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巩义市鲁庄镇安头村唐墓出土文物简

2022.09(下)黄河黄土黄种人□孙角云杨丽1989年11月4日,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本市鲁庄镇安头村抢救性清理一座唐墓。
墓葬编号89GLAM1(以下简称M1),出土15件精美文物。
由于年代久远,发掘资料已遗失,这里仅将文物予以介绍,并对年代做出判断。
一、出土器物1.陶器。
14件。
可分为神器类(镇墓兽、文官俑)、侍俑类(幞头俑、低髻俑、反绾髻俑)、家用类(狗、鹅、鸭),均用粉红黏土制成。
镇墓兽1件。
标本M1:1,兽首镇墓兽,头顶两角高而前弯,根部一硕大宝珠,脑后戟断,腮后板鬣规整,鬣须分散,小耳,大眼,高鼻宽且大,大嘴露出红舌与排牙,颌下三缕胡须,肩生不分齿半月状翼,前肢伸直,蹄足,后肢与臀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尾仅显根部。
脊背、腰身、前肢膀部施橘红彩。
高69厘米。
(图1)文官俑1件。
标本M1:2,头戴一梁进贤冠,展筩涂红彩,冠缘下降至额际,长圆脸,大耳,杏眼,高鼻,方唇紧抿,身穿红色交领阔袖襦,胸前饰假两,腰束大带,白褾所饰红色梅花已脱落,下身着白裙,足着笏头履,拱手立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
高75厘米。
(封三-1)幞头俑3件。
标本M1:3,头戴黑色幞头,巾子前倾较甚,额头系脚较长,长方脸,凸眼睛,高鼻梁,宽嘴紧抿,嘴上似有八字须(未描出),下巴上噘,身穿绿色团领窄袖袍,内着半袖,腰束带,身后垂两蹀躞,下着裤、靴,肩头向左侧倾,拱手立于方形底板上。
高28.5厘米。
(封三-2)标本M1:4,服饰、举止同前,只容貌有异。
圆胖脸,低眉垂首,眯眼,小鼻头,小嘴,露出浅浅的微笑。
高29.2厘米。
(封三-3)标本M1:5,容貌、举止同前极为相似,头略抬起,满脸笑意。
高30.5厘米。
(封三-4)低髻俑2件。
标本M1:6,拢发,头梳低髻,长圆脸,眯眼,长鼻,小嘴,表情矜持,身穿白色交领窄袖襦,外罩白色半袖,肩披白色长帛,腰束黄色曳地长裙,足着黄色云头履,拱手立于地。
高27.5厘米。
(图2)标本M1:7,容貌、服饰、大小同前,但脸较瘦削,裙子施酱黄釉不及脚。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

河 南省储 备局 四三一 处 国库位 于巩义 市 供销 社新 村 南侧 , 为永 厚 陵 , 临环 城 路 。 东 西 19 95年 7月 , 四三一 处 国库 在本 单位 院 内进
2座 ( 图一 ) 。郑 州 市文物 考 古研
N2发掘 资料佚 失 , 据钻探 图纸及 发掘 根 者 回忆 , 墓葬 形制如 下 :
M2为斜 坡墓道 土洞 墓 , 由墓道 、 甬道 、 墓
室组 成 , 55米 , 向约 15。 深 . 方 8 。 墓道
甬道
斜 坡状 , 54米 , 08 。 长 . 宽 .米
位 于墓 道与 墓室之 间 , 顶 。 1 拱 长
义 市 文 物 保 护 管 理 所 对 其 进行 了抢 救 性 发
掘 , 中 MI 盗严 重 , 见少 量 俑 的残 体 , 其 被 仅 M2出 土器物 丰富 , 多为俑类 , 以介绍 如下 。 予
一
行宿舍楼建设 ,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楼 基进 行 了文物钻 探 ,在一号 楼基 内发 现唐墓
色 交领 窄袖襦 ,外罩 白色交 领半袖 ,肩 披 白
臀尾 , 卧于椭 圆形低 台座 上 。 牛 臂耩 、 、 裤 靴涂 枣红 彩 , 首 、 裙桔 红 彩 , 龙 衬 甲身下 摆 流苏 涂 绿彩 , 涂黄 彩 , 牛 多脱 落 , 台座 黑彩 。通 高 4 2
厘米 ( 图二 , ; 二 , ) 2封 1。
头, 身穿桔 红 色团领 窄袖袍 , 袍前 有两
2
道划 痕 , 系制作 时 留下 的 。袍 色脱 落 ,
内着 裤 , 足着 靴 , 手 握住 左 手 , 叉 右 施 手 礼 , 于底 板 上 。通高 2 米 ( 立 5厘 图
巩义康店砖厂唐墓出土器物简介

伏听俑、低髻俑、马等。 牵马俑 1 件。 标本 M1:2,头戴幞头,方脸,深
目高鼻,嘴微张,满含笑意,身穿铁锈红翻领窄袖 袍,腰系巾,左胯后部系一方形鞶囊,下着裤、靴,左 手置于腰侧,右手握拳上举,做握缰状立于长方形 底板上,眼视左上方。 高 33 厘米。 (图 2)
幞头俑 1 件。 标本 M1:3,头戴黑色幞头,圆方 脸,柳眉,杏眼,胆鼻,抿嘴,身穿橘红色团领窄袖 袍,腰束黑带,下着裤,黑靴,拱手立于底板上。 高 25.5 厘米。 (图 3)
图 1 镇墓兽(M1:1)
图 2 牵马俑(M1:2)
图 3 幞头俑(M1: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2t02s1.0R1(e下s)e黄r河ve黄d土.黄种人 15
┃考古发现与研究┃
低髻俑 3 件,一模所出。头梳低髻,圆胖脸,眯
厘米,高 6 厘米。 (封二-3)
碓 2 件。 标本 M1:20,圆角长方形,底板与碓 柄连在一起,支架位于中部,碓杵顶端出露。 长 9.5 厘米,宽 2.5 厘米,高 1 厘米。 (图 9)标本 M1:21,仅 余碓柄。 杵端圆形,顶面呈洼坑状,尾端长方形,支 架处有穿孔,用以穿轴。 长 18.5 厘米,宽 3.5 厘米, 高 1.5 厘米。 (图 10)
眼,秀鼻,小嘴,身穿交领窄袖襦,外罩半袖,肩披长
狗 1 件。 标本 M1:12,蹲姿。 昂首前视,尖嘴,
帛,下束曳地长裙,足尖微露,拱手立于地。 标本
搭耳,拱背,前肢直立,后肢蹲于底板上,无尾。 身上涂
M1:6,帛为铁锈红色,襦、半袖、裙均为白色。 高 27
有黑斑,脖子戴项圈,腹部裁空。 高 12 厘米。 (封二-4)
颈 、腿 、腹 多 处 涂 黑 彩 。 长 11 厘
《文物》杂志2009年第9期--河南荥阳晋墓_唐墓发掘简报_张松林

层 , 砖铺地 。甬道 口处并置 3 块 竖立的空
心砖作为封门 。空心砖上砌平 砖两层 , 通
高 1.66 米 。
前 室 平 面 近 方 形 , 长 1.8 、宽 1.66
米 , 壁 砖残高 0.72 米 。穹隆顶已塌 , 未见
图一三 M3、M4 出土器物 1 、2.陶碗(M3 ∶25、M4 ∶5) 3 、4.陶矮领罐(M3 ∶28、M 4∶6) 5. 银簪(M3 ∶30) 6.铜簪(M3 ∶18) 7.银 镯(M 3 ∶21) 8.骨珠 (M3∶20) 9.铁灯(M3 ∶9) (1~ 4 为 1/6 , 5~ 8 为 1/2, 9 为 1/4)
43
2 00 9年·第 9 期
图二 M 1 平 、剖面图 1、2 .青瓷四系罐 3.褐釉盘口壶 4.青瓷盘口壶
足外撇 , 平 底略凹 。灰色 胎 , 口沿及 腹部大部 施 0.7 、高 1.05 米 。单券拱顶 。内置木棺 , 棺内有仰
青釉 , 晕散成梅花点状 。口径 8.5 、腹径 23.7 、底 身直肢 尸骨 一具 , 头 部见 铜镜 、银 簪 , 为 女性 。
银簪 2 件 , 形制相同 。标本 M3 ∶30 , 呈 U 形 。长 9.2 厘米(图一三 ∶5)。
M4 ∶6 , 矮领罐 。敛口 , 方圆唇 , 矮斜领 , 弧 肩 , 鼓 腹 , 平底内 凹 , 肩部和 腹部各有凹弦 纹一周 。口
铁灯 1 件(M3 ∶9)。圆形 , 口微侈 , 圆 唇 , 径 12 、腹 径 18.3 、底径 9.3 、高 12.3 厘米 (图 一
44
□河南荥阳晋墓 、唐墓发掘简报
图四 青瓷四系罐(M1∶1)
图五 青瓷四系罐(M1∶2)
图六 陶高领罐(M3∶2)
巩义芝田唐墓发掘简报

披膊 , 着 云 口套 袖 、 开E l 臂 褙, 甲身胸 、 腰 系索
.
碍 I
2 i
镇墓兽 2 件。 标本 M1 : 1 ,
7
孽 .
l 耳 , 横 向耳 纹 二 道 , 头 顶 长 舌 状
弯角, 脑后双齿戟, 肩生半月板 /
状翼 , 蹄足 , 挺胸蹲坐于椭圆形
座涂 黑 彩 , 点施 橘 黄彩 。俑 蹙眉 , 大眼 , 小 方 鼻, 八 字须 , 抿嘴 , 颔 下短 须 。 座高 l 2 厘米 , 通 高8 2 . 4厘 米 ( 图二 , 1 o标 本 M1: 2 , 兽 首镇
宽1 . 1 米, 北宽 0 . 8 米, n 4 , 底大 , 至底部北端 宽 1 . 1 米。
毛羽。 细腿 , 蹄足 , 无尾 , 蹲 坐于椭 圆形 中空穿
土 坯封 门 , 已塌入墓 室 内。 墓室 长方形 , 攒尖顶 , 四壁 较直 。长 4 米, 宽3 . 7米 , 高2 . 5 米 。清 理 时 , 墓 内有 1 米
孔 高 台座 上 , 台座共 五孔 。俑长 眉横挑 , 双 眼 凝聚, 上颌 宽 大 , 嘴露 獠牙 , 样 子并 不恐 怖 。 鼻 涂黑 彩 , 嘴周 围饰有环 状黑条 纹 , 戟涂铁 锈红
并 出土砖志一块 , 是郑 I 地 区不多见的出土物丰富的纪年唐墓 , 对郑州地 区唐墓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在 村 东 北 自 家 兰 的 寰 田 蔫 地 里 蓑 修 篓 建 家 窝 村 村
,
一 ,
I - , : F F I I
二 、 墓 葬 形 制
一 、 一 一 …
9 毒 蹦《 P ’ 鬯 4 I
图二 出 土陶 俑
1 入首 镇墓兽( M1 : 1 )2 - 堕首镇墓兽( M1 : 2 )3 . 文官 俑( M1 : 5 ) 武官俑( M : ) ( 均为 。 )
巩义唐墓出土的绘彩魃头

2020.06华夏文明图1A 型Ⅰ式魌头(标本①)(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图2A 型Ⅰ式魌头(标本②)(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图3A 型Ⅱ式魌头(标本③)(巩义站街孝站路M8出土)魌头,作为一种特殊的陶质随葬品,在墓葬中并不多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巩义唐墓陆续出土了11件魌头,其中站街孝站路M8、高尚村M20、市机瓦厂M1各出土1件,康店砖厂M1出土3件,恒丰钢缆厂M13出土5件。
由于墓葬多被盗扰,多数墓葬魌头的摆放位置已失,不过我们仍能从墓葬出土器物大致判断这些魌头的年代。
兹择其要者介绍于下。
一、器物介绍根据魌头形状,可分为A 、B 两型。
A 型圆形,10件。
根据耳、须特征及固定方法分为三式。
Ⅰ式3件。
标本①,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接近正圆。
周缘扁平,额头两角向上向后弯曲,中部长出小角,横眉短粗,凸眼,鼻头较高,龇牙咧嘴,露出獠齿与4对门齿,无耳。
上、下、左、右各有一孔。
角根残余红彩。
通高32.5厘米,宽22.3厘米,厚7.5厘米。
(图1)标本②,巩义康店砖厂M1出土,圆形。
角残,形制同前一样,但可看出绘彩情况。
上缘用细墨线绘出黑发,眼眶、嘴周涂红彩。
残存三孔。
高23厘米,宽23厘米,厚7.5厘米。
(图2)Ⅱ式2件。
标本③,巩义站街孝站路M8出土,扁圆形。
周缘扁平,额头角失,两耳超大,伸出脸外,眼大如灯,上颌高高张起,露出獠齿与4对门齿。
两耳、眼眶、嘴周涂红彩,嘴旁用稍粗的墨线描出黑须。
耳根处各有一圆孔,但位置不对称,孔内插长钉。
高23.5厘米,宽33厘米,厚9.5厘米。
(图3)标本④,巩义高尚村M20出土,扁圆形。
周缘扁平,额顶两角较粗,向上、向外展开,中部生小角,粗眉两端上卷,两眼大如鸡卵,双耳翘起外张,嘴角扯裂较宽,露出獠齿与6对门齿。
周缘、角、□孙角云孙六明巩义唐墓出土的绘彩头┃考古发现与研究┃41华夏文明2020.06┃考古发现与研究┃耳、眼眶、嘴周涂红彩,耳以下周缘用墨线描出黑须。
唐墓-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_王文华

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2(1.河南 郑州 450052;2.河南 郑州 451200) A b s t r a c t :F i v et o m b s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a r e e x c a v a t e da t t h e b u i l d i n gs i t eo f t h eT r e a t u r yN o .431b y Z h e n g z h o u M u n i c i p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r c h a e o l o g y a n d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T h e d a t e o f t h e t o m b s i s s e q u e n t i a l a n d t h e a r t i c l e g r o u p s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T h e p o r c e l a i n s a n d t r i –c o l o r p o t t e r i e s a r e v e r y e x q u i s i t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b o d y ,c o l o r a n d g l a z e o f t h e w a r e s ,t h e y s h o u l d b e p r o d u c e d a t H u a n g y e K i l n i n G o n g C o u n t y ,w h i c hp r o v i d e n e w m a t e r i a l s f o r s t u d y i n g t h e w h i t e p o r c e l a i n i n t h e N o r t h a n d t h e t r i –c o l o r p o t t e r y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e x c a v a t i o n ;t h e t o m b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t r i –c o l o r p o t t e r y o f T a n g D y n a s t y ;p o r c e l a i n 摘 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三一处国库工地发掘了五座唐墓,年代早晚相递,器物组合不同,各有特色。
文物200411--河南巩义西汉墓_汪旭

砌一 砖 , 砖长 1.78 、宽 0.3 、厚 0.16 米 ;上砌 一
Ⅱ式 2 件 。方唇 。标本 M1 ∶1 , 颈下 至腹
砖 , 砖长 1.85 、宽 0.27 、厚 0.17 米(图二)。
部饰 有弦 纹 。口 径 10.8 、底 径 15.8 、高 29.6 厘
二 随葬器物
米(图三 ∶2)。 B 型 1 件(M5 ∶14)。直口 , 方唇 , 圆肩 , 鼓
壶 9 件 。均为泥质灰陶 。分三型 。 A 型 4 件 。束颈 , 溜 肩 , 垂 腹 , 假 圈足 。标 本 M1 ∶11 ,敞口 。通体饰黑底白彩绘 , 颈部用白 彩绘弦纹 、三角形纹 , 腹部用白彩 绘云纹 、乳丁 纹 。口 径 5.4 、底 径 4.6 、高 10.2 厘米 (图 三 ∶ 12)。标本 M1 ∶10 , 盘口 。通体 饰 黑底 红 、白 彩 绘 , 弧 面形 圆盖 绘柿 蒂纹 、乳 丁纹 、圆 形纹 , 颈 部绘弦纹 、三角形纹 , 腹部绘草叶 纹 。口径 5.6 、 底径 4 、通高 11.4 厘米(图三 ∶4)。 B 型 2 件 。形 制相 同 , 大 小 、彩 绘略 有差 异 。盘口 , 有领 , 长束 颈 , 溜肩 , 鼓 腹 , 假圈足 。通 体饰灰底白彩绘 。标本 M5 ∶8 , 腹部绘近似三角 形 、圆 形纹 。口径 5 、底 径 4.6 、高 12.6 厘米(图 三 ∶11)。标 本 M5 ∶4 , 腹 部 绘 圆 形 纹 。口 径 5.2 、底径 5.2 、高 12.6 厘米(图三 ∶16)。 C 型 3 件 。形体较肥 。通体饰 灰黑底 , 红 、 白彩绘 。分二式 。 Ⅰ式 1 件(M4 ∶5)。侈 口 , 尖圆唇 , 束颈 , 溜肩 , 鼓腹 , 平底 。腹 部绘卷云纹 、乳丁纹 。口径 10.2 、底径 7.2 、高 14.1 厘米(图三 ∶9)。 Ⅱ式 2 件 。敞 口 , 沿外 折 , 尖 圆唇 , 束 颈 , 圆肩 , 鼓腹 , 平底 。标本 M4 ∶6 , 腹 部绘卷云 纹 、 乳丁纹 , 图案与 M4 ∶5 略有差异 。口径 10.2 、底 径 8.1 、高 15.7 厘米(图三 ∶8)。 鼎 5 件 。均为泥质灰陶 。分二型 。 A 型 2 件 。敛口 , 弧 腹 , 圜 底 , 三 蹄形 足 , 双耳外斜 、较短 , 钵形盖 。标本 M1 ∶6 , 通体饰白 彩绘 , 盖面 绘柿 蒂纹 、云 纹 、乳丁 纹 , 腹 部绘 几 何纹 。口径 15 、通高 16.2 厘米(图四 ∶1)。 B 型 3 件 。敛口 , 弧 腹 , 平 底 , 三 蹄形 足 , 双耳 外斜 、较 长 , 钵形 盖 。标本 M4 ∶8 , 通体 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作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来源:《文物春秋》2011年第03期【关键词】河南巩义;唐墓;唐三彩;器物组合【摘要】2005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M17进行了发掘,该墓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铜器三类,陶器组合明显由两套组成,但是每套又不够定额,合起来个别器类又超出定额,这在郑洛地区唐墓中是不多见的现象。
2005年12月,巩义市电业局在城西22公里的李沟村东麦田里建变电站一座,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对20亩的征地范围内进行了文物钻探,发现墓葬20余座。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墓葬进行了发掘,除05HGCM17(以下简称M17)为唐墓外,其余均为宋墓,现将M17简报如下(图一)。
一、墓葬形制M17为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90°。
墓口开于生土上,上有1.3米厚的耕土层和扰土层。
墓道位于甬道南端,南北两壁呈斜坡式,东西两壁较直。
南壁南部较陡,北部突然下降,接近甬道口处为平底;北壁坡度很大。
墓道口长7.8米,宽0.94米;底长1米,宽0.94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偏于墓室东侧,拱顶。
长1.8米,宽0.86米,高1.54米。
墓室近长方形,拱顶,四壁较直。
长2.8米,宽2.37米,高1.7米。
清理时,未见封门砖或封门土坯,墓内淤土至顶,西部可能为置棺处,但未见棺痕及尸骨。
墓室中西部的俑类尽数倒伏,自南向北器物有罐2、鸡首壶1、镇墓兽1、武士俑2、盅3、女俑3、文官俑1、男俑3、武士俑2;墓室东壁自南向北有碓1、铜钗1、盘1、羊1、猪1、狗1、鸭2、灶1、井1、骆驼1、马2(图二)。
二、出土器物M17共出土器物31件,质地分为陶、瓷、铜三种,依次介绍。
1、陶器24件,除特别标明胎质外,均由白黏土(高岭土)制成,其中灶、井、碓单模制成,罐轮制,人俑及兽俑均合模制成。
镇墓兽1件。
三彩俑。
标本M17∶4,人首镇墓兽,粗长角残断,招风耳外展,耳同络腮胡须连为一体,肩生两秃掌状翼,翼内侧刻有胸毛,尾从右后腿上伸出贴于背,前肢粗直,后腿宽厚,蹲于空心低台座上。
兽首白脸,角、脑后、耳背涂黑彩,耳内涂黑、橘红条彩,嘴唇橘红彩脱落,掌翼施绿釉,胸、背、蹄施棕黄釉,前肢、腹部施白釉,腹部、台座有流釉现象。
兽面部为宽额,凸眉,铃铛眼,塌鼻梁,突颊,抿嘴,八字胡外撇,末端呈钩状,不怒自威。
台座高4.4厘米,通高39.3厘米(图四,1;封二,1)。
武士俑4件。
标本M17∶5,三彩俑。
头戴宝顶盔,盔前一桃叶形饰,盔耳沿、后沿上翻,肩披披膊,着闭口式臂襺,甲身胸索上饰花结,腰索上有半圆护,下有桃形短蔽膝,遮住腰索垂缨上部,甲身内衬下摆饰流苏,下着裙,腿间飘长带,足着靴,立于前方后圆的底板上。
盔涂铁锈红彩,盔沿、桃叶形饰涂橘红彩,脸涂白彩,甲身施黄、绿、白三彩,裙施白釉,多脱落,飘带、靴施酱黄釉。
俑横眉立目,宽鼻翼,八字胡上翘,唇下短须一点,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平抬,腕部有支条与腰相连,挺身直立,若有所思。
通高45.9厘米(图三,1;封二,2)。
标本M17∶6,三彩俑。
头梳宝髻,肩披披膊,胸索下有花结,腰索上有一半圆护,下为方形短蔽膝,甲身内衬下摆饰流苏,吊腿短至膝上,下着前开口裙,足着靴,立于前弧后圆的底板上。
发黑彩,脸白彩,嘴唇橘红彩,甲身饰三彩,吊腿、裙施白釉,多脱落。
俑皱额,肉眉凸起,两眼圆睁,鼻梁高挺,胡须张扬,左手叉腰,右手握拳上举,显得威风凛凛。
高40.5厘米(图三,2;封二,3)。
标本M17∶18,红陶胎。
头戴宝顶盔,盔前沿上翻如山形,肩披开领式披膊,甲身系胸索、腰索,甲内衬袍,下着大口裤,足着靴,双手握拳,如执器械,面容威严,立于地。
俑盔涂铁锈红彩,脸及甲、裙涂白彩。
高34.5厘米(图三,3)。
标本M17∶17,红陶胎。
与前者似为一模所出,但手指有细微差别,身体较直,盔顶残失,涂彩如前。
残高33厘米。
文官俑1件。
标本M17∶12,红陶胎。
拢发,头戴一梁进贤冠,身着右衽宽袖襦,腰系带,下着裙,足着云头履,拱手立于地。
俑眉高眼细,直鼻小嘴,颇具女人相。
通高33.9厘米(图三,4)。
幞头男俑3件。
标本M17∶9,头戴幞头,巾子较高,身着团领窄袖袍,腰束带,下着裤,足着靴,叉手立于长方形底板上。
俑右脸残缺,小眼,塌鼻,厚嘴唇,突下巴,脸形瘦削。
高24.4厘米(图三,5)。
标本M17∶7,身材较前者略宽厚,服饰一样,亦叉手立于底板上。
俑浓眉紧锁,圆眼突出,两颊肥厚,宽鼻梁下八字胡撇至腮旁,嘴巴紧抿,有些愁苦的样子。
高24. 6厘米(图三,6)。
标本M17∶8,红陶胎。
幞头残,上着红色团领袍,下着裙,足尖微露,袖手立于地。
俑颈以上涂白彩,眉目不清,高鼻,嘴部残。
高24厘米。
反绾髻俑2件,粉彩俑。
标本M17∶11,头梳反绾髻,身着铁锈红色翻领窄袖长袍,袖手,腰束带,下着裤,足着靴,立于方形底板上。
俑眯眼,小嘴,鼻梁高挺,面庞圆润。
高25.6厘米(图三,7)。
标本M17∶10,头梳反绾髻,上着橘黄色交领窄袖襦,外罩橘黄色半袖,下束铁锈红色曳地长裙,肩披白色披帛。
俑圆胖脸,小嘴紧抿,鼻高挺秀,面沉似水。
高27厘米(图三,8;封二,4)。
双环髻俑1件。
标本M17∶13,红陶胎。
头梳双环髻,上似为交领窄袖襦,下着黑色曳地长裙,足掩于裙内,肩披红色披帛,双手拢于腹前。
俑圆胖脸,眉目不清。
高23.2厘米(图三,9)。
马2件。
标本M17∶19,红陶胎。
勾首,高扬颈,斜肩,低臀,曲后腿,立于底板上。
分缨,披鬣,鬣顶剪出波浪花,束尾残。
头佩络头,背置鞍,上有长方形袱。
马身涂黑彩,多脱落。
高34.6厘米(图四,3)。
标本M17∶20,粉彩马。
首、颈自然扬起,平臀,立于底板上。
分缨,剪鬣,后鬣两侧各垂一缨,短束尾。
头佩络头,背置虎纹鞯、鞍,鞍上覆袱,鞍后5鞘,胸有攀胸,臀有鞦,攀胸、鞦共垂11朵杏叶。
马眼、鼻、嘴、杏叶、袱涂橘黄彩,剪鬣、缨、尾、蹄、攀胸、鞦涂铁锈红彩。
高32.1厘米(图四,2;图八,1)。
骆驼1件。
标本M17∶21,红陶胎。
昂首向后,抿嘴,背置圆毯,立于底板上。
眼睑、颊毛用黑彩描出。
此驼模制不精,尾未做出,趾未分开,背毯与常见的花边毛毯不一样,似为两层,上层毯与驼峰间有间距。
高36厘米(图四,4;图八,2)。
狗1件。
标本M17∶26,蹲式狗,头小,嘴歪眼斜,小耳,身躯庞大,前肢直立,蹲于底板上,脖子上有项圈。
高12厘米(图五,1)。
羊1件。
标本M17∶28,粉红黏土胎,头与身分别合模制成,然后粘合在一起。
头小,体宽大,嘴残,弯角,小耳,锥尾,蹲于底板上。
残长9.5厘米,宽5.5厘米,高7.5厘米(图五,2)。
猪1件。
标本M17∶27,脱模时有粘连,致嘴眼不清。
猪臀肥蹄短,伏卧于地,全身涂铁锈红彩。
从体形上看为家猪。
长10.6厘米,宽4.5厘米,高4厘米(图五,3)。
鸭2件。
颈高腿短,体肥润,头略左侧,似在悠闲观望。
标本M17∶24,宽喙涂铁锈红彩,高8厘米(图五,6)。
标本M17∶25,胸、背各涂两道铁锈红彩,喙亦涂铁锈红彩,高8厘米(图五,5)。
灶1件。
标本M17∶23,梯形台体,正面设半圆形不规整灶门,灶门以外涂铁锈红彩,上有较高的阶梯式挡烟墙,灶面一锅,涂铁锈红彩以示。
长8厘米,宽6.6厘米,高4.5厘米(图六,1)。
井1件。
标本M17∶22,方形,梯形台体,四壁规整,扁平井框置于井体之上,榫接处设铆钉。
四壁中央及转角处涂铁锈红彩,铆钉周围亦涂铁锈红彩。
底边长8厘米,口边长6.2厘米,高3.9厘米(图六,2)。
碓1件。
标本M17∶31,模制不规整,有粘连现象。
体形较小,支架低,不见臼沿,底板用手抹时较流利。
长11.7厘米,宽3.3厘米,高2厘米(图六,3)。
陶罐1件。
标本M17∶2,白黏土胎微泛红。
侈口,卷圆唇,束颈,弧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
口径6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8厘米,高26.1厘米(图七,1)。
2、瓷器6件。
瓷罐1件。
标本M17∶1,由盖与罐组成。
盖子口,方唇,弧顶较平,上有宝珠钮。
罐敛口,方唇,斜直领,弧肩,鼓腹,假圈足外撇,圈足底中部有一凹坑,颈肩处置四泥条系。
盖顶、内壁及外壁大部施淡青釉,方唇顶部釉被刮去。
除盖顶与颈肩外,釉大部风化脱落。
口径7.8厘米,腹径21.9厘米,底径10厘米,通高32.1厘米(图七,2;图八,4)。
盘1套,由一盘和三个酒盅组成。
盘,标本M17∶29,口微敛,圆唇,浅弧腹,圈足,外底略凹,大部施青釉,内底及圈足未施釉。
口径26厘米,圈足径13.5厘米,高5.2厘米。
酒盅,标本M17∶14,三彩盅。
近直口,卷圆唇,直腹壁,假圈足底略凹,通体施黄、绿、白三彩。
口径4.5厘米,圈足径2.3厘米,高3.2厘米。
标本M17∶15、16,侈口,圆唇,弧腹,假圈足底平,内壁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
口径分别为5厘米、5.2厘米,圈足径分别为3.5厘米、3.2厘米,高分别为3厘米、2.6厘米(图七,3)。
鸡首龙柄壶1件。
标本M17∶3,口呈流状,如鸡的下喙,束颈,弧肩,鼓腹,假圈足,外底内凹。
流部分残,颈、肩处施六道凸棱,肩上一龙柄,口衔流的后部,肩部流、柄方向各有一朵较大的忍冬纹,另两个方向饰两朵较小的忍冬纹。
除假圈足外,通体施淡青釉。
流长7.2厘米,腹径14厘米,圈足径7.5厘米,高27.6厘米(图五,4;图八,3)。
3、铜器1件。
铜钗1件。
标本M17∶30,“U”形,两端细,中间粗,截面皆为圆形。
残长8.9厘米(图六,4)。
三、结语1、年代判断盛唐之前唐墓的年代,主要依据随葬品中神器类器物,即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武官俑等,其它器物由于变化缓慢,不宜作为唐墓确定年代的参照物。
根据M17镇墓兽台座较低、颌下有络缌胡须,武士俑、文官俑立于底板或地上,武士俑盔沿上翻这些特点,其年代应在675-680年之间。
且与芝田耐火材料厂M36[1](以下简称耐M36)的同类器十分相似,镇墓兽台座都是刚发展起来的,高均为4.4厘米,属很低的那种。
武士俑、文官俑尚立于底板或地上,没有站在低台座上,这是一种明显的滞后现象。
某些镇墓兽比耐M36镇墓兽稍早或同时的唐墓,其武士俑、文官俑均立于台座上,如芝田M89[2]镇墓兽立于底板上,爪足,武士俑台座高6.4厘米;郑州古荥师家河唐墓[3]镇墓兽立于地,蹄足,文官俑台座高7厘米;巩义老城砖厂唐墓[4]镇墓兽台座高4.2厘米,其文官俑台座高4厘米。
但M17、耐M36的武士俑也有先进的一面,即头盔前沿或耳沿向上略翻起,与前一段盔沿没有任何翻起不一样。
M17、耐M36、老城砖厂唐墓应是675-680年间唐墓里最早的一组。
2、器物组合M17陶器组合从胎质上看分为两套,但并不是全额两套器物简单地相加。
相反,两套器物合起来仍然有些器物没有达到全额数,甚至缺失,如武官俑,这说明当时的器物组合人们只是大致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