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优质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doc
1小语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案+实录+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步促情(课前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歌渲染气氛)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齐读课题)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可唐代大诗人王维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播放古诗动画)师:你们能齐读这首古诗吗?(学生齐读古诗)师:同学读得非常正确、流利,只有你真正地了解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内心后,你才能真正地把握这首诗的真谛。
【学生在课前歌曲的熏陶下,感受着王维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初读古诗,初步感悟了文章所包含的情感。
】二、讲授新课,感悟思乡1.第一小节。
师:那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看一下第一小节,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什么?(一生读文章的第一段)师:很好,谁来说说读了第一小节后,你知道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唐代有个大诗人,他的名字叫王维。
生2:我还知道他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
师:老师想顺便问一下,你知道王维的家乡在哪儿?生:唐代。
师:那是王维的朝代。
生:蒲州。
师(赞赏地):你的知识真多,是在蒲州,今天的山西祁县。
你还知道什么?生3:他来到了京城长安。
生4:他来长安已经两年了。
师:在这两年里面,王维独自在外(板书:独自在外),没有亲人的照顾,难免会感到孤独,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学生齐声读诗句)师:读了第一小节后,我们掌握了很多信息,在长长的两年里面,他是怎样的孤独?生1:他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忙。
生2: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
生3:每天晚上都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再读第一小节,感受王维独自在外的孤独。
(生齐读第一小节)师:再读一读诗句,感受王维的内心。
(生齐读诗句)【第一小节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是自己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两年中的孤独的拓展是文章背景的延伸,把文章的情感基调渗入到学生的内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份和教学反思3份

2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1、板书“佳节”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6、生交流。
(茱萸介绍)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
“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
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三(1)年级学生没上这课前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思亲之情。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思亲之情。
根据三(1)班学生学习水平较为整齐但上课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弱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特点,本节课设计的内容紧扣“思亲”二字,抓牢教学目标、教参要求的内容,指导学生会造句,会背诵,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思乡思亲之情即可。
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地进行拓展或不拓展。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1)班学情,本节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一、立足语文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语文实践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读、说、写、演等多种有效的训练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在训练中理解、感悟文本。
1小语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案+反思+实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喜欢过节吗?生(开心地齐说):喜欢。
师:为什么呀?生1:因为过节的时候很开心。
生2:因为过节的时候很愉快。
师:那你们知道中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生1:春节。
生2:中秋节。
生3:重阳节。
生4:端午节。
……师: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好感受的节日就称之为“佳节”。
(板书:佳节)跟老师读“佳节”。
生(齐读):佳节。
师:我们大家都喜欢过节,因为每逢过节我们大家都非常开心,可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全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多媒体出示资料: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谁来读一读?(生读)师:也许小朋友们对王维不熟悉,但对他的这句诗应该很熟悉,你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情感储备,充分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朗读古诗,了解背景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由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生:(读古诗)。
师(称赞)读得真好!谁再来试试?生:(读古诗)。
师:你知道诗中的“佳节”是什么节吗?生:重阳节。
师:它是哪一天呢?生:九月九日。
师:对,农历九月九日。
那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生1:去城外登高远眺。
生2:插茱萸。
师:茱萸可以插在头上,也可以放在香囊里戴在身上。
生3:吃重阳糕。
师:(多媒体出示补充材料,并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现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正因为重阳节有这样的习俗,所以每次到重阳节的这一天,孤单在外的王维就会更加想念——生(齐):自己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8年第30期(总第306期)课例评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许兵 执教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吴红明 评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想象、体会诗人孤独、思念家乡的心情,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写话、改诗,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题目定基调一起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把思念的感情读出来,把更加思念的感情读出来。
读时,声音慢一点低一点,再读。
2.温佳节入新课(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的名句。
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
文中的佳节是——重阳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2)还有哪些重要的传统佳节?什么时间?【设计意图:感情朗读文题和诗的名句,为后面教学铺垫感情基础。
复习传统佳节,意在为教学的第三环节打下知识基础。
】二、想象体会1.想象热闹场景(1)王维15岁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相当于去参加唐朝的全国高考。
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
这一天,又到重阳,一大早大街上就热闹起来。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一起读。
把热闹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
(2)站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王维举目四望,他看到了?听到了?想象一下。
人们都说想象重要,想象不出来怎么办呢?老师教你个方法:(板书:组合想象。
)什么叫组合想象呢?就是你曾经看过的电影电视小说,你自己经历或听别人说的,只要它和要想象的内容有关,你就把它合情合理地组合起来。
懂吗?生想象。
(3)想象是很有意思吧!别人成双结对,三五成群,热热闹闹。
王维呢——一个人孤零零,人生地不熟的。
这就是(板书:独在异乡为异客。
)【设计意图:想象热闹场景意在强烈突出下文思念的孤独、冷清与寂寞。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篇一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8《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执教者:智卫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
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天山实验小学吴梅琴评析:天山实验小学张生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训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词语(指名读)师:在同学们的习字册中,不少同学把“幼”字写错了。
它的偏旁是“幺字旁”,而不是“绞丝旁”。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田字格要求再写两遍。
注意写字姿势。
生:(练习写字)。
(从具体学情出发,进行针对性指导,巩固了易错的生字,注重写字习惯的培养。
)师:“幼”的意思是什么?生:儿童。
生:小孩。
师:扶老携幼的意思是什么?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出示图片)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图片,多么温馨、和睦,一起读好这个词。
生:齐读词语。
(顺势理解词语意思。
拆字法结合图片理解词意)师:上节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生:文包诗。
师:是的,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因,题目就是引用了诗中的一句话。
(这是一首文包诗,诗是主体和核心,课堂学习首先指向诗,突出学习重点。
)师:(出示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但要真正把诗读好,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
诗人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他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今天我们就借助这篇课文,走进少年王维,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天山实验小学吴梅琴评析:天山实验小学张生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训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词语(指名读)师:在同学们的习字册中,不少同学把“幼”字写错了。
它的偏旁是“幺字旁”,而不是“绞丝旁”。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田字格要求再写两遍。
注意写字姿势。
生:(练习写字)。
(从具体学情出发,进行针对性指导,巩固了易错的生字,注重写字习惯的培养。
)师:“幼”的意思是什么?生:儿童。
生:小孩。
师:扶老携幼的意思是什么?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出示图片)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图片,多么温馨、和睦,一起读好这个词。
生:齐读词语。
(顺势理解词语意思。
拆字法结合图片理解词意)师:上节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生:文包诗。
师:是的,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因,题目就是引用了诗中的一句话。
(这是一首文包诗,诗是主体和核心,课堂学习首先指向诗,突出学习重点。
)师:(出示古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师:同学们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但要真正把诗读好,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
诗人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他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今天我们就借助这篇课文,走进少年王维,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
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
“文包诗”
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
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吕老师在教学
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
为参照 ; 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将思
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本课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们发现,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主动
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
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和吕老师合理的教学
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
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以题入手,分层研读,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二、联系生活,激活情感,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
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
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
吕老师在教
学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采用了
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引导学生入
境地体会人们登高游玩时的兴高采烈,吕老师就问学生:
“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
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人们欢度重阳的快乐。
帮
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
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
为了使学生体会
王维的“思亲”之情,吕老师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她用
低沉深情的语调说:“王维15 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去
京城长安考状元,直到21 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
吃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么样?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
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
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理解诗意,品味诗韵四、
拓展内涵,指导运用,以点带面,丰富积累“每逢佳
节倍思亲”如今已成了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
了,而“佳节”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阳节”了,
吕老师能关注这一点,拓展诗句的内涵,并创设了多种情境,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
吟诵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
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
( 我想这里是否再开放些,老师创设了一两种情境后,
干脆让学生来创设合理的情境,用上这句名诗表达情感。
) 这样的拓展内涵,指导运用,我想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
学”的“延展性”。
这一“延展性”还体现在吕老师能以点带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当指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时大街上的热闹后,吕老师请学生说说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样的画面 ?在通过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到王维的浓
浓乡愁之后,吕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了三句曾经学过的同样表达诗人乡愁的诗句,并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开一个“思乡诵诗会”。
其实,吕老师这堂课上的亮点还不止这些,比如出示一
幅图,标上东南西北,标上“长安”“蒲州”让学生形象地
理解“天各一方”的含义,课前利用读诗句猜季节,读诗句
猜节日的游戏把学生引入学诗读文的情境。
还有最后的总结全文部分,吕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身
边的活资源,一个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同学即将出国
去加拿大学习了,老师把这首诗作为礼物,送给要远离家乡
和祖国的那个孩子,让她动情地来诵读,又鼓励其他学生用
心朗读,把这首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朋友。
当时听到这里,
非常感动,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位将要远行的孩子,今天的这堂课必将成为她一生中美好的记忆。
这也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
商榷之处:
1、展开想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些超越学
生经验的想象有时会浪费时间,弄巧成拙。
2、拓展要适度,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悟研读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师的提问还可以相对减少些,问题的开放性还可
以稍大些,比如:学生读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句子后,吕老师问的是:“你感受到了节日怎么样?”我觉得似乎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更好,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也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感受到人们迫不及待地欢度节日的激动心情,学生的感受将更有个性化,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