
2.4.1 碱滴定法这是最早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用于脂肪酶活性检测的方法。
原理为以橄榄油或三油酸甘油酯或三丁酸甘油酯和2%聚乙烯醇乳化液为底物,在脂肪酶作用下,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及游离脂肪酸,以1%酚酞为指示剂,用0.05MNaOH中和反应产生的脂肪酸,每产生1umol脂肪酸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三种方法中碱滴定法(Fox PF 1983;Yeap CK,1998;Hee BZ,2003)最为常用,该法简单易行。
不过使用碱滴定法时如何选择底物是关键之一,其中,三丁酸甘油酯和三油酸甘油酯为国外进口的商品,脂肪酶活力检测的结果稳定性优于国产的橄榄油。
2.4.2 PNPB法PNPB(Lee D Wet al.1999)法因其反应灵敏、重复性较好,是目前国外普遍采用的测活方法。
此法不同于碱滴定法,它的原理为在一定的PH/温度条件下,以对硝基苯丁酸酯为底物,乙腈为溶剂,加入酶液反应15分钟,然后在405nm 下测定反应产生的对硝基苯的吸光度,以反应产生的对硝基苯的量评估酶活力,测定前需制作对硝基苯吸光度标准曲线。
该法活力单位定义为:脂肪酶在最是温度、最适PH下,每分钟水解产生1umol的对硝基苯酚所需的酶量。
该法的缺点是底物价格昂贵。
2.4.3 皂铜法是以甘油三酯和阿拉伯胶为底物,反应产生的脂肪酸用有机溶剂(正己烷)抽提,然后有机相中加入醋酸铜水溶液生成皂铜,最后提取有机相,加入染色剂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混合均匀后在430nm测定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的吸光度,反应也需制作吸光度标准曲线。
该法检测灵敏度高,但是由于试验中使用大量苯进行铜皂的萃取,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因此,PNPB法和皂铜法(Lee D Wet al.1999)虽然检测灵敏度高,但相对操作繁琐,而且PNPB法使用的试剂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