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

合集下载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互性建构1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交互性建构1

邵鹏:《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

分享或是蚕食?——试析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曾过度强调个体的脑力记忆,其实两人间的结构性交互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以及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记忆似乎注定要为记忆带来革命性变化。

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媒介记忆共同构成的交互记忆系统,不仅影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影响大众媒介传播。

记忆即存在。

没有媒介记忆,再伟大的新闻事件也将烟消云散。

于是,了解、掌握交互记忆系统背景下媒介记忆的独特性以及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交互关系可能所产生的利弊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媒介记忆,个人记忆,人机记忆,交互记忆,交互记忆系统英国电视连续剧《黑镜》(Black Mirror)第3集《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向观众展示了一枚植入体内却又在脑外的一种记忆存储芯片,它可以存储人从出生到死前的一切信息,所有的记忆可以被回访、暂停、仔细揣摩……,所有记忆通过这枚芯片变得一览无余,清晰而透明。

也许这仅仅是英国科幻迷你剧对于人类与科技产品之间交互记忆的一种无限畅想。

然而,对于个人记忆拓展和交互记忆的研究却正在日益深化,需要引起足够关注。

一、从个人记忆到媒介记忆人类记忆在实践中的演化过程为:个体的脑力记忆→两人间的结构性记忆→群体间的合作性记忆→人机间的交互性记忆(借助科技的渠道性、媒体性交互记忆),每一次演进都意味着一次记忆革命,并直接影响人类的工作与生活。

个人记忆力通常受限于自己的大脑记忆存储空间,也就是认知心理学所说的“通道容量”(the channel capacity),亦即我们的大脑在接受和存贮信息时具有的空间容量1。

著名心理学家George ler在著名论文《神奇的数字7》(The Magical Number Seven)中曾生动地描述过个人记忆的局限性:或许是因为后天学来的,或许是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我们似乎生来就受到某种局限,使得我们的通道容量只能保持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研究丛书》的作者除导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或出站的博士后,寒窗苦读之后,学术成果斐然,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有的已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浙大读研期间,他们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流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媒介学等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系化,最终形成了已达预期目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

因此,这些成果和专著不仅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具有紧追前沿、观点新颖、内容创新、分析深刻、表述精当等特点,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这批浙江传播学人呕心之作的一次全面检阅。

这两套丛书中的每一种著作,还都坚持以理论与现实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选准研究的切入口,运用国际学术界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最前沿的思想与观念,着力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路径和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努力将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开掘。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

邵鹏: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

新媒体对个体记忆的冲击与影响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受众并不真的消费信息,媒体也不真的生产信息,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快速消费甚至浪费的默契。

受众接受海量信息的刺激,得到满足,新媒体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点击,彼此双赢却忽视了传播在信息记忆和文化传承层面所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新媒体快速消费个体记忆记忆对于整个人类意义非凡。

“没有记忆,人就不能辨认自己,也就不再存在。

”1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最佳载体,它与个人记忆之间是一种天生的交互关系和生态关系。

在媒介记忆中,失去了作为基础元素而存在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不可能形成;同样没有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关注、理解和记忆,媒介记忆也不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

两者在互动互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进共演,共存共荣。

一、个人的记忆过程正在蜕变为采购过程受众记忆的选择性机制是媒介记忆向个人记忆转化的必经流程,它包括受众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关键性步骤。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和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不仅媒介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记忆的内容也变得越发碎片化与浅层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和浅层化直接来源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过程的转变,因为原本循序渐进的选择性关注、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线性过程,变成了一种快速的、块状的、消费式的“采购”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当我们移动鼠标滚轮,扫视页面、检索信息、直1Krzysztof Pomian, «De l’histoire, partie de la mémoire, àla mémoire, objet d’histoire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janvier-mars 1998, N°.1, p.68.2邵鹏,《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4期,p744~85.至最终点击阅读媒介信息的时候,这个过程其实更像在超级市场里推着购物车、扫视货架、选择商品、买单结账的采购过程。

(完整word版)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完整word版)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传播学》(第3版)中的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教参: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

论美国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路径与趋势——以NBC的娱乐节目《名人学徒》为例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公益传播是一种通过行动累积善意、聚集公益达到美化形象、提升品牌目的的传播活动。

美国公益娱乐真人秀节目《名人学徒》一经推出,即在美国掀起收视狂潮,让所有的参与者兴奋异常。

将娱乐传播与公益传播结合、名人效应与慈善效应互动,并遵循参与、感人、深入、公正的传播原则,是《名人学徒》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下治疗受众审美疲劳症、迅速提升企业品牌和个人形象的不二法门。

节目引发的争议也说明,要使节目美好的动机获得同样美好的结果,也许正在考验着电视人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公益传播,真人秀,《名人学徒》,娱乐传播,电视节目Charity also 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 A New Trend of Charity CommunicationSHAO PENGZhejiang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 Abstract:The charity communication is the activity which intends to build a good image of public and improve brand image by accumulating goodwill. American reality show "Celebrity Apprentice" has brought a high ration of television viewer as soon as it comes out. Putting entertainment and charity together, making celebrity effect and charity effect inter-active, and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involving, impressive, in-depth and impartial, which are not only keys for its success, but effective methods to cure appreciating fatigue of audience and improve corporation’s brand and individual’s image. Meanwhile, the correlative discussion shows how to make a good motivation match with a good result, which perhaps is the test of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for TV producer.Key Word: Charity Communication,Reality show,Celebrity Apprentice, Entertainment Communication,TV Program“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学分:3 周学时 3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

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传播背后的“黑洞”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传播背后的“黑洞”

邵鹏:《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新闻记者》2008年第12期。

媒介失忆:警惕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邵鹏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摘要】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在对网络脚注研究的引申分析中,我们看到,媒介失忆作为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正在吞噬甚至终结着人类的文化与历史。

媒介传播特别是网络传播就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了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惊人的速度忘记依然鲜活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导致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

造成媒介失忆的原因,不仅有存贮介质多样化、存贮信息抽象化和存贮技术不稳定等传播科技的问题,还有人、媒介、企业、商业和制度层面的各种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解决,以赢得时间和主动权,避免因为我们太晚察觉和行动而无法挽救。

【关键词】媒介失忆,网络脚注,信息黑洞,数字化存储,传播危机,文化断裂Amnesia of Media: Be Alert to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Shao PengAbstract: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mankind is based on the media memory. As the opposite of media memory, the "Amnesia of Media" seems to devour our culture and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alysis of internet citations. The medium dissemination,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dissemination looks like a forgetful giant. On the one hand it clouds the colorful inner world of human be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forgets amount of fresh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a brief time, and thus causes the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the Communication Crisis and the Cultural discontinuity. The causes of the amnesia of media are not only the diversity of storage medium, the abstract of storage format and the instability of storage technique, but also the factors relevant to human being, media itself,business,etc. Therefore, we have to begin to study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soon and try to win time and initiative.Key Word: Amnesia of Media, Internet citation,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Digital Storage, Communication Crisis, Cultural Discontinuity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

中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历程与主要理论

中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历程与主要理论

中国媒介生态学的研究历程与主要理论邵培仁廖卫民(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肯定会有很多与媒介生态学相关的奇珍异宝,但是,更快地切入主题,我们还是先直接从传播学引进中国之后产生的中国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和总结有中国学者特点的、真正属于中国学者自己的媒介生态学理论和思想。

基于这一认识和想法,我们梳理和总结出以下六种媒介生态理论。

1、媒介环境论。

媒介环境或传播环境概念的提出和比较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在中国大陆第一部传播学专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1中找到,该书第十二章第五节用了8页专门讨论了传播环境问题。

接着作者在《教育传播学》和《传播学导论》两部著作中又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

在生态学看来,环境是指生物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在社会学眼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

但在传播学视野中,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与环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互制关系。

就是说,环境既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环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

媒介环境论认识到传播环境具有无限性、开放性、差异性、相关性、影响性等特点,它对传播活动作用的性状也是可变的而非定向的,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并且是潜在的、渐进的和渗透的。

媒介环境论强调,它所要研究的不只是传播系统内部的媒介环境现象,而是从一定角度研究和审视整个世界,即还研究包括传播系统外部的地理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现象,诸如规范因素、价值因素、经验因素、以及政治、经济、道德法制、文化等社会意识的综合情况,甚至心理环境的状况,都可从特定的窗口进入传播学者观照、分析的视野,成为[作者简介]邵培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廖卫民,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数字娱乐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鹏:《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中国传媒报告》2012年第1期。

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综述邵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引言2011年7月16日杭州骄阳似火,对于旅行者们而言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出行时节,但是对于数十名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们来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学术交流的氛围比杭州酷暑要更加热烈,学术上的收获比旅行的体验更加丰厚。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邵培仁教授主持,论坛开幕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致辞,吴飞教授回顾了论坛举办四年来传播学者们对于传播学研究不懈追求和此前几次论坛中所取得丰硕成果,以及对于本次论坛取得成功的殷切期望。

主持和评议的专家有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四川大学的欧阳宏生教授、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和许正林教授、浙江大学李杰教授和范志忠教授。

如果说2008年浙江大学“亚洲主张: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视界”博士论坛和2009年浙江大学“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径路”博士论坛是从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尺度关系中寻找本土研究路径,2010年浙江大学“走向未来: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研究”博士论坛是从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经度上圈定本土研究径路,那么2011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则是在媒介生态学研究原发、原创的基础上1提出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路径、新视维。

这几种本土传播学研究的路径,虽然不同于人们通常认知的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整体的历史回溯式路数,但它们也都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学术领域作了基于本土的既有历史、现实、未来又有社会、文化的“去西方化的”综合研究,其实都是“为了回顾总结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华夏文明的历史内涵,大力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积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2,“希望以此来终结欧洲中心主义范式的统治”,“争取获得与西方传播学界平等的学术话语权。

”3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博士论坛的主办方和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和长远规划。

一、学术寻根:本土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路径“中国传播学研究必须前接历史、现接地气,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学术和中国国情及实际为立足点,合理吸收、借鉴西方传播学术精华,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从而在梳理学术脉络的同时延续、繁衍学术的生命力。

”4这次博士论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术寻1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原发、原创的观点,请参见崔保国教授的《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论文,《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22010年浙江大学“和谐平衡:华夏传播理论的生态学视野”博士论坛邀请函,智维网/plus/view.php?aid=130。

3邵培仁、杨丽萍:《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邵培仁:《中国传播学界需要学术寻根》,智维网/plus/view.php?aid=998根。

浙江传媒学院袁靖华博士曾在《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1期发表论文,认为生态范式是中国传播学走出自主性危机的一条最佳路径,这次她从“天人合一”谈到“君子之道”,纵论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实践,又给人增添了许多文化自信。

论文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古代君子人格的核心行为准则两相对照,发现原来基于“天文”领域的生态哲学思想,落实到“人文”领域,则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君子文化,而君子文化又演化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主要思维模式和关系准则。

这种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君子人格,至今仍然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上海大学博士生贾兵的论文认为,在先秦诸子对传播的论述中,虽然没有当代的术语表达,但是其所指涉的现象及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与当代政治传播研究多有吻合之处,先秦诸子的政治传播理念是认识和探讨华夏政治传播源流的基础。

先秦诸子的论说均立足于对人性逐利的认知、对政治关系本质的认知。

先秦诸子的政治传播致效观,更是主张从本质上把握信息与内容的关系,把握信息与传播者的关系,把握传播者与政治传播环境的关系。

厦门大学博士后谢清果副教授的论文认为,《老子》字字珠玑,闪耀中华文明之光,虽并非为传播学而著,却蕴含着丰富的传播思想。

透过其《道德经》,作者领悟到其中蕴藏着的传播智慧,从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出发,对当前传播媒介在构建拟态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拟态环境负面现象越演越烈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道家”式解决之道,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浙江大学博士生周岩的论文选取了《孙子兵法》作为研究范本,认为《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军事著作,其在中国人际传播之中也有着很强的价值体现。

其中的王道与霸道、忍与舍得、太极策略以及侠与义四个方面无不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传播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这其中的内核思想——“天人合一”的和谐价值观也是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终极追求,而“天人合一”的实现需要我们从“人”去突破。

上海大学博士生李芸的论文认为,《战国策》包含了中国古代早期人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传播学者研究传播学本土化不应被忽视的一块民族瑰宝。

同时,她介绍了其研究中对于战国时期“士”的交往类型、方式、话语力量以及其中的说服策略。

上海大学博士生皇甫晓涛就其对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展开了分享。

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传教活动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第一次交流与碰撞,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中并不是企图西化中国人而是以归化中国人为前提,而这基本上是以西方传教士的“中国化”改造与自我适应为出发点,这也就决定了西方人传教士在对华传教中有着不同一般的传播策略和特点。

皇甫晓涛博士就此梳理和分析了西方传教策略的形式和种类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社会动因。

四川大学博士生冯燕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于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文论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的分析。

其研究认为传播环境、传播者以及传播技巧三方面在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认为袁宏道文论的传播学个案研究有助于将传播学理论纳入到对古代文论影响和受众研究中去,同时应该注意在古代传播活动研究中考察传播学术语的所指,而非能指。

二、立足当下: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现实路径本土传播学研究有许多路径可走,并非一定要回到过去,在本土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学术资源和理论依据,其实也可以立足当下,面向中国传播与媒介现状和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本土性的探索和研究。

浙大博士、华师大刘秀梅教授的论文认为,绘画艺术从古至今,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创新、繁衍,在多媒体艺术中又得到审美时空的拓展,创造了无数不朽的奇迹,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听。

尤其是今天——进入读图时代,绘画传播已经成为决定时代特征、乃至文明进程的关键因素,不断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判断与对世界未来的猜想。

论文思路开阔,观点新颖。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司思主要分享了全球化视阈下的我国民族音乐海外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

她认为民族音乐是我国丰富、璀璨文化的代表,也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在海外传播的道路上,成绩与问题并举,机遇与挑战并存。

同时提出锻炼过硬的民族音乐的基本功、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表现方式进行调整、重视华人以及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海外受众需要、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商业运作和营销等未来的改进思路。

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浙江大学博士生丁建辉认为,国家必须整合各方力量,结成对外传播的“媒体统一战线”。

海外民间商业媒体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能准确、客观、全面地说明中国,平衡西方媒体新闻垄断。

近年浙江籍华侨华人及其海外华商开始进军国际传媒产业,其投资创办海外媒体的路径以及运作模式,是中国民间资本走向海外传媒市场的一个缩影,其发展之路虽然充满坎坷,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川大学博士生刘川郁论文围绕威客传播的话题展开,认为威客传播是柄双刃剑,它不仅在传播主体上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更为关键的是,它还在传播内涵上具备了全媒体性和交互性。

从信息的传播模式上看,威客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病毒性传播。

与传统意义上的病毒性传播不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威客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信息进行自主创新,使得这种病毒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演变,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能累积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常让人闻风丧胆。

中国传媒大学肖华博士主要针对目前国内的团购网站展开研究。

论文以传媒生态的理论为基础审视团购网站的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团购网站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策略建议。

他提出,传媒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当系统内元素出现问题,平衡被打破,要求系统内部元素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

以此原理,可以推测出团购网站在不同环境因素作用下呈现的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王瑜博士的论文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理论,探讨在当下电视产业体制和结构的背景下,省级卫视如何通过确立并实行不同的竞争战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竞争战略分化,确立不同的媒介生态位,实现整体的传播生态平衡。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吴旖旎和王文锋两篇论文主要分析研究中国城市传播,而城市正是本土传播学产生的重要空间。

吴旖旎的论文认为,历史名城是中国的重要文化资源,它包括有形的建筑、遗迹和文物等文化资源和无形的文学、戏剧、工艺美术等。

在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政府组织、企业、民间组织和市民都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且扮演不同的角色,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播要要突出特色文化、活用传播策略,要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和节会活动打造传播平台。

王文锋的论文通过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联合国关于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指数(HDI),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北京市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整体上处于一种中度失调的状态,没有随着城市社会人文发展的改善而得到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低下,劳动生产效率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三、追踪前沿:本土传播学研究的创新路径这次博士论坛有许多成果属于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成果。

浙江理工大学廖卫民博士的《媒介国运论:国家兴衰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论文重点阐述了传播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诸多规律。

在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穹顶”模型以隐喻国家兴衰图景,从而为认识国运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图解。

传播基础结构、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一种内嵌式的结构托举起擎天支柱,将力量传达到国运穹顶兴衰显现的外部,而这一理解模式形象地表达出传播与国民性格、国家认同、国家管控、国家动员、国家战略、国家危机等因素以及国家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概括归纳了主要传播动力类型和国家兴衰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