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合集下载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

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

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

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

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

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美的存在极其普遍。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

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

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

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

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

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

美学概论第五讲美感(二)

美学概论第五讲美感(二)
原因既然不在私人的欲念或利害计较,就只能在一切人所共 有的某一点上。即“共通感”。 】
因此,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 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即通过对象的概念 来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 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之所 以这样看,是由于审美判断毕竟和逻辑判断有些类 似,可以假定它对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这种普遍 性不能来自概念,因为不能由概念就转到快感或不 快感,……因此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 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这种 普遍性并不靠对象,这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 普遍性是主观的。
康德美学的哲学背景
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哥 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背景: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 哲学的价值定位:人(卢梭的影响) 哲学问题的目标: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
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 研究的出发点:人的心理能力(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
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只有在一个不是 理解为外部感觉、而是理解为出自我们自己 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之结果的共通感的前提 下,才能作鉴赏判断。
这种共通感为此目的就不能建立于经验之上, 因为它要授权我们作出那些包含有一个应当 在内的判断:它不是说,每个人将会与我们 的判断协和一致,而是说,每个人应当与此 协调一致。
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审 美判断的心理特征的。
“无目的”是从客观上讲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它不 存在任何与客观存在相联系的目的,只是一种超脱的 自由的心境。
“合目的性”是从主观上讲审美判断的核心依据,也 被称为“主观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虽也 离不开客体,但只联系客体的形式,而这客体形式经由 想象的作用所形成的表象已不是对客体形式的简单 再现,而是变了形的表象,因而这种“合目的性”仅限 于主体的一种心意状态,并不与客体存在发生直接联 系。

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

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

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从“自然的人化”浅谈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全面、系统地论述其美学思想的专著。

在此书中,李泽厚先生从“自然的人化”观念出发,建立了一个机构严密、气魄恢弘的实践美学理论,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潮中的“实践美学”热。

一、“自然人化”的提出及其内涵《美学四讲》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发表,但此前,李泽厚先生早已发表了许多关于实践美学理论的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有50年代的《论美感、美和艺术》、60年代的《美学三提议》、70年代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美学四讲》主要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建立新感性”等理论阐释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并建立了作者本人的文化本体论哲学思想,成为国内实践美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史手稿》是李泽厚先生“自然的人化”理论的主要资源。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李泽厚先生采用了其中“自然的人化”、“实践”等观点,提出用“自然的人化”说明美和美感的根源和本质,用实践的关联来界定美和美感。

那么什么是自然的人化?李泽厚先生把它分成两类:狭义的自然人化和广义的自然人化。

狭义的自然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的自然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李泽厚先生认为“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不能仅仅看作是经过劳动改造了的对象,而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来理解。

狭义的“自然的人”是广义的“自然人化”的基础(不一定是直接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如人培养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要也越能欣赏狂风暴雨、沙漠绿洲等没有改造的自然,也越要能欣赏比如此处云南石林这样的杂论五章的奇特美景,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一个新的历史境界

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一个新的历史境界

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一个新的历史境界岳友熙摘 要新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

它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根本,综合西方美学的理论精华,充分运用各种学科方法和具体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著对!实践∀概念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挖掘;在实践美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理论创建,是对实践美学发展的新贡献;新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是实践美学的自我发展与超越,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

关键词实践;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自我超越;新境界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BZX044)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年生,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8)02-0189-05新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阶段。

实践美学奠基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建构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

至20世纪80年代,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思潮和流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倡导者们借鉴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和美学思想,对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美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开掘,使实践美学发展成为新实践美学。

新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和发展,是实践美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开辟了实践美学的新的历史境界。

一、哲学基础的开拓与发展新实践美学之所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并对其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发展和挖掘。

首先,从!实践∀概念来看。

新实践美学倡导者们认为,!实践∀概念的涵义本身就不是惟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多层累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

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内容提要本文把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置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环境中,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回顾考察了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意义。

本文认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50到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末到80年代前期为发展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

本文不仅梳理了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而且对这些概念和命题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在当时所起的社会历史文化作用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

本文还认为,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且,它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美学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新感性心理(情)本体abstract]li zehou’s conception of practical aestheticspractical aesthetics is one of important school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 the 1980s, practical aesthetics sured a wave of “craze of aesthetics” with a sense of mission for ideoloical enlihtenment throuhout china. this article treats practical aesthetics not only as insulated theory, but also as somethin connected with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leadin philosopher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lizehou.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his practical aesthetic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a possible and workable path for the reconstraction of china. by reviewin his thouhts, the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结论、推论)that: lizehou’s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existences, and tries its best to seek(寻求,探索,寻找)after the livin wisdom for all of people. because of this its historical backround and realistic meanin should not be nelected(疏忽,忽略)when we put forward our own views in contrast(差别,对比)to li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key words: lizehou; practical aesthetics; subjectivity;accumulation(积聚,累积); humanization of the nature; naturalization of the human; new sensibility; essential subjectivity of the mind(the emotion)作为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美学学说,实践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承担了超出美学范围的新一轮现代性启蒙任务,这在带给它肯定和赞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和批评。

美学—美感

美学—美感
李美与丑1897?内摹仿说谷鲁斯审美欣赏1902内摹仿说闵斯特堡审美教育原理1905?抽离说布洛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空间美学与几何学1897论移情作用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移情达尔文通过对许多飞禽走兽的观察得出了禽兽以及昆虫都有审美活动的结论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三级考点,单选、简答)L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要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龙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3.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珑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空Jt室也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5.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型组更Jt越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6.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区别:一是西方的悲剧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悲剧里崇尚的实际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与此相关,西方美学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

而中国古代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的审美意识。

7.【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5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10,N o.52008年9月Journal of Liaoning T echnic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t.2008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韦拴喜(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摘要: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

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关键词:物质生产实践;自由;美;美感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8)05-0465-03On freedom in practice and beauty and sense of beautyWEI Shuanx i(Co lleg e of Philo 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 ang 110036,China)Abstract :Beauty and sense o f beauty do no t ex ist natur ally or just precreated.Instead,they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o f material productio n or labouring ,w hich is on the basis of m ak ing and using to ols.Nevertheless,what is the m eaning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 f people's mater ial pro duction activities,there must be the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finality.T o some extent,the for m of such unity can be called beauty.A s far as the sense o f beauty is concerned,it is said to be the joviality of our spir it and g ratificatio n w 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y of targ et and its subjectiv e purpose during the practice.Key words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freedom;beauty;sense o f beauty收稿日期:2008-07-04作者简介:韦拴喜(1982-),男,陕西陇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的理论前提。

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可称为实践论美学。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了美。

1 物质生产实践 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这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此,人们说美和美感诞生于劳动,确切地说,诞生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

因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的深刻基础和动力,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最后根源,是其他各种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话语生产实践)的前提。

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到两种∀对象化#:在实践即现实中的对象化和在意识或精神中的对象化。

与此对应,人对现实便有两种占有方式:实践的占有和官能的占有。

马克思把这两种占有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

精神生产实践和话语生产实践从本质上讲不过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化#而已。

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一方面,∀改变外部现实,消灭他的规定性#[2]235,即人通过实践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消灭外部世界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性形式的实在性#[2]230,从而使人的目的活动获得客观实在性的现实形式。

人和自然界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这个中介,发生双向对应的转化:主客体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外在自然被改造为∀人化的自然#,体现主体的目的意志,即我们所说的∀外在自然的人化#;与此同时,人的内在需要和目的也相应人化,也就是说劳动者自身也因此而发生改变,除外在形体的进化外,其内在心理结构也脱离了动物自然本能的心理,逐步形成了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情感结构,这些都不是生物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内在自然人化#的历史成果。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 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3]。

美和美感就诞生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即∀人化自然#的劳动中。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时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8。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原始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和使用工具,适应和改造自然界,美就在这种物质生产造形活动中以动态形式和工具的静态形式呈现出来。

原始人类使用天然工具的活动为美的发生准备了前提,而制造工具的活动则标志着美的最初发生和存在,它表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形式力量,与种族的繁衍即人类自身的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自由 劳动、人和美的共同本质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的本质属性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的最高把握。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三个十分明确的表述:一是∀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二是∀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57;三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

这三个论断恰好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的本质的内在深层 人的需要;第二层次是人的本质的核心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自由实践;第三层次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层 社会关系的总和[6]。

三个论断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的本质特性,分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

动物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而人不仅适应自然,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改造自然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不仅如此,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及自由创造还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因为社会是人类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基本形式,∀人的自由永远是历史的具体的东西,它不可能超越现实的人所生活的一定的社会关系#[7]15,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以人的社会性的获得为前提和基础的。

因此,由实践所规定的人∀既是自由的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物#[8]。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

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一方面是人从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活动,同时又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因而是创造性的,是能够支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活动。

正因如此,人类劳动必然要超越肉体生存需要的满足,成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推动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也即审美王国的根本途径。

因此,人的劳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劳动成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并深刻显示了人的自由本质。

劳动的特征决定了劳动及其产品对人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自由活动,它又会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之外,引起一种超越生理需求的精神愉悦。

这种精神上的快感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最初的美感,它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支配,产生于人对他在劳动的过程及其产品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的直观。

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自由成为人与美的共同本质。

就人自身的存在而言,自由划清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就美的本质来说,美是人在其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最高的自然的感性的具体表现,也即∀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作为美学范畴的自由,由于超越了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范围,因而有别于哲学上所说的包含人类生活一切领域的那种宽泛意义上的自由。

当然,它也不同于抽象的意识自由,如康德所规定的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理性自由,黑格尔所说的与必然性辨证统一于绝对理念之中的精神自由,海德格尔所谓的高于一切人性之规定的作为真理之无蔽本性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意义上所说的自由是实践的自由,即人在劳动创造(包括技艺操作、艺术创造)的实践中所体验到的自由。

自由并非要摆脱必然性的束缚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对客观必然的能动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理想性改造。

因此,自由创造也就是人类按照其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自身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实践活动。

但是,并非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能让人获得美感,只有当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支配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也即∀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58时,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支配才能表现为美。

如果人对客观必然性的掌握和支配还停留在按照客观必然性所规定的固定程序进行机械的操作和活动的水平上,那么这种操作或活动或许也能实现一定的目的,但是一定不会成46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为美。

这就是说,审美意义上的自由不只是简单地符合客观规律,遵循客观必然性,它已经表现为一种既符合客观必然性,又不受客观必然性所束缚的创造性活动。

3 形式与自由的融合 美和美感在实践自由中的生成如第一部分所述,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主体借助工具把智力尺度运用到客体自然形式上:主体尺度适应客体形式而发生改变,表现为∀顺应#;客体形式适应主体尺度而发生改变,表现为∀同化#。

∀顺应#和∀同化#这两种活动机能由对立而取得平衡、和谐、统一,结果便构成人化的形式,合于尺度的形式。

合于尺度的形式表现着或包含着合目的的规律,因此,美不仅在形式,而又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亦即真和善的统一[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