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美感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学原理的认识

美学原理的认识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表现的学科。
在认识美学原理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美学的基本概念的认识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美可以是艺术作品的美,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美。
在美学中,美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美是指所有的能引起人类美感的事物,狭义上的美是指那些拥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事物。
美学强调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即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所感受到的美会存在差异。
二、对美的产生的认识美的产生涉及了许多因素,其中包括作品或对象本身的特征,以及观赏者的主观认识。
美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物质的美:美的产生需要良好的感官刺激,例如典雅的音乐旋律、动人的色彩搭配等。
2. 形式的美:作品或对象的形式要具有对称美、比例美、节奏美等特征,才能增加审美价值。
3. 内在的美:作品或对象的主题、情感、理念等内在因素对于增强作品的美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4. 文化的美:作品或对象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5. 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的主观感受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对美的表现的认识美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戏剧艺术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在欣赏时需要针对特定的艺术形式进行鉴赏和评价。
1. 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通过欣赏作品来领略艺术的魅力。
2. 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主要包括器乐、声乐、交响乐等,音乐家通过各种乐器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可以通过听音乐来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3.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来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
4. 戏剧艺术:戏剧艺术主要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众通过观看演出来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美感。
美学原理04美感

这幅画作 于1932年 ,是毕加索 对精神与 肉体的爱 的最完美 的体现。
小结: 李清照的三个时期,三种词格
少女期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妇期
国 破 家 亡 期
三、美感的发展-1、历程
问 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片语时。
《生日》是 对夏加尔婚 后幸福生活 的描绘。他 称自己的艺 术是“心理 的写实”, 他描绘的不 是物体的外 观形象,而 是心理感受 的世界,他 突破时空的 限制,多种 形象同时出 现于画面。
油 画
呐 喊
蒙 克
现实超越
• 技术呈现
•3、形象化的情感
散 步
• (三)主体精神的愉悦性
• 1、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tell me why
• 2、超越了快感的精神愉悦
动画短片
• 3、 “非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 的统一
公益精神
• (四)自由性
• 1、审美自由 • 2、创造自由戏剧风格 • 3、现实超越 • 4、技术呈现
拉斐尔 美丽的女园丁
百鸟朝凤
哭泣的女子(朵拉 玛尔) 毕加索
• 移情说:
美感是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 心理错觉,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 是“移情”。
• 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 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 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只有在 这种境界中事物才是美的.雪津啤酒
• 主要代表人物:
德 T.立普斯《空间美学》
《人生》1903年 这是毕加索“蓝色 时期”的代表作。 他在这一时期,目 击贫困、绝望与孤 寂的人们,加上好 友卡萨赫马斯因失 恋而自杀的影响, 其作品常以蓝色为 主调,加强了忧郁 和悲哀的气氛。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美感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美学原理是什么

美学原理是什么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感和审美经验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评价等问题,旨在探讨美的特点和美的规则。
美学原理基于人们对于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客观性原则:美学原理认为美不仅仅是主观感受,也有客观性。
美学家研究了各种艺术形式和自然界中的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普遍特征。
2. 协调与对比原则:美学原理认为美的表现和欣赏需要一种协调和对比的手法。
通过色彩、形状、音乐的变化组合等手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美的效果。
3.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美学原理强调美的创作既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表达。
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应该既注重技巧和知识的积累,又要有真诚和情感的表达。
4. 象征性和意义的传递:美学原理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表现,还包含了一定的象征性和意义。
艺术家通过符号、隐喻等手法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触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5. 美的吸引力和共鸣:美学原理认为美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和共鸣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艺术家通过精心的表达和设计,创造出具有共同情感和价值观的美的形象。
总之,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通过研究艺术的特点和规则,探索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基本原理。
它旨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些创作的指导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感是体验
美感(体 与人的生 当下、直 瞬间直觉 充满意蕴 “华奕照
验)
命、人生 接的经验 到一个整 的感性世 耀,动人
紧密相联
体
界
无际”
的经验
认识
孤立地研 抽象的概 在逻辑思 限定的、 “理论是
三、美感与移情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 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 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 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 (美与美感的融合)的 是移情。
移情作用
❖ 洛慈描述过移情现象,费肖尔第一次使用移 情作用这个词,而对移情说贡献最大的是立 普斯。
❖ 朱光潜介绍移情说主要介绍立普斯的理论, 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 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 意象的生成。(所以这是审美活动)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
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 化。如秦观的《春日》:
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
是苏轼移情的结果。
朱光潜的移情说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 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 “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 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二)美感是体验
❖ 伽达默尔:美感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 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 审美欣赏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是位于人自 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
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 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和“鸟惊心”是诗人的情感移 入
▲看《三国演义》掉眼泪
——替古人担忧 ,是读者的情感移入
移情之一 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如卫夫人《笔阵 图》讲书法:
❖ (瑞士)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 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 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 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 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四、美感与快感
有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多数则认为美感和 生理快感是不同的。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书法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 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 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 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Biblioteka 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认识活动?
究对象世 念认识 维中把事 抽象的概 灰色的”
界
物的整体 念体系
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 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 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 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 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多钱的木料。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画家
一棵叶为针状、果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为球状、四季常青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的显花植物。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树。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要有审美态度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 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 态度。
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 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 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 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 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 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 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