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工-浙大学术报告

合集下载

一级期刊340种其中权威期刊19种-浙江大学图书馆

一级期刊340种其中权威期刊19种-浙江大学图书馆

国内期刊名录·2008年版本期刊名录是根据《浙江大学关于调整和统一国内学术期刊分级目录的通知》(见浙大发人【2008】39号文件)整理而成,以供查询使用。

其中,国内一级期刊为学校2005年公布的《浙江大学国内一、二级学术期刊名录》中的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含人文社科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7-2008、2009-2010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6-2007、2008-2009整理而成。

结合CSCD和CSSCI期刊目录调整,国内期刊名录今后每四年公布一次。

一、国内一级期刊340种(其中带*号的为人文社科权威级期刊19种):20 半导体学报21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2 比较教育研究23 兵工学报24 病毒学报25 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26 财贸经济27 蚕业科学28 测绘学报29 茶叶科学30 城市规划31 传感技术学报33 大气科学34 大学国书馆学报35 当代电影36 当代语言学(原为:国外语言学)37 档案学通讯38 低温工程39 地理科学40 地理学报41 地理研究42 地球化学43 地球物理学报44 地震学报45 地质科学46 地质学报47 电工技术学报48 电力系统自动化49 电路与系统学报50 电信科学51 电子学报52 电子与信息学报(原名电子科学学刊)53 动力工程54 动物学报55 动物学研究56 动物营养学报57 敦煌研究58 纺织学报59 分析化学60 复合材料学报61 钢铁62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63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6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65 高分子学报66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67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68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69 工程热物理学报70 古汉语研究71 古生物学报72 固体力学学报73 管理科学学报74 光电工程75 光电子·激光77 光子学报78 硅酸盐学报79 国际贸易问题80 国际问题研究81 果树学报(原名:果树科学)82 海洋工程83 海洋学报84 海洋与湖沼85 航空学报8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7 核农学报88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89 化工学报90 化学物理学报91 化学学报92 环境科学93 环境科学学报94 会计研究95 机械工程学报96 计量学报9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98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99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100 计算机学报10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02 计算数学103 建筑结构学报104 建筑学报105 教育发展研究106 解剖学报107 金融研究108 金属学报109 近代史研究110 经济地理11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13 经济学家114 菌物学报(原名:菌物系统) 115 考古学报116 科学通报117 科学学研究118 科研管理119 空间科学学报120 空气动力学学报121 控制理论与应用122 控制与决策123 矿物学报124 昆虫分类学报125 昆虫学报126 力学学报127 林业科学128 马克思主义研究129 麦类作物学报130 煤炭学报131 美术研究132 棉花学报133 民族研究134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35 摩擦学学报136 内燃机工程137 内燃机学报138 农药学报139 农业工程学报140 农业机械学报141 农业经济问题142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43 气象学报144 汽车工程145 强激光与粒子束146 情报学报147 燃料化学学报148 热力发电149 人口研究150 软件学报151 社会科学战线152 生理学报153 生态学报154 生物多样性155 生物工程学报15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57 生物物理学报158 声学学报159 石油学报160 实验生物学报161 史学理论研究162 世界经济163 世界经济与政治164 世界历史165 世界宗教研究166 兽类学报167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68 数学进展169 数学年刊(A、B辑)170 数学物理学报171 数学学报172 水产学报173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 174 水科学进展175 水力发电学报176 水利学报177 水生生物学报178 水土保持学报179 台湾研究180 太阳能学报181 天文学报182 通信学报183 统计研究184 土木工程学报185 土壤学报186 外国文学187 外国文学研究188 外国语189 微波学报190 微生物学报191 文史(中华书局)192 文献193 文学遗产194 文艺理论研究195 文艺研究196 无机材料学报197 无机化学学报198 物理化学学报199 物理学报200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 系统科学与数学202 细胞生物学杂志203 现代外语204 心理科学205 新美术206 畜牧兽医学报207 学术月刊208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9 岩石学报210 岩土工程学报211 遥感学报212 药物分析杂志213 药学学报214 仪器仪表学报215 遗传216 遗传学报217 应用生态学报218 应用数学学报219 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220 应用心理学221 营养学报222 有机化学223 宇航学报224 语言研究225 园艺学报22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2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28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229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30 振动工程学报231 政法论坛232 植物保护学报233 植物病理学报234 植物分类学报235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原名:植物生理学报)236 植物生态学报237 植物学报238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39 中草药240 中共党史研究24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42 中国出版243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44 中国法学245 中国翻译246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47 中国高教研究248 中国工业经济249 中国公路学报250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251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52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253 中国环境科学254 中国机械工程255 中国激光256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57 中国经济史研究258 中国科学(A-G)辑259 中国粮油学报260 中国农村经济261 中国农业科学262 中国人口科学263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264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现已停刊265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66 中国生物防治267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6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69 中国食品学报270 中国史研究271 中国兽医学报272 中国水稻科学273 中国体育科技274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75 中国土地科学276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277 中国稀土学报27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79 中国畜牧杂志280 中国药理学报28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82 中国药学杂志283 中国音乐学284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85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86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87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88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89 中国中药杂志290 中华病理学杂志291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92 中华传染病杂志293 中华创伤杂志294 中华儿科杂志295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96 中华放射学杂志297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98 中华妇产科杂志299 中华骨科杂志300 中华护理杂志30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原名: 急诊医学) 302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0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04 中华精神科杂志305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306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307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08 中华麻醉学杂志309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10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311 中华内科杂志312 中华皮肤科杂志3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314 中华烧伤杂志315 中华神经科杂志316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17 中华肾脏病杂志318 中华外科杂志319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20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321 中华消化杂志322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2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24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325 中华血液学杂志326 中华眼科杂志327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28 中华医学杂志329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330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31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332 中华肿瘤杂志333 中外法学334 自动化学报335 自然辩证法通讯336 自然辩证法研究337 自然科学进展338 自然灾害学报339 自然资源学报340 作物学报注:被IM收录的论文视同国内一级期刊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
环境影响报告书
3.1.3 气候、气象 .......................................................................................... 26 3.1.4 水文 ...................................................................................................... 26 3.1.5 自然资源 .............................................................................................. 26 3.2 社会环境概况 ................................................................................................. 27 第四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28 4.1 废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28 4.2 废水污染源及污染物....................................................................................... 28 4.3 固体废物污染源分析....................................................................................... 29 4.4 噪声污染源 ..................................................................................................... 29 4.5 主要污染物排放汇总...................................................................................... 30 第五章 施工期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31 5.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 31 5.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 31 5.3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32 5.4 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 32 第六章 生产期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34 6.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 34 6.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4 6.3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34 6.4 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34 第七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 35 7.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 35 7.1.1 废气....................................................................................................... 35 7.1.2 废水....................................................................................................... 35 7.1.3 废渣....................................................................................................... 36 7.1.4 噪声....................................................................................................... 37 7.1.5 防治措施一览表.................................................................................... 37 7.2 环保投资估算 ................................................................................................. 38

【环境课件】环境化学(浙江大学)

【环境课件】环境化学(浙江大学)

本节内容要点:环境污染;人类生存面临的五大挑战;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临的挑战、环境保护目标和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包括一切形式的环境恶化或对生物圈的一切不利影响。

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a、有害物质对大气、水、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b、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c、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d、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线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世界上曾发生过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Meuse)河谷烟雾事件:发生在1932年12月,重工业排放的SO2使数千人中毒,60余人死亡。

(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在1943年5~10月,造成400余人死亡。

(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冶炼厂排放的SO2和烟尘,使5911人发病,17人丧生。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5~8日,四天内中毒死亡4000多人。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市石油提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大气,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36人。

(6)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内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民食用含镉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患者超过280人,死亡数十人。

(7)水俣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居民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导致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机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8)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混入多氯联苯,造成13000人中毒,死亡16人。

具有烷基磺酸侧链的凝胶型聚苯并咪唑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

具有烷基磺酸侧链的凝胶型聚苯并咪唑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4 年第 43 卷第 4 期具有烷基磺酸侧链的凝胶型聚苯并咪唑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表征朱泰忠1,张良1,黄泽权1,罗伶萍1,黄菲1,薛立新1,2(1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4;2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摘要:磷酸(PA )掺杂聚苯并咪唑(PBI )以其优异的热化学稳定性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成为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s )的首选材料。

然而,由于低温下磷酸较弱的解离度和传递速率,导致膜的质子传导性能不佳,电池冷启动困难。

因此,研发可在宽温湿度范围内高效运行的高温质子交换膜成为当前挑战。

特别是拓宽其低温运行窗口、实现冷启动对这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多聚磷酸溶胶凝胶工艺与内酯开环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磷酸掺杂的具有柔性烷基磺酸侧链的凝胶型聚苯并咪唑质子交换膜。

重点探究了烷基磺酸的引入以及侧链长度对磷酸掺杂水平、不同温湿度下的质子传导率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质子交换膜具有凝胶型自组装片层堆叠的多孔结构,有利于吸收大量磷酸并提供质子快速传输通道。

其中,PA/PS-PBI 展现出了在宽温域范围内均优于目前所报道的其他工作的质子传导性能。

特别是常温下,其质子传导率从原膜的0.0286S/cm 提升至0.0694S/cm 。

80℃下,其质子传导率从原膜的0.1117S/cm 提升至0.1619S/cm 。

200℃下,其质子传导率从原膜的0.2609S/cm 提升至0.3578S/cm 。

此外,该膜在80℃和0%相对湿度(RH )条件下仍可具有与Nafion 膜在100%RH 时相当的质子传导率,为打破质子交换膜经典定义、实现宽温域(25~240℃)运行提供新的方案。

化学前沿讲座 学术报告记录

化学前沿讲座 学术报告记录
学术报告记录表
姓名
姜文龙
学号
146067
专业
学科教学(化学)
序号
学术报告主题
报告人
主办单位
1
《应用电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张卉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2
超导材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冯瑞华姜山
fengfengruihua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
3
超导电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王智甫
新乡教育学院
4
参加学术报告记录页
学号:******姓名:姜文龙专业:学科教学(化学)
报告题目或主题
《应用电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术报告主办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
主讲人
张卉
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摘要):
《应用电化学》是化学师范、化学、环境及应化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根据《应用电化学》这门课的内容,结合学院的特点,对《应用电化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提出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报告题目或主题
超导技术发展现状
学术报告主办单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主讲人
陈艳
学术报告主要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能源危机意识的加重,对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电子设备和电力设备的经济性、可靠性、稳定性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要求,仅用常规技术是很难达到的。超导技术将成为2 1实际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方向。本文简要介绍了超导技术的概况,分析了在电子设备、电力设备中超导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队未来超导技术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收获:
由于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形势日趋严峻,寻找和合成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成为药物学家和有机化学家非常紧迫的一项任务. 1991年, Faulkner [ 1]领导的研究小组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具有抗HIV病毒活性的螺环缩酮类化合物Didemnaketals A ( IC50 = 2 Lmol#L - 1 )和B ( IC50 = 10 Lmol# L - 1 ) .它们能有效抑制HIV-1蛋白酶的生长,而抑制HIV-1蛋白酶生长正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2, 3] . 2002年,该小组修正并最终确定了该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

聚合物:摇篮到坟墓全程生态化——化工可持续发展科技战略系列报道之二

聚合物:摇篮到坟墓全程生态化——化工可持续发展科技战略系列报道之二

共聚物、 二氧化碳 / 环氧丙烷/ 环氧
乙烷三元 共聚 物 、 氧化 碳 / 氧丙 二 环
性能较差 ,往往制约了聚合过程效
率 ;其 次是 聚合产 物 的分离 与纯 化 ,
烷/ 环氧环 己烷三元共聚物。李伯耿
指 出 ,开 发 可 活化 二 氧 化碳 反 应 的 催 化剂体 系是 关键 。此外 , 制副反 抑 应 和 进 ~ 步提 高性 能 也 是有 待解 决
气化过程 、2 0C~9 0C的炼 油化工 0 ̄ 0 ̄ 过程、10C左右的轻烃加工过程 、接 0 ̄
油/ 煤气化多联产企业为能源供应服
务基地 的大 型有机 化工 联合企 业 , 这
的兴起 , 炼油和石 化工业既是挑 战 , 对 更是发挥在 工艺 、设备 、能量 系统优 化技术 、控 制、管理 、运营 等优势 的 机遇 。顺应环境 、资源 、气候变化 的
李 伯 耿 说 ,将生 物质 制 成 聚 合 则 和 主 要 手段 来 考 量 , 首先 ,聚合
物单体, 要求产品结构清晰、 组成纯
净 。 理和化 学方 法一般 能耗 高 、 物 产 率低, 且过程 污染 较严 重 ,因此 往往
作 为 生 物转 化 法 的 辅 助 手段 。生 物
物 生 产过 程 基 本 都 是管 道 化 的 ;在 溶 剂 的无 害化 方 面 ,悬 浮 聚 合 、乳
化工可持续发 展科技 战略系列报道之 二
口 记者 郑璐
“ 作为化工材料可持续发展 的一
个 重 要 方 向 ,聚 合 物 材料 的生 态 化 就 是 要 从摇 篮 到 坟 墓 , 自始 至 终 实 现环 境 友好 ;从 原料 的生态 化开 始 , 经 过 聚 合 过程 的生 态 化 ,一 直 到 最 终产 品的生 态化 。 ”浙 江大学 工学 部 主 任 李 伯耿 教 授 就 化 工如 何 实 现 可 持 续 发展 接受 记者 采访 时表示 。 李伯耿说 , 聚合物 材料不 仅性 能 和 功能范 围广 ,而且制造 、 工与应 加 用 的能耗 都相对较 低 , 其对金 属和无 机 非金属 材料的替 代不 仅是过 去 10 0 年材 料工业 的发展主 流 , 而且仍 然是 未来 化工材料 的发展趋 势 。 但传 统的 聚合 物生产 依赖于石 油 、 煤等矿 物质

植物养分高效与抗逆分子机理

植物养分高效与抗逆分子机理

OsPTF1超表达转基因株系(35S)在酸性红 壤(不施磷肥)大田中的表现(NIP对照材 料)(华南农大)
植物养分高效与抗逆转基因研究
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情况下,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于更多生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运用植物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寒、盐和瘠能力,有望使 我国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盐渍地及早春、晚秋的生产季节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 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们利用植物体细胞融合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在农作物 抗盐、抗寒和养分高效等方面开展研究,已获得了有应用前景的遗传材料。
上述研究方向年培养研究生50余名,其中博士生 20余名。目前在读研究生150余人。开设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 学等本科和研究生核心骨干课程。植物生理学与 植物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植物生长室
2005年度诺贝尔 生理与医学奖获 得 者 Marshall 教 授与浙江大学副 校长朱军教授为 中澳联合实验室 揭牌。
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途径
高效
低效
低效
高效
低效
高效
大豆磷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 (严小龙)
水稻磷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 (吴忠长)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小麦磷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 (童依平)
1. 氮、磷信号调控根系发生发育分子机理
代谢
2. 氮、磷养分活化吸收、代谢关键途径
3. 基因标记选择高产高效品种的理论与方法
植物养分高效与抗逆分子机理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 植物功能基因组与营养组学浙江大学-西澳大学联合实验室
浙江大学植物科学研究所
植物养分高效与抗逆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主 要研究方向包括: 1.植物养分信号与根系发育生物学

浙大最强大的时候是1952年前竺柯桢

浙大最强大的时候是1952年前竺柯桢

浙大最强大的时候是1952年前竺柯桢浙大最强大的时候是1952年前竺柯桢、马寅初任校长的时候,东方剑桥即是浙大在民国时期的美誉--指的是浙大理科的强大,而非是52年拆分之后的工科浙大。

浙大校训“求是”既是竺柯桢老校长在位时订立的,秉承校训和浙大人的独特风格,1952年之前,浙大以文理称雄中国。

适时,理学院拥有竺柯桢、陈建功、苏步青、王福春、王淦昌、卢嘉锡、谈家祯、罗宗洛、贝时彰等国际知名大师,完整地涵盖了数理化、生物、地理气象等领域。

相信大家对这些学者的声望和学术水准该是耳熟能详的了。

不过,浙大并没有能够将这样的局面保持太久。

随着是49年之后新政府的上台,民国原本颇具气象的大学教育遂堕入深渊。

那时,政府模仿苏联的单科分立建立专门学院的方式,浙大被肢解为不到原来的1/7。

其最为强大的理学院大部分挪到了复旦,遂使复旦一夜成名。

另外一部分精英则成了中科院的班底,如竺可桢负责筹建中科院的自然科学(党国红人郭沫若任院长),贝时彰、罗宗洛等人也被调离浙大去了中科院。

当然,复旦受惠于浙大并非仅仅是理学,现今学界尊称“当今已无人与其平等对话的”谭其骧老先生,也是52年前长期在浙大担任历史系主任的。

复旦毕业的李岚清在其退位后的回忆录中曾深情谈及其母校的几位大师,竟然全都是52年时来自浙大的大师~浙大52年肢解其伤痛之巨大,有此可以想见了。

因之,在我们工科浙大学生的印象里,老浙大指得是52年之前的浙大,是那个辉煌灿烂、大师云集的浙大。

不过在现在诸位年轻人的印象里,老浙大一词怕多半指的是我就读的工科浙大了。

浙大52年被肢解后,派生出多所学校。

留在杭州的,大约有4所,就是:工科浙大、杭大、浙江医科、浙江农科。

分别来自于老浙大7个学院中的四个,而且是很不完全的。

比如,在老浙大的工科中,化工和航空都很出名。

尤其是浙大化工,中国化工之鼻祖,52年前最强大的化工系,拥有30多位院士校友。

其一大部分教师被拆去了华东理工。

而梁守磐领衔的浙大航空,则成了西北工大的主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1.3万亿元)
产业的先驱、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国民经济的支柱(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化工产 业均列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首) 高技术产业的支撑
8
2004年度《财富》世界500强
单位:百万美圆 排名 1 2 沃尔码 英国石油 公司 主营业务 零售 炼油、化工 营业收入 263,009.0 232,571.0
12
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化工
工业生态学观点: 工业体系可以成为生态体系的一种特殊情况,可
以像生态系统那样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
动和储存。 目标: 找到一条能使工业体系与生物生态系统的正常运
行相互匹配的途径。
13
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化工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生态结构重组)的基本思路
轻加工(造纸、制革等)
环境治理
3
一、化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化工与农牧业(农用化学品、农膜、……)
化工与人类生命(医药、保健药、理疗、…… ) 化工与人类生活(建材、交通、包装、日用化学品) 化工与国防(装备材料、化学武器、推进剂、微化 工过程)

化工与能源 化工与信息技术(微电子工业中的超纯气体、纯水、
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化工
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以及人类生活本身或多或少
地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污染治理也是
化工能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
但是应当承认,当前的化工生产(资源的加工
与利用)仍然是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主要根 源之一。
10
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化工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三个时期
试剂、光刻胶、液晶、腐蚀剂、掺杂剂、粘合剂等)
4
一、化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工业——一种以资源与能源加工、物质 转化、原材料制备为任务的过程工业。 化学工业始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主
导地位,是20世纪最辉煌和最有成就感的工
业之一。
5
一、化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稀释排放 — 对毒性的时间性、生物聚集作用和生
态变化尚无认识
末端治理排放 —“三废”处理技术的兴起
绿色化工(生态化工)—从源头消除环境污染(重
新设计化学合成路线、制造方法和化工产品)
11
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化工 “末端治理”存在的问题

部门分割 维持古老落后的技术在市场中的地位 成本越来越高 经济效益的虚增 有损发展中国家利益
3
4 5
埃克森美孚
壳牌石油 通用汽车
炼油、化工
炼油、化工 汽车
122,883.0
201,728.0 195,324.0
16
19 46 52 54 130
日本电报电话
国际商用机器 中国国家电网 中国石油天然气 中国石化 微软
电信
计算机 电力 炼油、化工 炼油、化工 软件
98,229.1
89,131.0 58,348.0 56,384.0 55,062.0 32,187.0
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业 —— 绿色化工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李伯耿
一、化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化工
三、关于绿色化工的基本思考
2
一、化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主要的化工领域: 能源加工(燃料) 材料制备(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精细化学品制备(染料、颜料、溶剂、日用化学品等) 药物制备(治疗药、营养药、饲料添加剂、农药、化肥等) 食品加工(酿造、制糖等)
18
3.1 资源利用的生态化

生物质资源制取燃料 1. 由生物质制酒精:大规模地用于机动车燃料还必须 降低成本(1. 利用基因工程改进酵母的性能,以提高过 程效率;2. 采用更为廉价的纤维素原料)。 2. 由生物质制天然气(沼气) 10万头牛粪 5万M3沼气 3万户家庭燃烧使用 3. 生物制氢:以制糖废液、纤维素废液和污泥废液为原 料,采用微生物培养方法制取氢气。关键是提高氢化酶 的稳定性。(光合作用),燃烧后产生
CO2,但不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因此比矿
物燃料更清洁。
以约1640亿吨/年的速度不断再生,如以能
量换算,相当于石油年开採量的15~20倍,犹如
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17
3.1 资源利用的生态化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需要将组成生物质的淀粉、纤维素、 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等低分子 物质,以便作为燃料和有机化工原料使用。 目前已研究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转化法。 但物理和化学方法一般能耗高、产率低,且过程污染较 严重,因此往往作为生物转化法的辅助手段。


资源加工的生态化:生产工艺是环境友好的, 低污染甚至是无污染的。

资源产品的生态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
产生生态污染。
15
3.1 资源利用的生态化
化石矿物资源的两大问题:

它们的生长周期非常漫长(以亿万年计,实际上是 不可再生的),地球上的储量有限,终究会有枯竭 的一天。

目前的环境危机直接或间接的与化石矿物资源的加 工和使用有关(如产生CO2、SOx、NOx等,形成 局部的环境污染、产生酸雨及温室气体)。
制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
纺织、服装、毛皮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造纸、印刷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塑料制造业 橡胶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
一、化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废料资源化(二次资源化工) 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减少消耗性排放 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 能源脱碳 (以石油替代煤炭、以天然气替代石油,以
碳水化合物代替碳氢化合物,更多地采用氢能、太阳能)
14
三、关于绿色(生态)化工的基本思考 资源利用的生态化:产品源于那些可以再生 的资源,甚至源于废弃物资源。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武器弹药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自动化设备)制造业
7
一、化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最大的资源转化与产品制造业 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行业(2001年GNP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