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故障恢复实验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 实验十一常见系统故障和软故障的排除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实验十一常见系统故障和软故障的排除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制作“万能”光驱启动软盘的方法。
2.掌握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3.掌握微型机常见软故障的排除方法。
实验内容学习常见软故障的排除方法。
实验步骤1.制作“万能”光驱启动软盘Windows 98启动软盘有常规的A TAPI IDE和SCSI CD-ROM驱动程序,使用此驱动程序可启动大多数光驱。
Windows98启动光盘主要是针对Windows 98系统,如果只是想启动光驱,可以根据Windows 98启动软盘自制一张“万能”光驱启动软盘,这样在硬盘出现问题而不能启动时,可使用“万能”光驱启动软盘启动装有任何光驱的计算机,使光驱在DOS下正常工作,然后,从光盘中安装系统。
下面介绍制作方法。
(1)如果没有制作Windows98系统引导软盘,首先进入Windows98系统,制作一张启动软盘。
单击“开始”按钮,选择“设置”,选择“控制面板”,双击“添加/删除程序”图标,单击“启动盘”标签项。
这时在软驱中插入空白软盘,单击“创建启动盘”按钮,提示插入软盘,单击“确定”按钮,待创建完成后返回。
(2)在硬盘中建立一新目录2.、disktool.exe命令的使用启动微型机系统最基本的三个文件是:IO.sys、msdos.sys和 。
当一台微型机由于病毒的影响或误删除操作时,很有可能是这三个基本文件被破坏,尤其是很容易被破坏,造成微型机系统不能启动,此时可以用或disktool.exe命令将这三个基本文件重新传导一次。
方法是:首先制作一张与要恢复的微型机操作系统相同的系统引导软盘,在此引导软盘上含有文件或含有NORTON系统的disktool.exe文件。
然后将微型机的启动引导顺序设为A盘先引导,再用制作好的系统引导软盘启动微型机,在A:提示符下键入sys c:回车后即可将系统重传一次,也可以用NORTON系统的disktool.exe命令重传系统。
精选-HCIE-Cloud -故障处理实验指导手册

1 故障处理实验介绍1.1 故障处理概述1.1.1 什么是故障?故障是系统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
通常而言,故障是指系统中部分元器件功能失效而导致整个系统功能恶化的事件。
设备的故障一般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层次性、传播性、放射性、延时性、不确定性等。
1.1.2 故障处理流程故障处理总体流程主要分为四个过程:故障信息收集、故障判断、故障定位、故障排除。
故障信息收集故障信息是故障处理的重要依据,系统维护人员应尽可能多的收集故障信息。
故障判断排除故障之前,系统维护人员根据收集的故障详细信息,对故障范围和类型进行判断。
故障定位故障定位是指从众多可能原因中找出故障原因的过程。
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故障成因,不断排除非可能因素,最终确定故障发生的具体原因。
以下是故障定位的常用方法:•在管理界面查看告警信息•在管理界面查看监控信息是否正常•查询操作日志,分析操作过程是否有误•在管理界面检查数据配置是否正确•观察设备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故障排除故障排除是指根据不同的故障原因清除故障的过程。
故障排除包括检修线路、修改配置数据、重启相关进程、重启服务器等。
确认故障是否被排除通过查询设备状态、查看设备指示灯和告警等方法确认系统已正常运行,并进行相关业务调测以确保业务正常。
记录故障处理过程故障排除后应记录故障处理要点,给出针对此类故障的防范和改进措施,避免同类故障再次发生。
1.2 实验介绍1.2.1 关于本实验本实验主要介绍FusionCompute,FusionAccess,FusionStorage Block,FusionCloud故障处理,了解故障处理方法和故障处理流程,学习如何处理故障。
1.2.2 实验目的●理解故障处理的思路●掌握FusionCompute故障处理方法●掌握FusionAccess故障处理方法●掌握FusionStorage Block故障处理方法●掌握FusionCloud故障处理方法1.3 实验拓扑华为考试中心HCIE-Cloud实验环境由5台华为RH2288H V3服务器搭建而成,服务器之间使用1台华为S5700交换机进行连接。
linux实验报告

linux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Linux操作系统的实践,掌握基本的Linux命令和操作方法,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实验一:Linux环境搭建在实验一中,我们首先需要搭建Linux操作系统的环境。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我们选择了Ubuntu作为实验平台。
通过下载Ubuntu镜像文件,并利用虚拟机软件创建一个虚拟机,将镜像文件安装到虚拟机中。
在安装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分区和网络配置等,并设置root用户的密码。
实验二:基本命令的使用在实验二中,我们主要学习了Linux的基本命令的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了解了Linux文件系统的结构,包括根目录、用户目录、系统目录等。
然后,通过命令行终端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比如查看文件内容、创建目录、复制文件等。
这些命令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对Linux操作系统的理解。
实验三:软件安装与卸载实验三主要涉及到Linux的软件安装与卸载。
我们首先学习了使用APT工具进行软件包管理,通过安装命令行界面的方式安装了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文本编辑器、终端工具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卸载已安装的软件包,清理不需要的文件,以保持系统的整洁性。
实验四:权限管理在实验四中,我们学习了Linux的权限管理机制。
Linux操作系统采用了基于用户和组的权限模型,通过设置文件和目录的权限,实现对文件的读、写、执行的控制。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创建了新的用户和组,并为不同的用户和组设置了不同的权限。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系统的文件和数据的安全性。
实验五:网络配置与服务搭建在实验五中,我们主要学习了Linux的网络配置和服务搭建。
通过设置网络接口、IP地址和网关等参数,实现了网络的正常连接。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比如ping、ssh等。
此外,我们尝试搭建了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通过浏览器访问,可以查看服务器上的网页。
实验六:系统监控和故障恢复在实验六中,我们学习了Linux的系统监控和故障恢复方法。
关于典型的核磁共振系统的故障维修及体会

关于典型的核磁共振系统的故障维修及体会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通过探测和利用原子核磁矩的物理现象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在核磁共振系统中,通过磁场和射频信号产生磁共振信号,然后通过信号采集和处理,得到样品的相关信息。
核磁共振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需要进行维修和修复以恢复正常运行。
一次我在实验室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突然发现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经过排除,我发现可能是射频信号缺失导致的。
我检查了射频发信机的电源和信号线路是否正常。
发现一切正常后,我决定检查射频线圈和连接器。
我发现连接器松动,导致射频信号无法正常传输。
我紧固连接器并重新启动系统,问题得到解决。
还有一次,我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发现样品在磁场中无法保持稳定。
经过检查,我发现氦气压力低于正常范围。
我立即关闭系统,检查氦气供应和压力表。
我发现氦气供应管道存在泄漏,导致氦气逃逸。
我修复了泄漏的管道,并重新注入氦气,问题得到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核磁共振系统故障维修的经验。
我学会了系统排除故障的方法和步骤。
在系统故障时,首先要检查电源和信号线路是否正常,然后再检查相关元件和连接器是否松动或破损。
我学会了如何解决常见的故障,比如射频信号缺失和氦气泄漏。
对于射频信号缺失,可以检查射频发信机、射频线圈和连接器。
对于氦气泄漏,需要检查氦气供应管道和压力表,并修复泄漏部分。
我还体会到了故障维修过程中的耐心和细心的重要性。
在排除故障时,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耐心检查每一个可能的原因,并逐一排除。
在维修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
核磁共振系统的故障维修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熟悉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故障和解决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排除故障并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在修复故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保持冷静,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于提高核磁共振系统的维修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系统备份还原实验报告

系统备份还原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操作系统中的备份与还原功能。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系统备份的原理、流程及注意事项,提高对系统数据的保护能力。
2.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10- 备份工具:Windows自带的备份工具3. 实验步骤3.1 备份操作1. 打开控制面板,找到“备份和还原(Windows 7)”工具;2. 点击“设置备份”进行配置备份目标位置、备份时间等参数;3. 在备份设置完成后,点击“现在备份”开始进行系统备份;4. 等待备份完成。
3.2 还原操作1. 打开控制面板,找到“备份和还原(Windows 7)”工具;2. 点击“还原计算机设置”;3. 选择需要还原的备份,点击“下一步”;4. 确认还原操作后,点击“开始还原”;5. 等待还原完成。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进行了系统备份与还原操作。
在备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备份的目标位置,可以是本地硬盘、外部存储设备或者网络位置。
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置自动备份的时间,方便进行定期备份,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
在还原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还原的备份版本,以便回滚至特定时间点的系统状态。
还原操作需要谨慎,一旦还原就会覆盖当前系统的配置和数据,因此在进行还原之前需要确认备份版本的正确性,以避免数据丢失或不可恢复的错误。
系统备份与还原是一项重要的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
通过定期备份系统,我们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防止因系统遭受病毒攻击、硬盘故障等导致的数据丢失和系统崩溃。
同时,还原操作也为系统的恢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快速回滚至备份版本,减少系统故障对正常工作的影响,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系统备份与还原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备份是保护系统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而还原操作则为系统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保障,可以迅速回滚至备份版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电力系统故障、电流速断保护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力系统故障电流速断保护班级学号姓名2021年 7 月 13 日一、实验背景电力系统的所有一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外力、绝缘老化、过电压、误操作、设计缺陷等原因会发生如短路、断线等故障。
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故障是发生各种类型的短路。
在发生短路时可能产生以下后果:(1)通过短路点的很大短路电流和所燃起的电弧,使故障元件损坏。
(2)短路电流通过非故障元件,由于发热和电动力的作用,会使其的损坏或缩短其使用寿命。
(3)电力系统中部分地区的电压大大降低,使大量的电力用户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或产生废品。
(4)破坏电力系统中各发电厂之间并列运行的稳定性,引起系统振荡,甚至使系统瓦解。
各种类型的短路包括三相短路、两相短路、两相短路接地和单相接地短路。
不同类型短路发生的概率不一样,不同类型短路电流大小也不同,一般为额定电流的几倍到几十倍。
大量的现场统计数据表明,在高压电网中,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概率最大。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功能和质量,在设计、分析和研究时必须保证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超高压、大容量和跨区域的巨大的联合系统,电力系统事故具有突发性强、维持时间短、复杂程度高、破坏力大的特点,因而使得事后对故障原因分析、查找变得尤其困难。
由于在实际系统上进行试验和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借助各种电力系统动态仿真软件电力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已成为有效途径之一。
当线路发生短路时,重要特征之一是线路中的电流急剧增大,当电流流过某一预定值时,反应于电流升高而动作的保护装置叫过电流保护。
电流保护分为:电流速断保护、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和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称为电流三段式保护。
当供电网络中任意点发生三相和两相短路时,流过短路点与电源间线路中的短路电流包括短路工频周期分量、暂态高频分量和衰减直流分量。
其短路工频周期分量近似计算为:k k s E E I K Z Z Z ϕϕϕ∑==+。
MATLAB 是一种适用于工程应用各领域分析设计与复杂计算的科学计算软件,由美国Mathworks 公司于1984年正式推出,1988年推出3.X(DOS)版本,1992年推出4.X(Windows)版本;1997年推出5.1(Windows)版本,2000年下半年,Mathworks 公司推出了MATLAB6.0版本。
交流窜入直流系统故障的试验与研究

交流窜入直流系统故障的试验与研究近年来,由于随着工业生产转变以及新能源的出现,交流直流(AC/DC)系统的出现也日益增加,其在煤炭电站、港口动力站等一系列重要基础设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越来越复杂的系统结构,交流窜入直流系统故障也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了整体设施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此有必要开展试验研究,以确定其主要引起故障的根本原因,并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研究交流窜入直流系统故障,需要对当前的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进行系统的分析时,需要全面了解其设计方案、相关计算过程和校核项目,以判断故障发生可能性,同时要对部件质量和运行参数进行检测,以确定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其次,要研究交流窜入直流系统故障,也必须进行分布式实验,以构造充分的开关动作,经过模拟或实际操作,测试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和动作,以确定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点,并探索出可能的故障原因。
此外,为了更好的发现故障原因,还要采取专业的测量仪器和设备,以精确测量各种参数,包括功率因数、电流谐波、漏电流、频率等,以及各个部件在故障发生前后的动作状态,以便更加精细地研究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有助于发现故障的根本原因。
最后,要研究交流窜入直流系统故障,还需要系统地归纳出研究结论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最终,经过系统的试验研究,有利于交流窜入直流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也有助于工业电力设施的更新改造和运行的持续稳定。
综上所述,交流与直流(AC/DC)系统的故障越来越多,给相关设施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其发生故障,需要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实验试验,全面了解系统设计方案和参数,并采用专业的测量设备,最终找出故障的根源,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提高交流窜入直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主板故障维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主板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
2. 熟悉主板故障的维修步骤。
3.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器材1. 故障主板 1块2. 数字万用表 1台3. 常用工具(如螺丝刀、橡皮擦等)1套4. 备用元件(如内存条、显卡、电容等)若干三、实验步骤1. 故障现象观察首先,仔细观察故障主板,记录下故障现象。
本实验中,故障主板开机后无法正常启动,屏幕显示“无信号”。
2. 故障诊断(1)检查电源连接首先,检查电源线是否连接牢固,电源插座是否接触良好。
(2)检查内存条将内存条拔出,重新插回插槽中,确保内存条与插槽接触良好。
(3)检查显卡将显卡拔出,重新插回插槽中,确保显卡与插槽接触良好。
(4)检查CPU拔出CPU,检查CPU风扇是否转动,散热片是否清洁。
(5)检查电源管理芯片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电源管理芯片(如RT9227A)的供电电压,确认电压是否正常。
(6)检查电容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电容的容量和耐压值,确认电容是否正常。
3. 故障维修(1)根据故障诊断结果,进行故障维修。
a. 如果电源连接不良,重新连接电源线。
b. 如果内存条接触不良,重新插回内存条。
c. 如果显卡接触不良,重新插回显卡。
d. 如果CPU风扇转速慢或不转,更换CPU风扇或清理散热片。
e. 如果电源管理芯片损坏,更换电源管理芯片。
f. 如果电容损坏,更换电容。
4. 故障验证在完成故障维修后,重新启动主板,观察故障是否已排除。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故障现象:开机后无法正常启动,屏幕显示“无信号”。
2. 故障原因:经诊断,发现故障主板电源管理芯片(RT9227A)损坏。
3. 故障维修:更换了损坏的电源管理芯片后,故障主板恢复正常。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主板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
2. 学会了主板故障的维修步骤,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深入了解了主板工作原理,为今后维修其他主板故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