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word文档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进程;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工业革命各项发明成就之间的关系。

2.掌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影响;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中、英对比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通过引入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初步掌握史料研习、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分析、课堂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等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通过比较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的境遇以及探讨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制度、技术等要素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曲折性,形成开放的社会意识,积极应对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重难点: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及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两张图片:师:请大家观察这两幅图片,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什么时代?(生:农业时代)第二幅图呢?(生:工业时代)你知道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的差距有多大吗?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说:“农业文明时代,每1500年左右人均收入才翻一番。

但是进入工业时代,每50年不到人均GDP就能翻番。

”(幻灯片显示)可见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效率更高,创造的财富更多。

那么人类社会是如何由农业时代跨越到工业时代的呢?通过一次伟大的革命,也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运用图片对比以及名人语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巨大差异,联系新旧知识,快速融入历史情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起因、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如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以及它们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3.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世界市场、阶级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导入环节,我将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询问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初步认识,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接着,通过展示一系列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
新课讲授环节,我将重点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成果及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结构、世界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对工业革命的基本了解,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氛围: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一)工业革命前提条件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君主立宪制,议会内阁制、政党制)2.资本:圈地运动、手工工场,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方式)3.技术:手工工场兴旺,生产技术发展。

4.市场: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从政治、经济发展思考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要素包括资金、市场、技术和劳动力)(二)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1.重要发明(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1)行业:棉纺织业――冶金、采煤等(2)地域: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完成工业革命。

不久,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二.从工场到工厂(一)工厂与手工工场二.1.经济(1)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建立,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3)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文明加速城市化进程。

(3)经济思想、政策: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发展。

2.政治:欧美代议制走向完善与拓展。

(英国议会改革,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共和制等)3.社会(1)城市化进程加快。

(2)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马克思主义诞生。

4.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副作用:环境污染、贫富悬殊、殖民统治。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一)原因、途径1.根本: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大机器工业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蒸汽机车和轮船改变交通运输条件。

2.途径: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国内市场)3.根本途径: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在全世界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国际市场)(二)特点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一份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选择题和简答题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研究性学习:
-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主题,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阶级状况”等,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工业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遗迹,并撰写观后感。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图片、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事件、人物、发明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4.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探究和合作能力。
-定期进行阶段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组织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工业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革命的历史印记。
b.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
4.学生学习: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难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

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成就间的关系。

(2)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及其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通过理解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曲折性,进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机遇与挑战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为什么叫火车吗?这是因为最初的火车使用了蒸汽机,它是烧煤的。

蒸汽机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板书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新课教师提问:我们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学生回答:英国(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归纳:前提: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3)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
(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时间轴。
(2)设计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的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目的:
(1)巩固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深入剖析其影响。
(3)组织实地考Βιβλιοθήκη ,让学生了解当地工业发展历程,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的兴趣,设计相关教学活动,如制作科技发明时间轴、小组分享科技发明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1)论题自选,围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
(2)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评价。
目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一份关于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明的手抄报,要求如下:
1.学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明兴趣浓厚,但对其背后的社会变革和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科技发明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史料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圈地运动的看法。 生: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罪恶的“羊吃人运动”,是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客观上促进 了历史的发展。 师:很好,同学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这很好。有同学强调了资产阶级是圈 地运动的实施者,可是我们教材中历史纵横介绍的圈地运动开始于 15 世纪,不知那时的资产阶级是否如 此强大? 同学讨论,提出不同看法。 师:把同学的问题归纳一下,对圈地运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①圈地运动开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率先进行圈地运动? ②圈地运动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③为什么圈地运动会成为“羊吃人”的运动? ④圈地后的地主与新贵族的关系? ⑤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⑥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圈地运动? 师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讨论问题,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对圈地运动的认识要关注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
2 / 11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 化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诺丁汉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1768 年,哈格里夫斯获得 了专利;到了 1784 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
工业革命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1769 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 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 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于是,1771 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 工人的工厂;十年后工人增加到六百名。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 1800 年, 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案设计
章节
第二单元
课时数
1
主备人
李在超
课题
7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几课时
7
讲课时间
2020.02
课的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
教学案、多媒体
教学目标
对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概念和边际进行限定,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这两个核心概念,搭建学生理解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关系的桥梁。
教学重点
工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难点
(4)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自由主义兴起、发展。
2. 社会关系的变化
(1)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巩固。
(3)资产阶级加快殖民侵略的步伐。
【问题导思】
2.工业革命给英国政治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工业无产阶级壮大,推动英国宪章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
【问题导思】
3.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 英国最早进行并且最先完成工业革命;
(2)英国具有最广阔的殖民地,掌握着世界殖民霸权;
(3)英国海军力量强大,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引导学生在历史现象中建立联系
基本名词解释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二、从工场到工厂(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1.社会经济的变化
(1)工厂出现并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

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视频导入
师:先请大家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然后概述它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多媒体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新课教学
一、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视频材料和历史纵横,归纳工业革命首先产生英国的条件,并说出这些条件是如何获得的?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

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英国社会的稳定,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既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那么这五个条件到底是如何获取的呢?
师:英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广阔的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丰富的原料,殖民掠夺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

血腥的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形成了大片土地,便于采用新技术,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也积累了资金。

这两个前提,五个条件是不光是分析工业革命开展的因素,同时也是今后分析资本主
义发展的金钥匙。

不管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迅速的原因,还是缓慢的原因都从这些因素入手就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问:哪个因素是促使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呢?(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就多媒体显示《共产党宣言》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
生答后师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
师: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后来冶金、采煤等其他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有哪些呢?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很多根线的珍妮纺织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在纺织领域又相继有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瓦特又改良了蒸汽机,瓦特蒸汽机是一个在工业革命
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

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瓦特蒸汽机相对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有什么优点?它的出现的有何重大意义?
生答后师说:水力动力要求水资源丰富,高山峡谷落差大,且受枯水季节限制。

蒸汽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能广泛使用。

从此,工业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而且动力强大,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产品的猛增和原料的需求,对交通运输的革新提上了日程。

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检测一下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

请说出内容项中主要发明的名称。

再看国别项,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后老师说: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主要来源英国,几乎没有突破一国范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和完成时间。

2、结合补充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考虑)
材料一《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结合补充材料二,思考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

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题归纳总结。

(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问:世界市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市场产生发展情况)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探讨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必需性,殖民扩张实力增强,新交通工具出现,工业品强大的攻击性等方面考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原因:机器大工业生产急需拓展世界市场;实力空前增强,大肆扩张,在世界各地
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交通工具出现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价廉物美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品的利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影响,要强调从对殖民国家,殖民地国家和世界联系影响三方面考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分析事件影响,应从作用的多个对象考虑。

就某一对象也不能一言概之,应一分为二的分析,如对殖民地而言既要看到破坏性,也要指出建设性。

四、本课总结: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885年瓦特蒸汽机问世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五、拓展延伸: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同时,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那么,工业革命对中国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读后思考:(1)材料中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指什么?
(2)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2、同光中兴时兴办了近代企业,为什么第一次科技革命在中国也没有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获得什么启示?
课后探究:如何全面地评价工业革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怎样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社会?
教学反思:
使学生掌握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了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懂得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联系中国历史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