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弟子规》第10讲

合集下载

弟子规10

弟子规10
8、小组读一读,比赛读一读。
9、师再次领读,生跟读。幼儿尝试领读。
10、故事:帮助别人我很快乐
11、教师进行故事提问
12、教育幼儿要助人为乐,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12、幼儿尝试背诵
(三)结束部分:
你快乐我快乐:帮助身边的人做一件事
故事书
视频视频反思 Nhomakorabea幼儿通过活动掌握“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部分内容,能够读准字音,各别幼儿的平翘舌还是掌握的不够好,需要加强。幼儿通过活动知道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熟记了几个礼貌用语,能够复述故事“帮”,
时间
活动过程
准备
5分
30分
一)开始部分:
小故事:淘气的小花猫
小花猫有礼貌么?你会怎样做?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视频:学习新内容
2、师范读,幼儿跟读。
3、教师逐字讲解。解答幼儿疑问
4、再次观看视频,幼儿了解其含义。
5、教育幼儿要做有礼貌的好孩子。
6、礼貌用语有哪些?一起读一读。
7、、再次观看视频,加深幼儿印象。
教育教学活动案
课名
弟子规
时间
第十周
目标
1、教育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谦虚,要有礼貌,见到长者要问好。
2、掌握入则孝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部分,能够读准字音,了解其含义。
3、教育幼儿要助人为乐。
重点
养成有礼貌、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难点
掌握含义并能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弟子规全文带及注解详解

弟子规全文带及注解详解

弟子规全文带及注解详解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经典著作,由清代朱熹所编纂。

全文共120首,是作为教育下一代子弟的根本性文化教材之一。

下面将对弟子规全文逐一进行详解。

第一首,弟子规第一章:弟子的修养《弟子规》的第一首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弟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首先,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儿女应尽的责任;其次,要善于和其他人相处,要有礼貌、待人真诚;最后,要保持身心的纯洁,从小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第二首,弟子规第二章:弟子的行为在《弟子规》的第二首中,我们学到了如何正确地行为。

首先是“起”“躬”,早起要勤奋工作,不怠慢而不懒散;其次是“着”“谨”,注重衣着整洁,并且要三思而行;最后是“戒”“躁”,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不骄傲自满。

第三首,弟子规第三章:弟子的学习在《弟子规》的第三首中,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要有恒心,要勤奋地学习;其次,要有诚心,对待知识要真实地渴求和尊重;最后,要有耐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毅力去坚持下去。

第四首,弟子规第四章:弟子的思考在弟子规的第四首中,我们学到了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应该谨慎思考,不要轻易下结论;其次,要慎独思考,发自内心地思考问题;最后,要持久思考,做到持续不断地思考问题。

第五首,弟子规第五章:弟子的规劝在《弟子规》的第五首中,我们学到了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首先要帮助朋友和同学,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次要帮助老师,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最后要帮助家人,共同分担家务。

第六首,弟子规第六章:弟子的修身在弟子规的第六首中,我们学到了如何修身养性。

首先要保持言行一致,言行要一致;其次要保持守时,不要拖延;最后要保持节制,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度消费。

第七首,弟子规第七章:弟子的要求在《弟子规》的第七首中,我们学到了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要自律,要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要尽力而为,不怕困难;最后要反省,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第八首,弟子规第八章:弟子的言谈在弟子规的第八首中,我们学到了言行的重要性。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标签:分类: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

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

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

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

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

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

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

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

弟子规 第十课 善于向他人学习

弟子规 第十课 善于向他人学习

(一)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彼:那个。 此:这个。 关:关于。 莫:不要。 闲管:多 管闲事。
(二)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善:优点。 思:想到。 齐:向…… 看齐。 纵:即使。 去:相差。 渐:逐渐。 跻:上升。
(三)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恶:缺点、恶 行。
内省:自省, 自己在内心反 省。 改:改过。
生谈感受。
师总结:各有所长,对待别人的优缺点要取长补 短。
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曾说过:“三人行, 必有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孔子 拜师的过程。
观看视频《孔子拜师》
老师总结:同学们,“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 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你 是一个善于发现,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吗?
加警:更加警 觉。
(四)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德学:品德 学问。
才艺:才能 技艺。 当:应当。
砺:磨砺, 奋发图强。
启迪故事
华佗拜师求教
“夸人”比赛
温故知新
想一想,判一判。
欢迎回到 经典国学课堂
善于向他人学习
孔,
他俩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比对方大。大象指 着一棵大树对蚂蚁说:“你能拔起这棵树 吗?”蚂蚁无能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树连 根拔起。蚂蚁走到一片草叶前,对大象说: “你能搬动这片草叶吗?”大象无论如何也不 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叶,而蚂蚁却能背 起草叶轻松自如地走动。最后,他们请天 神来评判。天神听了他们各自诉说的理由, 也无法判断谁的力气大。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10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集)诸位朋友,我们接著上一堂的课程:【居有常。

业无变。

】所以我们的学业,我们的事业、家业要好好经营,让父母能够安心。

刚刚也提到,行业应该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然后尽心尽力去发展,绝对不能好高骛远。

很多人在这个时代当中常常都要想快速致富,其实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当有这种很想要快速致富的念头,所谓「欲速则不达」,往往在他换工作当中,其实他的心非常的躁动。

一个人心躁动的时候,会不会选对抉择?很困难。

当他换了工作,很可能会让父母又开始担心了。

再来,他每换一个工作,事实上对他的社会信用都是一种影响。

本来经营好了一些人脉,他这么一动,比方说开医院,他是这个医院很有名的医师。

虽然来给他看的病人很多,可是我们要想一想,不只是因为我们医术好,而是医院有很好的长官在带领,有这些董事会才成就了我们这个工作机会。

我们也要念著在这个医院已经这么长的时间,这段时间之内都是这么多人成就了我们工作的稳定。

所以不能只想到自己很不错,要有大发展,然后马上就在本来的医院对面又开一家,自己来做老板,这样的做法很有可能会失去什么?人和。

又有可能还带了其他的同事一起出去开。

我们做人要稳扎稳打,不可躁动。

而且好聚更重要的要好散,假如没有好散,这些怨气都将阻碍你往后事业的发展。

当我们稳扎稳打,让这些机会水到渠成。

而生命当中的财富,绝对不是你去争可以争得到的,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要怎么收获,最重要要先怎么栽。

我们在前几天课里面也有提到,真正财富的真因是要多行布施,多为这个社会付出,自然财布施就能够得到财富。

像香港的首富李嘉诚,他每年捐的款项都是非常的大,我曾经到汕头去演讲,他是汕头人,他们都是捐很多公共设施回馈乡里。

所以,我们面对工作也要稳扎稳打去经营,不可好高骛远,不可太躁动。

因为我们一动,就会牵动整个你身旁的亲友,我们做事愈稳健就是让他们愈安心。

我们来看下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事虽小。

杨淑芬老师讲解弟子规(第十集)

杨淑芬老师讲解弟子规(第十集)

所以心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想到自己肯定可以扭轉自己不良的這種習性、這種習慣。所以,內心要經常存有仁 恕之心。「最要存仁道」,這個最重要,最重要就是下看:
【命實造於心。吉兇惟人召。】
這裡講到人的命運,為什麼會有命運?這裡清清楚楚告訴我們命運的由來,它是在於你的心。你的心一念善, 你的臉呈現出來就是和藹可親;你的內心一念惡,你所呈現出來就像羅剎一樣,人家看了都會怕。所以我們從自己 的容貌就可以感受到,你的心是不是善良,你的心是不是經常懷有惡念。所以此地告訴我們,我們命運完全掌控在 我們的念頭,在我們的心念處。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這裡提到有一種人,這個一生真的是沒有辦法挽救,沒有辦法改造。怎樣的人?『心命俱不好』,心地也不 好,他的命運本來已經不好,又加上他心地不善良,心地又經常怨恨不平,像這樣的人,他就難免要『遭殃且貧 夭』。「殃」是一種災難,「貧夭」也是非常貧困,很潦倒。在這個世間,我們也不難發現有很多人,他就生活在 這樣痛苦的環境裡頭。像這樣的人,是由於他不曉得自己的命運可以改造。他完全相信:我這一生當中,就隨著我 的命運流轉,而含糊的迷迷糊糊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樣實在非常的可惜。
所以此地講的「富貴直到老」,就是你能安於你的現況,你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已經非常滿足了。你心地又善 良,你能與人為善,你的周遭都可以跟你和睦共處,這樣的人就是最幸福、最美滿的,我們稱為這樣就是富貴。
所以此地第一條也告訴我們,你的心經常能保持著善心(就是心好),你的命就不會太差。你的心好,你就能 寬恕別人,你就能包容別人,你的周遭你就會覺得一片和諧,這樣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美滿的。所以,這裡講到這樣 你的富貴可以直到永遠,到這個人生的終了,你都可以擁有這麼幸福的日子。首先建立在你的知足,建立在你的善 心。第二條講到: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标签:分类:今天讲到《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无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因为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德行。

昨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心里孝顺就行了,心里有慈悲心就行了。

我就跟他说,那你也不用真的吃饭了,心里想想就行了,你看看十天不吃饭是不是照样能把你饿死。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光要心里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言语、行为也要体现出来,这才叫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比如吃饭时,我们一定要先让父母坐下,等父母先动筷子,我们再动,这样才不失为人子女。

可是现在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了。

我去过很多朋友家,看到的大多是父母孝顺儿女,很少看到儿女孝敬父母。

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是不是爱孩子爱得如皇帝一般,对父母却像对乞丐一样,我们在生活细节上面是否能真正落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自己有没有形成这种意识。

这个很重要。

我在家里每次买完东西以后,就对儿子说,这些是买给爷爷奶奶的;我没有说过是买给我们自己的。

很有意思,孩子每次把东西给完爷爷奶奶以后,还会说,妈妈没有,爸爸没有,还会自动地拿些东西来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到孩子。

我们一定要去感化大家,不要去教育,你教育别人会很烦恼、会很痛苦,而感化是通过我们自身的言行,让别人从心里意识到要改正,要向善。

现在每次看到我妈在厨房里做好饭,我都要主动去把饭菜端出来,要不然会觉得很惭愧。

以前我妈给我端菜端饭,我也觉得很正常,我是她儿子嘛。

可现在学了《弟子规》我才明白其实不正常,我们把许多原有的为人子女的礼节都忘掉了,还认为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都是正常的。

希望我们各位朋友、各位学友,家里有老人的话,有任何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给老人吃。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经典,也是儒家教化子弟的重要读本之一。

其内容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主要是为了教导子弟做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

《弟子规》共分为十课,每一课都包含着深刻的教导和哲理,涵盖了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尊师重道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详细解析《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分析每一课的概述、重点要点以及教导意义,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教材的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素养。

4 弟子规十课内容": {"2.4.1 课文概述": {},"2.4.2 重点要点": {},"2.4.3 教导意义": {}}},"3.结论": {"3.1 总结": {},"3.2 反思":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阐述,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具体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框架,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兴趣,明确文章的目的。

2. 正文部分:详细介绍弟子规一到十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弟子规一到三课内容、弟子规四到六课内容、弟子规七到九课内容和弟子规十课内容。

每个部分包括课文概述、重点要点和教导意义等内容,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3.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回顾弟子规一到十课的核心教诲和教导意义,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展望未来对这些教诲的贯彻与实践。

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清晰性对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非常重要,应该在文章的整体架构设计上做足够的考虑,确保逻辑性和连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转载▼标签:分类:东魁著作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

可在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

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

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我看到这种现象以后,就在现场号召他的子女给他父亲礼拜、磕头。

他的子女都不太适应,我就做了个代表,先给他父亲磕了个头。

全场的人看到以后全站起来了,吓一跳,好像没见过这种礼节。

还问我:你们当地是不是有这种礼节?我说:是,我们当地有,你们这儿没有啊,为了改正改正你们这边给老人不礼拜、死了以后才拜的风气,所以我来引导引导。

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好意思了,全部都给老人家拜了拜。

经我一搅和,领导也不好意思上座了,把上座让给老人家坐了。

在我临走的时候,老人家把我叫进房间,对我说:秦老师,你可了不得啊,家里人每年哪是为我过寿呢?他们就是趁着给我过寿来挣钱,红包我一个都拿不上,主位我也坐不了。

每次都说我上年龄了,怕把我给碰到了,就把我专门搁在个小房子里头,给我送一点饭在里头吃。

人家来送的红包都塞给我儿子、女儿了。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座位上面,一定要由长者坐主位,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尊老爱幼的风气。

希望大家听完这一节课以后,回家能试一次进厨房做饭,给父母端饭。

我们这个小小的这个举动,绝对会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我跟我妻子两个人最近就一直在这么做,效果真的好得不得了。

我们天天给父母端饭,不仅父母高兴,儿子也跟着我们学,天天给我们端饭。

其实我们做人本就该如此,可是现在社会上却很少能看到。

现在的人吃饭先让儿子孙子,先让朋友,却想不到要先让父母,所以说我们主次不明,很糊涂啊。

只要能把《弟子规》上的几句话落实到位,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足以去感召别人向你学习了,哪用你去劝人家啊?圣人是做到以后才说出来;贤人是说出来以后马上就能改正去做到。

可我们现在的人光说不做,这叫骗人。

我们表面看着好像是在骗别人,实际是在骗自己。

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使别人看低我们。

我们别认为吃饭、走路这些都是小事,就可以不注重“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恭敬父母的态度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中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先要求自己。

每一个人落实到位,你的行为就会感染你的邻舍。

我就在我们眉县做过这种实验,感动得整个小区都有变化。

每年我母亲过生日,我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回去给她过生日。

我的这个行为感召了周围邻居不少外出的子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回家拜寿。

而且现在朋友请我吃饭,我从来不去坐主位,都在侧面坐。

我在推广《弟子规》,我都坐主位去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坐在副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所以我经常去的地方,主位凳子都会被撤掉,没人坐。

有老人家的时候,我一定会让老人家先坐,包括端菜、端饭都是如此。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希望我们大家真正把这个落实在自己父母面前。

我们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子孙。

下面这个故事讲到“信陵君敬老”。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是魏国国君的弟弟。

虽然他的势力很大,有门客上千人,但是信陵君却是个敬老爱贤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很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地前去请教。

他亲自驾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留给侯赢。

侯赢也知道信陵君的名声,要看看他敬老爱贤是不是真的,所以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他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

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加恭敬。

侯赢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实际上,老人在生活过程中很多经验都是我们宝贵的借鉴,我们在尊敬老人的一言一行中,就会感召老人家把宝贝全部都倒给我们。

可是我现在看到了很多状况,让人很痛心。

我前一阵碰到了一个朋友,他的妻子和父母关系一直不好,这个小伙子觉得很痛苦,就问我什么原因。

我说你太爱你老婆了,你把你父母叫来的原因不是养老而是来孝顺你妻子和儿子的,他说我确实有这种想法,我老婆管孩子很累,我爸能看孩子,我妈能做饭,给孩子洗衣服,他们来了我老婆就能休息。

我说,就是有你这样轻慢父母的想法,才导致了你的妻子侮辱你的父母。

我们大家有没有这个想法?也有啊,我们有了孩子,让老人去管;老人管得很好了,夫妻两个美滋滋的,就会说这孩子是我们教育的,你看,特有礼貌。

但孩子要是不听话怎么办?我们就会把这个过错全部归到父母身上,说都是他爷爷奶奶惯的。

所以我们天天把父母当佣人在使唤啊。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拿这种态度能不能落实在父母身上?很难。

就因为没有人落实,那我们怎么办?要求自己落实,一定会感动一大批人。

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有一位女老师参加学校的旅游活动,在上车时,许多比她年轻的男老师都冲在前面,而且,上车后更没礼貌,大多直接坐在前排。

于是,女老师就想劝这些年轻的男老师到后面坐,将前面的座位让给年长的老师。

她先用“怡吾色,柔吾声”的语气说:女士优先,你们怎么不让我坐在前面呢?于是有位男老师就把稍前一些的座位让给了她。

然后,当她看到年长的老师一上来,马上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年长的老师。

这个举动,让那些年轻的男老师都很惭愧,并开始纷纷让座。

这个确实很有意思,我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也做过这种实验,一个人的行动真的会带动整个公交车上的风气。

记得我和爱人坐公交车时,连续就给两位老人家让座,而且我们坐的不是老幼专用座。

我们让完以后,到第三、第四站再上来老人的时候,坐在老弱病残座位上的人自动就让座了,为什么呀?不好意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行动去感动大家,这个是很关键的。

有的年轻人,看到老人站在面前,甚至假装睡着。

我就想,要是稍微懂点《弟子规》的人,稍微有点慈悲心的人就会说他父母没教他该敬老爱幼。

所以我们要为改正错的行为、错的思想找方法,我们不要再为自己的习气、过失找借口了。

我们天天都在找借口,找什么借口?哎呀,我管他老不老人,我上一天班很累了,我要坐到终点站呢,把座位坐上再说吧,这种观念都是错的。

激发我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缘由呢,很简单。

我每次就想,我的父母要是上公交车,我多么希望有人给他们让座位啊。

那么,别人的父母上公交车,他的子女也希望有人给他让座位啊。

所以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换位思考下就很简单嘛,做人本该如此。

上述年轻男老师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而现在不少老师自己没有道,怎么传?无道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丢掉了老祖宗五千年的圣贤教育,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无论老少,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向老祖宗学习。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弟子是学生的意思,不是给小孩儿看的。

《弟子规》是给我们成人看的,因为成人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一旦落实,孩子自自然然跟着做好。

古代老祖宗们都有家规传承了几千年,我们应该把《弟子规》作为我们的家规,告诉孩子有这样一件衣服,它不用花钱,不会旧,不会坏,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这件衣服会愈来愈美丽,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庄严,你穿上去的时候,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这一件衣服就是“好习惯,好德行”。

当我们做到《弟子规》中的一条,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每做一条就是织一针,你把它统统做到了,这一件衣服就织得非常完整,而且光芒四射,别人都会起而效法的,那你的身教就会影响周围的人,逐渐会影响这个社会,你也将成为圣贤之人。

圣、凡无非一念之间,我们先从自己的小家开始,孝养父母、尊敬老师,从这个地方去落实;逐渐再把它拓展开,爱一切人,这就可以了。

家长给孩子做出圣贤的样子,这样《弟子规》就真正成为彰显圣贤的一面镜子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孙中山说过,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大家都知道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乐于助人,这是我们每个人该做的事情。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杜环代人养母”的故事。

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家里剩下老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小儿子也不知下落;老人家只好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

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小儿子。

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

后来,她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

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杜环对朋友的母亲都如此孝顺,我们能做到么?我们现在别说对其他老人了,就是对自己的父母能真正尽孝的人都很少了。

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还好,那赡养父母的责任自然落在这一个孩子的身上。

那些子女多的老人就遭殃了。

虽然古人讲多子多福,可现在有好多老人恰恰是因为子女多而得不到赡养,竟然变成了多子多祸啊。

自从我有儿子以后,我就常在想,当一个母亲怀孕以后,她非常高兴,可肚里的孩子回报给母亲的就是妊娠反应,让母亲经常吃不下饭、反胃、呕吐等。

等孩子生下以后,父母特别欢喜,可孩子给父母的回报就是尿床,经常是父母亲睡湿的,孩子睡干的。

我就在想,父母当初对我们就和我们现在对孩子一样,尽心尽力,毫无怨言。

可我们能像父母对我们那样来回报父母么?我们为了让孩子吃的有营养,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各种吃的,可我们对父母,是否能有如此的耐心呢?父母对我们总是在付出,可我们对父母除了索取就是让他们伤心。

因此,我们至少要对老人恭敬,当父母、长辈有事叫我们的时候,我们都要尽量地去给予帮助,实在帮不了的话,也要找别人来落实父母的要求。

我记得有一位母亲的故事。

她有一个女儿是男孩子个性,脾气比较厉害。

这个母亲对自己的婆婆很孝顺,因为她婆婆身体不好,不能吃肉,她每天早上都按时给婆婆煎两个荷包蛋,并且给婆婆端过去。

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这样做。

有一次公司有事她需要出差五天,她觉得自己走了,没有人给婆婆做荷包蛋了,婆婆会不习惯。

本来想跟女儿说,让女儿去做,可一想到女儿脾气不好,说了也不一定答应,她就没说。

她出差回来以后,买了很多当地特产给婆婆,婆婆一见她也很高兴,还跟她说:你不在的这两天,孙女天天早上给我端来俩荷包蛋,比你做得还好呢。

她一听很奇怪,就回去问她女儿。

女儿就说了,妈妈啊,这么多年,您的一言一行都让我很感动。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母亲对他们的爷爷奶奶都很不好,可你对我奶奶却这么好,我就很感动。

所以你不在家的时候,我自然就应该把你的职责给承担起来。

大家看,这位母亲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感动并教育孩子的,所以说身教比言传更易让人接受。

以前也跟大家讲过,我经常在公交车站捡垃圾。

我站在那里只要看到有人随手扔垃圾,就赶快过去捡起来,这样他自己就知道惭愧,就不会再扔了。

如果我去说他:你为什么扔垃圾啊之类的,他还会嫌你烦,觉得你管得宽,也丝毫不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