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合集下载

2018-细讲弟子规观后感word版本 (5页)

2018-细讲弟子规观后感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细讲弟子规》是由蔡礼旭编写,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细讲弟子规观后感吧!细讲弟子规观后感【1】现在在教育中提倡让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在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开始练习背诵。

通过假期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学习,我对《弟子规》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有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话不完全正确。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本,孩子应该学,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应该学习。

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诲,是生活的规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

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

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

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片头曲让人倍感清心,经查是王俊雄的《花间梦事》,很是喜欢,或许是爱屋及乌,便很快融入了蔡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

由于时间紧迫,到目前为止我看了二十二集,听到蔡老师一个个之前从未听到过的理论,每每都觉得自己有生以来活得有些平凡,也深深责备自己竟有那么多不可原谅的错误观点。

1.之前无数次听到“活到老,学到老”等类似的言论,总认为它仅仅是一句平凡的语言,却从未思考里面蕴含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像齐白石大师一样,在弥留之际,还画了生命中最后一幅画中之王——牡丹,生命不息笔不辍。

但反观自己,每想弥补自己在工作上所需的知识,总会有“现在学有点晚”的思想,但蔡老师讲的“学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做”,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以后要为之努力。

2.小时候家里很不富裕,父亲属兔,母亲属龙,人们常说兔和龙属相相冲,性格不合。

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母会为钱的事起争执,而我从小心思细腻,总觉得我只要学习好,多帮助母亲做些家务,以后考上大学,毕业后能缓解父母的矛盾。

小时候的经历让我在大学也很是勤奋,也让我懂得父爱母爱所构建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在观看弟子规之前,我都认为上学毕业找份好工作,是让我将来的孩子衣食无忧,但现在我明白了,人要懂得去关爱,父母之爱,亲情之爱,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感谢贫穷”。

3.出门在外,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总是报喜不报忧,其实我深知他们还是担心,担心我住的是否舒适,担心我的工作是否顺心,担心我钱是否够用。

每次我心情不好,都会想到父母在家是否不开心,好几次打电话回家都应验了蔡老师讲的“曾参母亲用扎手之法呼唤儿子回来”的事例。

当初去到离家千里的广州,从未想过离父母很远会有很大关系,现在想想,命运让我体验了远离家人的那种思念,所以倍感珍惜。

要像蔡老师讲的那样“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除了这些让我深感自责的观点,当然,也有很多观点让我连连点头。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蔡礼旭的《弟子规》是我近期读完的一本书籍。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和修养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1. 弟子规的背景和意义《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的一部分,被称为“入世之要道”。

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规范了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礼仪、劝诫、敬畏、无私、勤劳等方面的内容。

在当代社会,弟子规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这本书强调了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兄弟等家庭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教导孩子们遵守规矩、行为规范,弟子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格。

2. 弟子规的内容和特点弟子规一共有二十条,每一条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规则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适用于儿童,也对成年人有着深刻的启示。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有父母,亲则敬,尊则孝”这一条。

这条规则教导我们在与父母交往时要尊重和孝敬他们,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孝顺”的重要性。

而其他的规则,如“有伯叔,有姑舅,称先生,身正不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弟子规的特点之一是简明扼要。

每一条规则都通过短句和对联的形式传递信息。

这种简明的语言风格,使得孩子们易于理解,并且容易记忆。

另外,弟子规的规则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些行为准则都是适用的。

3. 读《弟子规》的收获和启示读完《弟子规》后,我对自己的行为和修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弟子规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师长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读《弟子规》让我意识到要坚持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书中多次强调了勤劳努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和回报。

最后,读完《弟子规》让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言辞是否符合规范。

这本书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态度和言行进行了规范,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否表现出真诚、友善和善意。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集观后感《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___集观后感》在观看了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第___集之后,我内心深受触动,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这一集中,蔡礼旭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弟子规》中的智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他以生动的事例和亲切的话语,让那些看似古老的教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孝”的阐述。

蔡老师强调,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和陪伴。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常常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

我们可能会定期给父母寄钱,却很少耐心地听他们倾诉心声;我们可能会在节假日给父母买礼物,却很少陪他们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蔡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孝是要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求,用行动去表达我们的爱。

另外,蔡老师还讲到了“谨”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

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一个随意的举动,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

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日里的言行,是否足够谨慎和负责。

同时,关于“信”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蔡老师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更加注重自己的承诺,言出必行,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这一集的内容还让我对“泛爱众”有了新的理解。

我们应该以一颗包容和友善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

当我们能够真心地关爱他人,也会收获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观看完这一集,我不禁思考,《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代的经典,但其中的教诲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蔡礼旭老师的讲解,我更加坚定了要将《弟子规》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决心。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_心得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_心得体会

蔡礼旭弟⼦规观后感_⼼得体会蔡礼旭弟⼦规观后感本⽂是关于⼼得体会的蔡礼旭弟⼦规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蔡礼旭弟⼦规观后感(⼀)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样,不过是⼉童的启蒙教育⽽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师的幸福⼈⽣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本做⼈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字蕴却含着做⼈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童,对于我们成年⼈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有余⼒,则以学⽂”是《弟⼦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许多的道理,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的准绳,在⽣活⼯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错误的⾔⾏。

⽽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定要提得起⼀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已。

⼀定要落实在⽣活当中,落实在⼯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师学习,决⼼在⽣活中⾝体⼒⾏《弟⼦规》的每⼀句话。

虽然有些⼀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活⽅⾯已初尝了⽢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认为是个孝顺的⼈,⽆论对⽗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些陌⽣的⽼⼈,我的⾏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直觉得天下的⽗母都是⽗母。

我能做到将⼼⽐⼼。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的⼈莫过于⽗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来孤独的⼼,总以为多打⼏个电话,多给⼏个养⽼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母,和他们促膝谈⼼,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起观赏花灯焰⽕,看民间扮玩。

经过这⼀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

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孩⼦,对⾃⼰百依百顺,⼼情怎能不舒畅,胃⼝怎能不好呢?在学校⾥,我也尽⼒把《弟⼦规》的每⼀句话落实到⼯作中去。

蔡礼旭《弟子规四十讲》全文读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四十讲》全文读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四十讲》全文读后感一、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深刻影响1. 孝悌为本- 悌道也同样重要,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友爱、包容。

书中提到兄弟之间不应为了钱财等利益而产生争执,要以和为贵。

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虽然没有这样严重的矛盾,但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兄弟姐妹产生分歧,这时候就应该以悌道的精神去化解矛盾,维护家庭的和谐。

2. 谨信的践行- “谨”这一部分内容教会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严谨的态度。

从起居作息到言行举止,都要有一定的规范。

比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作息。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熬夜、睡懒觉,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努力调整作息,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生活。

- “信”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人无信不立,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书中讲述了很多因为诚信而得到他人信任和尊重,或者因为失信而遭受恶果的故事。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生活中要诚实守信的信念,无论是对待朋友、家人还是在工作中对待同事、客户,都要做到言出必行。

3. 泛爱众与亲仁- “泛爱众”倡导我们要有博爱的胸怀,关爱他人。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很冷漠,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主动去关心他人,对他人的困难给予帮助。

无论是在社区中帮助老人、孩子,还是在工作中关心同事的需求,这种爱众的精神都能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 “亲仁”告诉我们要亲近有仁德的人。

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书中列举了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的故事,他们的言行举止、品德风范都值得我们学习。

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也开始寻找那些有正能量、品德高尚的朋友,向他们学习,同时远离那些不良的人和行为。

二、对家庭关系的积极引导1. 家庭和睦的基石2. 家族传承的纽带三、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1.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诚信的社会风气也会得到加强。

当企业遵循“信”的原则,不欺诈消费者,政府部门遵循“信”的原则,取信于民时,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就会更加稳固,社会的发展也会更加健康有序。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26集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26集观后感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26集观后感朋友!今天咱唠唠我看那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26集的观后感。

哎呀,一提起这个,我心里那股感慨劲儿就冒上来了。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蔡礼旭老师,那是在我家附近的图书馆。

那会儿有个特别热心的老李,他老说这老师讲得那叫一个绝。

我心里就想,这《弟子规》也能讲得这么有趣?当时还有点半信半疑,毕竟小时候这《弟子规》总感觉枯燥得就像我姥姥的老处方。

老李有一次特意借给我一套蔡老师的光盘。

我一开始还想,这是不是就是那种催眠的东西呀?结果,一放进DVD机,我就被蔡老师给吸引住了。

说实话,我很久没有这么聚精会神地看过啥了。

蔡礼旭老师上来就以那种亲切、自然的方式,讲述《弟子规》里那些深奥的道理。

他把那些传统的规矩讲得像在说家常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我就想,要是我小时候的课本能这样用心讲解,我指不定能多考个几分呢。

我记得有一段,蔡老师讲到“入则孝”时,他用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来说明孝道的重要性。

我听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就像家人之间那种最珍贵的羁绊,被他用简单却直击人心的语言展现出来。

你知道吗?当时我差点没忍住,想给我爸我妈打个电话,就想说声谢谢。

而且,蔡老师那幽默感也是一绝。

他在讲“出则悌”的时候,用了一个搞笑的例子。

我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大概就是幽默垫底的最高境界吧,用笑声把道理送到心坎里。

我慢慢地发现,蔡老师讲的《弟子规》不只是哲学道理,而是生活中的实用智慧。

他总能把这些枯燥的道理,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说,让我忍不住赞叹这位老师的才华。

有次,我看着看着,居然觉得像在看一场关于人生的精彩演出。

蔡老师不光是个老师,更像是一个人生的向导,把我们平时忽略的小事,用他那别具一格的方式挖掘出来,重新赋予意义。

想想这26集,我觉得自己像吃了一盘美味的智慧水蜜桃,每一集都让我感受到《弟子规》那种古老而又深邃的魅力。

其实,蔡老师就像是《弟子规》里的“道之见者”,把最美好的人生道理分享给我们。

朋友,你要是也有机会,一定得看看这26集,说不定你会发现生活中原本枯燥无味的规锁,也可以被蔡老师那样轻松解锁哦。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23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23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23集观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我观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23集后的感想。

提到《弟子规》,我顿时想起那段陪伴我学童时期的小小韵律。

略一思忖,这种传统经典,竟也像水蜜桃般甜美而充满韵味。

我记得那次看蔡礼旭老师的演讲,他那种娓娓道来的风格,就像是跟你唠家常似的。

很佩服他对《弟子规》的生动讲解,怎么把一个个平常的道理说得那么有滋味。

我当时就想,这得下了多少功夫,再加上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把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化为一股温暖的人生哲理流淌在我们心里。

嗯,真是让人敬仰。

你知道吗?在第23集里,蔡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活细节。

就好比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说与行是否一致。

他说得好,不是光说爱家人,而是要在每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我当时就默默地点头,心里有了些许感触,这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听着听着,我开始回想自己对家人的那些细节,有没有做到蔡老师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

唉,有时候真是不得不承认,身为成年人,总是被生活的琐事淹没,不由自主地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蔡老师就像是替我们拉响了那根警示的弦,让我意识到感情的真诚与付出才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这集节目中,蔡老师还提出了“慎独”这个概念。

他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如何做到“表里如一”的故事,颇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寓言故事,没有大道理,却让人印象深刻。

当时我不禁想,难怪这是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句句真理却不失趣味。

在生活中保持一颗童心和一份赤诚,正如蔡老师所说的那样,在纷杂的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原则,是一种最朴素却又最难得的品格。

我想,这就像咱们在享用一颗水蜜桃时,纯粹而简单。

然而,真正去思考实践,却能品出无尽的甘甜。

通过这次学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现了那些被生活尘埃覆盖的初心。

蔡礼旭老师的细讲让我充满了力量,就像盛夏的一阵清风一样,温柔却又有力地激励我前行。

朋友,如果你也有机会,不妨去听听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讲解,或许你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启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一)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

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

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

我能做到将心比心。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

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

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

《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

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

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

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

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

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

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

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

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看了《细讲弟子规》,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

《细讲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二)
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

“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

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

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

如有人。

”到同学、朋友、亲戚家,要做到,入无人之室,就如有主人在一样,不乱翻主人东西。

看时下热播电视剧《龙门镖局》时,剧中的“大当家的”被一系列的所谓的巧合弄的伤痕累累时,告诉孩子“宽转弯。

勿触掕。

”“事勿忙。

忙多错。

”那么,这些“巧合”是绝对可以避免的。

在游览北京清华大学时,有两个导游为排队等候参观的事大打出手,告诫孩子“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远离是非恩怨,避免恶俗污染。

在饭店等人吃饭时,孩子吵吵饿,告诉孩子“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再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昉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

”“父母责。

须顺承。

”“步从容。

立端正。

”“衣贵洁。

不贵华。

”在学习上,“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在做事上,“此未终。

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

教育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

”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