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断符合率 : 本组 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 胃 炎患者 13例 中经病理诊 断证 实 9 3 3例 , 临床诊断 符合 率 6 . % , 中伴有 异 型 99 其
增生 1 6例 , 有肠 上皮 化 生 4 伴 2例 。
合 率 6. % ; 9 9 胃镜 下 见 胃黏 膜 变薄 和 白
260 5 20山 东 滨 州 市 邹 平 县 中 医 院 260 5 20滨 州 市 邹 平 县 人 民医 院 摘 要 目的 : 察 并 探 讨 性 萎 缩 性 胃 观
e d s o y n t e ah lgc l ig o i n o c p a d h p t oo ia d a n s s
著( 00 ) P< . 5 。结 论 : 内镜 检 查 胃黏 膜 变
缩性 胃炎患者 1 3例 , 3 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
料, 比较 内镜 检查 与 病 理诊 断 符 合 率 及 内 镜 下 表 现 与 病 理 学 结 果 比较 情 况 等 , 报 现
告如下 。 资 料 与 方 法
薄、 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 与慢性萎缩性 胃
等 。结 果 : 组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患 者 13 本 3 例 中 经病 理 诊 断证 实 9 3例 , 临床 诊 断 符
慢性萎缩性 胃炎 内镜检 查与 病理 诊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作 为 临 床 多 发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 指 以 胃部 黏膜 腺体 萎缩 为 主 是 要 特 征 的 一 类 慢 性 炎 症 0 , 认 为 是 胃 被 J
炎病 理 诊 断 密切 相 关 ; 内镜 检 查 与 病 理 诊
( 17 ) 胃镜 下见 胃黏膜 变薄 、 6.% ; 白相 为 主及黏膜粗糙 5 6例 , 中病 理诊 断为慢 其 性萎缩性 胃炎 5 3例 ( 4 6 ) 异 型增 生 9.% , 3 0例 ( 3 4 5 . %) 肠 上 皮化 生 2 , 8例 ( 0 5. 0 。三种 内镜下所 见表 现慢性 萎缩 性 %) 胃炎病理诊 断符合率 组 间 比较差 异有 显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炎症,胃腺体萎缩和腺体功能减退。
胃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取样进行
病理诊断。
本研究旨在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评估胃镜检查在慢性萎
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准确性。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胃镜检查结
果显示8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20例无炎症反应;50例胃腺体萎缩,50例腺体功能正常。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90例胃黏膜有炎症反应,10例无炎症反应;60例胃腺体萎缩,40例腺体功能正常。
对比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发现其中70例胃黏膜炎症反应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40例腺体萎缩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例不一致。
统计分析显示胃黏膜炎
症反应的诊断准确率为70%,腺体萎缩的诊断准确率为80%。
进一步分析不一致的病例,发现其中病理诊断结果为炎症反应,而胃镜检查结果为无
炎症反应的10例中,8例在炎症位置或范围较小,难以被胃镜直接观察到。
病理诊断结果为腺体萎缩,胃镜检查结果为腺体功能正常的10例中,8例腺体功能减退程度较轻,难以被胃镜观察到。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为初步探索性研究,因此其结论还需要进一
步的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还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诊断结果,以确保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胃疾病,其病理变化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一、胃镜诊断胃镜检查是一种无创、直观、准确的临床诊断手段,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主要包括黏膜色泽改变、粘液脱落、纹理稀少等。
具体表现如下:1、黏膜颜色改变:部分病人胃镜检查时,黏膜呈淡红色或灰白色。
2、粘液脱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液量减少,胃壁表面粘液减少或脱落。
3、纹理稀少:胃黏膜纹理稀少,使胃黏膜表面更加平坦。
4、隆起:表现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隆起,大小不一,多为浅隆起。
二、病理诊断病理检查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主要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具体表现如下:1、胃黏膜萎缩:表现为胃黏膜厚度减薄,腺体明显变短、紊乱,微小不规则破裂等。
2、异型增生:胃黏膜腺体上皮增生,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重者可发展成上皮内瘤变。
3、炎症:多为慢性炎症,可见白细胞浸润和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三、对比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两种不同的诊断手段,它们所观察和评估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
胃镜诊断重要的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但其缺点是容易受到术者经验、胃部气体充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无法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形态学和生化学的检查,能够准确筛查肿瘤等病变,但其缺点是取标本痛苦,而且不能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需要结合使用。
胃镜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病变的大致情况,然后通过病理诊断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同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还可以互相补充,使诊断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需要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相结合,通过多个角度进行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比较

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 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的结果 比较
蒋士召
( 江苏省邳州市东方 医院病理科 ,江苏 邳 州 2 1 0 ) 2 3 0
【 要 】 目的 观 察慢性 萎 缩性 胃炎 (A )胃镜检 查 与病理 诊 断结 果 ,探 讨 两种检 查方 法 的临床 价 值 。方 法 20 年 6月至 2 1 年 6月电 摘 CG 07 01
上海 医学 影像 , 0 , () 7一8 2 9 82: 8l0 0 1 1
管数 目多 、壁薄 、缺乏肌层 ,形成紊乱动 静脉交通 的特点 ,而 良 肿 性
瘤 的微血管形 态单一 ,管腔 细窄 ,呈 条索状 或细管状 ,为彩色 多普 】
勒超 声诊 断提 供 了病理 生 理学基 础 ,彩 色血流 显示 可直 接观 察肿 瘤 内、外的血管 走行和 分布情 况 ,本文恶 性肿块 组彩色多普 勒血 流显 j
示血流 分级 (. ±O 0 2 6 . ),新 生血管 内R O 9 . )高于 良性组 7 5 I(. ±O 7 7 1 的 (. ±0 1 、 (. ± . ) ( <O 5 1 7 . ) 0 6 01 P . )。 1 2 5 3 0
[】 黄 海 , 一哲 , 6 张 李岚 . 对 乳 腺 良恶 性 肿 块 鉴别 的 声 像 图特 征 彩超 分析 [ . J 中国现 代医 生, 0, (5:97. ] 2 9 73) -1 0 4 6 【] 张 学 范, 本 . 超对 乳腺 良、恶 性 肿 瘤 的鉴 别 诊断 [ 华 . 声 检 查在 乳 腺 肿 瘤诊 断 中的 应 用进 3 唐 夏莉 超
展 [ . 装备 , 0 , (1:1 3 J 医疗 】 2 72 1) — . 0 0 2 2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作者:张家龙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08期摘要目的: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2017年7月- 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将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应用于患者疾病诊断中,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
结果:100例内镜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中经病理诊断证实73例,符合率73.0%。
患者内镜下表现胃变薄、黏膜粗糙、白相为主42例,其中,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95.2%);内镜下表现黏膜粗糙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77.8%),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87.5%);患者内镜下表现黏膜变薄、白相相间18例。
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采用病理学检查方式,尽快确诊,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逐渐提升。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上皮反复损伤所造成的腺体减少现象[1],癌变率2.55% - 7.46%。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必须采取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资料与方法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2 - 75岁,平均(58.2±2.1)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
内镜检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病史,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19-06-06T11:51:23.8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4期作者:刘浩[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性。
(湖南省桃江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4134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选择97例我院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均对其实施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对比其检查诊断准确性及检出情况。
结果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确诊结果阳性80例(82.47%)、阴性17例(17.53%);胃镜检查阳性76例(78.35%)、阴性21例(21.65%);病理检查阳性79例(81.43%)、阴性18例(18.56%)。
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灵敏度(91.25%、95.00%)、特异度(88.24%、82.35%)、准确性(91.75%、92.78%)无差异(P>0.05)。
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检出情况无差异(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准确性水平较高,其检查结果未见差异性,因此临床中可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选择,必要时可联合应用病理检查和胃镜检查予以诊断,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患者胃黏膜变薄、胃体萎缩,多伴有幽门化生及肠腺化生症状,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为脘满胀、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1]。
早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是其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本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方式予以研究,分别予行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对比其临床诊断准确性。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我院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7例,均予行病理检查及胃镜检查。
其中,男性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5例,女性患者4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邵郡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邵郡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入组对象临床资料,对比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符合率。
结果:内镜下B型(黏膜变薄,黏膜颜色主要为白色,或者红白相间)、C型(黏膜呈结节或颗粒增生样,可见明显粗糙不平、隆起糜烂以及扁平隆起状)表现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分别为91.7%(22/24)、95.0%(19/20),明显高于内镜下A型37.5%(3/8)的诊断符合率(χ2=10.301、11.221,P=0.005、0.003)。
结论: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性,临床在诊断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二者,确保诊断正确性。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内镜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合并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大几率进展为胃肠道肿瘤,早期发现并确诊是临床治疗本病、改善预后的关键[1]。
本研究主要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和参考。
现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59.4±2.5)岁;入组对象均接受胃窦黏膜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病情,胃镜检查资料和病理诊断文件完整无缺失,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历资料缺失、合并内镜检查禁忌证者。
1.2 方法胃镜检查前入组对象常规禁食8h,医护人员告知检查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免患者过度焦虑和紧张。
评估患者个体情况,掌握相关病史,术前给予利多卡因胶浆经口服用,充分润喉食道。
结合内镜下病灶部位胃肠粘膜表现实施综合判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特征分型如下:A型为黏膜减少,血管呈透见性;B型为黏膜变薄,黏膜颜色主要为白色,或者红白相间;C型为黏膜呈结节或颗粒增生样,可见明显粗糙不平、隆起糜烂以及扁平隆起状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所有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时判定组内或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逐渐萎缩、代谢异常,导致胃腺萎缩、黏液分泌
减少、酸性胃液增加的一种胃炎。
其严重程度与部位有关,严重的可以有萎缩性胃炎和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主要包括胃黏膜有变薄、充血、水肿、容易出现溃疡。
局部也出现白色粘着物等。
而且,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常被幽门螺旋杆菌引起。
幽门螺旋杆
菌是一种可以存活在人体上皮细胞表面的弯曲杆菌,是导致胃病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此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长期摄入烟酒、饮食习惯不健康、紧张焦虑都是影响
胃的生理功能及消化器官的重要因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是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进行判断。
萎缩区域的黏膜上皮
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它们的核分裂活动增强,细胞排列紊乱,伴有炎症细胞浸润。
幽门螺
旋杆菌可以侵入胃黏膜的胃腺并引起慢性炎症,并长期存在,使黏膜发生萎缩和异型增生。
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伴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上常常采用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测定
和呼气试验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可以为我们学习和认识胃炎提供
了重要的信息。
如果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应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
习惯对于预防胃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
发表时间:2017-01-20T14:04:35.3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2期作者:康丽丽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基础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
方法:选取我院经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比较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胃镜下A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41.67%显著低于B型79.41%和C型90.48%(P<0.05)。
但B型和C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胃镜下呈C型表现HP阳性感染率88.10%(37/42),明显高于呈
A型58.33%(14/24)和B型61.76%(21/34)HP阳性率(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有一定差异,临床诊断还需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确诊。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96-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基础的慢性炎性病变,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1]。
临床以腹胀、营养不良、食欲消退、胃脘隐痛、疲劳消瘦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具有迁延性、持续性、难治性。
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2]。
CAG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是胃镜检查,但其符合率还有待于考证。
本研究将胃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经胃镜下诊断为CAG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黏膜组织病理诊断,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4.62±5.38)岁,胃部疾病病程1~28年,平均病程(8.36±1.38)年。
排除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患者,以及严重心、肝、肾、脑等严重疾病者。
1.2 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检查前8h禁食、禁饮,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ml,祛除及润滑胃内泡沫。
胃镜下CAG表现:A型为皱襞变薄、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B型为黏膜红白相间或以白为主;C型为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或结节状改变。
病理检查:病变处取活检组织4块,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比较
胃镜下A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41.67%显著低于B型79.41%和C型90.48%(P<0.05)。
但B型和C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2 CAG胃镜下表现与HP感染关系
胃镜下呈C型表现HP阳性感染率88.10%(37/42),明显高于呈A型58.33%(14/24)和B型61.76%(21/34)HP阳性率(P<0.05)。
3.讨论
CAG与胃癌的发生呈正相关,通常还伴有肠上皮异型增生及化生[3]。
早期对CAG进行干预,对降低胃癌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目前虽然胃镜图像随着内镜技术发展更加清晰,但确诊仍需要胃黏膜病理检查。
胃黏膜活检病理切片是公认的CAG诊断金标准。
通过胃镜下皱襞萎缩情况、上皮色泽及血管间质增生想改变等直视观察,可提高早期CAG的诊断灵敏度[4]。
本研究中胃镜下A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41.67%显著低于B型79.41%和C型90.48%(P<0.05)。
但B型和C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胃镜下对皱襞变薄、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表现的诊断准确性较差,对黏膜红白相间或以白为主,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或结节状改变的诊断准确性较好,提示CAG不能仅通过一种表现就确定或排除该疾病,对于诊断准确性较差的表现要加强活检深度及活检部位准确性。
CAG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可能与Hp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Hp的反复感染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有关。
有研究表明Hp感染科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异常[5]。
本研究中胃镜下呈C型表现HP阳性感染率88.10%(37/42),明显高于呈A型58.33%(14/24)和B型61.76%(21/34)HP阳性率(P<0.05)。
这可能是CAG胃镜下呈C型改变可能与Hp感染有关。
此外,还需规范胃镜下操作,重视典型部位的活检,准确进行多部位取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有一定差异,临床诊断还需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2]李华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0):52+54.
[3]陈杰.胃镜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1):85-86.
[4]李晓娜.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34-35.
[5]李军,周萍,兆咏彬.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4):99-100.。