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七年级[X]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们积极回答,有的说喜欢冬天可以打雪仗,有的说喜欢夏天有长长的假期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

2. 听完音频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

例如:- “酝酿(yùn niàng)”,教师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应和(hè)”,强调“和”字的读音。

3.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春”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 学生读完后,有学生回答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

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

(三)精读课文,分析描写(20分钟)1. 春草部分(7分钟)-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春草的句子,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教师提问:“‘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学生思考后回答,“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就长出来了,有一种悄无声息的感觉;“钻”字写出了小草生长的力量。

- 教师补充讲解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的生机与活力。

2. 春花部分(8分钟)- 学生找出描写春花的句子,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 教师提问:“‘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表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表现了花朵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

3. 春风部分(5分钟)-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风的段落。

- 然后教师分析,作者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三个角度描写春风,这种多感官描写的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初中语文听课记录一、课堂教学设计本次语文教学是针对《杨家将》这部文学作品展开的,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讲解文学作品内容,呈现文学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情节转折及作者的写作思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剧照和让学生谈论《杨家将》的基本情节来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预习教材。

2.阅读文本学生根据读书笔记预先准备的问题进行阅读,读后进行文字、图形、思维等多种形式的议论整理,并就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教师对文本进行基本解析,包括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品味和理解。

4.剖析教师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方式来讲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体裁特点,以此引导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5.讨论教师设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及评论能力的提升。

6.梳理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建议。

三、教学亮点1.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简单易于理解的言语,并让学生多次参与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2.多维度阅读教师在阅读分析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方式进行服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的阅读收益。

3.思维展开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带领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在思维展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并发挥诗歌的表达,从而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之类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感悟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真阅读和研究,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和涵义。

而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文学作品的知识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文学世界之门。

因此,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学生踏进文学的殿堂,学好语文,将汉语推向全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用简短的话语唤起学生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

”2.接着,教师展示一张旧时的学校教室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能想象在这样的教室里,上最后一节课的情景吗?”3.教师简单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和作者都德,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学生活动:1.聆听教师的引导语,对爱国情感产生思考。

2.观察教室图片,想象在特定环境下上最后一课的情景。

3.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产生兴趣,准备开始新课的学习。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简洁而富有启发性,教师通过爱国情感的引入和图片展示,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与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最后一课》,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3.鼓励学生自行朗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2.文本解析:1.逐段分析文章,解释生词和难句,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文章的主旨,即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3.情感体验:1.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小弗朗士,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1.介绍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示范,跟读并自行朗读文章,体会文章中的情感。

2.积极参与文本解析,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3.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4.拓展延伸环节,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爱国情感和民族尊严。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初中语文的教师听课记录】老师:教导主任时间:20XX年X月X日地点:XX初中语文教室听课教师:XX老师听课内容概述:本堂课为初中语文课,由XX老师教授。

课堂主题是《红楼梦》第五十五回《魇魔法海木魅儿》的阅读与分析。

XX老师本次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分组讨论、课堂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红楼梦》的具体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于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的兴趣。

听课记录:本堂课上,XX老师首先通过投影仪呈现了本堂课的主题《魇魔法海木魅儿》,并通过引发学生对于标题的思考拉开了课堂序幕。

然后,XX老师从情节开始,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的世界。

她先简单介绍了《红楼梦》,并使用图表展示人物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各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通过观察图表并相互讨论,探索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接下来,XX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她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给出解释与理由。

通过学生的表达,学生们互相启发,激发出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深入思考,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的过程中,XX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触觉和察觉力。

她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诗句、象征手法等,让学生们通过阅读与解读,了解到作者的叙述手法与文学意图。

同学们积极参与,且表现出对于文学的高度兴趣。

进入课堂活动环节,XX老师组织了学生们参与角色扮演的活动。

学生们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角色的对话与互动,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与冲突。

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互动,展现了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创造能力。

最后,XX老师总结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与收获,并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继续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精选10篇)汇总版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精选10篇)汇总版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精选10篇)汇总版1. 《骆驼祥子》内容概要:本课主要讲解了《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命运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2. 《荆轲刺秦王》内容概要:本课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荆轲刺秦王》。

通过听课,学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背景、秦王的统治方式以及荆轲的忠诚和勇敢。

同时,还分析了这个故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3. 《红楼梦》内容概要:本课重点介绍了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的结构以及其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家族传统、爱情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4. 《孔乙己》内容概要:本课围绕着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展开。

学生通过听课,了解了鲁迅先生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弱者的关怀。

同时学生还研究到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概要:本课介绍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学生通过听课了解了这个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其中所揭示的工业化进程和劳动者的艰辛生活。

6. 《茶花女》内容概要:本课讲述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

通过听课,学生了解了书中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对爱情和社会阶层的思考。

同时还探讨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 《西游记》内容概要:本课介绍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学生通过听课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了解了思想在其中的体现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同时还分析了孙悟空的形象和智慧对学生成长的启示。

8. 《Alice in Wonderland》内容概要:本课讲述了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故事《Alice in Wonderland》。

学生通过听课了解了故事中的奇幻世界和主要人物,思考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边界。

同时学生还研究到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拓展想象力的重要性。

语文听课记录(通用5篇)

语文听课记录(通用5篇)

语文听课记录(通用5篇)语文听课记录篇1《绝句》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

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生4:我看见白鹭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

]你还看到、听到什么?生1:听到鸟叫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生3:流水的哗哗声。

(师:你的耳朵真灵)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听课后点评: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5、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7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7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7篇)一、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

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初中语文听课评议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评议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评议初中语文听课记录时间:2022年5月15日听课教师:李老师听课教材:《中学语文》第一册课堂记录:这节课的主题是《草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草原的风光和特点。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

1. 开篇导入:教师用一段音乐和图片展示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设想一下草原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场景,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 情感引入:教师讲述了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次野餐,在草原上自然放松的感受。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个人经历,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平静,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3. 课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解释,以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和感受。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和学习,同时也增进了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认识。

思考评价:李老师这节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情感引入和真实故事的讲述,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向往之情。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的讨论和互动积极而热烈。

在课文讲解环节,教师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思考课文的意义和背后的人生哲理。

整体而言,这是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语文课,学生们在乐趣中学习了草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听课记录
初一语文听课记录模板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并打开课件,内容:这是一个的春天?
2、师问:在你的印象中,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答:春天是温暖的,春天是五彩斑斓的,等等。

3、在作者眼里,春天又是怎么样的?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读“春天又是怎么样”
1、自由快速读。

2、生反馈:
春天是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

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等。

(书本句子)
3、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生反馈:春天真香啊!春天真舒服啊!等等。

4、再读课文,在盲童安静的眼里,春天是怎么样的?
三、研读第四段
1、自由读,春天是怎么样的?(对安静来说)
2、师范读重点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地方。

”生闭眼感受: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反馈:春天,蝴蝶摸在手中,感到痒痒的,软软的,等等。

3、感情朗读。

四、研读第六段
1、自由读,要求体会安静的心情。

2、学生反馈:多姿多彩,等。

3、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

我仿佛看到了他内心多姿多彩的世界。


4、如何理解多姿多彩?
生答:安静可以用心触摸蝴蝶;安静可用心感受等等。

5、师总结:
五、明理、升华
1、读最后一段,体会感情。

2、课件展示重点句子,谈感受:
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六、总结
1、课件:这是一个春天?
2、现在你感觉春天多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3、师生合作读(有感受的地方,生一起跟师读
1、导入:(8:00)
⑵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观看录象资料。

(8:09)
2、学习课文:
⑴集体学习:
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13)
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④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18)
⑵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①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8:20)
⑶交流讨论:
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

(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
⑴板书花园、宝库
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

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揭题导入
人类从蜻蜓身上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学了今天的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指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些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四、总结全文
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板书:细心发现)
陈老师抓住学生的学情,7课的生字比较简单,于是陈老师采取
教师范读、学生读,去拼音读,读三遍后转入认字环节,在认字环
节有侧重点,对于特别难写、容易写错的字特别强调指出,鼓励学
生分享识字妙诀,认字的同时对字的形、义知识同时教导。

学习完生字后并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

陈老师充分利用7课的教材特点,7课《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段落结构基本相同,于是采用了集中学习,示范段落教学的教学方法,选取一个段落为示范段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然后充分相信。

鼓励学生小组自主学习余下的自然段,不懂就提问。

陈老师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摆在第一位,授学生“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