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才能有美感

美读才能有美感
美读才能有美感

美读才能有美感

通城一中周炜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静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轻轻地翻

开课本,美美地读一两小段课文,真是一种享受与幸福。”看后在我十分感动,觉得引导学生掌握“美读”这种技能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多么重要啊!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上充满“美美”的读书声,如何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产生美感,从而受到艺术陶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教师范读美

教师范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课文的美感,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况,这种榜样的作用不但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内容,而且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范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片断,我以《懂你》这首歌曲为音乐背景,在深情的旋律中,我用沉重而哀伤的感情读:“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长总要加倍的。” 学生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都在自责与思念,这种氛围让大家很快有了研究课文的兴趣。

二、个别领读美

阅读就像是表演,要想演得生动,领舞领唱不可少。有目的的

培养有朗读爱好和基础的同学带头领读同样是一种示范。同学们会因为个别同学优美的领读而产生一种羡慕和竞争心理,达到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效果。如我在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由

一名女生领读每一小节的前部分,让其它同学读每小节的后一句,

全班同学都屏住呼吸, 即欣赏他人的阅读,当观众,又把自己当成

了演员,参与了演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小组轮读美

教学要因地制宜, 有些说明性文章采用轮读的方法十分适合,

如课文《道士塔》,余秋雨生动的描绘复原了历史陈迹,用诗化语言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了审视反思。我采用了小组自由轮读法,不点名,不开头,由想读的小组自己主动地读,没想到学生们读到“请等一等,等一等……” “我好恨!”时,他们打破了小组次序,居然每个人都发出了惊人的声音,由此我也看到了每个声音之后的爱国之心,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四、师生对读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具有个性,采用对读的方法能表现出人物性格。如《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对话就十分典型。我扮演焦母形象,由一名男生和女生扮

演焦、刘二人,其它学生读连缀部分。我的蛮横无理,刘兰芝的不卑不亢,焦仲卿的软弱而不失忠心,在对读之中活灵活现。

总之,我们在范读中言传身教,在领读中互相竞争,在轮读中各尽其能,在对读中各显千秋,用美读触发美感,在美感中感悟、提升、超越!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课稿)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受到强烈冲击,滞后的教学手段和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新时代师生的要求。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运而生,它含量大,资源丰富,速度快的特点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教学将逐步成为这个信息时代的主流。这一次,我选择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教学实践,目的是和大家一齐摸索、学习新型的教学方法,体会新的教学理念。

、文本解读

本文是苏轼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 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

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廖廖13 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发鬓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二、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学的热爱。

2.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3.确立重点为: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5. 解读重难点: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业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三、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此处由古人诗句导入,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兴趣。

2.创设情境,朗读全词

电视剧主题曲气势磅礴,学生有很快进入词的意境,此时激发他们朗读会有好的效果。

3.解题后看幻灯片范读录像

用多媒体课件带生进入课文内容

4.由故事引入对苏词豪放风格的体会[筛选信息法]

5.由前步的内容中的“英雄人物”引入对下片人物“周瑜”的分析、讨论。

6.理解作者“人生如梦”句中所含的感情,解决难点。

7.归纳小结:由板书引出全文内容,体现景、史、情三者完美统一的特点。

8.创新思维:为黄州赤壁写广告词。

目的:让学生打开思路,学以致用,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9.课外作业:鉴赏阅读苏轼名词。

10.结束讲课,播放苏轼《水调歌头明几时有》MP3

11. 板书设计

念奴念〃赤壁怀古

说明:板书简洁、明确,向学生展示全词的行文思路及学习目标。

四、 教学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朗读与比较, 比较中明白词的艺术是必不可少的, 比较

法、讨论法、朗诵法、练习法等。 赤壁

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孙权、 么只

写周瑜呢?这几个人物的比较,让学生体

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五、 课件内容及功用说明

本课件包括影视、朗诵、文字等方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影 视带拉近了同学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将学生带入了古战场。配画配 乐朗诵有利于学生理解词境。《明月几时有》在优美乐曲中,在鉴 赏中结束全文,同时十多张幻灯片展示了重点鉴赏内容、文学常识、 课堂总结和板书设计。

六、 重点参考教学用书; 2. 《也谈优化课堂教学的出路》孙世平;

3. 《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唐杰;

4. 网上资料中学语文网中网

中学语文资源站等

说课人:周炜

在朗读中体例词人的感情,在 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 如,在分析用典时,试问: 曹操、诸葛亮等,作者为什

论黑格尔在关于美和艺术科学研究方式上体现的辩证思想

论黑格尔辩证思想在美和艺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体现 谭雯玮 【论文摘要】黑格尔,人类哲学文化发展中不应忽视的奠基者,唯心主义辩证逻辑的创造者,其哲学思想代表马克思主义之前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最高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辩证逻辑突破普通逻辑的界限将人类理论思维推上了新的历史阶段,而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辩证逻辑更是密不可分。在美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美学史上最严整、最完备的概念和范畴转化流动的美学体系,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本文仅就黑格尔美学中关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方式方面所体现的辩证逻辑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思想美学研究方式 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中,黑格尔的美学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之前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恩格斯也曾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美学拥有如此赞誉?我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德国古典哲学家的黑格尔,将其哲学思想运用于美学,并将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的结果,所以,不可避免的,我们在研究其美学思想时,是不能忽视哲学思维存在的。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辩证法,而辩证法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美学中也是如此,处处可以寻找到辩证思想的痕迹,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其关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方式。 德国古典美学的共同目标是调和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从康德,席勒到黑格尔,都曾思考并致力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问题。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对以上两个研究方法都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统一的方法。在黑格尔美学中,艺术理念的逻辑展开,也就是美或艺术内容的展开,整个美学作为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最初思想发展而来的结果,体现了作为艺术的一般的抽象的本质(理性)向着具体丰富的本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黑格尔在科学研究方法中认为,经验观念是感性现象,理性观念是理性现象,我们要初步说明美的哲学概念的真正性质,就必须把美的哲学概念看作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即形而上的普遍性和现实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统一,就是将理性与感性联系在一起,将本质与现象联系在一起,将普遍性与特殊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变成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的理念。这个理念区别于柏拉图的“理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诞生的拥有哲学客观性的最高信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美学,在科学分析方法上体现的辩证思想极为丰富,也为我们实践活动提供了高级的行为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美感的特征

一,美感的基本特征 1.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2. 美感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 二,山水审美体验包括几个层次? 差别大体可分为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 悦形、逸情、畅神 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光影等为人所感知并引起心理生理上愉悦,此为悦形。山水与人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和心理思维等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此为逸情。 感性和理性统一,精神得到升华,此为畅神。 三,造成审美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3.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4.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四,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受动特征 1,旅游景观的特征之客观特征 综合性→→涉及各种构景要素的特征以及组景规律 五维性→→时间维(游客行进或时间季节变化) →→非视觉要素维 地域性——地理地带性的烙印 时代性——在社会政治观念变革时期变化最明显 2,旅游景观的受动特征 ①审美空间的阈限性 ②审美感知的差异性 ③审美画面的选择性 五,大海之美、江河之美和湖泊之美的美学比较 1,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 黄河与中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古巴比伦文明 2,湖泊,具有蓄积的特性积淀了江河文明因子 , 3,大海山海相连最佳观海地 六,中国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审美异同。 1.小巧细秀与崇高壮观 存在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巨大壮观面积的广袤性 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众多

2.淡雅素朴与浓丽绚烂 清水芙蓉自然淡雅 建筑物的题名 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及内部陈设 七,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深受哪些思维理念的影响 1.风水理论 2.礼乐思想 3.阴阳五行说 4.宗法制度的影响 5.自然观的影响 6. “化家为国”的思想理念 八,审美情感的特征 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第一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第三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九,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与尺度等 1,最简单的形式美基本法则,组合规律 特点同一形式因素的一致和重复 体现统一有序的洁净美、严肃美,但缺少变化,显得单调沉闷 2,对称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或上下两侧, 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 平衡而稳定,使人感到舒适、安全 均衡中轴两侧的形体量可以不相等,但吸引力相等 是有变化、自由的对称 3,比例研究长、宽、高三个方向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尺度审美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 大小之间的关系 4,节奏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连续 韵律具有一定秩序和情感色彩的节奏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第17讲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 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 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学时】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 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现象,问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第一,什么是美感?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

物理中的美学

物理与美学 美的内涵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本质是审美客体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存在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现,我们能够认识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而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第一,狭义的物理世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部分物理世界具有的美也是自然美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人造的物理世界是人类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美的规律创造的物理世界,比如激光、无线电、计算机、超导、航天飞机等以及为了重复和模拟自然现象而创造的实验条件,这一部分是物理学对人类提供的不朽的物质财富,它所产生的美感是自然美所不能包含的;第三,物理学是人类为研究物理世界而创造的一门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而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这种科学美,历来为科学大师所推崇,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他在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和艺术家一样的印象。他的乐趣和艺术家的乐趣具有同样的性质,是同样伟大的东西。”这种科学美在物理学中表现尤为明显,物理学所揭示的真理就是真与美的统一。 物理美学除了具备科学美普遍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一些特性。物理美是属理性的美。 物理美应包含三部分:(1)自然物理现象的美;(2)物理创造的美;(3)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美—物理学美。 1.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众多的航天器和卫星正在全球通讯、气象观测、国防和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电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突飞猛进;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2.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以简单、洁净呈现其美感,简洁美是科学美的特征之一。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因此研究的方法和规律的表述也是简单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所以,作为反映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物理来说,那种最简洁的物理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物理美的简洁性并不是指物理内容本身简单,而是物理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简洁。例如:运动和力呈现出的关系“F=ma”如此简明;质能方程E=mc2,形式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麦克斯韦方程组把复杂的电磁规律建成一个简单对称的理论体系;被物理学家们争执了一百多年的“热”,却仅以十个字做了结论:“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仅仅十个字,真是简单科学!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更具有简单美的特征。就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等,这些犹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把物体的特征和个性勾画得淋漓尽致,既简单又合理,既抽象又形象。 3.物理规律的和谐美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支持其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应具有和谐性和统一性。而以其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必然会体现这一特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我们的世界的内在和谐性,那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和谐给

物理中的美学

物理中的美学 ——作者:刘训永 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 一.物理学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美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规律的艰辛旅程中,一方面总是伴随着对美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烈的表现出他们精神上的种种美德。哥白尼与托勒密地心说的决裂,就是有其执着追求美的因素,他深信完美的理论在数学上应该是“和谐与简单”的。托勒密为了解释天文观测的现象,引入了许多“均轮”、“本轮”,使得天文理论既复杂又失洽。因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不朽的日心说。后来,开普勒深切感受到日心说的美,毅然地抛弃了从他的老师第谷那接受的地心说观点。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想象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布鲁诺面对罗马教廷的熊熊烈火,用响彻环宇的“火并不能把我征服”的宣言,宣告了神学的毁灭,真理的永存,其捍卫真理的英名和美德,万世流芳。还有牛顿、哈雷、伽利略、施士元、吴健雄、钱学森等等,每一位科学家名字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无私的奉献、废寝忘食的工作、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些高尚的人格与情操、为真理奋斗不息的精神之美,正是站在我们面前的榜样,也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典范,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习兴趣,激励成功的意志,养成献身科学的良好品质。 2、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中学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阿波罗”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美谈,“神五神六”畅游太空再次实现人类超载地球之梦;众多的航天器和卫星正在全球通讯、气象观测、国防和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电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突飞猛进;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3.物体的运动美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物理学中声、光、电的传播,电子的旋转,天体的运动等都体现出美的旋律。像直线运动表现的刚性美;曲线运动表现出柔性美;匀速运动呈现节奏美;变速运动呈现出变化美。 4.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以简单、洁净呈现其美感,简洁美是科学美的特征之一。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因此研究的方法和规律的表述方式也是简单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知识。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所以,作为反映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物理来说,那种最简洁的物理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物理美的简洁性并不是指物理内容本身简单,而是物理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简洁。例如:运动和力的关系,曾经困惑人类几千年,但一旦揭开其面纱,呈现出的关系“F=ma”却如此简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形式十分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

美就是美感

美就是美感 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刚才经历了审美活动,看到了美这么个东西呢?它的唯一标志大概就是美感经验了。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美感。为什么说它还是唯一的标志呢? 来看两种情况:第一,你吃饱饭没事干,顺着操场绕圈圈,就想帮助帮助消化。当你看到蓝天白云,红花绿草,鸟儿飞翔,你突然被迷住了。有一瞬间完全忘了刚才吃的饭,忘了自己这是在帮助消化。你确定被迷住了,所以确定发生了审美活动,而你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这没得感觉。 第二,你花了几百块去听演唱会,想好好审美一下。进去发现歌手表现烂透了。你扣了会儿手指就出来了。想着去审美结果没有审到,你怎么知道没审到,因为你没有美感产生。 对于具体的审美现象的发生来说,是审美活动发生,然后产生美感。但是对于具体的经验者来说,美感经验却反过来成了审美活动的标准和见证。审美活动的进行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过程。没有美感的产生,我们就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成是审美活动,只有产生了美感,我们才能回过头去说,哦,这是个审美活动。 再仔细说这美感经验。它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验状态。从感觉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它首先是一种快感。这是美感经验的普遍特性。它能给人一种极大的快感,在那一刹那,所有的凡尘俗世都离我们远去,我们直达生命的最本质的核心。那是我们作为人能看到本真的一个窗口。在很多时候这种快感是混杂在很多复杂感受之中的,但是这些复杂的感受的基本底蕴还是快适。因为不管我们流泪,愤懑,甚至撕心裂肺的痛苦同样有快感产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不会拒绝审美,如果全是苦谁会怀念那些审美活动。 这种快感是非功利性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少女可以为失去爱情而唱歌,而守财奴却不能为他失去的金钱而唱歌。审美活动中的快感是没有得失的。它不是迎合了我们生理的或者道德的利益。它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处于和谐状态所形成的快感。是一种人作为人得到了完满的呈现,处于一种大自由状态中。所以美感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能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境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美感经验的快感是非关厉害的,她不直接产生于“善”;美感经验也不产生任何实用的目的,它是非实用的。 美感经验从根本上说事一种直觉经验,美感经验的陶醉,沉迷和快乐,其实都是根源于这种直觉。它不是被论证出来的也不是被推导出来的,而是人的整体生命与一个对象之间不假思索的瞬间直接达成的整体契合。古往今来精辟的语言表达或者诗句,都不是补缀出来的,而是直觉一下子就获得的。这里的“直寻”就是直觉。 到此是时候回头说开头那个问题了,那就是美感与美是个什么关系。 美学理论史上,一直存在试图追问所谓“纯粹的客观美”,或者寻求美感经验之外的所谓的“美本身”。然而绕开美感经验来追问“美本身”是一种失误。他们认为有个美本身,而这个本质是客观的、独一无二的,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美学家,哲学家在自然事物中,在世界的客观本体中,在事物的形式构成中去寻找“美本身”。虽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美的定义,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被普遍的接受。这种追寻不仅没有结果,反而把美学带到了毫无前途的死胡同。 他们去辛苦的追问“美本身”,都认为有个“美本身”或者“美得本质”存在。这是否正确呢?分析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因为你没办法抛开美感经验说美。事物表现出美不是事物客观具有的某种属性,而是人关照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经验。 所以我们说事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美”或者美得事物存在。如果承认事物本身的美,把“美”归属于事物的一种客观品质,那就意味着就算没有审美活动参与的情况下,这种客观的“美”就存在了。那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世界上就有美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美是一种客观的属性,我们就能去测量,去计算它了,去生产它了。而事实情况

我心目中的美与美学

我心目中的美与美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美”。我们可以形容人面容姣好,形容景色怡人,形容某个事物好看,也可以用它来说人的心地善良。而且有那么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美无处不在。 所以以前也没有觉得“美”有多特殊,但若把它与“美学”放在一起讨论,就觉得“美”在我心里立刻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可望不可即,能隐约感受得到它,却讲不出它的样子,下不了定义。好像不管我怎样描述它,定义它,都是强加于它的一种谬论,都会扭曲了它的真实面貌。“美”涵盖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存在。 所以以下一切关于“美”和“美学”的看法或观点,全是片面的个人感受和直觉。 “美”与“美学”的关系,也许就和“数”与“数学”那样。“数学”把“数”编成了一套理论,“数”与众多式子、图像等许多元素一起组成了“数学”。说不定“美学”就是“美”加上各种元素出来的一套值得人研究讨论的理论学说。 我所理解的“美”,是某个对象在个人大脑里形成的感受。当我们看到某一样东西,会自然地在大脑里有一种外形上的评价,就像第一印象那样,好看或不好看,第一印象满分十分的话会打几分。也许这些评价我们在当时不会意识到,但确实已经对他评价完毕。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当给我们一个名词,让我们用文字或是图像或其他呈现出来时,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感受,美不美,也有不一样的程度;仅是一个抽象的词,在不同的人的笔下也会呈现千万种样子,一百分的美,也会有不一样的东西来传递和表达。 所以也许我不能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却觉得,感受美,讨论美,就是对“美”的一种审视,一种审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同一个地区的人可能会有审美上的相同点;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在同一个时代生活的人可能会有那么点类似之处;不同世纪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或许我们能从同一个物种的审美标准里找到相似之处,比如人类,看到电影里的外星人使,会有部分人觉得他们丑得吓人。 审美标准因人而异,却因为在同一个大环境里有相似点。在我现在处的这个小圈子里,审美差异从我们喜欢的人上就看的出来。有人喜欢大长腿男神李敏镐,有人喜欢花美男张根硕,而有的人喜欢过去非主流杀马特现在可萌可型的华晨宇。三种不同类型的“男神”,在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审美分数。把视野放到整个山师校园,看大家的穿衣打扮。大部分女生夏天短袖短裤高跟鞋或是连衣裙高跟鞋,相似的审美冬天体现的更明显:长款上衣加黑色打底裤加雪地靴。 审美标准因地域而异,却因为在同一个时代找到了共通点。中国人喜欢穿名牌开名车,许多女白领会攒上数月的工资只为买一件心仪的名牌,而在美国大家反而喜欢随意穿不在乎名牌,他们不会觉得只有名牌穿在身上人才好看。但我相信现在的人们,不论生在哪里,买衣服的时候会嫌自己胖,少有嫌自己瘦的。但以胖为美的唐代,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几名“美女”在我看来实在不知哪里美了。 审美标准因时代而异,但或许因为我们同是人类,还是有最基本的审美底线的。出土于希腊桑托林岛的壁画《渔夫》描绘的是一位年轻渔夫手提海鱼归来的情形,渔夫的头和腿都是侧面的,但上半身和眼睛却为正面。一千年以后产于希腊的红像式花瓶《辞行出征的战士》中,居于中间的是儿子,双手合拢着衣服,看着父亲,正耐心地听父亲的叮咛,儿子的一只脚不再是侧面的,而是正冲着前方。 让审美相同和不同,相似和有差异的,对于被欣赏的来说,可能是时间,是地域,是文化。通过不一样的审美,也能反映出欣赏者之间所处的时代,地域,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之间的差异。 “美”是一种艺术,能阐释的了这种艺术的,只能是“美学”。能真正欣赏的了美的,必是

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 “……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而所谓“人的主观条件”就如朱光潜自己所标明,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情趣”等等。所以,这就是说美(“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知识形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

科学与美

科学与美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 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也能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让科学变得美一点,既有助于培育更多的科学小苗、科学大家,也能吸引更多普通人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第10卷第5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10,N o.52008年9月Journal of Liaoning T echnic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t.2008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韦拴喜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关键词:物质生产实践;自由;美;美感 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8)05-0465-03 On freedom in practice and beauty and sense of beauty WEI Shuanx i (Co lleg e of Philo 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 ang 110036,China) Abstract :Beauty and sense o f beauty do no t ex ist natur ally or just precreated.Instead,they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o f material productio n or labouring ,w hich is on the basis of m ak ing and using to ols.Nevertheless,what is the m eaning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 f people's mater ial pro duction activities,there must be the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finality.T o some extent,the for m of such unity can be called beauty.A s far as the sense o f beauty is concerned,it is said to be the joviality of our spir it and g ratificatio n w 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y of targ et and its subjectiv e purpose during the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freedom;beauty;sense o f beauty 收稿日期:2008-07-04 作者简介:韦拴喜(1982-),男,陕西陇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的理 论前提。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可称为实践 论美学。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 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 了美。1 物质生产实践 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这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此,人们说美和美感诞生于劳动,确切地说,诞生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因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的深刻基础和动力,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最后根源,是其他各种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话语生产实践)的前提。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到两种?对象化#:在实践即现实中的对象化和在意识或精神中的对象化。与此对应,人对现实便有两种 占有方式:实践的占有和官能的占有。马克思把这两种占有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精神生产实践和话语生产实践从本质上讲不过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化#而已。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一方 面,?改变外部现实,消灭他的规定性#[2]235,即人通 过实践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的目的;另一 方面,?通过消灭外部世界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 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性形式的实在性#[2]230,从而使 人的目的活动获得客观实在性的现实形式。人和自 然界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这个中介,发生双向对应的 转化:主客体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外在自然被改造 为?人化的自然#,体现主体的目的意志,即我们所说 的?外在自然的人化#;与此同时,人的内在需要和目 的也相应人化,也就是说劳动者自身也因此而发生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 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科学是美丽的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质疑科学美 1.教师列举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3.教师归纳: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三、感受科学美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印证。 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2.进一步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作品(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

人体美和人体美学的认识和发展 当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询问什么是美时,希庇阿斯神气十足、斩钉截铁地说:“什么是美,你记清楚,苏格拉底,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愚蠢、浅薄而又自命不凡的希庇阿斯理所当然的受到了那位狡黠的哲人的嘲弄,我们这些哲人的崇拜者们也跟着哲人把那位可怜的亡灵嘲笑了两千多年。然而大家好像都没有注意到,希庇阿斯的回答中竟藏着一点真理: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同人体——尤其是“漂亮小姐”。 一、人体美学的来源 人体美是直观的、感性的,也是朦胧、神秘的,直到今日我们还在探讨人体美的源泉。人体美学的探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并且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这种探究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世界是什么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到底是谁造就了人类我们最朴实的来,最终也会最朴实的离开这个世界。 “美是生活”,美与人类的文明形影相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重要的环节。美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美好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美学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原始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自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是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的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产生独立思维和劳动创造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根据考古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留物品,我们可以找到原始人用石珠、兽牙、贝壳等用兽皮串联起来,或者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器物佩带在身上的习俗。不仅这些装饰品能表现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而且原始人遗留下来的一些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原始人类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保留至今的微乎其微,大多数随着时间的迁延和近、现代人类的无意识的损毁活动导致原始艺术的荡然无存。我们惟有通过考古发现遗留在洞穴或岩壁上的绘画与陶器、串珠或其他的一些生活器物的残片,能让我们感受原始艺术美的记录。 二、人体美学的具体发展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的感官刺激,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总结这些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

对经典力学体系的认识科学之美以及局限性

对经典力学体系的认识——科学之美以及局限性 姓名:杨旭升 学号:540906050241 班级:市场营销09-2班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对经典力学体系的认识 ——科学之美以及局限性 【摘要】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开辟了科学发展的一个新天地、新时代。经典力学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经典力学存在的固有缺点和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消极作用。本文将以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为起点,进一步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经典力学在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发挥的作用与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经典力学建立苹果自然观科学得失不足之处局限性价值17世纪的欧洲,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综合,形成了统一的力学体系——经典力学。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变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 一、经典力学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已有的科学成就。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等人在天文学、力学、光学、数学等方面的贡献,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伽利略与开普勒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伽利略通过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惯性运动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伽利略关于抛物体运动定律的发现,对牛顿万有引力的学说也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开普勒所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则是牛顿万有引力学说产生的最重要前提。牛顿非常善于广泛汲取前人的科学成果并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通过吸收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牛顿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充实了知识准备。 关于万有引力的发明曾一度为人所误解,甚至现在在小学课本上依然流传着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故事流传已久,但事实如何?故事的正版出处《牛顿一生回忆录》由牛顿的好友、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写成,过去只用于学术研究,18日,“回忆录”首次在网上与公众见面。回忆录中如下记述:1726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吃过饭后,我们俩来到花园,在几棵苹果树下的阴凉处喝茶。他(牛顿)告诉我,先前‘万有引力’思想开始在他脑海里浮现时恰好也是这样的情形……当时他正在冥思苦想,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想:为什么那个苹果要垂直向下落到地面上?为什么它不斜着下落或飞到天上,而是始终朝着地心的方向?毫无疑问,原因就是地球在吸引它。” “牛顿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而是看到苹果落下,”专家说,“这个偶然事件令牛顿投身于一项本来可能被搁置的研究。”“这段趣事显然经牛顿本人润色。不仅如此,后人也不停地添油加醋。”虽然经典力学建立在丰富的科学经验之上,但经典力学的建立和牛顿的个人原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牛顿从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学习非常勤奋。但他从不死读书,喜欢通过实验来取得真知,并亲自动手设计和制作了许多机械装置和用品,这使他打下了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虽然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